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剧动广播——创新者说·在“复合”中诞生的全新广播剧
中广网 2010-07-27
    

  时代在变化,广播剧要想突破瓶颈,需要合理地满足尽可能多的年龄层的听众需求,听众需求才是硬道理。既保持传统的成熟制作体系,又引进新兴的创作理念或创新广播剧样式,吸收电视剧、电影、话剧、舞台剧等的剧本创作的长处,同时更多地进行市场化运作,这样,才能让广播剧赢得更多的听众。随着资讯的发达和交流的便捷,广播剧的取材有了更广阔的领域,广播剧剧目资源挖掘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拓展,广播剧人和文学界、影视戏剧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模式。一些脍炙人口的小说、舞台剧经过改编,插上电波的翅膀,飞向了更加广袤的天空。例如,话剧《地质师》、《虎踞龙盘》,叶广岑的京味小说《逍遥津》,鲍尔吉.原野的短文《余香》,儿童舞台剧《小宝贝儿》等等,在被改编制作成广播剧之后,均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复合广播剧、小说剧、广播报道剧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它们不仅是广播剧形式的创新,更是对广播剧发展瓶颈的突破。 

  商迪骅/文 

《亮剑》中的和尚成为复合广播剧《烽火武僧》的主角

  “复合广播剧”的概念是由广播剧制作者、浙江诸暨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赵卫明提出来的。何谓复合广播剧?他在自己的理论文章《豆子、盐卤、豆腐》中是这样解释的:这是可以糅合网络、电视剧、电影、戏剧、小说等多种介质文艺作品的素材或元素,在广播剧艺术创作规律的统筹之下,按照其表现手段,进行重新整合和构建,衍生出一种具有边缘意味的广播文艺新物种。 

  这种具有边缘文学形式的“新品种”没有现成的标准作品可以作为参考,于是他用自己大量的创作实践,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有关复合广播剧的理论体系。 

  《烽火武僧》、《血殇》、《毛泽东和他的乡亲》、《西施眼》、《张思德》等广播剧就是他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创作出来的堪称优秀的“标准件”,从而把广播剧这种以“声音”为唯一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推向了高点。 

  从《烽火武僧》看复合广播剧的创作特色 

  《烽火武僧》取材于一部曾经火爆过的电视连续剧《亮剑》,以及它的母体——一部同样的惊人畅销的同名长篇小说,以这两个原生体作为“豆子”,磨制复合出了自己独特的“豆腐”产品——复合广播剧《烽火武僧》。 

  原著中的武僧“和尚”是一个戏份和篇幅所占比例极少的人物。他虽然经历奇特,当过国军士兵,出生入死,后来投了八路,给一号人物、赫赫有名的李云龙团长当警卫员。但是原作没有给他更多的表现空间和时间,在一次执行任务时,被一个山匪背后打了黑枪,没有见到抗战胜利就意外牺牲了。这样的人物,被笼罩在光彩夺目的主角李云龙手下,注定其角色除了陪衬之外,只能是黯然失色的。让这样的人物在广播剧中树起来,难度自然是可以想见。作者把和尚以及围绕他的相关情节,全部从电视和小说中“抠”了出来,仍然显得单薄。此时,必须对这些素材进行重新调整、置换、补充和添加。于是在这部复合广播剧里,作者虚构了烈士陵园老人段鹏这一人物,并以此串缀起全剧零散琐碎的情节;人物关系也做了重新的调整:和尚是因为替当年战友段鹏送急件的途中,被山匪打黑枪牺牲的。加强了人物、事件、情感的因果关系,并使这种超越血缘的战友生死之情穿越了60多年的历史时空,赋予其令人感动的现实意义,显得更加回肠荡气。相对于原作而言,显然这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的一种全方位的磨制、复合。 

  作品成功了,得到了导演和专家的广泛认同,并被公认为是创新之举,对中国广播剧的制作具有启迪意义。 

  走上广播剧的全新创作道路 

  广播剧从它诞生那刻起,相当程度上是依附于其它形式的文学艺术形式而存在的:广播报告文学,只是报告文学的文本朗诵;广播长篇连播,只是今天的说书人在录音棚里叙述着过去、现代的传奇故事。即使是新创作的广播剧,也只是故事中的声音演绎。我们只是完成了一种简单的技术与介质转换,缺乏原创性的创作状态,以致使广播剧的创作从大路走到小路,从小路走向荆棘,最后爬到了树上。 

  复合广播剧理论的诞生,使当今广播剧的创作摆脱了这种不断非理性重复的困境,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创作道路——真正意义上的独特创作。  

  当今的观众需要广播剧,不过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淘汰了过于冗长的口头表述;当今的观众追求高质量的生活的,他们追求高质量的作品,希望能在尽量小的空间、尽量短的时间里得到尽量多的生活的信息、艺术的信息、情感的信息。而复合广播剧恰恰给予了他们如此丰厚的回馈。 

  赵卫明十分谦虚,他把自己的复合广播剧认作是一个“四不像”的新物种:说是影视剪辑,它又有演员演播,又重新结构了故事;说它是传统的广播剧,它又穿插了影视的素材,尤其是台词和音效…… 

  在他谦虚的自白里中我们恰恰看到了复合广播剧可贵之处:首先,它的题材大多来自网络、电视剧、电影、戏剧、小说等多种介质的文艺作品,在听众中有很广泛的熟悉度;其次,其处理并非生搬硬套,无论从人物、情节,还是情感的表露、主题的锤炼,都另辟蹊径,别有洞天,创作完全是原创性的;第三,作品具有丰富多彩的信息量,纵横时空,指点人物,充分利用了现成的音响效果,引人入深,能满足观众的多层次需求。 

  新生事物往往是在“复合”中诞生的,不管这种“复合”是物理反应还是化学反应。广东名菜“龙虎斗”是把蛇和猫煮在了一起,味道鲜美,令人流涎;袁隆平在海南发现了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从而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解决了地球上数以亿计的人们的粮食问题。复合广播剧的诞生是否能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广播剧整体滑坡的尴尬处境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我们拭目以待。 

 

资料:

                  在广播剧发展时期曾出现的几种广播剧样式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广播剧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激增,而且在题材、样式、风格的选择上有了质的飞跃。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几种新样式广播剧,对于现今的广播剧人来说,这些广播剧样式依然具有一定的可借鉴之处。 
1、 话剧样式的广播剧《白玉兰》 
  该剧采取了话剧样式,场景单纯、情节集中,任务广西纠葛得很妗母,虽然举重把一端在自卫反击战中吴明与白岚邂逅相遇的叙述语言化作了回述场景,并进行了广播化的处理,但该剧在许多方面还是继承了话剧艺术的传统格式。这种样式的广播剧要按照戏剧冲突律来安排结构,形成了一条由冲突的动作所引起的,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结构要素在内的情节线索。在结构上往往要最寻一条原则,即按照情节发展的逻辑顺序,把牢龙去买交代清楚,使剧情能耐够以步步相逼的发展形势奔向高潮。 
2、 广播报道剧《普通人》 
  1986年,中央电台播出了系列广播报道剧《普通人》,这部广播剧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吸取恶劣新闻报道结构手法;二是无明确空间环境;三是使实录任务和塑造任务统一起来。在中国广播剧历史上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广播报道剧既然是一种剧,那就不仅要以新闻的真实性取胜于听众,而且还要以戏剧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艺术性取胜于听众。它在选材和结构手法上,都要力求符合戏剧的特点,要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这种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必须在不违背生活真实的原则下组织而成。 
3、 戏曲样式的广播剧《支票》、《书记推磨》 
  这种广播剧的作者把戏曲的一些表现手法肉金了广播剧中,特点是语言风趣、幽默、诙谐,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夸张的表演、误会与巧合的情节安排、出人意料的结尾,在形式上她非常近似于地方戏曲中的小喜剧。广播剧《支票》、《书记推磨》都具备上述特色。 
4、 蒙太奇广播剧《三个孩子去蛇岛》 
  一些广播剧的编导尝试把电影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蒙太奇运用到广播剧中,击打地丰富了广播剧的表现能力。如《三个孩子去蛇岛》,全剧安排了21个场景,充分地表现了生活中各个侧面和人物活动的环境,在结构方法上也吸收电影平行交叉式的技巧来安排情节的进展和电影蒙太奇组接声音画面的手法,使每个场景都构成画面,在听众的脑海里清晰地展现出来。听后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仿佛砍刀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火车上、在站长室、在玉米地里、在小扳道房……这种样式的广播剧,在场景衔接、声音的转换等技巧的运用上,开拓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

责编:李奕 来源: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