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创作者说——广播剧《加油吧,兄弟!》采访手记
中广网 2016-02-22
    
  
  
/ 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部 易星

  广袤的新疆西北边缘,有一片美丽的地方——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这里是湖北对口援疆的地方。十七个年头,这里留下了无数湖北人前赴后继的身影和丰硕的成果。尤其是近五年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大力倡导建立的“双结双促”活动,使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结上了“湖北亲戚”。双方以兄弟、亲戚相称,一户对一户贴心交流,流传出不少感人至深、令人动容的故事。

  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部,从2014年底成立专班着手策划广播剧《加油吧,兄弟!》,为了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习俗和风情,派出两名年轻编剧、记者远赴新疆深入采访。

  除了走访了五个县的援疆办事处、当地教育局、社会劳动保障局、对口援建的医院、学校、工厂之外,我们的记者为了拿到一手的最鲜活的故事还住进了维族村。不深入村民家中,怎么知道他们的生活习惯,怎么能写出生动的剧本?当记者提出要住在当地的维族家庭,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时。连当地的宣传部长都佩服的说,“湖北电台的记者是我见过采访最深入的,又是女孩子,佩服得很。”我们的记者先后走进了七个维族家庭,了解到许多生动鲜活感人的故事。他们当中,有受益于援疆政策,翻新了屋子,孩子还在市里上了职校的一家八口;有和汉族医生亲如姐妹的维族大姐;有曾经帮助过援疆老师,并与他结为兄弟的维族大哥;还有收养了汉族小孩的哈萨克族老师,和汉族朋友一起做生意,如今已经是跨国公司老总的维族老板;还有与李鸿忠书记结对子吐尔逊大叔。

  走进这些维族家庭并不都是记者事前踩点安排的,大多都是随机走访或被临时盛情邀请的。这些故事都是在和维族、哈萨克族家庭成为朋友后,在聊天过程中,慢慢挖掘出来的故事。虽然采访到的只是七个家庭的故事,但每个故事都能折射出维族与汉族之间浓得化不开的友情。而这些被不经意挖掘出来的故事,成为了我们日后创作的宝贵素材。记者在湖北对口援建博州的华师附中分校采访时,偶然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2009年在博州戈壁滩上,湖北帮助当地建起了最好的学校——华师附中分校,梁继鲁老师作为湖北援疆教师来到博州。一次假期出游中,梁老师误入维族村庄迷路了,上不沾天下不着地,且天色已晚,梁老师有点绝望。这时,一位维族壮汉骑摩托车路过,梁老师忙向他打听到河对岸怎么走。他告诉梁往回走可以上大公路,然后可乘车回市里,说完就骑车走了。走出了老远,他又折转回来说:“天色晚了,估计走到公路,回市里的车也没了,到我家吃饭再走吧。”梁老师一面连连道谢,一面摆手谢绝,见状维族大汉又主动帮他们拦面包车,当梁老师他们“勉为其难”的坐上村民的面包车驶离村庄时,回头一看,维族大汉居然骑着摩托车一直跟在后面护送他们上公路。一直到梁老师他们赶上最后一班公车,大汉和村民才放心的离开。没几天后就是古尔邦节,梁老师和学校领导一起返回了这个维族村,找了当时帮助他的村民阿布拉江兄弟家去拜年。以后每逢过年过节大小事,两家人总是有商有量的,在梁老师的帮助下阿布拉江的儿子还考上了新疆班,两家人结成了“亲戚”。原本支教期限为三年的梁老师越来越热爱这里,义无反顾的选择一直留在新疆,而他的夫人也从武汉来到新疆支持他的教育事业。

  记者在新疆博州温泉乡采访时,又被这样一个故事深深打动:

  20129月,校长伊力斯的妻子努尔古丽所教的学前班中有一位名叫李菲儿的汉族学生,她的身上和脸上经常都有伤痕,在活动中她不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性格内向、孤僻,对任何人都存有戒备心理,刚来上学半个月,就没打招呼的“失踪”了,这可急坏了努尔古丽老师,下班后她与伊力斯一起去李菲儿家走访,在她家看到的那一幕让伊力斯夫妇终身难忘:四岁的李菲儿与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的母亲被父亲锁在院子里一个仅有1平方米的带铁笼的电瓶车箱里,铁笼里放着大半个干透了的馕,因为严重的精神病使李菲儿的母亲生活几乎难以自理,对周围的人熟视无睹,对孩子不管不问。看到孩子的一刹那,伊力斯的心被猛烈地撕扯着,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孩子怯怯的叫了声“老师”,接着放声大哭起来,原来家庭的重担和病痛的折磨使李菲儿的父亲失去了原有的耐心,腿脚不灵便的他在外出和生病时,将妻子和女儿禁锢起来,简单粗暴的打骂是他唯一的发泄方式……

   晚上,伊力斯回到家后与妻子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满脑子都是李菲儿家的那一幕。伊力斯考虑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拿定主意的他跟妻子商量: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里住。通情达理的妻子爽快的答应了。在征得李菲儿父亲的同意后,他们把她当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看待,伊力斯和妻子晚上和她一起睡,缺少母爱的李菲儿在睡梦中也不忘紧紧地抓住伊力斯的妻子的手,生怕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悄悄从身边溜走。在李菲儿生日的时候,伊力斯将他爸爸妈妈接到自己家里,为她过了人生的第一次生日,使她品尝到了生日蛋糕香甜的味道。看着被幸福包围着的李菲儿,她的爸爸拉着伊力斯的手激动地说把孩子交到你的手里,我放心了,放心了。谁能想到,这竟然是李菲儿爸爸留给伊力斯最后的嘱托。20136月的一天,伊力斯和学校老师又一次去看菲儿爸妈,一进家门就看到他爸爸趴在地上,狭小的房间里到处充斥着刺鼻的农药味,精神失常的妈妈冷漠地看着躺在地上挣扎的丈夫无动于衷,情急之下,伊力斯马上叫来救护车将他送到医院抢救并垫付了医药费,整整陪了他一个晚上,但终因抢救无效而离开了人世。

  半个月后,远在乌鲁木齐工作的李菲儿的舅舅要求将她和她妈妈接走自己照顾。近一年的相处,伊力斯和李菲儿已经难以割舍这份父女情,就连自己12岁的儿子哭着拉着伊力斯的衣服说爸爸,求求你,就让菲儿妹妹在我们家吧,我不想让她走。伊力斯与李菲儿的舅舅多次协商,想通过法律途径收养她,甚至承诺将来等李菲儿长大了,有能力了,可以将母亲接到身边赡养。但分离的日子却越来越近了,有一天,毫不知情的李菲儿蹦蹦跳跳的跟着伊力斯一家走到学校,舅舅和外婆的出现打破了这份快乐,李菲儿躲到了哈萨爸爸的身后,舅舅想强行抱走孩子,李菲儿双手紧紧抱着伊力斯的腿,撕心裂肺的哭喊着:哈萨爸爸我不走,我听话,我想呆在你们家!满脸泪水的她仰着头,用急切而期盼的眼神看着伊力斯,伊力斯狠狠心扭过脸去,心如刀割一般的疼痛,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他将哭喊着的李菲儿送到舅舅手里,李菲儿几次挣脱舅舅的手跑向了伊力斯。这是怎样的一次难舍的分离呀!它超越了民族,超越了亲情!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落泪的。车终于走了,李菲儿从车窗里伸出晃动的小手依稀在眼前,哭喊的声音还在校园里久久回荡……

  半年后李菲儿的舅舅因为家庭缘故,将李菲儿送回伊力斯校长。李菲儿“一家”终于又团聚了,伊力斯一家正在办理收养手续。我们去采访的时候,李菲儿的家即将变成幸福五口之家。

  这一路还有不少这样的故事,采访结束后,记者写下感叹:只有亲自到过新疆的人才知道新疆有多美,只有亲身接触过新疆的人才知道他们有多淳朴。这也坚定了我们写出好剧本,让外界了解一个更真实的新疆,让广播剧成为沟通民族情感的桥梁。 

  广播剧《加油吧,兄弟!》将围绕汉族和维族两位大学生的故事展开,在本剧剧情中,我们看到了沟通的力量,理解的力量!有了沟通,就少了距离,少了隔阂,就有了理解,有了和谐。本剧讲诉了一个维族青年在武汉从生疏不适应到融入的真实过程,从而展现出新疆人的朴实和耿直,淳朴和善良。该广播剧通过湖北“双结双促”中涌现出的感人故事,带听众“听”到一个最美的新疆,用过声音的方式展现出新疆的异域风情和震撼之美,给听众以听觉的享受。目前,本剧进入剧本的最后修改阶段,预计将于“五四”期间播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新疆以及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时反复强调: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要依法保障信教群众正常宗教需求,尊重信教群众的习俗,稳步拓宽信教群众正确掌握宗教常识的合法渠道。并鼓励新疆群众到内地就业。总书记强调,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激发各族群众热爱新疆的美好情感。本故事用艺术化的处理方式,生动地彰显出这种精神与情感

  七千里路阻碍的是相见,但阻隔不断的是各族兄弟血浓于水的亲情。加油吧,兄弟!

责编:万华 来源: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