创作者说——
来自地震灾区的广播剧之声
四川台 郭宏
儿童广播剧《篮球》是根据中国作协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晓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对于创作的动因,晓剑是这麽说的:“5月19号14时28分,我站在自己那辆破旧的汽车前,长时间地按响了嘶哑的喇叭,在耳膜颤动的同时,感到了灵魂正在对自己诘问:除了捐款,你还应该做些什么?你还能做些什么?”“我没有参加救援,当时掩埋在废墟下面的人们已经失去了生命的迹象,我只能以作家的视野,寻找着生命表现的另一种形式——灵魂,在灾难面前以各种各样形态出现的灵魂!”“于是,一个山村父亲用破篮球接尿给儿子喝而挽救了他生命的真实故事成为我小说的主线,围绕这个主线,更多的人物登场亮相。”
当我们一接触到这篇小说,顿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动。时至今天,我们仍要感谢向我推荐这部揪心之作并与我们合作的作家!于是,伴随着不断的余震,紧张的创作工作开始了。
2008年12月21日,广播剧《篮球》在本台文艺广播黄金时段播出,向听众征询进一步修改的意见。
2009年1月,综合多方意见,儿童广播剧《篮球》修改稿完成。
在《篮球》为时半年的创作和制作中,更加深了我们对本剧主题立意的深化理解。儿童广播剧《篮球》描写了以孩子毛娃和毛娃爸等最普通的一群人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前后人生轨迹、价值追求的重大变化。用生动、鲜活的情节凸显了倒下与崛起,死亡与重生的生命主题。
于是,一个小小的、普通的篮球,成为了一部小说和一部广播剧的核心道具!以致成为了这部以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为背景的小说和广播剧的作品名!在生命的哀歌和生命的赞歌里,都凸显出一个事实,灾难发生时心灵的蜕变,面临死亡时良心的重负——我们完全同意小说原作者对于这部作品本真的描述:宏大的背景下,没有宏大的叙事,细微平凡的故事同样完成了我们展示人类高尚境界、高尚情操的心愿。
回顾儿童广播剧《篮球》,以下三点是比较突出的:
一、 矛盾冲突展开快。
这个叫“篮球”的儿童广播剧的矛盾冲突,从一开始篮球被小主人公毛娃投篮玩儿丢了就展开了!能如此快地展开矛盾冲突,得力于本剧从一开始就有着清晰地创作思路——不写大灾大难本身,而是写“最普通的一群人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前后人生轨迹、价值追求的重大变化”
这就决定了本剧不是直奔地震去写。从戏剧结构上讲,地震只是本剧诸矛盾中的一个矛盾,诸事件中的一个事件;或者说,地震的发生只是本剧地震前诸矛盾推进和发展到顶点产生的高潮!对于“最普通的一群人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前后人生轨迹、价值追求的重大变化”而言,地震是推动他们进步和转化的强大外因、是客观形成的推手!
二、人物在生死之间用自己的性命完成了鲜明的转变。
一部只有52分57秒的儿童广播剧,完成了人物在生死之间用自己的性命完成的鲜明转变,这是十分不易的!关于本剧四位主人公在生死之间用自己的性命怎样完成了鲜明的转变,我们举几个例子——
关于毛娃:
地震前,小主人公毛娃只是单纯地想着怎么样拥有一个篮球——地震后,他被救醒后一心想把爸爸“顺”学校的篮球赶快还给学校,并说“那个篮球是我偷的,不是我爸偷的!”为的是让死去的父亲有一个清白的名声。
地震前,小主人公毛娃对教子过于严厉的爸爸心怀不满——地震后,当他得到了那么多日思夜想篮球时,呼喊出来的却是“我只要爸爸!”
地震前,毛娃的学校58个学生只有一个篮球——地震后,毛娃说“爸爸,你看见了吗,我有篮球了!我有篮球了……谢谢全国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和同学们,毛娃——有——篮——球——啦——”。
关于毛娃爸:
地震前,毛娃爸在无奈之中“顺”了公家一个篮球,想让毛娃还给学校——地震后,临咽气前,却交代到“儿子,你一定帮爸把球还回去!你老子不能背个贼名见阎王……”!还说“家里的猪、还有鸡,都、都能卖钱,你去卖了吧,卖了钱,去买个篮球,欠谁的都行,不能欠公家的,不、不能欠自己娃的……”!
地震前,毛娃爸打毛娃时发泄道“龟儿子,尽给我惹祸!你尽给我惹祸!呆会去砍柴,去挖笋,不把个篮球钱挣回来,就别叫老子爸!”——地震后,临咽气前的最后一句话却是“老子没、没本事,给自己的娃、连个篮球都买不起”!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