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评委会会的委托,对参加第十届专家评析的儿童剧、短剧及超长剧进行一些分析和点评,其中有评委的意见,也有我本人的意见。
先说说儿童剧。
参评的剧目有;漳浦台的《零分约定》,武汉台的《糖力和丁丁》,石狮台的《西游记》,广东台的《丁香结》,无锡台的《青春狙击》,宁波台的《和你一起走》,温州台的《牵手大鼋》,新疆台的《新疆娃娃放暑假》等,其中《丁香结》、《青春狙击》及《和你一起走》等三部戏是比较优秀的。
《青春狙击》写一个初中生吴极在被当作人质的生死关头,与歹徒斗智斗勇,最后凭着他的机警,给远在800米处的狙击手(也就是他的父亲)创造了机会,将歹徒击毙。
这是一个颇带理想主义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对吴极的面对生死的表现给予了细致的描写,显示了这样一个少年少有的冷静和成熟,突出了他的过人的勇敢、机警和极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是,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如钢铁一般的意志和信念,而且展现了这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这一层意思恰恰是剧作最大的亮点,这就使得这部剧作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它的成功也在于此。现在,我们的许多家庭对孩子的呵护,普遍的情况是溺爱有加;而学校的教育则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独立思考和对是非的判断,以及勇于承担责任和创造精神受到削弱,吴极形象的出现,是对我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一种反思。
剧作的演播到位,制作精良,也很好听。
当然在一些细节方面也还可以斟酌,如学校公布学生考试的排名(这种做法早就取消了);又如有台词说:“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这种说法似有偏颇。我看到一篇文章,它提出了一个整体性教育的概念,其中提到“其实质是改传统的知识本位教育为现代的人格本位教育,克服单一传授知识的弊端”,我认为这种提法比较切合实际。如果只强调如何做人,而对知识却很迟钝,这也未必是一个有大用的人;还有,就是有的评委提到,吴极由于平常的训练有比较好的心理素质,所以有那样沉着的表现,但毕竟是一个初二的学生,而且是头一回被歹徒当作人质,刀就架在脖子上,的确是生死只在一瞬之间,写这样一个孩子从一开始就如此镇定,没有一丝慌乱,似乎被夸张了;而且在这样紧张的过程中一直在回忆一件件往事,这种沉着,似乎也被夸大了;又如狙击手800米的射程准确无误,目前在国内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这样写似乎没留有余地。
但总的看,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
广播剧《丁香结》,讲的是抗日战争中的孩子们的故事。作品没有正面表现战争的激烈和残酷,而是以战争以敌机轰炸为背景写了普通人的命运,尤其是孩子们的命运,展示了在特殊的战争环境下孩子们结下的真挚的友情,这种友情一直伴随他们的成长,让人牵肠挂肚,浮想联翩,很真实,也很浪漫。剧作用学校的一口大钟作为贯穿,悠扬的钟声与校园的平静生活相伴,急促的钟声告知人们敌人打来了,号召人们跟日本鬼子一拼到底;紧急的钟声呼唤着人们赶紧躲进防空洞.......正是在这样的钟声的氛围中,描写来不及躲避的孩子们四处奔逃,待警报解除的时候,却到处找不到作品的女孩主人公丁香。人们逃难走了,和丁香最要好的伙伴阿力长大了,很快就要成为正式的飞行员参加对日作战了,却一直没有忘记小丁香的失踪,有人对他说丁香当时被扣在了学校那口大钟下面,这时剧作已接近尾声,这个结尾写得很精彩,我来介绍一下----
悠远的钟声传来,阿力的旁白:“那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和校长把那口大钟抬了出来。大钟下面空空荡荡的,只有那对淡紫色的丁香结寂寞地躺在尘土里,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丁香,丁香,我知道你在等什么.....”然后是闪回,重复了丁香和阿力小时候在一起时说过的话:“我长大了要当飞行员,小鬼子的飞机敢来,我就把他们全部打下去!”叠进激烈的钟声.....这种对道具的贯穿运用,连接了时空,完善了情节,刻画了人物,深化了主题,留下了回味,而且极具广播剧追求声音音韵美的特点,值得借鉴。
三集连续剧《和你一起走》,给我们展现的是当今90后少年的光彩。来自农村的张稻香主动背着残疾同学林树上学,三年没有间断,无怨无悔。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仅凭这一点就令我们感动。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停留在这件事情的表面现象上,而是围绕着这件事的发生发展,着眼于编织张稻香自己与自己之间、张稻香与母亲之间、张稻香与被背者林树之间、张稻香与同学们之间的矛盾,从而体现了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强烈的个性;而其他人物的性格也在这一事件的矛盾中得到了鲜明的展示。一群天真烂熳、充满朝气、纯真坦荡、性格各异的孩子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作品也还有改进的余地,如老师的作用、被背者林树对张稻香的帮助、几个孩子思想的转变等,还可以加强,以期使得作品更加丰满。
其他的作品也各具特点,在这里就不一一点评了。
从本届参评的儿童剧看,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几点值得重视。
一是要注重原创。从参评作品看,改编的占有较大的比例,包括以上提到的三部较好的作品。首先我要说明,我不反对改编。对原作进行广播剧化的改编也是一门功课,也是一种创作,也能体现创作者很深的功力。据我的了解,宁波台的《和你一起走》,改编的幅度都比较大,几乎是只取了原作的一个框架。我的意思是,如果有条件进行原创,还是不要错过这个机会。改编,毕竟是有了故事和人物以及可以参考的描述、语言,甚至结构,而这些正是进行原创时难度较大的。所以我认为,原创更能锻练我们的创作能力,更能体现创作者的个性,有更多的运用和发挥广播剧艺术手段的空间。
二是用名著做广播剧,我个人认为应尊重和忠于原著的精神,不要借着名著的名气另编一套,甚至进行恶搞,不要让少年儿童听众误以为这个名著就是这样的。你要是在创作上有什么想法,可以另起炉灶。
三是以外国作品作为题材,要尽量做到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四是要有童真童趣和丰富的想象力。中国少儿固有的孙悟空等形象要保留流传,但也不要几代人下来一成不变,说来说去万变不离狲猴如何猪八戒如何狼外婆如何,没有给孩子们输送时代科技创造的新成果,没有给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老一套或换汤不换药。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台制作的《我的魔法保姆》充满了新意和想像力,值得推荐,虽然它是被列在了超长剧的目录当中,是一部超长的幻想风格的儿童剧。它把梦幻世界与现实生活互相交织,运用魔法保姆的深度透视,造成了时空的自由转换,为剧中角色的成功塑造营造了最好的环境;它最具特色的是,常将一些费解的道理化成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样式,如把孩子易犯的臭显忌妒这类毛病,说成是心上长了毒瘤,需要用敬佩的眼光去看待比自己优秀的人,才可以把毒瘤拔掉。类似这样的情节很多,很鲜活,富有新意。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一些作品似乎忽略了童真童趣,使用的不是孩子们易懂爱说的语言,不是孩子们的思维与行为,而是用成人的思维代替孩子们的思维。更有一些地方是大段地说一些带有政治色彩和产品技术含量的话,说明我们对童真童趣这样一个贯穿在儿童剧写作始终的问题还要不断研究,否则很难写出优秀的儿童剧作。
下面讲讲短剧。
从参评的剧目看,只有四个台的作品参评,就是深圳台的《承诺的爱》,长春台的《英雄》,漳浦台的《天使》和漳州台的《一生只为这一天》。
《承诺的爱》故事很简单,写一同在深圳打工的男青年徐洋和女青年吕程刚结婚,徐洋就不辞而别,一走就是七年。原来是徐洋接到了在越战中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班长生前给他写的一封信,班长在信中要徐洋帮忙照顾好自己的妹妹---英妹,要徐洋娶英妹为妻。结果徐洋就从深圳赶回了老家,真的就把英妹带出了穷山沟来到了广州,娶了英妹做自己的老婆,和她在一起共同生活。直到七年以后的一次车祸,吕程才在医院见到了他,而此时的徐洋已是昏迷不醒,生死未卜。在戏的结尾处,吕程有一个类似总结的话,她说:“这七年,我们都傻傻地守着各自的承诺,为了一个承诺,我拒绝了一切诱惑等了你七年;为了一个承诺,你娶了班长的妹妹.....当你睁开眼睛时,你该如何在两个承诺中抉择呢?”
对这个作品,评委主要认为创作思想不是很明确。作品似乎把吕程的“承诺”和徐洋的“承诺”同等看待了,似乎在各自的承诺中同样包含了人性中某种美好的东西,而忽略了从道德和法律的层面上对徐洋的承诺进行分析,听众一听就很明白其中的是非,而作品却在“承诺的爱”的掩盖下模糊了。剧作交待很清楚,徐洋与吕程已经结婚,却又与英妹做了夫妻,形成了事实上的婚姻。这是确凿无误的“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在法律上界定为重婚罪,这是没有办法否定的。而从道德层面上说,徐洋的行为也是不能原谅的。对战友的报恩不是坏事,但是不是一定要娶其妹妹为妻子?战友的原意是让他邦助照顾好英妹,选择的余地是很大的,如帮助她上学找工作甚至成家都是可以的。当然,如果徐洋正好是单身,自己愿意娶英妹也无可厚非,但是徐洋已经结婚,为了战友的托付却置家庭和妻子于不顾,转而与英妹成了夫妻,而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不给吕程有一句的交待或说明,让吕程傻等七年,死去活来,身心倍受煎熬。你把对战友的承诺建筑在合法妻子的万般痛苦之上,以故意伤害她人来成全你的所谓承诺,这肯定是不道德的。作品似乎也意识到了徐洋问题的性质,通过吕程之口作了质问:“我究竟是希望你醒过来,还是不希望你醒过来啊……”如果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对徐洋的批判,那也是太轻了,还是没有把是与非挑明。剧作也许看中的是这样一个题材有矛盾有冲突有戏,写起来会有些震撼和冲击力,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任何题材都不能超越大的是非和现行的法律,这是需要我们互相提醒注意的。
其他几个短剧也讲几句。
长春台的《英雄》,根据小小说改编,以小见大,以喜剧的风格,揭示了一些农村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对群众的安危疏于关心,却热衷于显示政绩做表面文章,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编的痕迹较为明显,揭露的东西还停留在表层,还有深化的空间。
漳浦台的根据美国作品《天使的歌声》改编的《天使》,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两位教师保护小镇孤儿院孩子们的故事。作者之所以选了这样的题材,我想是看中了原作的两个强项,一是故事感人。敌军距离此地只有10公里了,没有办法逃走的孩子们面临的是纳粹的屠杀。两位教师临危不俱,在孩子们还不知道危险即将降临的时候,为他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让孩子们不受任何惊吓,尽情享受生命中最后的欢乐,并告诉孩子们,只要放松心态乐观镇静,天使就会来到我们身边。结果来到小镇的不是德国军队而是自己的军队,那些惊慌逃走的人们却在路上被纳粹军杀害了。当然这个故事多少有巧合的成份,但是也能言之成理,让人回味。二是看中了它的声音音响。那场口技表演丰富多彩,最后是口技的枪炮声和歼灭敌军的枪炮声混成一片,由此而将剧情推向高潮。戏应该是不错的,但演播似乎还可改进。
漳州台的《一生只为这一天》,写正在参加国庆阅兵训练的战士汪振,其父亲突然遭遇车祸死亡。根据汪振母亲的请求,家人及部队首长作了集体隐瞒,以保证汪振顺利完成训练及接受检阅的任务。这也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在比较短的篇幅里,比较好地塑造了汪振母亲、部队首长和战士汪振的形象。
当然这个短剧还是可以讨论的。比如有评委提出,这个戏的前提经不起推敲,如此重大的检阅训练是有预案的,遇到特殊情况退除训练是可以及时补充的。当然作为母亲提出隐瞒可以理解,但并非只是集体隐瞒一种选择。整个戏的前提不稳固,就会直接影响到戏的感人程度。现在的构思是把戏的重点放到母亲身上,但如果放到汪振身上呢?把文章直接做在战士身上。正面写汪振知道了父亲故去的消息,但坚持要求不下训练场,写他牢记父亲生前的嘱咐,以坚强的毅力走出感情的阴影,刻苦训练,最后以排头兵的雄姿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展示了现代军人的风采。这样写难度要大一些,但正面塑造了青年军人的形象,也恰恰切合了“一生只为这一天”的命题。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参考。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剧不因其短而减弱了戏剧的矛盾和冲突,也不因其短而容纳不了大的题材和主题,正因为它的短而最难写不易写好,但是它对我们基本功的训练却是大有好处的,希望有更多的台进行尝试。
最后说说长剧。
此次参评的长剧有铜陵台的《大通风云》,新疆台的《悠悠故乡亲》,新疆台与乌鲁木齐台合送的《我的父亲》,北京文艺台的《全世爱》,上海台的《我的魔法保姆》,中央台的《中国好人》,贵州台的《红绿灯下的故事》,抚顺台的《创业年代》。
我个人认为,作为当今广播剧发展战略的一环,应该特别重视超长广播连续剧的创作和生产。它对于广播剧重新找回听众、走向市场具有直接的作用和意义。
这种超长广播连续剧至少具备下面的特征:
一是有一个连贯的故事。无论你写20集30集或者更多,这个故事是一贯到底的,根据这个故事的情节,可以分成若干集,每一集演绎一个与总故事发生发展有关的内容。
二是有一个或多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三是要造成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起伏迭宕,人物命运扑朔迷离。四是一定要设置悬念,特别是每一集的结尾,如同我国的章回小说那样——“刀下留人!”“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就本人所见到的作品,感觉到这一点做得差距比较大。往往是构思不到位,写到哪儿算哪儿,似乎在什么地方告一段落无所谓,只要时间合适就行。这样做的结果是每一集的重点被模糊或淡化,或者把悬念掩埋在大量乏味的叙述当中,没有给听众留下听了还想听、听了上集想听下一集的收听欲望,没有造成对听众的强烈吸引力,这样的超长剧不能算是成功的。
如果与电视连续剧比较,我想对于广播连续剧来说,它对以上四个方面要更加强调。电视剧吸引观众的条件很多,如画面、知名演员等,而广播剧则只有声音,要想让听众听上瘾听了还想听欲罢不能,就得在人物情节矛盾悬念演播制作等方面狠下工夫,否则就是开了栏目有了专一的播出时间,也总有一天会关门。
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看本次参评的超长剧目,应该说各台都做了很大的努力,抚顺台的《创业年代》和铜陵台的《大通风云》、新疆台的《悠悠故乡亲》在宏篇巨制的人物塑造和可听性上下了功夫;上海台的《我的魔法保姆》在儿童题材的开拓创新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北京台的《全世爱》在追求超长剧的情景喜剧形式和风格方面进行了可喜的尝试;中央台的《中国好人》在集中宣扬当代中国普通人的传统美德和新的道德观价值观方面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总的看,超长剧的数量和质量还应有所提升,在超长剧的理论研究方面也亟待加强,让我们共同努力。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中国广播研究会通信地址
邮编:100866
地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业务楼511室
电话:010—86096784
电邮:gbjyjh@sina.com
网址:http://www.cnr.cn/gb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