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多娇与熊生民
李多娇:全国广播剧最佳编剧、中宣部中青年文艺创作骨干,辽宁省作协会员。沈阳五一巾帼十佳集体、沈阳五一劳动奖状、沈阳青年突击队的班组带头人、沈阳市“四个一批”人才。
李多娇自述:
“这次合作对我来说是幸运的合作,也是一次学习的过程。熊老师在我心中是泰山北斗级的人物,高山仰止。所以,能和熊老师共同完成一部作品,对我来说真的是荣幸。
这次合作呢,在我的时间轴上,从我接到湖北梁总的邀请电话开始,到三地发布会开完,再到申报,整个过程是一年零三个月。而这个孕育打磨的过程,完全可以用好事多磨来界定。
我觉得梁总当时选择创作班底的那个过程,很像最近我们在忙的一件事,那就是添加购物车。她先把我拎进了购物车,导演以及后续都还空着。我就问他后期有想法了吗?她说跟多位导演合作过,还没确定,我就向他推荐我们沈阳原创团队。因为这十年的积累,湖北梁总对我们早就有认可,所以一拍即合委托我们生产,再后来因为在查资料的过程中,发现黄旭华在辽宁工作十年,所以就将委托生产升级为合作。可是合作刚达成,就得到信息,广东台也在做同题材作品,编剧是熊老师。我一听熊老师是编剧,我瞬间变身粉丝,热切期待,在这个期待的过程中,本子还没等来,我等来了我们郭总的电话,她问我愿不愿意接手改编工作,根据专家意见修改熊老师剧本。那时候是2019年1月末,马上就快过年了,当时我担任新媒体工作,各种任务呈井喷之势向我压来,而且我在重感冒,我如今想,当时就是昏头了,才说接,这可是熊老师的本子啊,我一个后生晚辈,怎么敢?当然,这是玩笑,真实的想法是,接电话的一瞬间脑子里是有交战的。一方面,这个素材我曾经研究过,我有感情。就像一块玉石毛料,放我手里把玩研究纹理颜色,脑子里已经想好要如何将他变成菩萨,结果被拿走了,其实心里会有舍不得,所以,乍一听说他回来找我了,心里是高兴的,但这是修改熊老师的本子,真心不敢动。不过,一个外科医生要想成长,没有比解剖一次人体更有用的了,放在写作上也一样,如果你想学大家的东西,你就一定要认真的深入的研究一次,而这个改编就是那个极其难得的深入学习和研究的机会。所以多种想法组合在一起,最后我发挥了不怕死的精神,接!
劝我接活儿的时候,其实郭总监怕我不接也带着小心,不过监工的时候可是一脸的公事公办,她掐着时间对我说,情人节交稿。正月初十情人节,她算准了我爱广播剧!
其实,这对我来说,还真是挺虐的一次创作。心理压力大,时间紧迫,节日诱惑多,不过都没能干扰我!因为我觉得我得对得起熊老师和三地所有参与者对我的这份信任。
写作的过程是完全沉浸的,交稿之后忐忑来了,四集变五集,改动挺大,熊老师能不能接受?
稿子发给熊老师之后的第七天,反馈来了。当时我们团队是在青岛,要去青岛核潜艇基地采集音效,正要马路等红灯的时候,我收到一条微信,打开一看是熊老的,微信挺长,我一扫,满意!我当即大叫“郭姐,熊老回信了”,这时候,绿灯已经亮了,郭姐已经在斑马线上了,所以当时的画面是我呼啸着跑过斑马线。
本子过了,后期制作精益求精,当我们拿着成品进京的时候,内心是有底气的,但还是想看熊老师最真实的反应。
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认识熊老,我认识熊老师十年了,我印象中他总是半眯着眼睛,可那天听完剧的时候,临别的他认真的跟我们握手,认真的看我们,眼睛很亮!我对那个眼神印象太深刻了,我觉得没有比这更好的肯定。
作品写完之后,我也在想,湖北梁总为什么会选我,熊老师为什么会信我,这样纯粹大男主的戏为什么会再次找上我这个小女子?我觉得还是归功于前面的积累,第一次拿五个一时,《国歌响起》是以残奥会冠军李端为原型的一部男人戏,第二次拿五个一的作品《照片中的回忆》是以舰载机总设计师罗阳为原型,也是一部男人戏。其实对我来说,写男人戏,每次创作都是一个自我剥离的过程,要忘了性别,忘了自己,以心血孵活真正的角色,用文字还原他们的思想,记录他们的故事。不容易,进去不容易,出来也不容易,这些年我越写越慢,但我也明白我与人物的对话越来越深刻,所能感知和表达的也越来越多。还有目前我正在创作的两部戏,也都是纯粹的工业题材男人戏,以至于我在写今年的金奖作品《你是一条藤》这部女人戏的时候,写得格外珍惜。前几天单位要填一张表,我对替我填表的同志说,你就写李多娇性别女,爱好男。
话可以说得嘻哈不着调,但是事要做得踏踏实实,漂漂亮亮。在我看来,认真、用心是一个编剧所能给予作品给予合作方最好的态度。”
回头看,真是由衷感谢熊老对年轻一代的充分信任鼓励,当然还是那句老话,机会一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多娇也是磨砺了十年,才能够敢接活,干好活。
还是用高姐的话说,熊老的本子你们也敢改?多娇不仅改了,而且是得到熊老的高度认可。高姐的下一句就是,王波大导要导,你们还双导演?啊一想是宋晓宋导,这个行。来,有请宋导。
宋晓与王波
宋晓自述:
“我作为广播剧界青年、中年的导演能够这次和老前辈一起合作我觉得这个机会真的是非常难得。以前我们做剧都是自己的原创,这次通过和王波老师的接触我们的视野得到了开阔。同时我们也在王波老师身上学到了他做事非常踏实,精益求精的态度,他对艺术的鉴赏力,他的导演手法多种多样的呈现,我们真的是受益匪浅。
因为这部剧的后期工作是在沈阳进行的,王波老师来沈之前,我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导演台本的修改,演员的选配、原创音乐的监制等等,并随时与王老师进行电话沟通,把要参与录制的来自辽吉黑三地的主要演员的台词音频小样和音乐发给他,共同研究确定。也正是因为这样充分的前期准备,使得后面我们的合作得以顺利推进。
广播剧《今生无悔》是2019年3月11日至12日完成台词录制,3月13日马不停蹄进入到后期合成阶段,至3月20日初稿合成完毕,总耗时近150小时。在这次后期制作过程中,我和王波老师还有录音师王健不舍昼夜,坚守在录音棚中,以精益求精的态度点滴打磨,以默契顺畅的沟通方式确保录制合成工作有序开展、高效进行。
录制、合成的过程中,我们和王波老师经过协商随时对本剧台词进行调整修改,使得剧情更加流畅,节奏更加准确。仅剧中的旁白部分就反复录制了三四遍,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在特殊音效动效方面,我也是提前做好充分准备,自费购买老式算盘、老式搪瓷餐具等富有年代感的道具,为拟音工作提供保障。王波老师自备特殊的服装和鞋子,根据剧情需要,亲自为本剧拟音,效果逼真。在制作核潜艇深潜试验场景的时候,为了体现核潜艇耐压壳体承受巨大压力发出的“咔咔”声,我们三个人深夜在录音棚附近寻找适合的声源录制音响,经过技术处理,艺术的再现了这一极其特殊的音效。
应该说,虽然过去从未有过一剧双导的情形出现,但这次与王波老师的合作也给予了我很多宝贵的收获。同时,尽管在执导的过程中,在艺术见解上可能存在不同的认知和感受,在创作手法上也有个人的坚持,但正如剧中黄晖所说,搞科研要鼓励争论,但我们也要尊重科学规律,作为导演,我们要尊重的是艺术规律,基于这一前提的合作必然会是成功的。
对于沈阳广播剧原创团队这支年轻、有朝气的队伍,王波也给予了高度的认可,他说:“从经验来说,可能我相对丰满一些,因为我年纪比较大,做的年头也多,但是他们这个年轻的团队是有锐气的,是有开拓精神和创新元素的。广播剧我觉得需要继承传统也要创新。我们的传帮带就是我们积攒下来的经验能够跟年轻的团队分享,同时我们也可以跟年轻的团队一起与时俱进。”
这部剧的音乐部分也处处体现出合作的力量,完全原创的主题歌、主题音乐和情景音乐也是广播剧《今生无悔》的一大亮点。同名主题歌《今生无悔》的歌词由熊生民老师在创作剧本时一并写出的,作曲是马国华老师,马老师给我发来他的示范小样的时候,还谦虚的说由于他不是歌手,唱的不好,只是一个模板感觉而已,供歌手及配器制作参考,可以根据演唱歌手的最佳音域定调。虽然马老师的示范没有音乐的伴奏,但是我听了之后仍然被深深的打动了。
这首歌现在网络点击量已经突破600万了,歌词感情深切、曲调优美动人。正如歌中所唱“去时青丝多飘洒,如今白发如雪飞”,歌曲生动表现了主人公为了国家的事业,舍小家,保国家的博大胸襟和深刻内敛的真挚情感。
这首主题歌的录制先后在沈阳和广东录制了两版,为的就是精益求精,精心打磨。我们邀请了专业的交响乐队,音乐非常深沉大气,非常有画面感,通过旋律,去表现一个知识分子为国许身,隐姓埋名三十年去铸造国之重器的故事,成功地展现我们这个剧的灵魂。
在这部感人至深的主题曲的感召下,我们原创基地年轻的录音师王健以此为主旋律进行二度创作,根据人物情节故事为本剧量身定做了25段原创音乐,主题鲜明,旋律感强,使本剧的主题得到更好的彰显。王健说,在广播剧后期音乐制作的过程中,在与前辈、同行的切磋交流中,使得自身的制作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我想,正是因为湖北、广东、辽宁我们多方有机联动,强强合作,才会打造出这部精品力作《今生无悔》。
8月19日,全国五个一大奖公布结果那天,我在微信中发了一段话:听《今生无悔》您会发现这部剧没有演职员名单,那是因为我们把珍贵的分秒都留给了剧情,虽有憾但无悔。名单是有的,那是一个令人震撼的超大阵容!为了顾全大局,大家都做了幕后英雄。在此向所有通力合作为此剧付出的人们致敬!”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
这是来自进博会的启示,这届进博会正在进行,我们又听到三个关键词: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我理解,道理是一样的。
在我们三家联合进京举办的审听会上,咱们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高坦高姐特别对我们的合作再次表示,这部剧选材慎重、三家联合制作、三地宣传推介,包括最后压缩成三集精编版,整个过程体现了精品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这个可以为我们提供经验,因为以后联合制作会成为趋势。以后就是要用这种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办法,解决广播剧大制作的问题。当然这里面也会有矛盾,但是我们可以求大同存小异。希望三方制作团队充分总结该剧联合创作的心得体会,为广播剧精品创作提供有益借鉴。
这次制作是三省,当然也有遗憾,我们的作品按程序是得各省分别上报,非常遗憾,三省一路同行到最后申报时,这部作品在广东省,没能上报到中央,所以,最后的获奖名单里大家看到的只是湖北省和辽宁省。由此可见“五个一”生产,不确定性的意外因素确实很多,也因此,让我们再次感谢江门市、感谢广东省台的所有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期待以后有缘再联手。
合作——跨界合作
最后我想再讲讲跨界合作,从本质上说,跨越,都是拓展我们的能力外延、我们的影响力外延、我们的市场外延。
“五个一”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吗?
我们不必纠结对广播剧的评奖会不会取消,我理解,我们的原创生产是在前所未有的被鼓励被需要,我们要更在意的是,怎么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举例。最近,我们沈阳原创团队为核心正在操作的大项目是,由中国作协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沈阳台发起,同时会有《文艺报》、《人民文学》以及腾讯、人民网、澎湃、头条等等合作的网络直播大活动。
为什么这个全国的、文学圈的、网络的大事,是跟我们一起做?从大的说,是因为我们坚持原创十年走到了这步。从小的说,是因为今年众多知名作家来沈阳参加了我们举办的“沈阳之约”的名家名篇品读会,对我们的原创生产能力和活动执行能力很认可,才有了现在的合作。
所以说,做精品剧,是可以抵达很多新领域的。也因此,我们今年升级为“沈阳原创”基地,没有刻意说广播剧基地,不是疏忽,是有意不画圈,不限定在广播剧精品生产的范畴。
今年6月,沈阳市领导和我们台领导共同来给我们“沈阳原创基地”揭牌,给我们的基地定名为“三好街89号”,这其实就是我们十年生产所在的广播大楼的门牌号。我们用三好街89号命名,并不是要表达广播情结,我们期望这个数字代表的是独一无二的IP,是走向更强更大的我们。而且,三好街还是沈阳的创业创新大街,在我们原创十年的特殊节点上正式命名,对我们而言,是寄语也含寓意吧。
总之,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我们得勇做时代的“弄潮儿”,目前,我们以原创精品剧为核心,同步扩展到微剧、舞台剧、版权有声书、报告文学、纪实节目、综艺晚会、网络直播活动等,合作跨地域、跨行业、跨类别,正在立足沈阳,辐射全国全网的主旋律文化精品市场。
最后有请“三好街89号”的6位到会的三好生。
我们是来自沈阳原创的6个三好生。诚挚希望能跟来自各地的同仁们有机会合作,合作了你就会更真切感觉到我们的自带发光,你也会被感染发光,让我们大家一起发光发亮,共同把原创精神发扬光大,也许我们可以联合建造起一艘中国广播剧的辽宁舰呢?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