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剧作者说——谨以此集献给我的家乡——通州大运河
中广网 2014-10-20
    
  
   

《刘康达剧作集》后记

/刘康达

  我在2008年退休时就有一个心愿,把自己多年来的写的剧本攒一个集子,既是对本人创作的总结,也是献给家乡通州文坛的一份薄礼。现在如愿以偿,我欣喜之极!

  人生中好多事不依自己意志安排。

  比如,我在潞河中学读初中时,读、写皆慢,发怵学语文,酷爱数理化,又以数学100分的成绩考上本校高中,且一直担任数学课代表,一门心思要考一流的理工科大学,将来当科学家。不料,一闹“文革”,大学停招,自己原定的目标泡了汤。我却因会吹笛子参加了学校文艺宣传队,接着去内蒙凉城县插队,也是边劳动边搞文艺宣传队,后来就进了县乌兰牧骑。乌兰牧骑的节目要求自编自演,我便开始动笔,编节目、作曲,边干边学;凉城一带流行地方戏二人台,这不仅让我从此涉足戏剧,而且接上了戏剧艺术的“地气”,对我一生事业的定位至关重要。而立之年以后,有机会到山东艺术学院戏剧系进修和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函授班学习,受到系统、完整的戏剧教育。而后被河北省沧州地区戏剧研究室选中做了专业编剧,直到调回通州区文化馆一直没有撂下写剧本的手艺。而且,有幸跻身广播剧领域,获得长足的进步。种西红柿结出了茄子——当年想当科学家的我,就这样成了以鼓捣剧本见长的笔杆子。

  人生中也有好多事自己是可以把握的。

  比如,既然干了这一行,也还喜欢,就铆足劲儿把这一行的活儿干好,别太计较钱多钱少、有多大出息,不要三心二意。这一点我做到了。四十年来,虽然多有辗转调动,甚至还有从政、从教的机会,但我一直坚守着文艺没改行,一直没撂下写剧本的笔。接手的活儿无数,不论大小难易,不论是本单位任务还是外单位约稿,是市委宣传部布署的参赛戏还是小学生要的“啦啦词”,都尽心尽力干地道了,得先自己看过眼去再出手,从来不糊弄。我笃信努力是最省力的办法,下笨工夫最见实效;笃信无论大事小事,只要干实事就没虚度光阴,只要敬业必然既对得起社会,又对得起自己。这部《剧作集》可以证明。

  再比如,学习这事全靠自己把握。我自知天资不算十分聪颖,学生时代不爱学语文,读书也不多。不料,后来却趟到写剧本这条道上来,偏偏这路活儿没点儿真能耐干不了,这是个难题。但有意思的是,正因为底薄心虚,恰恰让我学习虚心;有难题逼迫,正激发了学习的决心和恒心,几十年来未敢须臾松懈。从书本上学,从社会实践和创作实践中学,为用而学,学以致用,用啥学啥,现趸现卖;向老师学,向同行学、向广大群众学,自觉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找学问,就连看电视都做笔记。长期坚持,养成习惯,真是受益非浅啊!捡鸡毛凑掸子,积跬步渐远行,慢慢便有了可称为“知识结构”的积累。这不仅让我享受到充实、进步的快乐,而且让我更知不足。越学越觉“书到用时方恨少”,过了不惑之年反而倍感知之甚少,不知甚多,困惑愈深,即使到了有些资历的年纪,听人们尊称我为作家、教授也颇忐忑。只因掉进无涯学海,才知其多么浩瀚、深奥,自己肚里的那点墨水连一滴都不够,所以自己志愿毕生当学生,毕生学习。尽量不落伍、不衰老,对世界总有新鲜感和认识的渴望,天天有的学、有所获,此乃人生大幸福。

  对我来说,写剧本是非常好的学习方式。特别是1995年致力主旋律广播剧创作以来,接触到丰富多彩的题材。天南海北的采访,与两弹元勋、火箭专家、红军老兵、世界冠军、民企精英和众多性格、神采各异的英模、才俊、领导干部、普通百姓面对面沟通,使我大开眼界,增长见识。在把这些“民族脊梁”、“大写的人”塑造成剧中人物的过程中,他们的高尚心灵照亮了我的心灵。

  我是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导演胡培奋老师领入广播剧这片美妙天地的。从此有幸与胡培奋、蔡淑文、雅坤、吕齐、吕中、冯宪珍、张巨、谭宗尧、吴俊全、修宗迪、封锡钧、翟万臣和乔琛等众多中国一流广播艺术家、表演艺术家合作,有幸得到李京盛、安景林、熊生民、何善昭、陈开、孙以森、丛林、朱宝贺、路海波和关铃等著名专家、学者和教授的批评指点,他们的艺术境界提升了我的艺术境界。真得感谢命运之神安排我干了编剧,使我收获了这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的人生大大增值。

  大运河是一条伟大的河,通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我作为通州人由衷感谢运河水和通州大地的哺育、滋养。在我年富力强时又能以我热爱的文化工作回报家乡,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满足。

  《剧作集》中的大部分作品是在通州创作完成的。通州区区委、区政府、文委、文联和我供职的文化馆给了我优越的创作条件、热情鼓励和太多荣誉。多少年来,文委杜德久主任对我关怀、扶持有加,对出版《剧作集》鼎力支持,并在百忙中拨冗作序。文联刘祥副主席、秘书长素以倾心全区文学建设、玉成他人出书享誉通州,他为《剧作集》出版操心受累之极,最难处理的“剧本格式”是他亲自动手一行行调整的。出版社编辑老师们的大量工作自不必说,还得到朋友、同事们的热心帮助。总之,承大家的美意、心血和辛劳,才有拙作面世,这让我感激之至,感慨良多——美好的世界有恩于我,无以为报,谨以此书向所有我爱的和爱我的人们致谢!

  链接——

       刘康达,1948年出生,北京通州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通州区文联副主席、戏剧协会主席,通州区文化馆研究馆员,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1975年首发剧作(二人台),创作、上演、发表戏曲、话剧和小戏、小品等近50余部,获全国群星奖、省市级奖等20余项。1995年开始致力“主旋律”广播剧创作。创作《向天歌》、《马克思的一天》、《运河人》、《山里娃的老师,儿的娘》、《柳州刺史柳宗元》等广播剧作近30部,由中央、北京及各省、市电台录制播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剧奖和亚洲广播联合会特别推荐奖等30余项。2005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个人传略被辑入《中国戏剧家大辞典》。

  回音壁

         我给《刘康达剧作集》写序言

                                        /杜德久

  《刘康达剧作集》(上、下集)终于付梓出版了,大、中、小剧作45部,连同编剧阐述和评论等,洋洋130万字,这是康达同志二十多年的心血结晶成的一部大书。我作为为通州文化事业发展服务、为通州文学家艺术家服务的公务人员,看到通州富饶的文学艺术热土上又增添了一份丰厚的收获,由衷高兴!并接受康达同志敦请,欣然作序。

  先说说《剧作集》之丰厚。除剧目量大、字数多之外,最突出的是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囊括古今中外。从“两弹”爆炸、“神舟”上天之辉煌,到“希望工程”之希望;从马克思出书难,到通州区功臣鞋匠孟宪峰助人为乐;从瓦氏夫人抗倭,到日本战犯谢罪;从小红军的坚韧不拔,到举杠铃的孩子们自强不息;还有唐太宗“渐不克终”导致的荒唐和柳宗元的“有德于民民祀之”,以及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和伊索寓言的《三个和尚》、《龟兔赛跑新传》等等。剧作涉及的地域,从大兴安岭到海南岛,从东海之滨到黄土高原,从北京到东京,从通州的运河之滨到伦敦的泰晤士河畔。可谓笔走天下,尽写人间万象。康达同志将自己置身于宏大的时空中和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下,纵情挥洒,创作出如此大量的,包括正剧、喜剧、现代剧、历史剧、儿童剧等各种风格样式的广播剧、戏曲和话剧,成功地塑造出革命导师、社会精英、基层干部、平民百姓以及古代君王、臣子、贤达、志士等上百个性格迥异、内涵充实、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律动和时代进步的足音,实在难能可贵。

  《剧作集》无疑将成为通州文坛一份沉甸甸的积累,并对体现、弘扬运河文化的包容性有所贡献和启示。作为地道的通州作家,康达同志不仅仅看通州、写通州,而且大胆地放眼和涉足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题材领域,并取得显著成就。在通州建设国际新城的今天,通州的文化事业和通州的作家、艺术家们需要多一点这样的博大和魄力。

  再想想,康达同志能够得心应手地驾驭如此多样的各种题材,原因何在呢?我以为除了他的知识储备、生活底子和编剧功力外,最重要的是他具有相当深刻的思想和明确的艺术主张。尽管题材林林总总千姿百态,因其能被他的思想之光照亮,便升华成一部部有灵魂、有生命的剧作。

  康达同志是致力“主旋律”创作的剧作家,他的思想性集中、充分地体现在“主旋律”创作上。他主张“主旋律”应该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应包括古今中外一切褒优贬劣,击浊扬清,向往真、善、美,追求光明、进步的题材。据此,《剧作集》中全部是“主旋律”之作。康达同志的“主旋律”创作特点有三。

  其一,真诚以待。他曾在2001年全国广播剧第二期培训班讲课时动情地说:“如今确实存在着腐败与丑陋,但主流是正义与光明。我所在的通州区近两年来就出了三个英模:西马庄的联防队员陆凤增,穷追窃贼,壮烈牺牲;内蒙打工人员刘宝双,勇救落水儿童,就献身在我的母校潞河中学的湖里;通州区的‘活雷锋’孟宪峰是位荣立过一等功的退伍军人,现在就在我住的小区门口摆摊修鞋。修鞋之外他还为群众做了无数的好事,照顾无亲无故的老俩口直至全都送终,只是其中一件。这三位英模都是普通农民,过得是最普通的,甚至是相当贫困的日子。但是,他们一声不响地坚守着中华民族做人的准则,默默地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负着责任……这些质朴得象黄土,却金子般闪光的人就在我们身边啊,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能不歌颂他们吗!好人比坏人多、办法比困难多、光明比阴暗多,这正是中华民族希望之所在。”这就是康达同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就是他热衷于“主旋律”创作的原因——是其世界观、价值观使然,是发自内心的渴望使然。有真情实感要表达与那种为跟风、为应和而廉价地歌功颂德是两码事。所以,他以真诚创作出的是可信的“主旋律”,既感动自己,又感动别人。

  其二,责任自觉。康达同志的剧作大部分是歌颂光明的,因为他认为世界主流是光明的。但也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社会问题,大胆揭露、批判阴暗,为的是消除阴暗实现光明,他坚信光明最终能战胜阴暗。再有,他的剧作最大量的是现实题材,即使写历史题材也为的是以古鉴今。他非常关心时代的进步、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命运。比如,在不平凡的2008年,60岁的康达同志相继深入江西抗冰雪一线、四川抗震救灾现场和广西举重之乡采访,创作了《冰雪中的温暖》、《寻找》和《举杠铃的孩子们》,对那一年中国发生的三件大事——抗冰雪、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都有积极主动的作为,表现出一名剧作家自觉的社会责任意识。正因为他的剧作中饱含着这种大情、大义和大气,所以别具一种动人心弦,激励人们向往高尚的感染力。

  其三,力求精湛。康达同志创作“主旋律”作品,要么不做,要做就精益求精,决不应付敷衍。创作每一部现实题材作品都力争做深入细致的采访,他说:“只有脸对脸,眼看眼,心碰心,才能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是从纸上感受不到的。”此外,还要查阅、研究大量资料,从剧作后面开列的参考资料清单可见他下的是沙里淘金的工夫。比如,创作《瓦氏夫人》查阅的资料重达8公斤,六易其稿才投入录制。所以,他的剧作不仅有分量,而且有质量,塑造的人物也大多能取得深入人心的通行证。

  因此,康达同志创作的“主旋律”广播剧作品(《剧作集》中大部分是广播剧)广受听众欢迎和专家的好评,并荣获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工程”奖14项、中国广播剧奖等20余项及一项亚洲广播联合会的特别推荐奖。康达同志佳作层出,屡获大奖,在中国广播剧界赢得“南有瞿新华,北有刘康达”的赞誉, 2005年,他又以创作成就突出荣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为我通州文学艺术之乡增添光彩。刘康达和他的佳作是通州的,是中国的,那么也是世界的。通州建设国际新城需要多出这样的作家和作品。

  康达同志是一位“阳光作家”。他的《剧作集》确实值得一读,其中有许多催人泪下和发人深省之处。这是一部有内容、有品味、有营养,能净化心灵、提振精神、让人学好的好书。而且,版面设计、装帧、印刷十分精致,堪称精品出版物。

  最后我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大发展,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大繁荣,百花齐放,万紫千红,非常可喜。但是,与此同时平庸低俗之风的泛滥又实在堪忧。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为了社会的健康、和谐与进步,大力弘扬“主旋律”,大力扶植更多的“阳光作家”,奖励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能扶正黜邪的好作品,使“主旋律”真正成为“主旋律”,责无旁贷。这也是通州国际新城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是为序。

责编:万华 来源: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