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广播剧的节目形态主要是按时间长短来划分的,最基本分为单本剧、短剧和连续剧。其实,单本剧、短剧还有从题材角度划分的儿童剧大多是各家电台每年为参赛广播剧评奖而制作的,虽有功利目的,但客观上还是促进了带有精品意识、实验性质的艺术追求,而从市场运作的角度来讲,广播连续剧更接近于电视连续剧,通俗好听,凭借题材的多样性、可听性、通俗化以及规模化效应能够在如今的市场纷争中得以立足和发展。
或许可以这样认为:要让广播剧真正走向市场,必须要有相当规模的广播连续剧产出。并且,要开设和经营相关的播出平台,至少是常态地稳定播出,成为日播品牌栏目,才能持续地发展。
这好比经营一个剧场,复杂程度远大于如何炮制出一台好戏。
上海生产和制作广播连续剧由来已久,今天,这档于1980年开办的“广播连续剧”栏目今天依然存在,每天播出半小时,365年不曾间断,它凭借独特的魅力曾创下过不少辉煌,给无数听众带去美的愉悦,三十年兴衰变迁,也遭遇过不少冷遇和尴尬,一路蹒跚走来,有很多经验得失。
如何将传统品牌栏目不被淘汰、更好地经营下去?如何立足于今天,展望明天?这是一个已经摆在眼前的严峻命题,关注今天,还需回首历史,因果相连、总结优劣。
一、比照历史,广播连续剧的审美标向发生嬗变。网络时代,快速消费文化取代了人文主义精神的纯文学,应积极拓展题材创作源。
重新翻开上海广播连续剧的档案,不禁深深为它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题材多样性所折服,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个追求思想解放、敢于接纳西方优秀文化、中外各种文化思潮激烈碰撞、兼容并蓄的时代,在这种时代精神引领下,大量改编于中外文学名著的广播连续剧应运而生,广播连续剧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载体,对戏剧文学本体性有着执着的追求,因而保持着较高的文学品位。
当时,很多根据中外文学名著改编的广播连续剧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其中就有根据我国古典名著改编的广播连续剧《三国故事》、《聊斋志异》、有根据著名作家周而复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的《上海的早晨》等,尤其是根据国外名著改编的广播剧,数量可观,一时形成火热的收听风尚,成为上海电台广播剧创作的一大特色。
比如,《在甲板的天篷下面》、《酋长的女儿》、《魔桶》、《看不见的创伤》、《布克小姐》、《晚秋》、《假面》、《鼠夹上的蛋糕》、《黑桃皇后》、《舒曼与克拉拉》、《两个人的车站》等广播剧,我惊讶于这些作品题材涉猎的广泛性,日本、俄罗斯和欧美各国甚至比较冷偏的东欧等国作品都有,反思战争、描摹人性弱点、反映普通人生活的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富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充分揭示人性的特质、追求艺术思想的深度、格调高雅、给人以美的回味。
就当时而言,中外文学名著、既所谓“名、洋、古”题材,始终是上海广播连续剧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今天,这也是一条不能被遗忘的金字法则。
当时甚至还出现过实验性的广播剧作品,比如没有一句对话的实验广播剧《生命的旋律》(编剧:瞿新华)“通过音响组合,表现了一个垂危的老人与疾病作斗争,他支撑着去钟表收藏室,摆弄着他的珍贵收藏品,这时百种鸣响,老人神思飞扬…..最后倒下。在八音盒奏响的《圣母颂》乐曲声中,传来了婴儿的啼哭,阐述了“生命的旋律”永无止息的哲理。”(摘自《上海广播剧史话》)
这种尝试,今天看来,依旧充满着时尚先锋精神,不循旧我,勇于创新,这正是上海广播剧最可宝贵的艺术传统。
九十年代中后期,影视快餐文化、迅速崛起的网络文化对整个广播文化构成了极大的冲击,以传统文化价值观为审美标向的广播文艺节目必须面对整个文化消费市场的挑战,即面对伴随电脑游戏、网络资讯长大的新生代听众的审美要求,这就意味着节目生产的重新定位、包装和转型。
和传统纸质小说相比,网络小说以亲民风格和自由表达、开放式结构赢得了新生代的青睐,由于新生代已经日渐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因此网络小说也就成了影视剧、舞台剧乃至广播节目的创作来源,目前,只要是网络上有口碑的热门小说,就会被影视公司买断改编权,然后再邀请编剧操刀,这样无需费力宣传,一定程度上就保证了票房热卖。《杜拉拉升职记》、《和空姐同居的日子》、《双面胶》就是在这条产业链上衍生发展的果实,全面覆盖影视、舞台和广播小说市场。今年,首部“微博”小说《围脖时期的爱情》走红网络。有意思的是,这篇小说是实时在线写作,随时接受网友的互动参与,网友的故事随时有可能被作者写进小说里。《围脖时期的爱情》讲述了“我”与一个明星的爱情故事。小说虽然预设了梗概和脉络,但由于是在线写作,增添了不少开放性情节发展的可能。小说中除了主要的几个人物是虚构的,其他都是真实的微博网友,他们的互动评论和留言都被写进了小说里,甚至包括真实的微博链接地址,读者可以直接点击进入这个真实人物的微博。
已经很难用传统的文学评审观去评点这些带有颠覆意味的写作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写作方式虽然变了,但所阐述的内容却没有离开这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生活,其价值观还够不上什么离经叛道、也称不上反传统。
广播连续剧的市场化运作,应该及时、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创作现象,在不偏离主旋律精神、内容积极健康的原则下,有计划地引入根据人气网络小说、畅销小说改编的广播连续剧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可以更活跃更贴近新生代的审美口味。
今年,作为一种借鉴和尝试,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故事广播将制作推出50集(两部)根据人气网络推理悬疑小说改编的广播连续剧《雅库玛的诅咒》、《猫的复生》,面向新生代听众。其中,《雅库玛的诅咒》的作者周浩晖就是在网络上成名的国内为数不多的推理小说家,他的第一篇作品《套子里的人》,发在水木清华BBS上,颇受欢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依托网络发表了多部畅销作品。其实,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代表作《雅库玛的诅咒》塑造了富有正义感的刑警罗飞和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803》的主角苗震性格十分相似,作品文笔潇洒、推理严密、情节迭起,对社会各种现象有着诸多思考,引人深思。不失为改编悬疑类广播剧的最佳选择。
拓展广播连续剧的创作源头,网络文学只是其中的一支,时下风靡广大读者群的各类中外盗宝、侦探、惊险、推理以及情感类小说都可以有所选择地改编成为广播连续剧。
二、确立广播连续剧及剧场的风格定位和品牌形象。
熟悉上海广播剧的朋友一定知道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803》,“803”的名字取自于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的所在地——中山北一路803号。
1990年8月10日,首播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803》,开创了上海广播剧的新时期,成为享誉上海滩的经典品牌节目,开播至今,走过了二十年的辉煌之路。老版《刑警803》先后播出了39部,计206集,曾创下国内广播系列剧之最的纪录。从2001年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频率对《刑警803》进行全新改版,着力塑造一批年轻有为的青年刑警形象,并继续关注社会热点,选取近年来有影响的典型案例为创作素材,采集了许多曾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群众十分关心的真实案例作为素材,如系列“敲头案”、某著名女作家被害案、某高级涉外商店的百万玉佛被盗案、留美女博士杀夫案……等等,题材更加多样,反映生活面更加宽广,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的新视角。新版《刑警803》的推出,再度受到广大新老听众的热烈欢迎。截止2009年底,新版《刑警803》已制作播出113部536集。
纵观《刑警803》二十年的发展之路,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已经远超于节目本身,如今,“803”已成为上海刑警和刑侦总队的代号,连刑侦总队的电话总机号码,也用上了“803”。
但是,作为一档日播栏目,每年广播连续剧场只播出最高生产量不超过100集的《刑警803》是远远不能满足于市场的,近年来剧场其他时间只能反复重播,导致收听率一定程度上的下滑。
这就说明经营一档广播剧场栏目,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节目形态,而首先必须有一定剧集数量的保证,此外,还应考虑品牌栏目的风格定位,具有一套总体性的、完整的栏目风格定位方案。
为了解决节目源的问题,也为了更好地维护广播连续剧的品牌形象,2009年初,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隆重推出一档集悬疑、惊悚、诡异、探秘等时尚娱乐元素于一体的风格化广播连续剧栏目《谜案剧场》。
《谜案剧场》脱胎于上海广播知名品牌节目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803》, 《谜案剧场》以《刑警803》为重点剧目,延续其一贯的惊险破案推理剧风格,并推出更多此类风格的广播剧、小说剧,以满足广大喜欢推理、侦探、悬疑等类型节目的听众朋友,并在《谜案剧场》中增设互动服务板块“警方提示”,在该提示板块中,每日播出来自上海市刑事侦查总队(刑警803)的最新预防犯罪、提防受骗等方法和措施,加强和听众朋友的温馨生活联系,增强节目的附加服务功能。
《谜案剧场》推出后,播出了多部向全国各家电台采购的悬疑类小说剧《谜案揭秘100》、《庄严刑侦记》、《当代侦破大师纪实》、《步步惊心》等作品,每日带给听众各种中外悬念故事,其中有疑窦丛生的侦探故事、紧张激烈的警匪追杀、惊险刺激的凶杀大案、扑朔迷离的间谍剧……总体上,内容风格较为统一,保持了和〈刑警803〉现实主义戏剧相统一的风格基调。
同时,《谜案剧场》还将逐渐引入根据时下风靡广大读者群的各类中外盗宝、侦探、惊险、推理小说改编的广播剧,使节目成为喜欢推理、侦探、悬疑等节目的听众最佳生活伴侣,力争成为全国第一档有影响的惊险悬疑类风格的广播剧场栏目。
三、从制作成本的角度考虑,发展经济型的广播连续剧。
不可否认,作为一个集演播、制作、合成于一身的戏剧体系,高昂的制作费用使得广播剧一直徘徊在投入高、产出低的困境中,这也是每年制约系列广播剧《刑警803》生产量的最主要原因。
今年,上海故事广播考虑推出的两部根据人气网络推理悬疑小说改编的广播连续剧《雅库玛的诅咒》、《猫的复生》,试验性地将广播剧的创作元素运用于小说中,但和小说剧相比,这两部作品又更偏重于广播剧的制作方式,“剧”的因素会含量高些,比如小说剧一般是两至三个人演播、音乐音响元素较为简单,而制作这两部作品对演播和音响元素的要求会相对更复杂些,是一种立足于广播剧本体、但制作成本相对经济、简易化的广播连续剧。
由于目前这两部作品还未制作完成,所以具体效果如何还不好说,但从成本角度考虑,相信这是未来广播连续剧的一种比较经济的投入模式,也是突破广播连续剧大规模生产瓶颈的有效方式。
四、积极培养广播剧主创新人、做好培养接班人的工作。
广播连续剧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管理者和制作者两类人员的辛勤工作,其中,如果没有一支持续可供发展的人力资源队伍,主创队伍中没有新人加入,广播剧就意味着“失血”,失去再造新鲜事物的能力。
当下,需积极争取和培养有戏剧艺术基础、对广播剧有兴趣爱好的年轻编导从业人员。
上海广播在这方面近年来做了大量的人力培养工作。
从2001年开始,通过新版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803》的生产制作,持续地培养了一支编剧、演播和后期制作队伍。
就编剧而言,现在的《刑警803》编剧们很年轻,平均年龄三十左右(除了有几位是老版成员),很多是刚出戏剧学院校门就被电台看中培养的,队伍中最年轻的还有一位电影学院在读大学生,创作《刑警803》广播剧本,给他们带来了难得的锻炼机会,在不断的磨砺中走向成熟。
演播人员也是如此,刚从各艺术院校表演系毕业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俱乐部和上海电影译制厂的青年演员都和剧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另外,两年前就跟剧组实习,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的研究生罗文现在已正式成为音乐编辑,为制作很多广播剧挑起了大梁。
眼下,未来的导演培养计划已经启动。
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人才投身于广播剧事业,爱上这门独具魅力的声音艺术,为中国广播剧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未来将是他们的……
从1921年,英国BBC广播电台播出第一部广播剧《危险》诞生开始,广播剧已运转了89个年头,如今,它依然精神矍铄地往前走着,时间并没有让它停下脚步,回首历史,关注今天、相信广播剧事业会步入更美好的明天。
注:本文获得第七届广播剧论文专家评析一等奖,作者为上海东方广播公司导演徐国春。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