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剧动广播——专家言论(一)
中广网 2010-07-27
    

                 广播剧生态建设的构想 

                                  诸暨广播电视台副台长  赵卫明 

  早在数年前,来自基层一线的诸暨广播人向业界大声疾呼:振兴中国广播剧,关键在于生态建设! 

  言犹在耳,呼吁者将中国广播剧现状通俗地描绘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并提出“在新媒体大视野下,中国广播界既要关注广播剧文化要素内部关系,更要注重文化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把不同要素及结构层次融合为有机的整体。”这种有机整体的生命状态,就是广播剧的生态。 

  这还不够,诸暨广播人在不同场合建言广播剧评奖机制的改革,倡言业界该重奖“广播剧播出大户”,将激励导向引往市场末端。诸暨也曾邀约全国广播剧人相聚,设坛论剑,主题依然是争论几年未果的“生存与发展”。“生存与发展”,面对这个哈姆雷特式的诘问,已成广播剧界新宠的诸暨台无法作答,萦绕的困惑反而更加深重。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获奖追逐为广播剧终极目标的时候,广播剧也自然而然堕落成个别人自娱自乐的“把戏”。每一部作品品尝短暂的获奖喜悦之后,电台就要承受更长时间的冷漠;作品获奖之日,也就是它束之高阁归宿之时。在新生代受众中,不知广播剧为何物的大有人在。在这样的境况下,艺术根本无法完成它娱乐大众、吸引社会的使命,广播剧也就无可奈何地退化为无根之木、把玩的标本。 

  一次,在北京举行的广播剧生存与发展的研讨会上,提到中国广播剧的现状,一位大半辈子从事广播剧创作的艺术家饱含辛酸之泪,直指功利、浮躁戕害了广播剧。 

  “我们广播剧目前所处的生态环境,十分酷似沙化边缘地带:连年荒疏,水土流失,寸草难长。偶尔栽上一二棵树,造不出大团的绿荫风景来,在它的面前少有问津的游客观瞻。”冷静反思,诸暨台的一位广播人从沙化生态的改造中获得启迪:既然栽种一二棵树木本无济于事,那就从大面积植皮固沙做起,防止水土流失。 

  “从数量规模看,中国广播剧完全有实力可与电视剧一比,电影更难以望其项背。但是,广播剧生产大国没有做出它应有的声势,萎缩成为一朵‘苦菜花’,根由仍在广播界从一开始就没有将它看作一粒大树的种子。”一位传播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实质。 

  上世纪80年代之前,以“你播我听”作为主要传播格局的广播剧,在旷日持久的文化饥馑时代,一直处于公众的中心位置,广播剧作品拥有大量的听众。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种情形开始产生剧变。各种文艺内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电视与因特网所代表的传媒时代,以其不容抗拒的巨大力量,对中国广播剧脆弱的文化生态系统,包括文本、作者、听众、机制等方方面面,进行无情的挑战,甚至残酷解构。 

  由此,中国广播剧一步步陷入了困境,传统的文化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具体表现为:一、广播剧的听众正在急遽减少,大批昔日的听众“移情别恋”于新媒体。二、即使仍在坚守欣赏广播剧传统的,收听方式和兴趣也发生大变,一部分听众甚至对广播剧产生了陌生感和欣赏障碍。三、广播剧的一些诸如承担指导生活,以及为社会思考的责任等重要功能正在丧失,以娱乐消遣、轻松搞笑的所谓“新兴广播剧”群起,正使它疏远了社会的主流文化生活而日益边缘化。 

  新传媒时代既是传统广播剧文化生态系统的终结者,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认定,它同样是新广播剧生态系统的“助产土”和“催生者”。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广播剧资源价值链的发展空间也许可以沿着下列两个方向开掘:一个方向是跨媒体的资源链条的建构。广播剧与电视、图书、报刊多边结盟,以互利为“粘合剂”,衍生广播剧文化产品,构建广播剧文化生态环,这已经在深圳宝安、浙江诸暨、黑龙江等地的广播媒体屡屡试水,逐渐培育出新的生态模式。另一个方向是培育跨媒体的新兴受众群体。 

  中国广播剧要走出一隅之地,必须营造大文化,构建大生态,自觉驱除急动近利和浮躁心态,运筹媒体时代应对之策,筚路蓝缕去打拼,这才会迎来和其他艺术种类并驾齐驱的新纪元。 

  市场为先 

    广播剧的路应该怎么走?出精品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单纯靠“输血”是没有用的。因而,广播剧发展的当务之急,不是业务和理论研究,而是要面向市场,走市场之路。 

                    广播剧——路在何方?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熊生民 

  广播剧的创作生产进入瓶颈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广播剧的繁荣和辉煌,得益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进入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广播剧的不景气逐渐显露出来,随着广播节目形态竞争的日趋激烈,只靠计划经济才能走路的广播剧被淘汰出局。这是市场经济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反之亦然,无须怨天尤人。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广播剧的“复活”,并非市场经济的作用,而是重量级大奖评比的推动。正是由于“五个一工程”的评奖活动,使广播剧的创作生产进入了又一个发展阶段。业内人士将这种作用比喻为“输血”。现在,摆在广播剧人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借助此种“输血”,逐步改善和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广播剧真正强壮起来,这就意味着广播剧要完全面向市场,在市场的竞争中赢得生存发展。 

  变“输血”为“造血”,对广播剧来说,不啻是一场革命。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在这场革命中大胆地进行了多种尝试:在题材的选择上更接近百姓,在表演上更追求一种轻松的轻喜剧式的风格,在整个制作上更为简约,完全放下了传统广播剧的身段;有的则运用了广播剧的形式,将本市、本地区当日最值得关注的人和事进行演绎直播,以其迅速反映现实的强烈的时效性和干预生活的敏锐性,赢得大批听众持续的关注;有的在故事的可听性上下足功夫,使其环环紧扣、悬念丛生,让听者欲罢不能;有的将成功的广播剧作品改编转化成其它的品种样式,对广播剧作品的价值进行充分开发利用……所有这些尝试都应该受到肯定,它向世人证明广播剧人走向市场的坚定决心。 

  但是笔者认为,从总体看,广播剧走向市场的力量过于分散,启动情况参差不齐,远未形成合力。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种种分散的尝试,由于体制、经营方面的种种原因,往往无力承担风险,因而迈向市场之路难以持久。 

  广播剧的走向市场应由与市场相适应的机制来承担。客观形势的发展,似乎在呼唤某种广播剧制作联合体的产生。既然是走向市场,这种联合体的运作均应纳入市场化的规范管理,履行企业行为,承担经营风险。有了这样一种实体,便可以根据或预测市场的需求制定选题,以合同方式委托创作和生产制作;对社会上作家写作的广播剧剧本进行购买,亦可以对各台、各单位生产制作的广播剧成品进行收购。这种广播剧的经营实体开始时可能是一家,之后可能产生多家,同样形成竞争态势。在多种研讨的场合,业内人士对播出广播剧平台有强烈呼吁。以笔者分析,播出平台的设置同样需要依靠市场来解决,最关键是有没有让听众不听不行、欲罢不能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不是一部两部,而是每天都应让听众有新的期待。现今的播出平台,除了电台还有多种,同样可以按市场规范进行运作。 

  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在我国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然而对广播剧却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集思广益,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广播剧发展、各方面多赢的市场之路。 

                    广播剧的市场尴尬 

                                                            蒋倩 

  广播剧一直以其精良的制作、丰富的矛盾展现,在听众中拥有很高的忠实度,而且这批听众的素质比较高,但是有高的忠实度未必会赢得市场的追捧,这始终是困扰业界多年的一个问题。 

  广播剧的成本几倍于普通节目,而广播剧从业人员也要具备组织策划能力、剧本鉴赏能力、音乐的把握力等相应的专业能力。培养这样的人员,一两部剧是远远不够的,一名优秀广播剧编导,除学习之外,还要有几十部甚至成千上百部集制作的经验积累。没有多少家电台愿意以此高额投入来培养人才?众所周知,商家对于广播的投入要求要么是密集覆盖、集中播出,要么是拉长战线、点线结合的时段播出,广播剧无法密集播出,只能走长线播出,而目前只有极少数的电台有广播剧专属播出时间,绝大多数电台没有播出时间。何况,基于目前广播节目成本核算,长篇小说的长线播出成本远远低于广播剧的长线播出成本。 

  同时,很多让广播剧脱离了为听众而作的基础,听众不买账,这样,使广播剧的市场化道路走得更加艰难。

责编:李奕 来源: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