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2023年度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年会专家评析大讲堂(第一课)
中广网 2023-11-28
    
 


用声音艺术精品开拓广播剧新境界

——第二十三届中国广播剧连续剧听评综述

 

  黄云鹤

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去年以来,迎接、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国广播剧人踔厉奋发,不辱使命担当,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声音艺术精品。第二十三届(2022 -2023)中国广播剧连续剧评析共有44部参评作品,总计150多集。其中现实题材30部,历史题材14部。可以说,广播剧连续剧创作进入了一个比较繁荣的状态。这些作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历史自觉,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为时代放歌、为历史画像、为人民立传。总体印象是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创作领跑年度创作方阵。现实题材中,国企改革、乡村振兴与英模楷模高昂领唱、声部强劲,生态保护、绿水青山与南水北调、“一带一路”和谐变奏、交相辉映,载人航天更是音腔亮丽、直上星空,汇聚成恢弘壮美的新时代交响诗。而历史题材中,红色革命题材深沉凝重、大气磅礴,以雄浑之势咏叹信仰的光芒与力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领时代风尚的声音故事在广播剧音频中穿越时空,此起彼伏,荡气回肠。

一、好选题好故事,具有“声音颜值”的精品力作好戏连台

(一)放歌时代,声音叙事与新征程同频共振

新时代为广播剧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现实题材的重大主题作品呈现出持续攀升的态势,并且在题材领域上,也实现了新的拓展。大主题来源于火热的时代,来自于“国之大者”,来自于奋斗征程。

国家叙事与艺术张力巧妙结合,航天剧标志着年度创作题材与内容的全新开拓。得益于中国载人航天30年的时间节点,尤其是近1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本届涌现两部航天题材广播剧,《中国空间站》和《问天》。两部航天剧各有特色,各有角度。前者的制作是宏大叙事,编导演制作阵容强大,在高度写实的情况下,把握了纪实性与艺术性的融合,保持了剧作足够的戏剧张力。特别是杨利伟和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的加入,强化了角色的代入感和剧情感染力。后者的制作以聂海胜为原型,整合了第一代航天员群体的典型事例。在挫折与坚韧之间塑造了有血有肉的航天员形象,也勾勒出航天员幕后团队无私奉献的英雄群像。两部剧围绕大国重器背后的故事,第一次形象地展现航天人自强不息、艰苦跋涉的历程,是航天事业和航天精神的传神写照,并且在普及航天知识、拓展听众视野方面发挥着特殊意义。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的新农村题材广播剧持续闪耀声频。从《黑色沃土》所讲述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的创新实践,到《山乡来信》所呈现的西北毛南族整族脱贫攻坚战,再到《滹沱河畔》展示的华北正定乡村凝心聚力、依靠科技摆脱贫困的历程,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广播剧人从时代之变的切身感悟中提炼题材,以用心打磨的故事再现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黑色沃土》切中“三农”发展的重大主题,以小切口展现黑土地保护的美好成果和乡村振兴的美丽蜕变。用“乡土味”写农民、强调农民的主体性。而《山乡来信》直面脱贫攻坚中的易地搬迁、生产生活用水难题,再到脱贫之后农村产业发展困难等现实问题,以戏剧冲突推动剧情,第一书记和村主任合力攻关,打通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之路。《滹沱河畔》直面乡村发展症结,以村委会改选、公正评发救济金、党务政务财务“三公开”展开剧情,阐明农村基层党建的重要性。剧中既写了推进蔬菜种植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的明线,也写了村里普通人命运的改变。三部剧都深刻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精彩故事,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新思想与农村的新气象。其中所体现的社会变迁的缩影、时代进步的印记,具有颇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工业题材的剧目也在机器与设备的轰鸣中写出了人物的厚度和温度。《大港》以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为原型,讲述了大港人直面国外技术封锁、勇于担当创新,建设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亚洲首座自动化码头的感人故事,揭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智造化”转型的艰苦奋斗,讴歌了新时代产业工人和科技人员的家国情怀。《实业报国》截取柳州汽车工业起步艰难期,国企股份制改造阵痛期和十八大以后飞速发展期三个历史横断面,用研发中国第一台汽油机、全国微型车产销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销超百万辆等关键节点,艺术的再现了国企从创业、追赶到领跑的艰辛而辉煌的发展步伐。两部剧作选题的眼光、创作的底气以及整体声音呈现的效果,可圈可点。

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国之重器”,这个题材的创作凸显了人与水的命运与共,延伸出民族精神的传承。去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20周年。《汉水人家》《一泓清水北上》致敬这项伟大的工程。《汉水人家》聚焦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讲述移民通过绿色转型实现乡村振兴,把建生态与抓发展、保水质与奔小康相结合的故事。《一泓清水北上》选取南水北调的重要咽喉——“穿黄工程”为背景,讲述水利科技人员改进水下机器人、盾构机带压抢修等攻坚克难的历程,描绘了依靠改革创新守护“生命线”,确保一泓清水北上的奋斗画卷。

描写共建“一带一路”的作品,聚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实践。《中国草》以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教授为原型,围绕菌草技术发明推广过程,讲述他带动闽宁两地及南非等国家通过菌草种植致富的感人细节。《南国红豆别样红》题材比较新颖,刻画了在中柬经贸合作区创业的民营企业家形象,既展现了域外创业的复杂与艰辛,也呈现了特殊的异国民土民风。两部剧立意高远,中外文化交相呼应,彰显了共建一带一路的蓬勃生机。并且在同一主题下开辟出不同的视角和内容,为中国故事的讲述提供了新经验。

写内地与香港共同传承非物质文化的作品选材独特,彰显了文化力量与文化自信。《中英街上鱼灯舞》在浓郁的南粤风情氛围中,展现了同住中英街上的深圳、香港居民对民间鱼灯舞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发掘了传统文化价值,也为推进两地的和谐与繁荣发挥了作用。这是传统文化推动深港一家亲的新时代故事,这也是广播剧在共建粤港澳人文大湾区方面的问鼎之作。

(二)抒写人民,用声音铭刻平凡奋斗者拼博姿态

这类作品反映了人民与时代共命运,反映了人民的关切与呼声、人民的喜怒与悲欢,更反映了平凡人、普通百姓的不懈追梦和奋斗历程。体现了广播剧为人民立传、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洋溢着强烈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兼具精神高度与文化内涵。

用主人公妻子的独白串连叙事,《忠诚》没有空话套话,讲述朴实亲切。塑造了一个普通的基层法官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对法律的坚守和敬畏,对弱者的同情和帮助,以及对父母的孝顺、对妻儿的深情。作品摆脱了此类题材容易产生新闻性大于戏剧性的通病,以艺术思维和戏剧叙事的方式,把一个当代英模人物故事,讲得有血有肉,生动形象。

从改革开放引发的创业潮中萃取素材,展现优秀民营企业家应对危机、勇于开拓的《晋江潮》,揭示了民营企业坚守实体、科技创新,才能攻坚破难,赢得发展先机。剧中主人公用搅碎机处理劣质产品、投资上亿元建立国家级实验室、研制高科技冰雪运动服,以及“做鞋就是做人”的理念,弘扬了民营企业家爱拼敢赢、追逐梦想的时代精神,是弘扬“晋江经验”的声音叙事力作。

《青春大陈岛》作品命题好。一是指历史上第一代垦荒队员用青春开拓、建设大陈岛,二是今天的“垦三代”用青春传承垦荒精神,建设新时代的大陈岛。该剧在创作思维上寓理于情,人物塑造形神兼备,以典型事件刻画典型人物,角色演播充满张力和感染力,富有画面感的声音动效,使大陈岛垦荒精神在新时代历久弥新,久久回响。

《红星渠》故事的发生地在新疆东部干旱地区。为了发展农业生产,解决当地群众缺水问题,生产建设兵团决定把天山雪水引下来。该剧讲述一家三代人与红星渠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时代发展变迁中人物的成长轨迹。该剧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既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元素,又有紧扣时代脉搏的思想意蕴。

《大漠染青绿》为一名普通又伟大的草原女儿树碑立传。在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的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牧民宝秀兰发出“宁可种树累死,也不让沙子欺负死”的誓言,凭借坚忍不拔的毅力,带领全村人植树造林,三十年建成千亩绿色庄园,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传奇,折射出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奔向小康生活的时代画卷。

(三)擦亮坐标,再现历史深处信仰的光芒与力量

历史题材作品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新中国成立70年、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等重要节点精心策划选题,回望历史,再现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作品在历史深处讲述革命故事,塑造英雄模范人物,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擦亮了民族复兴的精神坐标,以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赢得精神共鸣。

以青年英烈陈延年和陈乔年由迷茫、探索到成为坚定的共产党人的成长经历和革命生涯为主要内容的《正青春》,歌颂了兄弟俩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塑造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年轻共产党员形象。该剧以平视的视角塑造革命人物,寻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最佳结合点,让革命人物有情有性,让信仰的力量跨越时空绽放青春光彩,也为重大历史题材的青春化表达做出了有益探索。

《赤金忠魂》讲述了胶东根据地军民为抗战筹款、输送黄金,支援陕甘宁边区的特殊贡献。筹金不易,运金更难。通过精巧的叙事结构和细腻的生活化情节,剧中刻画了特殊战线上有着崇高理想信仰却默默奉献的齐鲁英雄形象,填补了“秘密运送黄金支援延安”这段历史在声音叙事上的空白。

一部以小切口、讲普通人的抗美援朝广播剧别具一格。《钢铁运输线》反映的是哈尔滨铁路局几位普通的火车司机,穿行在战火硝烟里,为朝鲜前线提供军需物资保障。他们热爱生活,也能舍生取义;他们粗犷豪放,也能机智灵活与敌机斗智斗勇。这是一个特定角度的保家卫国,大战争中的小细节,大战场里的平民英雄,生动诠释了抗美援朝精神。其中,既有现实主义的生活化表达,又有理想主义的神圣光彩。

《人民的哲学家》注重文艺作品的价值引领和审美启迪。哲学理论本身往往是枯燥的,甚至是高深难懂的。剧作通过艾思奇毅然离开富贵之家寻找真理,力排非议资助《资本论》翻译出版,与毛泽东在延安彻夜长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等重要人生节点,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个人民的哲学家形象。是一部兼具历史高度、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的作品。

一段尘封的历史,在《昂拉升起不落的太阳》中鲜活再现。该剧反映了党和政府以和平方式解放青海昂拉的曲折历程。剧中的藏族地方头人从反叛到归向政府,反反复复,悬念迭起。但是,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民族团结的政策和人民至上的信念,促成了问题的最终解决。剧作呈现出由现实回望历史的深邃思考。

总的看,历史题材创作对历史细节有了不少新发现,以深刻的思想丰富叙事内涵,历史书写有纵深有力量。《王铮将军》反映了解放军通信事业开山鼻祖传奇的革命生涯,艺术化再现了王铮将军“半部电台掩护红军转移”“开创我国气象事业先河”“攻克技术难关击落美军侦察机”等杰出贡献。《张謇》通过清末状元张謇创建大生纱厂、兴办新式教育、资助社会公益的故事,刻画了“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形象,弘扬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在积极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当下,具有较强的社会引领作用。

 

二 、尊重声音艺术创作规律,在守正创新中“炼成”广播剧精品

(一)制作人对创作方向、路线与关键节点的精准把握,成为优秀作品问世的先决条件

一部优秀的广播剧作品,必然要有从策划到制作全过程把关定向的担当者。通过对作品的听评与分析,通过对主创人员的访谈与调研,我们体察到优秀作品背后广播剧制作人的运筹帷幄与辛勤奉献。

如何制作出既紧扣重大新闻主题,又符合广播剧艺术创作规律的精品力作?制作人郭静坦言,创作《中国空间站》走过了不少弯路。最初邀请的编剧给出了两个提纲。想“写实”又怕写不像,建议“虚写”。虚写,便于艺术创作。然而,主创人员很快发现问题。“虚写”的结果很可能是“架空”或者“脱靶”。而新请的编剧初期对这个题材兴趣不大。郭静感到,作为制作人自己要首先理清思路。她和团队开始整理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提炼出洋洋七万多字的故事素材,尤其梳理了这十年中国航天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一次次大事件。主创人员顿悟,载人航天本身就是一部史诗大剧!必须写真写实。

纪实是对历史和人物的致敬。主创人员多次请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等专业人员,将诸多重大历史时刻在剧中得到真实再现。在选择演员上,除了选择洪涛、翟万臣等资深影视剧演员外,特别邀请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和当时正在太空出差的神舟14号航天员乘组参与录制。

下足功夫制作的航天大剧,怎样适应年轻一代的新媒体使用习惯,更好的扩大广播剧传播力?制作人的体会是,因为《中国空间站》在主题立意、剧情设计、演员表现、节目样态上做足了准备,因此为不同传播媒介和平台量身打造“思想+艺术+技术”融合的适配产品成为可能。该剧在中国之声、云听推出广播剧音频版;在央视频推出八小时录制慢直播和三集可视化版本;在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图文加视频;同时在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定制分发”。以打造热搜话题为主,辅以三分钟短视频,话题“杨利伟出演杨利伟”在新浪微博阅读人次超过8500万,登上当日热搜榜前列,抖音热榜第一,快手热榜第三。截至目前,该剧总播放量已接近2亿。该剧在各大媒体平台的影响,充分显示了主流广播剧突破圈层的力量。

从故事确定讲述的方向、路径到两次选择编剧,从整理7万字的创作素材到主创人员线上线下实地采访的层层报批、协调统筹,从主演的更换到航天员杨利伟演杨利伟,从“慢直播+可视化”尝试广播剧新样态到将广播剧《中国空间站》送入真正的中国空间站,本剧制作人在主题广播剧“破壁出圈”上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探索,实现了由新闻节目负责人到“广播剧年度最佳制作人”的华丽转身。

那么,一年里制作两部连续剧,又需要怎样的“洪荒之力”?《汉水人家》《问天》的制作人梁延举重若轻。前者,她以本台对南水北调工程的系列报道作为基础,在大量鲜活的采访报道素材中提炼广播剧故事线索,并引进西安丝路声脉文化公司的资本助力,牵手十堰广播电视台相关资源共同发力;后者,她联合沈阳广播剧创作基地力量、与聂海胜家乡的襄阳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依托航天员湖北背景,在广播剧选题论证、创作采风与编导、制作上形成合力。这两部剧的故事架构、宣推策划也堪称典范。

故事架构——《问天》以中国第一代航天员选拔特训为叙事主线。同时在创作中既能兼顾到科技元素,又凸显故事吸引力。在剧中特别设置了“岳明”这个角色。他虽然屡次备选,但从未放弃。看似悲情的男二号,却是无数默默付出的航天人的写照。剧中人物设置以男性为主体,但从语言上凸显了鲜明的性格特色。同时,总教头、家人等,都设置为女性,充分考虑了广播剧的听觉需要。总教头的女声旁白,既符合角色的真实人物背景,也起到了很好的剧情串联和声音区隔作用。《汉水人家》创新运用儿童视角,剧情以水儿与大山的成长为主线,用水儿日记体的娓娓道来做串联。纯真的语言、真实的细节和细腻的情感传递,让主题表达更具贴近性和趣味性,引发听众共鸣。

宣推策划——把宣推贯穿全程。《问天》从选题确定、预热造势,到演播纪实、角色分析,还有首播仪式、定制海报、专家评析等,以短视频、图文等多种方式,做到了融媒体端口的全平台覆盖。《汉水人家》则从环保理念出发,在公益平台推出广播剧主人公同款环保水瓶、环保袋认购活动。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十堰库区环保公益组织,为守护“一库清水”贡献力量。还推出了主题歌全民K歌赛,制作了“小浪花”系列微信表情包等等。

小结:两位广播剧制作人的共同特点,都是搞新闻采编出身。都是植根于新闻广播的创作团队,具有比较丰富的新闻职业经验——对主题性作品的思想把握精准,站位比较高;对重大题材的选择比较敏锐,能够抓住国之大者;对创作过程的采访调研比较深入,有践行四力的基本功;对各种社会资源的协调统筹能力比较强,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儿;对作品推介能够注意融合传播,使广播剧产生更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二)编剧注重剧本创作的文学品质,为广播剧声音叙事的生动表达与完美呈现打下坚实基础

编剧不仅能够构建一个主题突出、故事丰满的好脚本,而且能够为二度创作提供属于广播剧声音艺术叙事的上升通道。

写作需要才情,也更需要灵感创意。许多富有独创性的好作品常得益于灵感的力量。革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如何让红色故事常讲常新?《正青春》编剧吕卉彻夜难眠,甚至做梦都在写作。“白日不着一字,梦里发奋不息。可惜,晨醒只记得四个字......哥,我来了”于是,她赶紧拿笔记录下来,心里也有了写作的方向。“哥,我来了”这四个字是贯穿着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俩一生的缩影。他们是同胞兄弟,更是战友、同志,在献身革命理想的这条路上,他们生死相依。

《正青春》表现了人物独特的家庭环境、少年动荡的生活、叛逆的青春色彩、强烈的追求真理的欲望、坚定的革命理想、大义凛然的牺牲等等。编剧精心塑造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个家庭与父子,独一无二的一对兄弟和烈士。在叙事主线上,编剧依靠人物关系推动戏剧进展,揭示人物成长。并对历史细节和历史精神有了新的挖掘,把一些历史书写的难点写成了作品的亮点,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讴歌英雄,以人带事、以事讲史、史中有诗。既有艺术性充沛饱满的血肉,“小事不拘”;又有思想性雄健凛然的筋骨,“大事不虚”。宏大叙事中体现细节魅力,显示出本剧的文学色彩;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又保持了本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史学品格。编剧营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体现了作者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赓续。

人物价值观冲突,是戏剧结构的主体。《黑色沃土》编剧通过梨树县一个“满垄农机合作社”向“沃土农机合作社”转变的故事,向听众展现了吉林省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的成功探索,从而艺术地展现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巨变。

秉承现实题材文艺创作的优势,精妙设置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将“国之大者”通过朴实无华的乡村生活艺术呈现。这是本剧创作的一大特色。该剧把黑土地保护道路的选择作为核心冲突,在主要人物价值观的冲突中增强戏剧性。建立在人物关系基础上的矛盾、发展、冲突、高潮,传达了可贵的但常常被忽视的农业传承,展示了真实可信、感人至深的人间亲情。其间充分体现了以父女为代表的两代人,对种地打粮的终生热爱,对农业生产的深刻情怀,更有父女之间感人至深的真心挂牵。从和风细雨到矛盾渐起,到冲突渐深,作品很好地把握了节奏,提供了感人至深的文学艺术享受。

写作需要立足脚下,也需要叙事视角的突破。立足本土写作,为深圳特区的发展变化放歌,是剧作家牛金瓶的一贯坚持。当地主管部门邀请她写一个中英街的故事,给了两个选题方向。一个是中英街上的商铺故事,一个是有关当地环境保护的故事。虽然都有了故事梗概,但牛金瓶自己并不满意。后来,她去中英街实地查访,发现了鱼灯舞博物馆,产生写作冲动。随即采访了鱼灯舞博物馆馆长、鱼灯舞的传承人、舞灯人等等。她找到理由,坚定了创作决心。

《中英街上鱼灯舞》就审美思想和创作理念分析,作品有三个特点。第一,在题材的选择上,聚焦深港两地民众均喜爱与呵护、继承与创新的动人事迹,以传统文化的力量联结两地民众、聚拢两地民心,推进两地乃至内地与香港的团结和谐、繁荣进步。第二, 在表现方法上,运用广播剧独特的声音表现法,对杰仔、海叔、阿涛、钟伯等中英街上的深港民众热爱鱼灯舞的传统文化情结予以形象化、故事化的表现。在深圳与香港两地民众的交往上,呈现了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为听众勾勒出一幅具有历史感和时代感的淳厚人文景观。第三,在作品思想内涵的体现上,将主创聚焦与增进深圳与香港两地之间关系的政治站位,以看似寻常的中英街鱼灯舞传承的形式巧妙地、润物无声地得以体现。中英街上的深圳居民杰仔、海叔把鱼灯舞的秘笈无私地传授给了并非其血亲的香港青年阿涛,具有一种隐喻的意味,这无疑隐喻着深圳、内地与香港的血肉关系。

(三)导演坚守戏剧标准与声音制作技术标准,在文本的基础上娴熟运用声音元素,实现对美的具象描摹与有效传播

探究本届优秀作品的导演创作实践,我们会发现他们在艺术与技术上各具特色的坚守与追求。

“重视讲好人物关系的导演”介入剧本创作,甚至提前介入剧情设计。《山乡来信》《中国空间站》的导演权胜认为,导演最重要的工作都在剧本的打磨上。一部剧,故事素材都是背景,我们最先要确立的是人物和人物关系,通过人物关系的矛盾冲突来推动故事的发展,这样每个桥段的每个人物出场,动作线梳理清楚了,演员的演播自然水到渠成。一个好导演对剧本的把控就在于对整部剧的人物关系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定位,每个人物的出场意义要聚焦于他或她和对手的矛盾冲突上。

广播剧和电影一样,也是需要特写镜头的。要深度挖掘人物的心理,在其变化的关键节点上要做特写放大。权胜经常讲一句话:从故事中来,到故事中去。这两个过程,前者是从故事的素材中提炼人物;后者是确定主要人物关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去重新架构故事。剧本创作需要这样,导演工作亦如此。权胜在导演这两部剧时,非常注意剧本的分镜头设计,主张“一个剧本从文学脚本到分镜头脚本,这个过程导演必须要与编剧合拍,甚至走在编剧的前面。

“以声造型的导演”反复锤炼声音表达,磨合角色台词演播和叙述语言。《一泓清水北上》《红星渠》的导演周文凯认为,导演和编剧应该共同创作,才能得到满意的剧本。这些年,他导演了许多优秀的广播剧,都是与剧作家周文扬共同创作的。生活中他们是亲兄弟,艺术创作上也是“兄弟搭档”。

广播剧的二度创作是以声造型,声音形象构思非常关键。导演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指导演员演播。周文凯在创作时总是根据对剧中人物形象的预设,构思人物的声音造型,赋予人物鲜明的性格色彩。剧本完成后,他习惯自己演播,把整部广播剧从头到尾录一遍音频小样。他认为,书面文字和音频表达方式完全不同。音频小样好处很多:“第一,可以感受剧中每一个角色的台词和叙述语言是否妥当,不当之处及时调整。第二,可以掌握全剧的时长和整体节奏,及时调整。第三,演员的台词录音都是在一天内完成的,录制前让演员听一遍小样,可以让演员真实感受到导演对其所扮演角色的基本要求,更顺利的达到理解、完成、超越。第四,便于音乐创作提前进入,根据角色的情绪、节奏,准确的算出音乐的时长,更好的创作完成音乐,完美配合角色的情绪变化。也便于音效的提前进入,精确的找准合适的位置。”

“强调细节的导演”总是关照剧情的场景、时刻,在细节上精准再现。有些重大题材作品的艺术吸引力、感染力不够,主要原因之一常常是细节描写缺少密度和深度。《问天》在每场戏录制之前,宋晓都会格外提示演员一句:现在是什么时间?什么场景?剧中,雪地极寒生存训练的篇幅较大。谢国胜的演播者庞磊,岳明的演播者齐昕欣,两位实力派演员既将铮铮铁骨、坚韧不拔的军人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将深沉真诚的战友情和兄弟情刻画得细致入微。演播时对周围环境变化下的人物状态的准确把控,给听众留下了宝贵的想象空间。比如工作说话时“打寒颤”的劲儿,包括玩笑时发出的“颤音”,无不展示出冰天雪地的刺骨寒冷和航天员的艰难,让人隔空循声就能瞬间将人物和画面高度统一起来。这些细节符合生活逻辑和人物性格逻辑,呈现得入木三分,震撼人心。

宋晓多年来潜心探索“增强广播剧的画面感、可视性”这一课题方向,并付诸大量实践。他借用类似文学修辞格式中的“通感移觉”手法,把广播剧中的人物台词、环境声场、音动效果、包括原创音乐等元素进行大胆设计,并通过音响的艺术处理和技术呈现,增强广播剧可听性。

“创作高产的导演”更注意每部剧风格上的差异,追求声音制作的创新表达。年度作品数量多、追求声音大片效果的导演王锐,更是在揣摩研究透了剧本主题与剧本背景之后,为每部剧明确创作风格与基调,为声音艺术创作各个环节的精准推进指明方向。《正青春》定位为革命历史青春剧,《黑色沃土》定位为现代乡村轻喜剧,《大港》定位为工业题材时代剧,《钢铁运输线》定位为战争英雄剧,《人民哲学家》定位为革命历史正剧。剧作风格的清晰定位,不仅有效避免了叙事表达的趋同化,更是一种可贵的艺术自觉。

《正青春》叙事风格洋溢青春气息,以情动人。着重刻画了陈延年、陈乔年等众多革命青年在艰难的革命逆境中,所展现出的镇定自若、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情结。导演调动声音表现手段,艺术的再现人物心理、情感,突出表现了一群革命青年志士的友情、爱情、亲情,以及他们追求真理、探索革命道路的执著信念。在革命的关键时刻,突出人物的坚韧、乐观、浪漫,比如哼唱国际歌、朗诵革命诗句,离家的母子情、复杂的父子情,面对生死选择的从容,以及真挚的爱国情等,演播中都细腻的表现出来,富有激情和爆发力,听了让人难以忘怀。唱响了“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革命历史颂歌。

《黑色沃土》则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导演既遵循正剧的故事结构方式,又蕴含幽默诙谐的新时代农民的诗意元素。鲜明的黑土地农业特征,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文化,凭借演播的“苞米馇子”味儿口语表达出来,再现了东北庄稼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音乐和对白中多次使用了二人转的元素,体现在人物对话、生活中的哼唱、收音机里传出、乡村大戏台演出等多种情境中,演员又说又唱,为轻喜剧风格增光添色。主人公梁晓梅的扮演者钟扬创作中重视人物形象思维,语言没有呆板的概念、刻意的说教。梁晓梅与梁满仓的对话,于怀旧感中明事理,在家常话中开心窍。点到为止,丝滑柔顺,不仅使人物接近生活化,更使听者自然而然地生出了说服力。

《钢铁运输线》强调了英雄主义主旋律。“把男人演播的刚毅和硬朗是第一任务”这是导演的刻意要求。因此,我们听剧的时候感受到“硬线条”的东西比较多。比如一号人物黎明,他是火车头上的统领、是打头的,智勇双全,在危急时刻勇敢冲上前,嗓门儿粗亮,铁打的汉子一般;司炉九亮是位山东小伙儿,没事儿就想老家的娘,舍不得穿娘给他缝制的棉袄,但在生死关口,为了完成任务,他选择了死;徒弟大江,性格有些文弱,没事儿还来几句顺口溜的小诗,看到被炸飞的肢体吓得直哭,但是残酷的战争让他变得坚强,成长为十足的男子汉。本剧的音响也是刚性十足,蒸汽机车的突进、铁轨的摩擦、大烟泡儿风的猛烈、轰炸机投弹时的呼啸等都渲染的强烈震撼,听觉上很有冲击力。

(四)音乐表达风格、逼真音效与多彩剧情相映生辉,丰富了音响呈现的多维立体效果

音乐设计采用全新作曲,已经成为精品广播剧制作的标配。语言的尽处是音乐,音乐已经成为广播剧声音叙事的另一种语言。它不仅是烘托剧情、间隔时空等需要,更在细腻表达人物思想、渲染雕刻场景气氛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作曲善于借鉴地方传统音乐元素乃至类型化电子音色的诸多变奏,并且注意配器手法的变化与创新,使广播剧音乐更加富有感染力、节奏动力和戏剧张力。《黑色沃土》音乐大量采用了唢呐、二胡和笛子,将东北农村的地域风情点染的十分浓烈。作曲于祥国用取材于东北民歌《月牙五更》的旋律,通过多次主题变奏,使用民族乐器和管弦乐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出黑色沃土上人民勤劳果敢的奋斗精神。主题歌《黑油油的土地》以深情与豪迈奠定音乐沉稳大气的基调。同时,经过作曲提炼的乡土音调,朴实而又接地气,表现出新时代新农村的盎然生机。《山乡来信》的音乐创作中,作曲使用了广西民歌的诸多变奏,既有音乐主题的变奏,也有配器手法的变奏。还根据剧情增加了变化,让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钢铁运输线》对广播剧音乐动作化进行了尝试,有意模糊了音乐和音效之间的界限,除了烘托气氛、渲染情感,还担负起某些音效的责任,使广播剧音乐实现了身份的多变,拓展了传统广播剧的音乐的功能。

主题歌的指向性往往在地方民间音乐素材选择中获得,实现编导所要求的新的旋律,是广播剧主题歌创作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形式。作曲家马国华在创作《滹沱河畔》主题歌时,曲调里融入了河北民歌《小放牛》某些音调和衬词符号,在主题动机的模进变化中,又不失燕赵大地民间音乐风格。使人感受到故事就发生在呼沱河畔的乡村。在《百花洞战斗》主题歌中,他在曲调中融入了广东音乐、客家音乐、粤韵等多种元素,一听就知道故事发生在哪里。主题歌揭示故事内容所发生的地域环境,对于听众理解剧情提供了帮助,发挥了广播剧三要素之一音乐所起的作用。

 

三、任重道远:对参评作品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一)广播剧对现实问题的反映力度还有明显缺失,现实题材对社会矛盾的焦点和热点关注度不够

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的故事是朴实的,但也应该充满锋芒,其中往往潜藏着广播剧创作的灵感。我们还缺少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狂飙》那样的现象级作品,以及对现实的思考深度。现象级反腐剧回应了公众期待,从演技到题材都把握住了当下观众的“痛点”,才成为爆款的“网红”。但它的意义不仅是让观众看到一部好戏,也应该让更多的文艺创作者看到所有的付出不会白费。这两部剧的收视率、点击率皆创新高,叫好又叫座,也给我们广播剧创作带来了有益的启示。面对时代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关切、矛盾焦点广播剧不应该失声失语。

(二)广播剧剧本创作质量还需要下真功夫,遵循广播剧的声音叙事规律

本次参评的连续剧有三件作品被淘汰。因为关系着广播剧创作的基本原则、创作规律,评委们只能“壮士断腕”。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故事的事实表达不清楚,而且容易产生歧义。叙事清晰,事实清楚,主题明确,这是声音叙事艺术的基本要求,更是现实主义创作的基本原则。违背这个原则,作品就可能“跑偏”“走调”,就容易“踩雷”“压红线”。二是没有遵循广播剧的声音叙事规律,剧的内容表达太文本化。解说、旁白太多,引用的资料、数据太多,冲淡了戏剧表达、声音演绎式呈现。三是对剧的锤炼不到位,故事平铺直叙,缺少戏剧冲突;有的剧为了追求接地气,故意安排了一些貌似有趣、实则乏味的情节,分散了收听注意力;有的剧在回忆的情节中又套着回忆,“穿越”的有点复杂。

(三)广播剧是综合声音艺术,在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永无止境

参评剧目明显的“硬伤”不多,但是“带病上岗”的作品也不少。

   比如,有的剧对音乐的功能重视不够——选用了一些现成的音乐资料或影视剧音乐来烘托气氛,而且配乐也不恰当,有些还涉及音乐作品版权问题。有的剧制作还欠火候——要么序篇或片花太长,迟迟不展开剧情;要么人物语言生硬,带有口号化、概念化;要么对听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伟人的地方口音模仿不像,演员功力不足,还不如用普通话。

可以预见,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征程上,广播剧作为当代最为活跃、最为普及的大众文艺形态之一,必将肩负起更多的使命与担当。广播剧不仅要有创作数量的增长,更要有创新创优质量的提升。

 

责编:王玲 来源: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研究会通信地址
邮编:100866
地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业务楼511室
电话:010—86096784
电邮:gbjyjh@sina.com
网址:http://www.cnr.cn/gbyj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