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海口台广播剧《永远的更路簿》获五个一工程奖
中广网 2018-01-24
    
    
    
    
    
    
    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经过前期的评比、公示,最终获奖作品名单已经出炉,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海口市委宣传部、海口广播电视台联合录制的广播剧《永远的更路簿》榜上有名。

  这些年来,海口台十分重视精品创作的规划和实施工作,在省、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扶持和指导下,在台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精品创作工作亮点频现,多部作品荣获国家级政府大奖,此次《永远的更路簿》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是海口广播电视台继《请到天涯海角来》、《西沙女兵》、《远山在呼唤》之后,第四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实属不易。

  2015年,为了配合我国南海战略宣传需要,海口广播电视台审时度势,向省委宣传部申报了作品《永远的更路簿》创作计划,得到认可,并将该选题作为我省申报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参评作品。对此立项海口广播电视台领导高度重视,专门抽调业务骨干成立了创作小组。

  “更路簿”是潭门渔民的航海秘笈,也是他们证明南中国海世代归属中国的手记文献。它记载了潭门渔民从海南岛前往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及东南亚一带漫漫海域的行船线路、海流流向、暗礁方位与航向针位。正是他们用一条条记在心里、记在《更路簿》上的航线,用独特的捕捞方式,用在海上九死一生的冒险精神,把远在千里之外的西沙、中沙、南沙的一座座珊瑚礁与中国连接起来,潭门渔民是世界历史上最早发现、命名并连续开发南海诸岛的特有群体,自汉代以来,潭门渔民像耕耘着自家的“责任田”一样,耕耘着南中国海域。

  集连续剧《永远的更路簿》就是以海南琼海潭门镇世代渔民“深耕南海”为主线,以神秘神奇的航海“更路簿”为切入点,以潭门渔民真实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来讲述潭门渔民世世代代与南海结下的不解之缘,力求从一个侧面证明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这一铁的事实。

  为了更好地塑造以林海涛为代表的潭门人的形象,主创人员多次深入潭门镇、潭门草塘村,通过对老船长苏承芬、麦运秀、老渔民、潭门祭海仪式传承人——黄庆河等人的深入采访,并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相关素材,经过多次反复的研讨论证,剧中一个个人物形象鲜活起来,剧情的发展脉络也变得清晰起来。

  为了保证剧中所涉及大量史实及地域文化特质,不出现史料性偏差,剧组特邀请海南大学周伟民教授担纲历史顾问,对剧本史实的真实性进行审核把关。

  在广播剧《永远的更路簿》剧本创作过程中,由于题材的稀缺性、独特性、史实价值的珍贵性、唯一性、和国际形势结合的紧密性让剧本创作经历了四次大的修改,每一次的修改几乎是推翻重来,这一过程虽艰难、辛苦却也是打磨作品的有利契机,最终,在北京举行的“剧本专家论证研讨会”中得到与会学者、专家的认可。专家们认为:“题材好,有很强的现实感,具有真实性针对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主题立场鲜明,有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意识”;“故事以理、以法、以确凿的证据证明南海主权问题,具有广泛的听众市场”;“主题好,小事件反映大主题,剧情生动,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广播剧。”

  经过反复修改、反复打磨,使得该剧故事构思巧妙,人物形象生动,情节细腻感人,其中海南琼剧、八音等元素作为背景音效的使用,给本剧增添了浓郁的地域气息。在后期录制中,如何让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展现在听众耳畔,主创人员仔细研究剧本,对每一句台词对白、每一段落、每一场戏进行认真排练,特别是“林海涛海上祭拜”“林母拒绝海涛出海”以及有着潭门鲜明地域特色祭海仪式的“祭拜兄弟公”“潭门潜水绝技”等几场重头戏,经过艺术加工及处理,让听众有种身临其境感,加之演播精彩,音效逼真,制作精良,打动人心的主人公内心独白式歌曲演绎、时空交错的编辑方式让剧情入情入戏,扣人心弦。

  这部反映现实南海题材的剧作,以文艺作品的形式生动地诠释了“一群潭门渔民和一部神秘的“南海天书”就是中国拥有南海主权的铁证。”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以《更路簿》证明南中国海所有岛礁世代归属中国为贯穿,倾情讴歌海南谭门镇历代漁民认识南海、开发南海的伟大功绩和独特贡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鲜明的主旋律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

  广播剧《永远的更路簿》制作完成后,先后在中央台中华之声《文化时空》栏目、海南省内19市县一月内播出量近200次,中国广播剧研委会“公益网”、海口广播电视台官网——“海广网”即时在线播出后,上线点击播放率目前已超过350000次之多。近期由中国广播剧研委会牵头对包括《永远的更路簿》在内的一批优秀的广播剧作品在全国六十家广播媒体进行展播,这对海南是一次极好的宣传。

  2017 1013日,2014--2016年度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海南省“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在海口举行,广播剧《永远的更路簿》再获表彰,艺术总监李晓菊在座谈会上代表主创团队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

  非常高兴能够代表广播剧《永远的更路簿》主创团队来参加今天的座谈会,与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广播剧《永远的更路簿》是2015年由海口台申报、经省委宣传部批准立项作为我省申报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参评作品,为此海口台领导高度重视,抽出五名业务骨干组成了专门的广播剧创作小组,并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我作为本剧的艺术总监和责任编辑,参加了该剧艺术创作的整个过程,这是我遇到的最艰难的一次创作经历,由于本剧题材的独特性、唯一性、史实价值的珍贵性以及和国际形势结合的紧密性,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剧本经历了四次几乎是推翻重写和无数次的反复修改和打磨,创作团队也经历了从开始的充满激情到创作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难于突破而几度想要放弃再到最终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和坚持圆满完成录制工作这样艰辛的过程。这期间,我们搜集查阅了大量相关的文字、图片以及视频资料,并多次实地采访老船长苏承芬、麦运秀,潭门祭海仪式传承人——黄庆河等人;采访研究更路簿近30年的老教授周伟民,最终融合了潭门老船长和老教授原型的主人公林海涛的形象诞生了;一段段关于“更路簿”的抽丝剥茧式的精彩对白和一场场围绕着戏魂“更路簿”展开的精彩剧情呈现出来,让广播剧的剧情的发展、矛盾冲突、内在的张力得到加强,也让林海涛为代表的潭门人的形象渐渐的鲜活了起来,这一过程虽然痛苦,却为广播剧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北京举行的“剧本论证研讨会”上,《永远的更路簿》得到与会学者、专家的一致认可。认为该剧以《更路簿》证明南中国海所有岛礁世代归属中国为贯穿,倾情讴歌海南潭门镇历代漁民认识南海、开发南海的伟大功绩和独特贡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主旋律作品。

  在刚刚结束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评奖中,《永远的更路簿》荣获了优秀作品奖,回想近两年的创作过程,特别想要感谢省委、市委宣传部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全程的把关指导,这些给了我们极大地鼓舞和激励;感谢主创团队的不懈努力、坚持和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成就了这部广播剧;更要感谢这个多姿多彩的时代,还有海南这片坚实的热土给了我们创作的力量、源泉和灵感,也因此让我们第四次收获这么厚重的一份荣誉,今后,海口台将继续发挥广播剧创作的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力争多创作一些听众喜闻乐见的广播剧精品,为推进我省的精神文明建设再做贡献。

    

  链接:三集广播剧《永远的更路簿》分集梗概

  第一集

  渔民出身的“更路簿”研究学者林海涛是海南蓝海大学教授。近年来,由于南海形势的复杂多变,有关南海课题的讲座、尤其是林教授关于“更路簿”的讲座,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关注。

  这天,林海涛教授向中外学生做了《更路簿--中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的铁证》的讲座。林教授以他近30年对更路簿的研究,为同学们讲述了“更路簿”的由来以及产生的年代。原来早在汉唐时期潭门渔民在南海的活动就已经开始了,千百年来,为了讨生活潭门的渔民勇闯南海,在自己的祖宗海——南海诸岛海域上捕捞,他们熟悉南海的每一条航路,渐渐地每位船长心里便有了航线图,经过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后来就有了《更路簿》的手抄本,这种手抄本至少出现在明代,至今已经600多年……海南岛上的古代先民就是凭着一本《更路簿》、一副罗盘、一条帆船,闯荡南海、穿越风浪、发现岛礁、开发漁场的。林教授的讲课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然而,来自菲律宾的安德森和苏珊两位同学却当场提出质疑,他们以海外对《更路簿》的诸多非议为由,认为《更路簿》被夸大了、神化了,作为学历史的学生,他们想靠自己的努力,来揭开“更路簿”的神秘面纱,从而得出令所有人包括中国人信服的客观、真实的结论,他们希望在林海涛教授的带领下,按照《更路簿》上的记载和指引,用最原始的办法,只带三大件:木帆船、罗盘和《更路簿》出海去走一趟,并全程记录,以印证《更路簿》记载的真伪和准确性。 

  面对两位菲律宾同学的质疑,林海涛欣然接受苏珊和安德森的请求,决定亲自带他们去更路簿的发源地潭门镇进行一次访问,并答应亲自带他们出海走一趟,他要用事实来证明《更路簿》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正视听,以告天下。

  第二集

  听说儿子要带着安德森和苏珊去西沙海域,还要经过水道六门,林海涛的母亲说什么也不答应,原来50多年前,林海涛的父亲林望带领船队经过水道六门时,遇到一伙南越兵正挖起礁盘上一块“中国主权碑”要往海里扔,为了保卫“主权碑”,林望率领弟兄们冲上礁盘,与南越兵展开搏斗,最后夺回了主权碑,但是他和好几个船员却身负重伤,在返航时又遭遇台风的突然袭击, 40多个人只有5个人活着回来,每当想起这些,林母就悲痛不已,也因此多年来从不允许海涛去西沙,怕这唯一的儿子再遇到危险。海涛告诉母亲,现在海外一些人对潭门的《更路簿》表示质疑,怀疑它的真实性,苏珊和安德森就是带着这种质疑来的,这次自己就是要驾着“白鸽号”帆船,按照《更路簿》的记录,带苏珊安德森出海走一趟,用事实告诉他们,潭门的《更路簿》是真正的航海经,是准确无误的海上路线图!听说潭门渔民祖祖辈辈用血和泪记录下来的《更路簿》竟然被怀疑,通晓大义的林母最终同意了海涛的决定。

  三天后的潭门港举行了庄严的祭海仪式,林海涛、老船长苏振文、阿强等人带着苏珊安德森登上船,靠着《更路簿》的指引,“白鸽号”驶向茫茫大海,途中林海涛给苏珊和安德森介绍了当初渔民出海时罗盘的使用方法,并让他们负责点香用以计算时间。当第七只香点燃的时候,老船长苏振文凭着多年在海上行船的经验,发现海水的颜色有变,船有搁浅的危险,危急时刻,海涛靠着祖辈留下来的识洋流、观天象的经验,做出“船向南行10海里”的准确判断,终于摆脱了搁浅的危险,这让苏珊和安德森惊奇不已,“白鸽号”继续前行,在海涛父亲牺牲之地水道六门礁上,林海涛带大家祭奠了父亲和死去的乡亲们,海涛把带在身上的酒壶高高举起, 将酒洒向海空,向英勇牺牲在水道六门的英雄们致敬!阿强唱起了奶奶唱了一辈子的那支歌,以表达对亲人的怀念……

  经历了种种考验,当第15炷香即将燃尽的时候,“白鸽号”终于顺利到达了目的地西沙。

  没有卫星导航,没有现代航海图,也没有任何一种无线电通讯设备,林海涛就是凭着一本古老的《更路簿》,驾着“白鸽号”一路驶过茫茫大海,准确无误地到达了西沙目的地,林海涛宣布此次任务圆满完成,下令返航。在铁的事实面前,安德森和苏珊虽无话可说,但心中仍存有许多疑问。

  第三集

  在从西沙返回潭门途中,苏珊和安德森拿出南海地图突然向林海涛再度发问,他们认为黄岩岛离中国大陆有1000多公里,而距离菲律宾海岸只有200公里,它没有理由不属于菲律宾。面对菲律宾学生的问题,林海涛耐心地以英国的一个岛礁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夏威夷为例,告诉安德森和苏珊,“地理邻近说”是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取得领土主权的依据的,国际法对取得领土主权的依据是“谁最早发现最早开发”。安德森和苏珊又以《更路簿》里没有黄岩岛的记录为由怀疑潭门的渔民重来就没有到过黄岩岛,从而否定黄岩岛属于中国的事实。面对安德森和苏珊的不断发问,步步紧逼,林海涛不急不躁,从《更路簿》中记载的岛名以及礁名的命名谈起,谈到了潭门先民开发南海的历史,又谈到古代黄金水道的商业秘密,为了证明潭门的渔民曾经在黄岩岛附近捕捞,林海涛还当场演绎了潭门渔民独有的潜水绝技……为了生存,潭门漁民的祖先就是依仗着这独门绝技下潜到黄岩岛10几米深珊瑚礁进行潜水作业,从而开辟了丰厚的生存之道。然而这一切似乎都说服不了苏珊安德森,他们抓住所看到的几本“《更路簿》里都没有黄岩岛的记录”这点不放,再次发问林海涛。为了彻底打消苏珊和安德森的疑虑,苏振文阿公抛开“不得外传”的祖训,拿出了祖辈传下来的“苏家珍藏版《更路簿》”,在这一版《更路簿》上,不但对黄岩岛有明确记载,而且还附有一张船从潭门一路驶达黄岩岛的航海图,更为珍贵的是,这本《更路簿》还记载了漁民们是如何在黄岩岛上生活的:“黄岩峙—(就是黄岩岛)不长草木,用蓑衣搭陋舍,无淡水,用木桶或巨蚵之壳盛天雨……”苏珊和安德森在一个个铁的事实面前终于哑口无语。

  此次访问结束后,苏珊安德森给林海涛教授留下一封信,悄然离去。在信中他们对林海涛教授的睿智和大度深表敬佩,对潭门人与南海岛礁那种生命相依骨肉相连的情感深感震撼,对于高洁神圣和博大精深的《更路簿》,他们表示永怀敬畏之心。

  又一拨船准备出海了,林海涛带着大家来送行,他深情地唱起了《永远的更路簿》这支歌:“茫茫大海指路径/ 夜里闪耀的北斗星/祖宗留下的更路簿哟/ 领我南海去圆梦/海茫茫指路径/星闪耀北斗明/渔家人有了更路簿呦/天南海北任我行”。歌声中船队扬帆起航,向着茫茫大海驶去。

责编:万华 来源: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