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剧动广播——专家言论(二)
中广网 2010-07-27
    

市场为先

                  广播剧 被放逐的女神 

                                                         任小敏 

  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广播剧是魅力女神,像诗、像梦,在声音世界中,使人享受一切美妙。”然文途沧桑,岁月难敌,曾经的女神尔今惟有坐在悲剧的灯盏下看人眉睫,日趋憔悴。 

  想象力的崩溃 

  一直一来,“想象力”都被认为是广播剧的杀手锏,离开了想象力的广播剧无疑就是离开了水的金鱼,更何况广播剧的想象不同于影视剧想象的单向输出,它需要听众的直接参与共同创造,也可以说它是惟一需要通过听众想象力来完成审美过程的特殊剧种,正如汉斯纳戈·施密特纳所说,广播剧只能听不能看并不是一种缺陷或不足。相反,正是这种限制使它出奇制胜,因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无疑给广大听众提供了最浩瀚的想象星空,它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 

  一个社会的传播方式往往取决于它的接受方式。当今社会的接受方式非是灌输式、交流式、协商式、互动式几种,后三种均须受众直接参与。与热线电话、手机短信这些“直接参与”相比,想象力对于广播剧听众而言,不但参与级别更高甚至由表及里,甚至可以说想象力是广播剧赖以存活的基因。 

  广播剧走向市场,首先要顺应媒体与听众交流的需要。市场竞争的激烈致使一些“投资小、见效快”产品不断衍生,培育纯音产品的空间越来越小。而各家电台均以量化指标为考核法则,也无法引起对广播剧的重视。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响亮提出:回归听故事时代,广播剧从“事业形态”迈向“产业形态”的转折点已经来临,“后广播剧时代”的产业链亟待建立和完善!他们认为:在中国,如果被问及“音像产品”中的“音”指何种产品,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为“唱片”。的确,在影视及唱片飞速发展的近10年里,广播剧却一如既往踟蹰在有场无市的老路上。原因种种,但想象力的盈缺,应纳入考虑。 

  资金链的窘迫 

  产业发展需要政策、资金、人力三大资源,广播剧人喜欢津津乐道“宝安现象”,“宝安现象”恰恰是政策、资金、人力三枪齐发。当然“宝安现象”只能作为个案止步于宝安,更多广播人面对的还是三枪虚发。仅就资金而言,广播剧与影视剧相比,投资可谓九牛一毛,成本绝对偏低,但与本台内部其它类型的广播节目相比,它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又可谓居高不下。这一低一高直接导致广播剧陷入很尴尬的境地。低投入使这种号称以“音响、音乐、语言”为三要素的艺术门类,在音响音乐的制作上形式单调手法老套,无法与影视尤其是电影的“震撼视听”媲美,特别是在电影、电视剧早已走向“同期录音”且各种技术手法不断发展的情势下,广播剧仅凭演播室模拟出来的声效从层次到逼真都处下风,而演员仅囿于话筒前的站位也使听觉的空间感、方向感、现场感都打了折扣,不得不承认,小批量、低成本的广播剧在音乐音响的丰富与高端上已经落伍。 

  我们不否认,低成本制作也有其存活的道理,甚至一个时期存活得还算不错,但一旦真正推向大的市场环境,“低成本优势”能维持多久很难预料。反过来讲,广播剧成本再低,在各类型广播节目中仍属投资大手笔,当投资屡屡小于回报,特别是既挣不来广告也拿不了大奖时,出局是不得已的抉择。 

  明星大腕的失声 

  与日本、香港的广播剧明星偶像化相比,内地的明星大腕似乎只愿为电影献声。广播剧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当然在资金捉襟见肘的前提下邀请明星大腕加盟也只是黄粱一梦,慢道明星偶像,即便是明星编导也早将广播剧踢出视阈。 

  当然,倘若真有有名气有号召力的高手放下身段答应写作广播剧,我们也得先摸摸自己的钱包——毕竟,在广播剧还未市场化的前提下,广播剧的稿酬先行市场化,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播出时段的凄凉 

  广播剧播出窗口越来越少是不争的事实。以河北电台新闻频率为例,《空中剧场》的播出时段在每天16:00~17:00,已是新闻频率对广播剧最切实的扶持。因为深知不易,编播人员数年如一日为栏目的生存作无怨无悔的努力,听众市场培育也初见成效。2009赛力信收听调查结果显示:该栏目以27.3%的占有率远远走在频率各类节目前面,名列第一;2010年上半年尼尔森收听调查中,其收听率和占有率仍表现上佳,其中4月份占有率在河北电台100多个节目中名列第12位。河北省河间市听众评议员郭建民在2009年第12期《节目评议月报》中写到:“该节目推出的广播剧以其制作精良、题材广泛而受到广大听众喜爱。”河北省沙河市听众评议员董存良在2010年第1期及第4期《节目评议月报》中分别写到: “《空中剧场》节目好戏连连,精彩不断,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艺术效果,让听众产生联想并有所启发,因此深受听众欢迎,希望节目继续保持这样的高品质,把更多更好的广播剧呈现在听众面前。” 

  可它依然被放逐。放逐它,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生产格局的散乱 

  市场化的法则之一是规模经营。由于众多电台关闭播出窗口,致使广播影视剧的生产制作单位寥寥无几。卖方市场有限,买方无从选择,产销渠道的不畅成为制约广播剧发展壮大的又一瓶颈。 

  总之,队伍青黄不接、效益不成正比,产量不具规模……广播剧的产业化道路可谓山高水长,但这并不表明广播剧不再具备市场活力。有人预言:这种欣赏方便、借助小型便携数码产品播放的文化产品十分合拍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地铁、公交车等颠簸性交通工具对于视觉性文化产品的欣赏毕竟有一定的影响,但纯听觉的文化产品则不受限制。比起盯着小小手机屏幕看电子书,戴着耳机听故事也许在未来会是一种更适合消磨路途时间的方式。 

  看来,命悬一线、气若游丝的广播剧,还有涅槃的余地。 

  竹因落,方成竹,韬光养晦或许是另一种出手,面对无法预期的迷途,广播剧何时才能弹性有度、绝地反击? 

  我们拭目以待。 

 

              广播剧如何扬帆市场大洋 

                                                          吕卉 

  如果说市场是汪洋大海,产业就是其中乘风破浪的舰船。面对市场的广播剧要利用成本低、见效快的特点,形成“制作基地——节目品牌——营销网络——市场”这样一条产业链;并与之相对应,有专门的资料库、人才库,包括题材各异的优秀剧本,一呼百应的导演,如日中天的明星,天才的策划人和营销者,音乐音响设计的高手,成熟的制作班底和合理的分配机制,多种要素形成合作,加强“编、导、演、制、销”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整合资源,提高能效,降低成本,从而建立自己的市场体系,走产业化之路。 

  市场,呼唤基地和品牌。市场化的第一步是,在全国各电台中,根据地域、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竞标,先建立一、两个相对来说规模较大较成熟、有利于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制作基地,将“散兵游勇”集结成装备精良、技艺超群的“正规军”。 

  其次,推出一些品牌广播剧,用品牌说话。品牌能够激活收听时段,创造收听群体,品牌实际上是电台的财富指数,一个好的品牌广播剧的投入和产出比是可观的。深圳电台的《发发士多》早已证明了这一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 

  营销,从创意开始。这个“创意”是一种经营策略,它包括策划、选题、包装、营销诸多环节。根据市场需求设定选题,大量研发听众喜欢的通俗类广播剧;经营上,改变以往电台之间“以剧易剧”的初期交易模式,搭乘新媒体,资源共享。比如,事先了解影视公司的拍摄计划,承揽此片的广播剧版,由于广播剧投入少、周期短,影视公司一方面可以投石问路、及早了解市场对此类题材的热衷度,一方面可以扩大作品影响,借广播剧先期炒作、先声夺人;还可以争取一些热门动漫的配音录制代理,在此基础上再改编为动漫广播剧,又是一个广阔的市场,这样的再改编,成本低,而且事半功倍,因为动漫主家前期已做过推介宣传积聚了人气,我们的广播剧产品也就搭上了顺风船。 

  市场有如磅礴的江海,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值得欣慰的是,在广播剧的内容与形式如何跨入市场门槛这关键一步上,上海、黑龙江、广东等地的同行已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情景剧、轻喜剧、广播小说剧、汽车广播剧、通俗广播剧、历史广播剧、武侠广播剧、侦破广播剧、悬疑广播剧、搞笑广播剧等契合受众需要、紧跟流行时尚、搭载创新元素的新样式的出现,为广播剧跨入市场吹响了号角。

责编:李奕 来源: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