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剧动广播——专家言论(四)
中广网 2010-07-27
    

形式惟新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收听习惯在变化。如何使广播剧这一艺术形式在新时期更好地为听众服务,让听众所接受,这始终是广播剧创作者们思考的问题。除了强调内容的可听性之外,广播剧形式的创新可以给听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吹响市场化的号角

                                                           安徽电台广播剧制作人 格格

  自1996年中宣部将广播剧列入“五个一工程”评奖以来,广播剧人一直在忧喜参半的心态下步履维艰:一方面,政策支持和评奖激励给予了广播剧“第二个春天”;另一方面,主要依靠“输血”而得以繁荣的广播剧自身造血功能微弱,投入与产出不容乐观,暂时的繁荣没有可持续性。

  去年初,国家广电总局领导批示说,广播剧的发展当务之急,不是业务和理论研究,而是如何向电视剧学习,这个向电视剧学习实际上就是向市场学习。这个指示,为广播剧人向市场化进军提出要求。广播剧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必须在以往理论上提倡广播剧市场化、通俗化、大众化的基础上,实践落实到制作上简约化、规模化、娱乐化的行动中,以简约但不简单的形式降低成本,促进广播剧市场化发展。

  对鱼儿来说,在水里才能生存。广播剧走市场是硬道理,也是唯一的出路。笔者试从以下形势创新的角度来分析、探讨广播剧应对市场的发展对策和出路。

  长期以来,广播剧被业内认为是广播文艺的集大成者,代表了一个电台的创作和录制水平。一时间,宏大叙事、精雕细作,广播剧难免流入炫技炫艺阶段,题材越来越“英雄化”,录制越来越“贵族化”(大制作),离普通听众也越来越“边缘化”。

  相对于电视剧“显赫”的市场化,从理念上,广播剧就急需走出贵族殿堂,融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紧紧围绕市民生活、市井文化展开,形式以轻喜剧、系列剧为主,多尝试情景剧、直播剧、娱乐剧等新鲜样式,具有较强的互动参与功能,充分发挥广播短、平、快的优势,大步走进市场、走近听众。

  思路决定出路,具体到实践中,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代人对媒介的第一需求是资讯,第二是服务。广播剧要加强资讯意识和服务意识,向各类情景剧、行业剧进军。事实上,近年来许多兄弟台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且业绩不俗,除了上海广播的经典侦破广播剧《刑警803》之外,更多适应当代生活节奏和审美趣味的系列剧正如火如荼地演绎着,比如北京电台的《夫妻过招》、广东佛山广播《佛山一家人》、浙江城市之声的《阿亮的烦恼生活》等,都因主题设置、剧情发展中丰富的资讯和专业的服务,从市场中从容分得一杯羹。

  2、有市场价值的艺术品种,首先要有娱乐价值,广播剧也应在“娱乐”这张牌上做文章。

  3、创作上,粗细搭配,一手抓精品,一手抓市场。所谓“粗”,就是简约的、日常的广播剧生产和播出,比如情景广播剧、汽车广播剧等,抢占市场;所谓“细”,就是要打造广播剧精品和品牌,集中优势兵力,制作一些大部头的广播剧精品,获得业内认同和口碑。总之,要一手抓精品,一手抓市场,在集中力量、资源抓精品的同时,更多地制作通俗性、娱乐性强的“粗放”型广播剧,满足群众的需求,也扩大广播剧的社会影响。

  4、录制上 “简约化”。以简约但不简单的形式降低成本,是面对困境要生存的权宜之计。

  市场有如浩大的江海,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值得欣慰的是,在广播剧的内容与形式如何跨入市场门槛这关键一步上,上海、黑龙江、广东等地的同行已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情景剧、轻喜剧、广播小说剧、汽车广播剧、通俗广播剧、武侠广播剧、侦破广播剧、悬疑广播剧、娱乐广播剧等契合受众需要、紧跟流行时尚、搭载创新元素的新样式的出现,为广播剧跨入市场吹响了号角。

                    超长广播剧中获得的一些启示

                                                          黑龙江电台广播剧制作人 金对

  近年来,从事广播剧创作的人们愈来愈关心这样一个问题:在文化宣传媒介讲入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广播剧如何占领自己的生存空间,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要改革,要寻找一条广播剧的再生之路。这些年来,广播剧人从来就没有甘于寂寞,他们在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索,使一度沉寂了的广播剧创作有了生气。然而,广播剧怎样才能拥有更多的听众,有一个好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增添广播剧的剧种,与时俱进,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创作方法是一条好的途径。

  广播剧的改革在于如何贴近听众,如何市场化运作,而广播剧的制作人员,如何从所谓的“精品”化圈子里解脱出来,是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选择。笔者认为,广播剧的通俗化,是一条好路子。近两年,全国有很多电台在探索制作超长广播剧,从数量上看有10多部,1000多集,这个数目是可喜的,比去年同期评奖多了40%,大多数超长剧都是百集以上。据了解,这些超长剧在当地电台十分受欢迎,培养了一大批固定听众,广播剧究竟应该走怎样的路子,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索一下了,我们似乎要回顾一下,过去的几年里,广播剧的发展过程有那些得失?我们的广播剧又该向何处发展。从近年来的广播剧创作大的趋势来看,似乎仍然沿着老的创作路子在走,而这样做的结果越来越让人感到听众越来越少,我们的剧目似乎离我们的听众越来越远,评奖层次高,而听众不买账的现象困惑着广播剧的创作人员,大家都在重新寻找广播剧的再生之路,来挽救广播剧听众群逐年下降的悲惨景象。其实,这些年来,广播剧人从来就没有甘于寂寞,我们在不断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探索。而超长剧的涌现的确给我们的广播剧园地就带来了一派生机,它所呈现出的生命力之顽强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我们不会忘记,本世纪初曾经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这些剧目在形式上的全新探索以及播出后所产生的轰动效应,曾给寂寞的广播剧跨过低谷带来了一线曙光,并逐步汇聚为充满希望收听率的增长点。它激活了广播剧人的创作热情,从而,超长广播剧如雨后春笋一样崛起。这表明,单一题材的广播剧运营机制已经改换成多元,而就广播剧本身的蜕变来说,广播剧固定模式已经被打破。超长广播剧,比如案例广播剧、言情广播剧、悬念广播剧、历史广播剧、广播栏目剧、行业广播剧应运而出,这些广播剧的题材、样式、表现形式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上诸多因素,构成了超长广播剧新颖而富有活力的生存空间,也培养了一大批广播剧的固定听众的外延。这一切表明,随着广播剧人的不断探索,广播剧原生的生命力正在恢复,其内在活力正在被激活。尽管超长广播剧在新的时期中其艺术特性的认定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还相对比较粗糙,但就其本身来说已经逐步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广播剧的多元化蜕变

                                                           王玮

  广播剧的发展,需要广播人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开拓进取,不断打开思路,不断创新广播剧的内容和形势,跟上时代的节拍,才能占领受众市场。

  作为广播文艺的一个老品种,广播剧长期以来在人们生活当中发挥的作用,曾经一段时间里非常辉煌,也非常普及,这几年随着传媒的多样化,传媒渠道的差异化,广播剧逐渐步入低谷。事实上,广播剧是广播文艺乃至整个广播品种当中最具生命力的品种,它有语言、音乐、音响,而且恰恰这种集合体能够把广播的长处、特点充分地显现出来,因而感染力非常强。因此,广播剧仍在有自己发展的一方天地,而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在这方天地下做到最好,如何应对市场、应对时代变化。

  广播剧形式的创新为广播剧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用电视做比,情景剧的制作成本、时间成本、拍摄成本很低,主要凭借其轻松贴近的内容吸引受众。如今广播剧也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一些制作单位也在陆续推出更为大众化的作品,让广播剧在普及当中获得升级,在市场化的商业运作当中体现它的价值。

  比如浙江的《阿亮的烦恼生活》和广州的《佛山一家人》等,都是每天播出一集,取材于身边的事,可笑、可乐、可恨、可恶的事,适当针砭一下,当地的老百姓天天追着听,而且主持人也成了当地的明星。虽然与传统的广播剧相比,这种变形的广播剧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制作流程更加简单,但其内在始终是戏剧,在事件故事化、人物角色化后把信息传达给听众,将所谓新闻生动地表现出来,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单一化。

  

责编:李奕 来源: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