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微课”大讲堂今日开讲!关玲
中广网 2018-11-01
    

论文数量不足,反映出我们整个行业对创作研究、理论研究的认识不足,同时也看到大家对论文写作的有畏难的情绪。我们日常大量的创作经验和赏析水平,并没有通过论文体现出来,尤其是赏析部分,没有成为论文写作的重要选择,很遗憾。相对于创作经验总结而言,赏析是接受效果的检验,我们从业者不仅可以像普通听众那样从美学、社会学等角度和高度来分析一部作品,同时还有专业技术性,可以成为未来大家除了创作经验总结之外的论文写作领域。毕竟每年有那么多广播剧精品出现,一部作品有一篇赏析文章就会远远超出今年论文报送的数量,何况一部作品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写。赏析性论文同时也会是对广播剧推广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座的大家都有责任。

今年报送的15篇论文,经过评委会讨论确定最终确定了一等2篇,二等4篇,三等6篇,因有的作者写了两篇,作者重复,以及作质量不达标的原因,淘汰了3篇。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邢晓春的《关于广播剧创新的几点思考》,探讨的几个问题,并以这几个问题为结构,串联起微广播剧剧的特性问题。一、微广播剧(与广播剧仅是一字之差吗?二、录音报道与广播剧嫁接,究竟是新闻还是广播剧?三、在融媒体环境下,广播剧怎么“融”?内容具有前沿性和理论性,论述也较为充分。尤其是,作为论文,它写作规范,对引文做了尾注。论文字数5833字,是一篇发表论文的容量。

湖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传媒中心李立伟、张芸的《广播剧“当下”与“未来”创作方向的分析与思考——以湖南台广播剧为例》,探讨“当下”广播剧的的精品化与市场化高度融合命题,同时根据广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结合作者的创作和思考,尝试为广播剧“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的探索。该论文立足湖南广播剧生产现实,通过作者一线创作的经验,做了较好的分析与梳理。同时,根据时下移动音频的发展和智能音箱未来的普及,为广播剧未来发展提供了思路,是一篇极具实用性的论文。通过数据看趋势,有总结,有分析,是论文写作很重要的手法,这样不仅论据翔实,论述有逻辑性,论点也更有说服力。

二等奖4篇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金晶的《浅谈音效设计在广播剧创作戏剧上的尝试》这是一篇作品分析类论文,对声音有很专业的认识的论述,结合作品对音乐的功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技术性强。如论文写到:开场时第一层次音效为近景,用情节中真实出现的音乐部分完成男主角正式出场,并让听者以第一人称的角度体会男主角的状态、情绪;第二层次音效为中远景,交代场景发生的时间、地点,同时铺垫特定的声音色彩,构建出的背景拥有都市特有钢筋水泥的冰冷质感,通过与最近景第一层次慵懒疲倦歌声叠加完成男主角内心深处的失望,潜台词是:“忙碌城市有人会听我的歌吗?”论文改变叙事视点。对叙事视点的判断或选择在广播剧音效设计中至关重要,画面中的视点决定了观众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观看,也就决定了观众对于声音和画面的理解。而广播剧中通过设计声波的动态比例和节奏对位,能够让听众的听觉视角由“客观”转化为“主观”,从而进一步完成人物特殊身份的交代和强调。

广东广播电视台 黄健瑜的《融媒体时代,广播剧的产业化之路——以“大吉利车队”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融媒体时代广播剧产业化发展的途径,有一定的理论性。他提出:

1、要让广播剧真正走向市场,必须成为日播品牌栏目,具有大量性和复制性,才能持续地发展。

2、通过多元形态的跨媒体发展,逐渐形成完备的产业链,建立起别具一格的市场体系。

3、开发后广播剧市场,大力开发衍生产品,延伸产业链,拓宽品牌价值。

4、融合新媒体,从网上的节目互动到音视频风靡网络。

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也是近几年来行业的热门话题,观点虽然四平八稳,没有太多新意,但论述过程中因为案例的使用,使大众化的观点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述。

北仑区广播电视中心的张华的《“微广播剧”+“互联网”弘扬“正能量”——从“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的有效传播说开去》,能够结合新媒体,探讨微剧的特点,同时结合“北仑好人”探讨这个系列剧的独特性。观点明确,逻辑性强。论文总结出“微广播剧”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三“微”:时间长度“微”,制作周期“微”,录制成本“微”。而北仑广电中心制作的“北仑好人”系列微广播剧,因为是十集不同人物、不同事件的系列剧,所以除了这三“微”外,还多了一“多”、一“正”,即表现形式“多”、主题能量“正”。

浙江电台交通之声董慧临的《新闻微广播剧的编剧技巧漫谈》本文把百部微剧《最美浙江人》的编剧技巧作一梳理,针对新闻微剧初学者容易遇到的几个问题,以实例形式提供解决方案。总结编剧实用技巧的文章,有极强的创作指导性,但没有论点,严格意义上不应该算论文。

三等6篇

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徐晓霞的《广播剧中音乐运用的几点浅见》,该论从广播剧的发展入手,详细分析了广播剧音乐对一部广播剧起到的重要作用,但这些作用都是最基本常识,例如:一、首先要深入研究剧本,把握好剧本中的音乐风格。二、要合理规划音乐,做到张弛有度。三、根据剧本准确的选择和创作音乐。这些观点实在没有新意。

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台宋士斌、殷满仓、宋雨轩的《从“渭南标杆”看“好人”系列微广播剧的编剧技巧》结合创作,总结经验,言之有物。如:因为“好人”系列的主人公一般都是被周围群众熟知的,至少是我们要让他被群众们熟知,任何可能造成不必要质疑的人物关系都不要出现。如果一定要设立一个虚构的对立面,就要在“路人甲”上下功夫,这个路人甲可以使朋友、同事、邻里,就像《愚公移山》中的智叟,合情合理,却无据可查。这样的经验介绍都是来自创作一线实实在在的干货,但全文剧本分析的分量过大,减弱了理论阐述的力量。

哈密人民广播电台张程的《浅析广播剧的美感》对美感有一定认识,但内容较为浅显。从参考资料来看,作者对广播剧的美感还停留在百度上,关于广播剧、美感,应该有更权威的著作。

四川攀枝花市广播电视台梁燕、董庆的《微广播剧的特征及在广播节目中的实际应用》论文由几个部分组成:1、微广播剧具有广播剧的基本结构特征,2、以小见大、主旋律、公益性是微广播剧的主要内容特征,3、立足传统媒体,并在网络和移动终端全面铺开的传播特征。内容太多导致每个问题都泛泛而谈,结构逻辑也不合理

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部梁延、孙蔓莉、易星的《融媒时代“微广播剧”探索》写了:一、肩负使命,全民互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创新宣传,引导舆论,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三、优化流程,整合要素,完善产业链条闭合生态圈。四、人才优先,储备资源,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战斗力。内容整体显得空泛、没有新意。

深圳广电集团刘伟明的《广播剧“罗湖桥”创作体会》体会,没有实质内容,宏大空泛。标题太长,还有大段剧本分析:

一、定位国家发展、主题鲜明、小切口展现大格局大主题,民族历史深圳故事有机统一,以波澜壮阔的时代赋予题材生命力,以厚重昂扬的人民形象来刻画历史

二、前期调研策划严谨、制作精良、艺术手法上以多元化手段调动声音表现力、感染力,以多重叙事丰富故事情节、塑造饱满细腻角色,“从历史纵深处立意,向人性闪亮处发掘光辉,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贴近史实、贴近生活,贴近本土,充分展现岭南地方特色、地域风情和传统文化。尊重受众欣赏心理的同时也符合大众对深圳、香港地域文化的整体认知

用一段话来做标题,实在太长了,写作不够规范。而之所以长,是提炼观点的功夫还没做到家。

    以上是今年参评论文的具体问题,从整体上看,主要问题仍然是选题不够前沿,观点不够凝练、新意不足,在论述上缺乏依据材料进行逻辑性梳理并最终说明一个问题的能力。建议一篇篇练习,在多读论文的基础上常写常练,研究会也可以多组织几次论文点评,请专家在网上答疑,切实解决论文写作的难题。

责编:万华 来源: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研究会通信地址
邮编:100866
地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业务楼511室
电话:010—86096784
电邮:gbjyjh@sina.com
网址:http://www.cnr.cn/gbyj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