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专家评析连续剧共有44件作品入围。获得特别推荐的有18部,重点推荐的有17部,推荐作品9部。审听这些连续剧作品,评委们感觉到,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奋斗精神给予广播剧人发掘、提炼和呈现的无限可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还是广播剧诞生100年。我们广播剧人憋足了力气,挽起袖子加油干。创作了一批题材重大、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
一、选题观察:题材内容的开掘拓展愈加深入
本年度的优秀剧作描绘了时代的波澜壮阔,记录了历史的狂飙突进,讴歌了社会变革与人民伟业。现实题材中,工业和企业家的4部;农业和乡村振兴的8部;大国重器、重点建设项目的5部;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的5部;写英模、楷模的5部;军事、国防题材4部;环境保护、绿水青山的2部;写“一带一路”的2部。历史题材中,写红色革命题材的6部,抗美援朝的2部。许多作品大气磅礴,激荡人心,焕新音频传播,久久回响耳畔。
“国之重器”题材创作,是广播剧题材内容的创新拓展,也是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声音艺术写照。《放歌伶仃洋》呈现了一个新老两代工程师为打通深中通道、助力大湾区发展、勇攀世界桥梁技术高峰的动人故事。《南极长城》聚焦中国首个重大极地科考项目“长城站”的艰难创建过程,凸显出南极科考人忠诚的爱国主义信念和中华民族永不言败的崇高品格,这是南极科考首次用广播剧方式呈现。《国之重器》把我国高端、重大的科技研究和建设成果做了充分的戏剧化和可听化的转化,特别是对前沿高科技项目脉冲中子源的“科普”表达,刷新视听。《大藤峡》深刻记录了我国新时代水利工程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火热实践,成功塑造了大国工程“筑梦者”形象。
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一带一路题材创作向纵深挺进。《钢的交响》反映了“一带一路”旗舰项目背后的曲折历程。该剧以我国河钢集团收购塞尔维亚斯梅戴雷沃钢厂为原型,再现了中国企业家携手濒临绝境的外国大型钢铁企业走出困境,以及两国人民从心存疑虑到心心相融的感人故事。《通向马德里》反映新时代浙江青年企业家以勇立潮头、敢闯敢拼、无中生有的精神,史无前例地开通横跨欧亚大陆的义新欧班列,从浙江义乌直抵西班牙马德里,造就了“一带一路”上最亮丽的风景线。
军事国防题材作品把深刻抽象的国防意识艺术化、形象化地传达给广大听众。《永怀不忘》展现了“两弹一星”元勋里唯一横跨核弹、导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的军事科学家的奉献与牺牲,用声音艺术为这位烈士科学家画像。《启航》向我们讲述了几代中国海军和军工人血脉相传、复兴图强的奋斗故事,以及进入航母时代舰载机飞行员的英勇无畏精神。《极限挑战》以新型战斗机研发试飞员、被称为“翱翔于长空的工程师”的视角,呈现了他们挑战人类极限、搏击长空、鲜为人知的惊险故事。《箭指苍穹》再现了我国空军地空导弹部队转战南北、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
文化传承选题唤醒了民族记忆、国家记忆,让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广播剧人的责任和使命。这类题材剧作,是民族复兴伟业对中华传统文化释放能量、发挥作用的现实需要。尤其是反映中华文明起源考古主题的《情系河姆渡》、近代文保先行者保护京城古建筑主题的《守护中轴线》,题材新鲜,富有新意。《古城守望》讲述了基层文物管理所人员在文物保护战线数十年的默默奉献。《探源者》描写了几代考古人在顺山集文化研究中的艰难探索。
此外,《大雪留痕》首次揭秘了中国公安战线首席弹痕鉴定专家、“七一勋章”获得者崔道植的故事,《母亲》以戏曲广播剧形式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蔡和森母亲支持儿女投身革命的传奇人生。《大厂青年》以年轻人视角观察大厂员工的工作生活,完成个体叙事的同时刻画了一个时代的身影。这些创作题材的全新开拓,展示了广播剧人与时俱进的宽广视野,体现了广播剧这一艺术品种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 二、创作特征:思想性深刻、艺术性提升、欣赏性更强 1、本届优秀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最富活力的精神世界,传播了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体现了民族精神感悟、价值追求的不断超越,呼应了当下大众的审美追求。
《钢的交响》讲述了中国企业家接手濒临破产的塞尔维亚钢铁厂起死回生、扭亏为盈,不仅证明了我们的企业现代管理水平世界一流,也雄辩地证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是完全可行的。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通向马德里》以民营企业家面向国际市场的开拓创新壮举,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步伐,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
《启航》《极限挑战》唱出了爱国主义最强音,不仅揭秘新型战机试飞员、舰载机飞行员发愤图强、逐梦深蓝的英雄故事,更向听众展示了爱国主义是人民最基础的情感底色,凝聚着中华儿女对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殷切期许。
《放歌伶仃洋》讲述了勇攀世界桥梁技术高峰的深中通道建设者动人故事,同时也说明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人没有什么不能战胜的困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南极长城》不仅展示了我国科研人员的极地科考基础建设能力、科研攻关能力,增强了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也顺理成章地昭示了我们在南极国际治理中的发言权、决策权。 《种子密码》呈现了科技工作者研发“旱涝保收”功能稻的辛勤付出,以及对农业科技进步在高产稻基础上的新贡献,也传递出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切关怀。 《情系河姆渡》以融合创新的手法,不仅把枯燥单调的文化考古变成生动有趣的文明起源故事,也体现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深刻内涵。 《年轮》呈现了东北重装集团工人和技术人员挑战世界先进技术难题的工匠精神。既传递了对工人阶级勤劳奋斗的敬意,也表达了文艺创作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殷殷关切和精神助力。 1、编导深入挖掘典型并用艺术的方式表达,让情感成为听得见、可观照的形象,使人物的独特个性显现出来。优秀剧作中的人物蕴含着思想的力量、道德的光芒、人性的温度。 高翔、郭海鹰、袁隆平、刘新义、崔道植的形象让听众深刻感受到崇高的理想信念、非凡的胆识和浩然正气,挺起了民族脊梁,彰显了中国气派。 《放歌伶仃洋》不刻意阐述国之重器高精尖的专业技术性内容,而是把更多的笔墨花在一个个具体的、质朴的细节去表现人物的奋斗精神。主创从高枫和高翔父子俩的角度与高家一家人的故事切入,把一个具有世界级科技创新意义的桥岛隧宏大工程,放在一个家庭环境铺展开来。男主角高翔的演播者凌振赫在《放歌伶仃洋》中,以极具感染力的嗓音和的情感饱满的演绎,呈现了伶仃洋建设者们无畏向前、矢志不渝的豪情壮志。 《南极长城》刻画新时代的科研领军人物,既有科学家严谨的理性思维,也有国家重大项目领导者的胸襟与担当。描写领队郭海鹰穿越赤道和魔鬼西风带沉着、镇定,在“长城站”建设中举重若轻、攻坚破难,怀揣“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使命、历经九死一生而大功告成的坚定、果敢、豪迈。演员刘劲的声音演绎出神入化、拿捏到位,成功塑造了长城站建设者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貌,人物形象感人至深。 《禾下乘凉梦》深度挖掘人物内心世界,以发现稻种、苦难中坚持、突破难关、圆梦成功等关键环节来刻划袁隆平的坚韧与执著。湖南籍演员李昊甲声音把握精准,演播柔中带刚、敦厚温良,话语风趣幽默,富于哲理,把袁隆平性格演活了。 《通向马德里》的民营企业家刘新义是个崭新的广播剧人物形象。不服输、不气馁破解重重难关,看准了、勇向前让义新欧班列跨越亚欧大陆开到了目的地。富大龙演绎的主人公形象身份感突出,是新时代心怀天下,不怕失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青年浙商代表。 《大雪留痕》将主人公个人记忆与刑侦生涯紧密勾连,塑造了中国警界传奇式人物崔道植的枪弹痕迹鉴定专家形象,一个集正义担当和挚爱亲情于一身的特殊岗位的人民警察形象。叙事在紧张压抑的气氛里显示出人间烟火的可贵,细腻的情感表达中发掘出人物心底闪耀的信仰之光。 任弼时、范长江、谷雨、邓小岚、季道平和秦国生的形象蕴含情感的热度与社会生活的温度,体现了殷切的人文关怀,给听众以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激励。 《党和人民的骆驼》善用对白和结构安排,巧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本剧通过首尾呼应的方式点题,用父女二人充满深情的隔空交流,创新运用影视表现手法,把任弼时对党和人民的爱融入荡气回肠的心理表白与时空对话,展现出老一辈革命家内心深沉的情感世界和革命信仰跨越时空的力量。 《不尽长江滚滚来》以事写人、以人写史,艺术再现“求真相、寻真理、传真知”的新中国新闻事业奠基者和开拓者。把范长江从一个自由民主战士到共产主义战士的精神转变,在一个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中成长起来、厚重起来,他的开朗、智慧、坚毅、深邃形象愈加丰满鲜活。在典型事件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又通过人物的经历、思想展现了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种子密码》充满戏剧性的故事线,带动戏剧的叙事节奏。本剧情节设置既有科研探索的严谨过程,也有家庭生活的温馨片段,更有面对自然灾害、国际竞争等外部挑战时的紧张压力。本剧呈现的不仅是女科学家谷雨胸怀抱负、刻苦专研的形象,也展示了作为女儿、妻子、母亲的生活角色,集外表柔弱与内心坚韧于一身。让听众欣喜的看到,在袁隆平精神的鼓舞下,新一代农业科学家为国家粮食安全接力攻关、茁壮成长。 《马兰的歌声》刻画的邓小岚在革命老区坚守十八年文化扶贫,不悲苦、不煽情,主创把精神价值内化于戏剧张力之中。大量真实生动的故事细节,充分展现了邓小岚与山区孩子及老区乡亲家人般的真挚情感,塑造了鲜活可爱的师生人物群像。 矢志不渝打捞失落的历史遗迹,《情系河姆渡》中考古专家季道平、秦国生执着于“所谓考古,其实就是寻找我们的来路和灵魂归宿”的念想,甚至在梦中穿越到远古与先人一起唱歌、舞蹈、祭祀,充满浪漫的诗意,构思奇巧。而这一切的基础,来源于他们“守望千年万年,相信会有一场遇见”的坚定信念。 《年轮》剧中主人公既敢于承认不足,又不甘于落后,在解决世界技术难题时是那么较真与睿智,把握生活细节时又那么生动与温暖,人物饱满充实。这是新时代青年工程师振兴国企、积极进取的形象担当。 3、编导对声音表现力的精心编织,成就了声音戏剧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优秀剧作更是先声夺人、代入感强烈。 《守护中轴线》的制作可谓京味儿十足。本剧邀请多位北京人艺、国家大剧院的北京籍演员共同演绎。剧中北京俚语、儿化音等京片子随处可见。老北平街头拉车的、叫卖的、弹曲儿的、间或老式汽车的声音,以及老北京茶馆里的招呼聊天、市井场所人来人往的熙熙攘攘与一众演员们坚实的京派语言功底,演绎出一部洋溢着浓郁京腔京味的声音艺术佳作。 《放歌伶仃洋》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剧中多次出现广东音乐《步步高》《平湖秋月》变奏,彰显了浓厚的岭南文化。高翔父亲的演播者郭政建在为本剧配音时,保留了部分广东口音,出色演绎了一位广东老人的角色。主题曲采用中山本土咸水歌的演唱形式,在旋律设计和演唱上体现珠三角民间特色,构成新颖的音乐风格。 《马兰的歌声》中耳熟能详的曲目与大量原创音乐、原创歌曲叠加使用,丰富了的本剧音乐元素。剧中既有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多年演唱的歌曲,也有专为本剧原创的歌曲《月亮舞台》和原创配乐。主创挑选了不同学龄段的琴童演奏手风琴、吉他等多种乐器,配合了剧情演绎,把声音艺术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 《母亲》在传统戏曲与现代媒介交织的丰富听觉表达中,创造出让人“耳前一亮”的广播剧收听体验。歌颂了葛健豪用她的一双小脚带领孩子们寻找光明、追逐信仰的革命生涯。这种大胆尝试,不仅显现了传统戏曲塑造人物、演绎剧情的独特魅力,也带动了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 《大藤峡》现场音响氛围的精心勾勒,使细节演绎声情并茂。大江截流时混凝土块投放与各种机械设备轰鸣,巨型人字闸安装中对讲机指挥调度声、吹哨声、起重机吊车运转声伴随动感音乐,烘托了紧张的施工现场氛围和“珠江三峡”的宏大气势。 此外,《情系河姆渡》里尖锐悠长的骨哨声仿佛穿透岁月、黑陶碎片敲击茶杯伴随雷雨隆隆的喻示,《极限挑战》中战机航行巨大的引擎呼啸声、机舱外气流声、风洞实验音响的急速动感,以及《南极长城》极端天气时惊天动地的风暴、海浪嘶吼,冰层开裂的微响、冰山碰撞的轰鸣等音效制作,精准的营造了环境气氛,用音效参与叙事,用音响演绎剧情,提升了可听性和欣赏性。 三、问题探微:创优应该发扬工匠精神 我们不能光讲成绩,不说毛病。应该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做“挖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挖掉,把好的留下来吃”。需要指出的是,参评作品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里有主创的艺术功力问题,也确实存在个别编导、主创单位把关不严的现象。 一是作品对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把握欠“火候”。比如某剧中为了打动经销商,女厂长用力“拼酒”的情节不妥,容易产生歧义。即使生活中的原型如此,表现时还是要讲究技巧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编导在人物原型基础上进行合理化虚构、典型化塑造,是一个艺术化加工过程。要点在于站在思想高度去理解现实、烛照现实,处理好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二是历史题材作品细节的真实性问题。某剧中主人公讲课一段内容需要推敲。剧情中是1935年,主人公与红军大学到延安,在给学员上课时引用领袖阐述游击战争战略的话。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是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在1938年5月发表的。“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是历史题材创作的重要遵循,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尤其要慎重。 三是剧本语言概念化、人物语言模式化的现象。缺少对广播剧的声音塑造与叙事规律的把握。某剧主人公语言表达比较教条,一段话连续使用成语。另外,有的剧中的多段解说、大段旁白都是党史、军史资料中的介绍,基本是年代、史实概括性的文字。听起来刻板、缺少提炼。打破了声音演绎的连贯性。广播剧创作不应该流于简单的工具化,必须有热爱、有情怀、有创新。改文风,说人话,让作品更符合新时代、新语境下的传播,既是态度、能力问题,也是责任问题。 四是制作不够精细,声音演绎与音响渲染效果尚须提升。某剧中演员模仿周总理的声音,居然带着陕西话的口音。听起来让人感到滑稽。老一辈革命家的口音在大量影视作品中早已耳熟能详,要么就接近原汁原味,要么就干脆用普通话。否则,会显得对历史题材声音创作不够严肃。某剧中,有段孙女和爷爷在家里讨论滑冰,回忆自己滑冰的历史和对冰雪运动的热爱,这时候背景音乐响起蒙古族歌曲《天边》的旋律。环境、情绪、气氛都显得不太协调。在某种程度上,广播剧也是说服听众的过程,如果不能让听众相信剧中讲述、表达的一切内容,甚至只是在一两个节点上不逼真、不贴切,也会让听众出戏。 四、结语 广播剧故事的讲述能否引发听众的共情共鸣成为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因素。广播剧如何为听众提供高质量的审美体验,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命题。 优秀的广播剧,不仅能让听众体会它的思想和审美境界的开拓、艺术理念和表现手法上的突破,而且能让人们感受到一个文艺品种的文化创新能力与发展水平。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中国广播研究会通信地址
邮编:100866
地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业务楼511室
电话:010—86096784
电邮:gbjyjh@sina.com
网址:http://www.cnr.cn/gby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