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巩固成绩,再接再厉,继续促进广播剧发展繁荣
中广网 2014-01-30
    

                     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晓龙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同志们:

  由安景林会长代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向大会做的工作报告,受他的委托,现在由我来宣读。

  今年是2013年换届选举年。这个工作报告,将总结研究会五年的工作,回顾广播剧五年的发展状况,对新一届理事会的工作提出建议与希望,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工作回顾

  本届理事会开展工作五年来,遵照研究会章程,根据新时期广播剧发展的需要,大力弘扬主旋律、积极提倡多样化,开展了多项评析工作和多种学术活动,努力探索和推动节目的通俗化和市场化,在会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工作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 抓创作 促发展 成效显著

  ----通过参与广播剧“五个一工程”奖、政府奖评选和主办广播剧专家评析及广播剧论文评析等活动,繁荣了广播剧的创作,促进了学术研究,推动了广播剧事业的发展。

  广播剧的评奖、评析是研究会的重要工作之一。五年来,各会员

  台的精品佳作频出,特别是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广播剧评奖,更是大大促进了广播剧精品的创作。全国广播剧工作者一手抓精品,一手抓市场,多方面满足了群众的欣赏需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2009年到2013年,广播剧研究会共组织了第九到第十三届广播剧作品专家评析活动。共有319部作品参评,295部作品获奖,51人获个人单项奖。2009、2011和2013年,研究会从专家评析获奖作品中,共依次推荐40部优秀作品参评广播剧政府奖,均取得好成绩。

  组织了第七、第八届广播剧论文评析。

  此外,还评选了第三届 “广播剧成就奖”。共有五人分别获得制作人成就、导演成就奖、编剧成就奖和录制成就奖。在增设的“杰出贡献奖”中,有30名现已离退休的老一辈广播剧人获得此项殊荣。

  (二) 抓培训 重学术 成果丰硕

  ----努力发挥研究会学术理论研究和业务培训的优势,取得了一批成果。主要表现在:

  《中国广播剧精品选》已经编辑出版,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工作。为继续收集不断涌现的广播剧精品剧本,研究会积极筹备编辑出版《中国广播剧精品选续集》。目前选入续集的2005年至2010年获奖广播剧作品有76部,四卷本的书稿终审校对工作已完成,力争年底出版。这是继《中国广播剧精品选》之后的又一次有规模的出版工作,对于展示成果,保留资料,研究历史,吸收借鉴,都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首次出品《中国百部优秀儿童广播剧》专辑

  2013年,研究会与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联手,首次出品《中国百部优秀儿童广播剧》专辑。百部剧目是从1991年至2011年20年间众多获奖儿童广播剧中精选出来的,是40余家电台制作的儿童广播剧精品,代表了我国现阶段儿童广播剧的最高水平。专辑的出版不仅填补了音像市场上的一个空白,也是中国广播剧闯入音像市场的破冰之旅!深圳市宝安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西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对专辑的出版给予了宝贵的支持。它的出品,对于整理、传承、繁荣儿童广播剧的创作,扩大中国儿童广播剧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广播剧简史》的编纂工作有新突破

  为纪录中国广播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而编纂的《中国广播剧简史》,因资料搜集和撰写中的困难,对撰稿人作了调整。目前第一、二部分已开始撰写,因材料欠缺,工作难度很大,有关人员正在努力之中。可喜的是,由第一代广播剧人张庆仁老先生,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4万余字的《中国广播剧简史——中国广播艺术团部分》(现名《中国广播剧艺术探索与实践》),已经顺利出版。填补了昨天历史中的缺失和空白,为中国广播剧历史阶段链的衔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举办业务培训班,为广播剧事业培养人才

  五年来,研究会在业务培训方面也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果。2010年夏季,由中国广播剧研究院主办、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协办、黑龙江龙脉影艺公司承办的全国广播剧制作人培训研讨班,分两阶段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伊春市成功举办。 

  为期八天的研讨培训采取了听看结合、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的方法进行。剧本由授课老师临场创作,演员由学员担任,观众是全体学员,演播厅既是舞台又是观众席,使大家感到耳目一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上了生动充实的一课。

  此次培训研讨班首次有针对性地培训广播剧制作人,为今后广播剧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积累了经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对于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的广播剧创作培训班,研究会给予了热情支持,多位领导、专家授课指导,并无偿提供教材和音视频资料。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收获很大。

  (三) 办研讨论坛 求创新发展

  -----组织、主办促进广播剧生存与发展论坛及研讨会,探索广播剧发展新途径。

  为了探索广播剧发展新途径、推动理论创新、促进广播剧的创作繁荣,五年来,研究会每年都利用年会的机会,让大家围绕广播剧生存与发展、和广播剧人的实践活动展开讨论。

  此外,研究会分别与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北京台、天津台联合举办了三次大规模的广播剧论坛。

  2009年2月,由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和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广播剧市场之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究会会员台近4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代表很多都是在广播剧市场化实践方面有切身体会的广播剧人。研讨会就如何解决广播剧播出“窗口”、节目源、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注重品牌建设、设立广播剧制作基地、实现制播分离、恢复广播剧交易、加强信息交流、加强人员培训等多项积极应对市场的措施达成共识。研讨会后,《中国广播杂志》开辟专版全面介绍了研讨会的情况,并刊发了多篇研讨会代表的发言,研究会的《双月报》也为此出了专刊,进一步扩大研讨会的成果。

  2011年3月,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主办、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协办、北京文艺台承办的《广播剧创新与发展——中国广播剧研究会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李宗达、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秘书长张莉应邀出席并讲话。

  来自全国的46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受到全国广播剧界的高度重视,到会人员除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会副会长、副秘书长和他们的代表外,还邀请了来自全国28个省市级电台的特约代表,以及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文艺系的讲师、博士等参加会议。是近年来广播剧界少有的一次高层次研讨会。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广播剧在新时期的创新与发展。与会代表就如何把握广播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把握广播剧在评奖、艺术创作和市场运营之间同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与讨论。大家从理论、实践、科技手段的利用和营销等层面,深入分析了广播剧的生存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极具战略意义。

  《2012中国广播剧发展论坛》于2012年12月在天津举办。论坛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天津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天津小说广播承办。

  论坛汇集了国内外众多优秀的广播剧专家、学者及各省市电台的广播剧编导、制作人。瑞典戏剧电影导演协会主席马福力先生发表了题为“传统与实验”的主题演讲,不仅为论坛带来广播剧界的国际声音,也为大家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创新的思考。

  来自全国40家电台的5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以广播剧的现状和发展为核心议题,广播剧研究会和各兄弟电台的编导、国内戏剧专家,共同畅谈了中国广播剧的未来,同时为中国广播剧选题资源和制作规划带来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思想的交汇与观点的碰撞引起与会代表们的极大共鸣。

  (四)群策群力,保障日常工作高效运行。

  ----继续办好网站、“剧吧”,借助网上“群聊”,高效运行日常工作。

  几年来研究会一直坚持借助《中国广播报》和“中国广播网”的平台优势,扩大了广播剧的影响,同时也为会员台开辟了更广阔的交流互动平台。

  从2011年开始,研究会本着低碳、环保、节能的原则,再度压缩纸质刊物,全部信息、资料,第一时间在网上公布并长期保存,全国各地的重要广播剧信息都在网上体现。广播剧研究会网,为业内人员和外界人士了解广播剧提供了最实际的帮助。通过秘书处人员的不断努力,研究会网逐步完善,已成为专业性很强的网站。《中国广播报》“广播剧吧”专栏,每期刊登各地广播剧坛信息,很受欢迎。研究会开办《广播剧名人榜》,已将30位广播剧“杰出贡献奖”获奖人员全部介绍完毕。接下来准备陆续介绍广播剧“成就奖”获奖人员。研究会秘书处工作人员不辞辛苦,多方组稿,坚守这一宣传阵地,也希望各会员单位一如既往,大力支持“剧吧”工作,多提供高质量的稿源。

  目前广播剧研究会秘书处日常工作只有一位秘书长和秘书两人专职工作,要高效完成繁重的日常工作和组织落实各项会议、活动,很大程度依靠网上广播剧“群聊”发动群众、群策群力,进而保证秘书处工作的高效运转。在秘书处的周围有一批热心的志愿者在默默支持研究会工作。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研究会工作高效运转的基础,我代表研究会对这些热心的广播剧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有亮点 有突破 有所创新

  -----五年来研究会的工作,基本做到每年都有新亮点、新突破。

  2009年,我们采取了内合外联、借力发展的工作理念,开展了多项工作,实现了五个第一:第一次和中国最大的音频网站中国广播网合作,开办“广播剧场”,使全国广播剧的最新创作首次联手上网络和广大听众、网友零距离接触,形成网络广播剧展播的可观阵容,弥补了广播剧精品和广大听众距离过远的不足;第一次和全国广播系统唯一的中央级报纸——中国广播报合作,开办“广播剧吧”,让全国的广播剧人有了一块交流互动的平台,使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广播剧的动态发展;第一次和政府部门及会员单位联合,举办广播剧廉政小品大赛,使广播剧更加紧密地配合党的廉政建设;第一次由研究会组织专家研讨编撰广播剧简史。还有一个第一,就是经过多方努力,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评析创优工作与中广协会密切合作,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有效认可。

  2010年,适逢新中国广播剧诞生60周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30周年。研究会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围绕“纪念”主题开展多种纪念活动: 

  召开一次老中青三代广播剧人参加的研讨会,回顾研究会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研讨成果出专刊;在重庆万州召开的2010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年会上,举行一次有全国广播剧人参与的纪念演出——广播剧人大联欢;举办一次《我与广播剧60年》征文活动,稿件在研究会网站和中国广播报上开专栏连载并编辑专刊;举办一届培训广播剧制作人的培训班,为广播剧培养后备人才。 在全体会员单位的支持下,以上工作都圆满完成。

  2011年,举办《广播剧创新与发展——中国广播剧研究会高峰论坛》。情况前面已作介绍,这里不作重复。

  20II年研究会还参与制定广播剧著作权法。通过协助“广播剧著作权保护问题”课题组的调研和论证,对会员台进行了一次关于广播剧著作权保护问题的补课学习。课题组的调研人员在2011年年会上与会员台代表展开了互动,大家积极配合,踊跃参与,出谋划策,对课题组完成任务很有帮助。

  2012年,成功举办首届微广播剧大赛。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和中共宁波鄞州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了《“宁波鄞州杯”·首届中国微广播剧大赛》,承办单位是浙江广电集团交通之声和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秘书处,协办单位是浙江长兴传媒集团-太湖之声。

  本次大赛以“畅想未来”为主题,通过微剧的制作、评选、展播,吸引当代年轻人对广播剧的关注和兴趣,并与受到网民欢迎的微博形态相呼应,在网络上做音频传播,继而还可以通过DIY,吸引网民为音频配套贴图,达到传统媒体广播和新型媒体微博的有机融合。

  大赛的展播活动,是由所有参评单位自行安排时间集中播出获奖作品,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全部获奖作品上传主办单位官方网站和本次大赛官方微博,供网友点击收听。

  微广播剧大赛活动得到主管部门领导、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也吸引了众多新闻媒体的兴趣。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网、中国广播网、凤凰网、网易、搜狐、腾讯网等20多家新闻媒体出席了首届微剧新闻发布会。

  7月下旬,“宁波鄞州杯”首届中国微广播剧大赛在浙江长兴结束。共评出金奖3个、银奖铜奖各10个、提名奖17个、特别奖和网络人气奖各1个。

  大赛历时一个半月,共收到参赛作品95部,参赛单位共58家,其中,全国各级电台有40家,这些电台制作的参赛微剧有62部,占参赛作品总数的68.9。

  大赛还吸引了许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参与。参赛的高校有11家,活跃在网络上的配音爱好者也纷纷制作参赛,并在网络上热情传播。

  大赛参赛作品全部由大赛组委会上传到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新浪官方微博,便于网友下载收听或者在线收听,更便于转发,扩大影响。据统计,从第一部参赛作品上传微博开始,到转发量统计数据截止日为止,在18天中,单部作品最高转发量为6434次,平均每部转发量为2137次,全部参赛作品的微博转发量合计为203015次。这是迄今为止广播剧在网络上的最高转发量。这种大范围点对点的传播,给广播剧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是寻求和开拓广播剧市场、走市场化道路的可喜尝试。

  这次大赛,对于推动中国广播剧的创新与发展,探索网络时代广播剧艺术的表现方式和传播途径,满足广播剧爱好者多方面的收听要求,吸引和扩大广播剧制作者队伍,更好地扩大微广播剧的社会影响,探索广播剧的市场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年5月23日,“河姆渡杯”第二届微剧大赛如期举办。大赛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浙江广电集团、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余姚广播电视台、衢州广播电视总台协办。大赛启动仪式暨微广播剧发展研讨会在浙江余姚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代表、嘉宾和主办单位、协办单位代表40余人参加了会议。

  第二届中国广播剧微剧大赛在吸取成功经验基础上呈现了3个新亮点:一、主题更具时代特点。大赛以“美丽中国”为主题,以微剧的艺术形式,多侧面地描写了发生在当代中国的生动鲜活的人和事,或可歌可泣,或发人深省,是当今时代精神的一个缩影。二、时长更贴近实际。为了更加贴近移动通讯受众实际需求,本届参赛作品时间改为不少于3分钟、不超过5分钟。三是力求融媒体传播效果最大化。微剧是最早实现融媒体传播的广播剧品种。通过手机扫二维码就可以及时收听微剧,在广播剧界是个创举,同时微剧也适合车载环境下的碎片化播出和收听,更适合网络传播。

  本次活动中的微广播剧发展研讨会以“让微剧健康发展”为主题,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最终达成了以微剧评奖促市场,以微剧联盟搏击市场的共识。

  第二届微剧大赛共有124部作品参赛,经过初评、终评两个阶段,共评出1部大奖,3部金奖,5部银奖,10部铜奖,30部优秀提名奖,1部网络传播奖和26部入围奖。本次大赛整体水平超过首届,参赛者踊跃,制作水平普遍提高,为了鼓励大家,终评评委会决定增加入围奖26部。为了解决奖金出现的缺口,获大奖的单位——浙江广电集团交通之声主动提出,降低自己的奖金标准,用以支付入围剧目奖金。让我们对他们的真心支持鼓掌感谢!此外,为了表达对主办单位之一余姚市委宣传部的感谢,评委会决定授予余姚市委宣传部推广微剧特别贡献奖!

  (六)队伍不断壮大,建设不断加强。

  虽然近几年广播系统不断深化改革,机构和人员变化较大,广播剧队伍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有些会员台暂时取消了广播剧播出时间,停止了广播剧制作,退出了研究会组织。但是还是有许多电台知难而进,每年都有电台积极申请加入研究会。这些新加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的电台,很多当年就拿出了作品参评,一方面显示了这些电台的实力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广播剧事业在不断发展。最新统计,研究会会员台已突破100家,目前是112家。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院校也纷纷加入研究会,除中国传媒大学有关院系外还有浙广、南广、安广也加盟我会,为我会今后的发展将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智力支持。

  (七)聚人气办好年会 促交流共谋发展

  ----办好每年的年会,充分发挥年会聚集人气,促进交流、沟通,共谋发展的作用。这是研究会的一项重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开展工作以来,每年按计划组织召开一次年会。总结工作、颁奖、点评研讨、交流业务、商讨下一年计划。来自全国各地会员台的广播剧同仁,欢聚一堂,共商大计。加强了交流、促进了工作、增进了感情、体现了社团的凝聚力,成为全国广播剧人相聚的盛会。为了把每次年会开好,研究会秘书处作了大量的筹备工作,承办台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此,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为五年来为研究会承办五次年会的福建漳浦台、重庆万州台、内蒙古呼伦贝尔台、贵州台、长春台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五年来承办五届专家奖评析会的宁波镇海广电局、陕西台、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抚顺台、烟台台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了进一步发挥年会聚集人气,促进交流、沟通,共谋发展的作用,研究会近几年加大办会力度,全面开发各会员单位申办年会的积极性。每年的年会上,通过确认下届年会的申办单位和接旗仪式,进一步增强了接会台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激发了接会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项工作应继续坚持做好。

  从2010年开始,年会期间还增加了丰富多彩的联欢和接地气的考察活动。

  广播剧人大联欢活动始于2010年的万州年会,至今已成为凝聚广播剧人气,展示广播剧人才艺,激发广播剧人热情参与的保留节目。今年的大联欢,研究会将充分调动全体与会人员的积极性,不仅有获奖广播剧的展播演示、广播剧人的才艺展示、当地风情的节目演出,还有群众参与性的娱乐节目。有广播人的共同参与,我们相信一年一度的以节俭热烈、增进友谊、歌唱心声、凝聚人气为宗旨的大联欢,会办得越来越好。

  去年的年会,研究会开展了送广播剧进校园的活动,题目叫《我们和你在一起,广播剧人好戏送校园》。令人感动的是,当大家得知这个消息,都踊跃参加,纷纷无偿贡献本台精心制作的儿童广播剧和适于孩子们收听的广播剧。研究会还出资给孩子们购买一些文体用品。走基层接地气,增进了广播剧人对基层的体验和了解。

  今年,我们将把我们的广播剧送到部队和吉林省图书馆,让我们的子弟兵做我们的听众。让我们的广播剧在图书馆永久保存,让更多的人接受我们的好作品。

  二、广播剧目前状况和今后工作的建议

  回顾五年的中国广播剧发展状况,确实令人振奋。从1996年中宣部设立“五个一工程”广播剧奖后,我们的广播剧人,经过近20年艰苦拼搏,多方探索,终于取得了目前的成绩。通过“三贴近”创作题材的拓宽,我们广播剧的创作从小繁荣逐渐到大发展;通过通俗化、市场化运作,我们广播剧的受众从小群体逐渐向大范围扩展;通过业务培训和微剧创作实践的学习,我们广播剧的从业队伍从老化凋零逐渐向年轻化拓展;通过自我宣传意识的日益增强,我们广播剧的社会影响力,从自娱自乐逐渐向全社会、多媒体发展;通过内合外联、借力发展,我们广播剧研究会的工作不断有了新的进展。

  我想在这里着重谈谈关于人才培养和广播剧人自我宣传方面的好形势。

  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在广播剧不断发展的实践中,广播剧的创作队伍得到了锻炼,人才得到了培养。五年来,又涌现出一批年轻的广播剧专业人才。

  广播剧和所有的戏剧一样,成功在于一剧之本。回顾广播剧的历史,很长一段时间是眼睛向外,电台业内的专职编剧可谓凤毛麟角。十年磨一剑,从1996年以来的这1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广播剧界已经逐渐形成了一股潜在的创作力量,很多广播剧人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逐渐成熟了起来,敢写、会写剧本了。这种令人欣慰的现象在全国很多电台都有,而且出现了很有实力、很具专业水平的编剧、导演、制作人、编辑和演播人员。发展广播剧,不排斥外援,同时要重视自身的力量,拓展广播剧人的发展空间。营造大环境,多给好机会,人才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自己的广播剧创作队伍,更具有奉献精神和创作热情。他们熟悉广播剧业务,出手快,成功率高,希望我们广播电台的各级领导要爱惜人才、培养人才,放心大胆使用人才,给他们搭建一块施展才华的平台,如此,广播剧事业就能够薪火相传繁荣昌盛,广播剧艺术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常绿常青!

  研究会为了鼓励广播剧从业人员提高业务水平,从2007年开始,广播剧专家评析增设了最佳编剧、导演、编辑、音乐、录制、演员个人单项奖,后来又增加了最佳制作人共7个奖项,每年都有多位后起之秀获奖。特别是微剧大赛开办以来,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参与,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自己动手制作,显示了多方面的才华和潜力,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我相信,从这些微剧制作者中间会产生广播剧的新生代主力军。

  近几年,我们的广播剧人还把目光转向社会,利用暑期为孩子们办广播剧培训班,效果很好。武汉台、呼伦贝尔台的广播剧人走到了前面,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从娃娃抓起,既培养了广播剧人才,又扩大了广播剧社会影响。希望你们总结经验,研究会将向大家推广。

  增强自我宣传意识,注重为广播剧新作品播出宣传造势,也是近年广播剧坛的一大亮点。仅举几例----

  2010年中央电台在春节和五一期间分两轮隆重推出了新录制的20集全国道德模范系列广播剧《中国好人》,启动了中国之声等六个频率及中国广播网进行展播。同的播出各界反应,在相关频率开通电话连线,以访谈等形式,深入介绍该系列广播剧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精神风貌。中国文明网、中国广播网也设立相应的专栏,并提供在线点听。与此同时,全国地市级电台遵照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广电总局的部署,安排了该剧的播出,营造全社会崇尚美德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实现了传播效果最大化。

  201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南昌台及时奉献出特别制作的、以东京大审判为题材的广播剧新作《大法官梅汝璈》,并从8月15日至9月15日在南昌台5套频率强势滚动播出。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创作的广播剧《歌唱祖国》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之后,采取相应措施,继续扩大宣传效应。2011年6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将此剧本改编为文学读本,连同广播剧《歌唱祖国》在上海出版发行,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工程红色读本向全国推广。为配合宣传,上海有关报刊用大量版面,发表著名作家、评论家的文章,又以生动的形式介绍《歌唱祖国》诞生始末。全国少工委将向全国小学介绍这个读本,总政已将读本和广播剧挂上军内网站向全军推广。

  上海台的品牌剧《刑警803》也在不断创造机会扩大影响。2013年8月,广播剧《刑警803》被成功改编为连环画。这是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术出版社“跨界”合作的一项成果。他们抓住上海书展的有利时机,举办了《刑警803》连环画首发暨签名售书活动,吸引了众多书迷,不到一小时,就卖出了120套连环画,引发了一阵追看《刑警803》的热潮。广播剧可听可看,相互借力,扩大影响,一时传为佳话。

  近年来,运用新作品开播、举办开播仪式及听评研讨会,对广播剧作品进行宣传,也为很多制作单位所采用。

  例如,2009年温州电台创作的大型系列广播剧《温商传奇》、2010年邯郸台以歌颂党的优秀干部为题材制作的广播剧《王彦生》、2011年深圳宝安广电中心制作的党建题材广播剧《我在你的世界里》、2012年浙江广电集团和北仑广电中心制作的广播剧《琴潭溪》等都举办了隆重的开播仪式。仪式后,许多单位联手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了听众听评会,畅谈听戏感想和体会,场面热烈动人。开播仪式后,安排滚动播出,组织互动,或者趁热打铁送戏下乡,深入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部好广播剧发挥的作用也不可低估的,它在宣传自身的同时,也在联系群众,鼓舞群众,弘扬正气。

  2010年,以党支部书记张雅琴先进事迹为蓝本创作的广播剧《金桥彩虹》,获得广泛好评。在张雅琴因患癌症不幸逝世的第二天,江苏省台和丹阳台就播出了广播剧《金桥彩虹》,引起很大反响。随后,制作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人员赶赴张雅琴家乡,将广播剧光盘赠送给当地政府、村民和张雅琴的亲属。在赠送仪式现场,又重听了这部广播剧,缅怀追思,场面感人。当地宣传部门把这部作品提供给基层党员干部学习。.

  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广播剧人自我宣传意识越来越强。使广播剧更加自觉有效地配合党的宣传工作,这是广播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志们,本届年会结束以后,立即面临下届“五个一工程”广播剧评奖和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奖的重要活动。广播剧研究会一方面要协助中宣部、中广协会圆满完成评奖任务,一方面仍然要围绕促进广播剧的生存与发展这个工作重点,坚持科学发展观,一手抓精品,一手抓市场,大力促进广播剧的发展与繁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代表第六届常务理事会对即将产生的新一届常务理事会提出如下几点工作建议:

  (一)认清使命,积极推动广播剧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十八大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广播电视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兴起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目标的确立,为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广播剧行业的社团组织,我们必须自觉主动地、科学有序地贯彻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推动广播剧的繁荣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自己的努力,这一点应作为我们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

  (二)提高认识,科学规划,主动推进广播剧业内的改革创新。

  在新形势下,研究会的工作应面向听众、面向市场,从内容创新、、艺术创新、机制创新、营销手段创新入手,提高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和发行传播能力,积极开拓广播剧市场。尝试广播剧的制播分离,继续扶持广播剧协作体,大力推动广播剧节目交换与交易。协助有要求并具备条件的电台,建立广播剧生产基地,逐渐培育广播剧市场,实现以精品促市场,以通俗娱乐性广播剧闯市场,达到增强活力,壮大实力,增强凝聚力,扩大影响力的目标。

  (三)加大力度,进一步做好学术研究、人才培训与节目评优工作。

  充分利用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广电总局广播剧政府奖等评奖、评析活动给全国广播剧发展带来的机遇,在生产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节目的同时,也要逐步引导广播剧生产进入普及化、常规化、大众化等良性循环。在制作精品的同时,也要尽量多生产听众欢迎、市场需要的通俗时尚的娱乐性广播剧,更新创作理念,大胆创新,走市场化运作之路。要努力生产足够数量的广播剧,以确保不间断的播出,尽可能地满足听众的需求。

  与此同时,要大力加强广播剧的理论研究和评析工作。要针对不断涌现的新现象抓住新课题,经常举办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研讨会,引导大家共同关注广播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并组织和动员从业人员研究、探索广播剧创作中的理论问题并撰写文章,逐步解决广播剧创作理论滞后的问题。通过对剧目题材、创作思想、艺术表现得失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广播剧创作的整体水平;在理论研究方面应面向广播剧生产实际,面向广播剧发展中的难点,与时俱进,科学论证,对于广播剧的创作实践予以坚强的理论支撑

  创造条件,研究会将有计划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广播剧从业人员培训班,同时鼓励各台为社会广播剧爱好者开办培训班,广播剧研究会可以充分利用专家和师资资源,为各台提供帮助。

  争取继续编辑出版《中国广播剧精品选续集》,以不断收集陆续涌现的广播剧精品剧本。

  (四)努力做好研究会的日常工作,积极为会员台服好务。

  精心抓好每年的广播剧专家评析和每两年一届广播剧论文评析工作。进一步努力办好《中国广播报》“广播剧吧”。充实中国广播剧网网站内容,丰富栏目形式。开好每年年会,加强与会员台的联络与沟通,为会员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同志们!我们深深感到,广播剧研究会五年来的每一项成绩都是大家支持的结果,每一个进步都是大家推动的结果,今后也离不开大家的支持与推动,让我们继续努力,不断发展大好形势,使广播剧艺术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在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随着今天研究会换届大会的召开,第六届理事会已完成历史使命,我和几位研究会领导也将按年龄规定退下来,在此,请允许我代表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向给予我们工作大力支持的各会员单位的领导和广播剧同仁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祝新一届理事会带领大家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开创中国广播剧的新天地。

  谢谢大家!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同志们:

  由安景林会长代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向大会做的工作报告,受他的委托,现在由我来宣读。

  今年是2013年换届选举年。这个工作报告,将总结研究会五年的工作,回顾广播剧五年的发展状况,对新一届理事会的工作提出建议与希望,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工作回顾

  本届理事会开展工作五年来,遵照研究会章程,根据新时期广播剧发展的需要,大力弘扬主旋律、积极提倡多样化,开展了多项评析工作和多种学术活动,努力探索和推动节目的通俗化和市场化,在会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工作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 抓创作 促发展 成效显著

  ----通过参与广播剧“五个一工程”奖、政府奖评选和主办广播剧专家评析及广播剧论文评析等活动,繁荣了广播剧的创作,促进了学术研究,推动了广播剧事业的发展。

  广播剧的评奖、评析是研究会的重要工作之一。五年来,各会员

  台的精品佳作频出,特别是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广播剧评奖,更是大大促进了广播剧精品的创作。全国广播剧工作者一手抓精品,一手抓市场,多方面满足了群众的欣赏需求,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2009年到2013年,广播剧研究会共组织了第九到第十三届广播剧作品专家评析活动。共有319部作品参评,295部作品获奖,51人获个人单项奖。2009、2011和2013年,研究会从专家评析获奖作品中,共依次推荐40部优秀作品参评广播剧政府奖,均取得好成绩。

  组织了第七、第八届广播剧论文评析。

  此外,还评选了第三届 “广播剧成就奖”。共有五人分别获得制作人成就、导演成就奖、编剧成就奖和录制成就奖。在增设的“杰出贡献奖”中,有30名现已离退休的老一辈广播剧人获得此项殊荣。

  (二) 抓培训 重学术 成果丰硕

  ----努力发挥研究会学术理论研究和业务培训的优势,取得了一批成果。主要表现在:

  《中国广播剧精品选》已经编辑出版,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工作。为继续收集不断涌现的广播剧精品剧本,研究会积极筹备编辑出版《中国广播剧精品选续集》。目前选入续集的2005年至2010年获奖广播剧作品有76部,四卷本的书稿终审校对工作已完成,力争年底出版。这是继《中国广播剧精品选》之后的又一次有规模的出版工作,对于展示成果,保留资料,研究历史,吸收借鉴,都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首次出品《中国百部优秀儿童广播剧》专辑

  2013年,研究会与中国广播音像出版社联手,首次出品《中国百部优秀儿童广播剧》专辑。百部剧目是从1991年至2011年20年间众多获奖儿童广播剧中精选出来的,是40余家电台制作的儿童广播剧精品,代表了我国现阶段儿童广播剧的最高水平。专辑的出版不仅填补了音像市场上的一个空白,也是中国广播剧闯入音像市场的破冰之旅!深圳市宝安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市西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对专辑的出版给予了宝贵的支持。它的出品,对于整理、传承、繁荣儿童广播剧的创作,扩大中国儿童广播剧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广播剧简史》的编纂工作有新突破

  为纪录中国广播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而编纂的《中国广播剧简史》,因资料搜集和撰写中的困难,对撰稿人作了调整。目前第一、二部分已开始撰写,因材料欠缺,工作难度很大,有关人员正在努力之中。可喜的是,由第一代广播剧人张庆仁老先生,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4万余字的《中国广播剧简史——中国广播艺术团部分》(现名《中国广播剧艺术探索与实践》),已经顺利出版。填补了昨天历史中的缺失和空白,为中国广播剧历史阶段链的衔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举办业务培训班,为广播剧事业培养人才

  五年来,研究会在业务培训方面也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果。2010年夏季,由中国广播剧研究院主办、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协办、黑龙江龙脉影艺公司承办的全国广播剧制作人培训研讨班,分两阶段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伊春市成功举办。 

  为期八天的研讨培训采取了听看结合、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的方法进行。剧本由授课老师临场创作,演员由学员担任,观众是全体学员,演播厅既是舞台又是观众席,使大家感到耳目一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上了生动充实的一课。

  此次培训研讨班首次有针对性地培训广播剧制作人,为今后广播剧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积累了经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对于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的广播剧创作培训班,研究会给予了热情支持,多位领导、专家授课指导,并无偿提供教材和音视频资料。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收获很大。

  (三) 办研讨论坛 求创新发展

  -----组织、主办促进广播剧生存与发展论坛及研讨会,探索广播剧发展新途径。

  为了探索广播剧发展新途径、推动理论创新、促进广播剧的创作繁荣,五年来,研究会每年都利用年会的机会,让大家围绕广播剧生存与发展、和广播剧人的实践活动展开讨论。

  此外,研究会分别与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北京台、天津台联合举办了三次大规模的广播剧论坛。

  2009年2月,由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和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广播剧市场之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究会会员台近4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代表很多都是在广播剧市场化实践方面有切身体会的广播剧人。研讨会就如何解决广播剧播出“窗口”、节目源、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注重品牌建设、设立广播剧制作基地、实现制播分离、恢复广播剧交易、加强信息交流、加强人员培训等多项积极应对市场的措施达成共识。研讨会后,《中国广播杂志》开辟专版全面介绍了研讨会的情况,并刊发了多篇研讨会代表的发言,研究会的《双月报》也为此出了专刊,进一步扩大研讨会的成果。

  2011年3月,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主办、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协办、北京文艺台承办的《广播剧创新与发展——中国广播剧研究会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李宗达、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秘书长张莉应邀出席并讲话。

  来自全国的46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此次会议受到全国广播剧界的高度重视,到会人员除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会副会长、副秘书长和他们的代表外,还邀请了来自全国28个省市级电台的特约代表,以及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文艺系的讲师、博士等参加会议。是近年来广播剧界少有的一次高层次研讨会。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广播剧在新时期的创新与发展。与会代表就如何把握广播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把握广播剧在评奖、艺术创作和市场运营之间同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与讨论。大家从理论、实践、科技手段的利用和营销等层面,深入分析了广播剧的生存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极具战略意义。

  《2012中国广播剧发展论坛》于2012年12月在天津举办。论坛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天津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天津小说广播承办。

  论坛汇集了国内外众多优秀的广播剧专家、学者及各省市电台的广播剧编导、制作人。瑞典戏剧电影导演协会主席马福力先生发表了题为“传统与实验”的主题演讲,不仅为论坛带来广播剧界的国际声音,也为大家拓宽了视野,丰富了创新的思考。

  来自全国40家电台的5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以广播剧的现状和发展为核心议题,广播剧研究会和各兄弟电台的编导、国内戏剧专家,共同畅谈了中国广播剧的未来,同时为中国广播剧选题资源和制作规划带来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思想的交汇与观点的碰撞引起与会代表们的极大共鸣。

  (四)群策群力,保障日常工作高效运行。

  ----继续办好网站、“剧吧”,借助网上“群聊”,高效运行日常工作。

  几年来研究会一直坚持借助《中国广播报》和“中国广播网”的平台优势,扩大了广播剧的影响,同时也为会员台开辟了更广阔的交流互动平台。

  从2011年开始,研究会本着低碳、环保、节能的原则,再度压缩纸质刊物,全部信息、资料,第一时间在网上公布并长期保存,全国各地的重要广播剧信息都在网上体现。广播剧研究会网,为业内人员和外界人士了解广播剧提供了最实际的帮助。通过秘书处人员的不断努力,研究会网逐步完善,已成为专业性很强的网站。《中国广播报》“广播剧吧”专栏,每期刊登各地广播剧坛信息,很受欢迎。研究会开办《广播剧名人榜》,已将30位广播剧“杰出贡献奖”获奖人员全部介绍完毕。接下来准备陆续介绍广播剧“成就奖”获奖人员。研究会秘书处工作人员不辞辛苦,多方组稿,坚守这一宣传阵地,也希望各会员单位一如既往,大力支持“剧吧”工作,多提供高质量的稿源。

  目前广播剧研究会秘书处日常工作只有一位秘书长和秘书两人专职工作,要高效完成繁重的日常工作和组织落实各项会议、活动,很大程度依靠网上广播剧“群聊”发动群众、群策群力,进而保证秘书处工作的高效运转。在秘书处的周围有一批热心的志愿者在默默支持研究会工作。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是研究会工作高效运转的基础,我代表研究会对这些热心的广播剧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有亮点 有突破 有所创新

  -----五年来研究会的工作,基本做到每年都有新亮点、新突破。

  2009年,我们采取了内合外联、借力发展的工作理念,开展了多项工作,实现了五个第一:第一次和中国最大的音频网站中国广播网合作,开办“广播剧场”,使全国广播剧的最新创作首次联手上网络和广大听众、网友零距离接触,形成网络广播剧展播的可观阵容,弥补了广播剧精品和广大听众距离过远的不足;第一次和全国广播系统唯一的中央级报纸——中国广播报合作,开办“广播剧吧”,让全国的广播剧人有了一块交流互动的平台,使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广播剧的动态发展;第一次和政府部门及会员单位联合,举办广播剧廉政小品大赛,使广播剧更加紧密地配合党的廉政建设;第一次由研究会组织专家研讨编撰广播剧简史。还有一个第一,就是经过多方努力,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评析创优工作与中广协会密切合作,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和有效认可。

  2010年,适逢新中国广播剧诞生60周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30周年。研究会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围绕“纪念”主题开展多种纪念活动: 

  召开一次老中青三代广播剧人参加的研讨会,回顾研究会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研讨成果出专刊;在重庆万州召开的2010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年会上,举行一次有全国广播剧人参与的纪念演出——广播剧人大联欢;举办一次《我与广播剧60年》征文活动,稿件在研究会网站和中国广播报上开专栏连载并编辑专刊;举办一届培训广播剧制作人的培训班,为广播剧培养后备人才。 在全体会员单位的支持下,以上工作都圆满完成。

  2011年,举办《广播剧创新与发展——中国广播剧研究会高峰论坛》。情况前面已作介绍,这里不作重复。

  20II年研究会还参与制定广播剧著作权法。通过协助“广播剧著作权保护问题”课题组的调研和论证,对会员台进行了一次关于广播剧著作权保护问题的补课学习。课题组的调研人员在2011年年会上与会员台代表展开了互动,大家积极配合,踊跃参与,出谋划策,对课题组完成任务很有帮助。

  2012年,成功举办首届微广播剧大赛。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和中共宁波鄞州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了《“宁波鄞州杯”·首届中国微广播剧大赛》,承办单位是浙江广电集团交通之声和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秘书处,协办单位是浙江长兴传媒集团-太湖之声。

  本次大赛以“畅想未来”为主题,通过微剧的制作、评选、展播,吸引当代年轻人对广播剧的关注和兴趣,并与受到网民欢迎的微博形态相呼应,在网络上做音频传播,继而还可以通过DIY,吸引网民为音频配套贴图,达到传统媒体广播和新型媒体微博的有机融合。

  大赛的展播活动,是由所有参评单位自行安排时间集中播出获奖作品,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全部获奖作品上传主办单位官方网站和本次大赛官方微博,供网友点击收听。

  微广播剧大赛活动得到主管部门领导、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也吸引了众多新闻媒体的兴趣。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网、中国广播网、凤凰网、网易、搜狐、腾讯网等20多家新闻媒体出席了首届微剧新闻发布会。

  7月下旬,“宁波鄞州杯”首届中国微广播剧大赛在浙江长兴结束。共评出金奖3个、银奖铜奖各10个、提名奖17个、特别奖和网络人气奖各1个。

  大赛历时一个半月,共收到参赛作品95部,参赛单位共58家,其中,全国各级电台有40家,这些电台制作的参赛微剧有62部,占参赛作品总数的68.9。

  大赛还吸引了许多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参与。参赛的高校有11家,活跃在网络上的配音爱好者也纷纷制作参赛,并在网络上热情传播。

  大赛参赛作品全部由大赛组委会上传到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新浪官方微博,便于网友下载收听或者在线收听,更便于转发,扩大影响。据统计,从第一部参赛作品上传微博开始,到转发量统计数据截止日为止,在18天中,单部作品最高转发量为6434次,平均每部转发量为2137次,全部参赛作品的微博转发量合计为203015次。这是迄今为止广播剧在网络上的最高转发量。这种大范围点对点的传播,给广播剧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是寻求和开拓广播剧市场、走市场化道路的可喜尝试。

  这次大赛,对于推动中国广播剧的创新与发展,探索网络时代广播剧艺术的表现方式和传播途径,满足广播剧爱好者多方面的收听要求,吸引和扩大广播剧制作者队伍,更好地扩大微广播剧的社会影响,探索广播剧的市场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3年5月23日,“河姆渡杯”第二届微剧大赛如期举办。大赛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浙江广电集团、中共余姚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余姚广播电视台、衢州广播电视总台协办。大赛启动仪式暨微广播剧发展研讨会在浙江余姚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代表、嘉宾和主办单位、协办单位代表40余人参加了会议。

  第二届中国广播剧微剧大赛在吸取成功经验基础上呈现了3个新亮点:一、主题更具时代特点。大赛以“美丽中国”为主题,以微剧的艺术形式,多侧面地描写了发生在当代中国的生动鲜活的人和事,或可歌可泣,或发人深省,是当今时代精神的一个缩影。二、时长更贴近实际。为了更加贴近移动通讯受众实际需求,本届参赛作品时间改为不少于3分钟、不超过5分钟。三是力求融媒体传播效果最大化。微剧是最早实现融媒体传播的广播剧品种。通过手机扫二维码就可以及时收听微剧,在广播剧界是个创举,同时微剧也适合车载环境下的碎片化播出和收听,更适合网络传播。

  本次活动中的微广播剧发展研讨会以“让微剧健康发展”为主题,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最终达成了以微剧评奖促市场,以微剧联盟搏击市场的共识。

  第二届微剧大赛共有124部作品参赛,经过初评、终评两个阶段,共评出1部大奖,3部金奖,5部银奖,10部铜奖,30部优秀提名奖,1部网络传播奖和26部入围奖。本次大赛整体水平超过首届,参赛者踊跃,制作水平普遍提高,为了鼓励大家,终评评委会决定增加入围奖26部。为了解决奖金出现的缺口,获大奖的单位——浙江广电集团交通之声主动提出,降低自己的奖金标准,用以支付入围剧目奖金。让我们对他们的真心支持鼓掌感谢!此外,为了表达对主办单位之一余姚市委宣传部的感谢,评委会决定授予余姚市委宣传部推广微剧特别贡献奖!

  (六)队伍不断壮大,建设不断加强。

  虽然近几年广播系统不断深化改革,机构和人员变化较大,广播剧队伍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有些会员台暂时取消了广播剧播出时间,停止了广播剧制作,退出了研究会组织。但是还是有许多电台知难而进,每年都有电台积极申请加入研究会。这些新加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的电台,很多当年就拿出了作品参评,一方面显示了这些电台的实力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广播剧事业在不断发展。最新统计,研究会会员台已突破100家,目前是112家。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院校也纷纷加入研究会,除中国传媒大学有关院系外还有浙广、南广、安广也加盟我会,为我会今后的发展将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智力支持。

  (七)聚人气办好年会 促交流共谋发展

  ----办好每年的年会,充分发挥年会聚集人气,促进交流、沟通,共谋发展的作用。这是研究会的一项重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开展工作以来,每年按计划组织召开一次年会。总结工作、颁奖、点评研讨、交流业务、商讨下一年计划。来自全国各地会员台的广播剧同仁,欢聚一堂,共商大计。加强了交流、促进了工作、增进了感情、体现了社团的凝聚力,成为全国广播剧人相聚的盛会。为了把每次年会开好,研究会秘书处作了大量的筹备工作,承办台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在此,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为五年来为研究会承办五次年会的福建漳浦台、重庆万州台、内蒙古呼伦贝尔台、贵州台、长春台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五年来承办五届专家奖评析会的宁波镇海广电局、陕西台、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抚顺台、烟台台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了进一步发挥年会聚集人气,促进交流、沟通,共谋发展的作用,研究会近几年加大办会力度,全面开发各会员单位申办年会的积极性。每年的年会上,通过确认下届年会的申办单位和接旗仪式,进一步增强了接会台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激发了接会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此项工作应继续坚持做好。

  从2010年开始,年会期间还增加了丰富多彩的联欢和接地气的考察活动。

  广播剧人大联欢活动始于2010年的万州年会,至今已成为凝聚广播剧人气,展示广播剧人才艺,激发广播剧人热情参与的保留节目。今年的大联欢,研究会将充分调动全体与会人员的积极性,不仅有获奖广播剧的展播演示、广播剧人的才艺展示、当地风情的节目演出,还有群众参与性的娱乐节目。有广播人的共同参与,我们相信一年一度的以节俭热烈、增进友谊、歌唱心声、凝聚人气为宗旨的大联欢,会办得越来越好。

  去年的年会,研究会开展了送广播剧进校园的活动,题目叫《我们和你在一起,广播剧人好戏送校园》。令人感动的是,当大家得知这个消息,都踊跃参加,纷纷无偿贡献本台精心制作的儿童广播剧和适于孩子们收听的广播剧。研究会还出资给孩子们购买一些文体用品。走基层接地气,增进了广播剧人对基层的体验和了解。

  今年,我们将把我们的广播剧送到部队和吉林省图书馆,让我们的子弟兵做我们的听众。让我们的广播剧在图书馆永久保存,让更多的人接受我们的好作品。

  二、广播剧目前状况和今后工作的建议

  回顾五年的中国广播剧发展状况,确实令人振奋。从1996年中宣部设立“五个一工程”广播剧奖后,我们的广播剧人,经过近20年艰苦拼搏,多方探索,终于取得了目前的成绩。通过“三贴近”创作题材的拓宽,我们广播剧的创作从小繁荣逐渐到大发展;通过通俗化、市场化运作,我们广播剧的受众从小群体逐渐向大范围扩展;通过业务培训和微剧创作实践的学习,我们广播剧的从业队伍从老化凋零逐渐向年轻化拓展;通过自我宣传意识的日益增强,我们广播剧的社会影响力,从自娱自乐逐渐向全社会、多媒体发展;通过内合外联、借力发展,我们广播剧研究会的工作不断有了新的进展。

  我想在这里着重谈谈关于人才培养和广播剧人自我宣传方面的好形势。

  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在广播剧不断发展的实践中,广播剧的创作队伍得到了锻炼,人才得到了培养。五年来,又涌现出一批年轻的广播剧专业人才。

  广播剧和所有的戏剧一样,成功在于一剧之本。回顾广播剧的历史,很长一段时间是眼睛向外,电台业内的专职编剧可谓凤毛麟角。十年磨一剑,从1996年以来的这1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广播剧界已经逐渐形成了一股潜在的创作力量,很多广播剧人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逐渐成熟了起来,敢写、会写剧本了。这种令人欣慰的现象在全国很多电台都有,而且出现了很有实力、很具专业水平的编剧、导演、制作人、编辑和演播人员。发展广播剧,不排斥外援,同时要重视自身的力量,拓展广播剧人的发展空间。营造大环境,多给好机会,人才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自己的广播剧创作队伍,更具有奉献精神和创作热情。他们熟悉广播剧业务,出手快,成功率高,希望我们广播电台的各级领导要爱惜人才、培养人才,放心大胆使用人才,给他们搭建一块施展才华的平台,如此,广播剧事业就能够薪火相传繁荣昌盛,广播剧艺术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常绿常青!

  研究会为了鼓励广播剧从业人员提高业务水平,从2007年开始,广播剧专家评析增设了最佳编剧、导演、编辑、音乐、录制、演员个人单项奖,后来又增加了最佳制作人共7个奖项,每年都有多位后起之秀获奖。特别是微剧大赛开办以来,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参与,他们自编、自导、自演、自己动手制作,显示了多方面的才华和潜力,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我相信,从这些微剧制作者中间会产生广播剧的新生代主力军。

  近几年,我们的广播剧人还把目光转向社会,利用暑期为孩子们办广播剧培训班,效果很好。武汉台、呼伦贝尔台的广播剧人走到了前面,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从娃娃抓起,既培养了广播剧人才,又扩大了广播剧社会影响。希望你们总结经验,研究会将向大家推广。

  增强自我宣传意识,注重为广播剧新作品播出宣传造势,也是近年广播剧坛的一大亮点。仅举几例----

  2010年中央电台在春节和五一期间分两轮隆重推出了新录制的20集全国道德模范系列广播剧《中国好人》,启动了中国之声等六个频率及中国广播网进行展播。同的播出各界反应,在相关频率开通电话连线,以访谈等形式,深入介绍该系列广播剧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精神风貌。中国文明网、中国广播网也设立相应的专栏,并提供在线点听。与此同时,全国地市级电台遵照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广电总局的部署,安排了该剧的播出,营造全社会崇尚美德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实现了传播效果最大化。

  201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南昌台及时奉献出特别制作的、以东京大审判为题材的广播剧新作《大法官梅汝璈》,并从8月15日至9月15日在南昌台5套频率强势滚动播出。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创作的广播剧《歌唱祖国》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之后,采取相应措施,继续扩大宣传效应。2011年6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将此剧本改编为文学读本,连同广播剧《歌唱祖国》在上海出版发行,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工程红色读本向全国推广。为配合宣传,上海有关报刊用大量版面,发表著名作家、评论家的文章,又以生动的形式介绍《歌唱祖国》诞生始末。全国少工委将向全国小学介绍这个读本,总政已将读本和广播剧挂上军内网站向全军推广。

  上海台的品牌剧《刑警803》也在不断创造机会扩大影响。2013年8月,广播剧《刑警803》被成功改编为连环画。这是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术出版社“跨界”合作的一项成果。他们抓住上海书展的有利时机,举办了《刑警803》连环画首发暨签名售书活动,吸引了众多书迷,不到一小时,就卖出了120套连环画,引发了一阵追看《刑警803》的热潮。广播剧可听可看,相互借力,扩大影响,一时传为佳话。

  近年来,运用新作品开播、举办开播仪式及听评研讨会,对广播剧作品进行宣传,也为很多制作单位所采用。

  例如,2009年温州电台创作的大型系列广播剧《温商传奇》、2010年邯郸台以歌颂党的优秀干部为题材制作的广播剧《王彦生》、2011年深圳宝安广电中心制作的党建题材广播剧《我在你的世界里》、2012年浙江广电集团和北仑广电中心制作的广播剧《琴潭溪》等都举办了隆重的开播仪式。仪式后,许多单位联手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了听众听评会,畅谈听戏感想和体会,场面热烈动人。开播仪式后,安排滚动播出,组织互动,或者趁热打铁送戏下乡,深入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部好广播剧发挥的作用也不可低估的,它在宣传自身的同时,也在联系群众,鼓舞群众,弘扬正气。

  2010年,以党支部书记张雅琴先进事迹为蓝本创作的广播剧《金桥彩虹》,获得广泛好评。在张雅琴因患癌症不幸逝世的第二天,江苏省台和丹阳台就播出了广播剧《金桥彩虹》,引起很大反响。随后,制作单位的有关领导和人员赶赴张雅琴家乡,将广播剧光盘赠送给当地政府、村民和张雅琴的亲属。在赠送仪式现场,又重听了这部广播剧,缅怀追思,场面感人。当地宣传部门把这部作品提供给基层党员干部学习。.

  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广播剧人自我宣传意识越来越强。使广播剧更加自觉有效地配合党的宣传工作,这是广播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志们,本届年会结束以后,立即面临下届“五个一工程”广播剧评奖和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奖的重要活动。广播剧研究会一方面要协助中宣部、中广协会圆满完成评奖任务,一方面仍然要围绕促进广播剧的生存与发展这个工作重点,坚持科学发展观,一手抓精品,一手抓市场,大力促进广播剧的发展与繁荣。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代表第六届常务理事会对即将产生的新一届常务理事会提出如下几点工作建议:

  (一)认清使命,积极推动广播剧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十八大明确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广播电视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兴起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目标的确立,为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广播剧行业的社团组织,我们必须自觉主动地、科学有序地贯彻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推动广播剧的繁荣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自己的努力,这一点应作为我们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

  (二)提高认识,科学规划,主动推进广播剧业内的改革创新。

  在新形势下,研究会的工作应面向听众、面向市场,从内容创新、、艺术创新、机制创新、营销手段创新入手,提高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和发行传播能力,积极开拓广播剧市场。尝试广播剧的制播分离,继续扶持广播剧协作体,大力推动广播剧节目交换与交易。协助有要求并具备条件的电台,建立广播剧生产基地,逐渐培育广播剧市场,实现以精品促市场,以通俗娱乐性广播剧闯市场,达到增强活力,壮大实力,增强凝聚力,扩大影响力的目标。

  (三)加大力度,进一步做好学术研究、人才培训与节目评优工作。

  充分利用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广电总局广播剧政府奖等评奖、评析活动给全国广播剧发展带来的机遇,在生产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节目的同时,也要逐步引导广播剧生产进入普及化、常规化、大众化等良性循环。在制作精品的同时,也要尽量多生产听众欢迎、市场需要的通俗时尚的娱乐性广播剧,更新创作理念,大胆创新,走市场化运作之路。要努力生产足够数量的广播剧,以确保不间断的播出,尽可能地满足听众的需求。

  与此同时,要大力加强广播剧的理论研究和评析工作。要针对不断涌现的新现象抓住新课题,经常举办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研讨会,引导大家共同关注广播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并组织和动员从业人员研究、探索广播剧创作中的理论问题并撰写文章,逐步解决广播剧创作理论滞后的问题。通过对剧目题材、创作思想、艺术表现得失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广播剧创作的整体水平;在理论研究方面应面向广播剧生产实际,面向广播剧发展中的难点,与时俱进,科学论证,对于广播剧的创作实践予以坚强的理论支撑

  创造条件,研究会将有计划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广播剧从业人员培训班,同时鼓励各台为社会广播剧爱好者开办培训班,广播剧研究会可以充分利用专家和师资资源,为各台提供帮助。

  争取继续编辑出版《中国广播剧精品选续集》,以不断收集陆续涌现的广播剧精品剧本。

  (四)努力做好研究会的日常工作,积极为会员台服好务。

  精心抓好每年的广播剧专家评析和每两年一届广播剧论文评析工作。进一步努力办好《中国广播报》“广播剧吧”。充实中国广播剧网网站内容,丰富栏目形式。开好每年年会,加强与会员台的联络与沟通,为会员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同志们!我们深深感到,广播剧研究会五年来的每一项成绩都是大家支持的结果,每一个进步都是大家推动的结果,今后也离不开大家的支持与推动,让我们继续努力,不断发展大好形势,使广播剧艺术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在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随着今天研究会换届大会的召开,第六届理事会已完成历史使命,我和几位研究会领导也将按年龄规定退下来,在此,请允许我代表研究会第六届理事会,向给予我们工作大力支持的各会员单位的领导和广播剧同仁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祝新一届理事会带领大家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开创中国广播剧的新天地。

  谢谢大家!

  

责编:万华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