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是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换届选举后新班子工作的第三年。全国广播剧人在融媒体时代抓住机遇,奋力拼搏。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精神,“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广播剧也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回顾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近一年的工作,使我们看到了进一步坚持融媒体思路,坚守创作导向,广播剧发展的利好形势。
一、一年来的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各会员单位和全国广播剧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研究会在评奖创优、培训交流、录制口述历史、日常推广、筹备年会等方面的工作扎实推进,成果显著。这里不仅有研究会秘书处的努力,研究会团体的志愿者们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再次表示由衷的感谢!
1.评奖创优,精品广播剧呈现“井喷”态势
8月14日,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主办、江苏武进广播电视台承办的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第十六届广播剧专家评析、第十届广播剧论文评析终评会议在京圆满结束。
本次评析共收到全国60多家会员单位选送的80部多样风格的广播剧作品,分单本剧、连续剧、儿童剧、超长剧、微剧5种类型,另外还有13篇论文。本着对每部参赛作品认真负责的精神,此次评析分初评、终评两个环节,由全国各会员台的14名副秘书长和专家组成初评委组,由北京有关专家、领导和地方台评委组成终评委组。本届评析首次采取分组评析的方式,将五类参赛作品分成两个组进行评析,连续剧和儿童剧一组,单本剧、超长剧和微剧一组,高效、科学地完成此次评析活动。
经过一个多月的初评,初评委于8月12日截止投票。8月14日,在北京召开了终评会议。专家评委们会聚一堂,就先期各自审听的剧目展开讨论评议。按照“实事求是、按质论奖”的评析原则,严格把关、认真评析,力求不留遗憾地把精品力作评出来。最终评出76部获奖作品、10位荣获最佳制作人、编剧、导演、音乐、音响、录制、男、女演员8个单项奖的获奖个人。
本次参评作品中,参评连续剧数量最多,共有35部,质量也尤为突出,题材厚重,历史题材较多;近年难得一见、制作难度大的戏曲广播剧和音乐广播剧也再度闪亮登场,开掘得有深度有新意;现实题材剧作也表现得活色生香、角度独特。连续剧整体作品演播水平高、制作大气,很多作品呈现出广播剧难能可贵的画面感。
单本剧共有14部作品,选材丰富、视野开阔、接近生活;超长剧6部,既有老品牌,又有新巨作;微剧20部,涉及科研、教育、医疗、民生等诸多领域,很多刚刚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时地用艺术作品进行反映,以小见大,发挥了广播剧迅速反映生活的优势。
此次评析,儿童剧数量最少,只有5部,质量呈下滑趋势,精品寥寥可数,引起评委的关注和讨论。少年儿童是全社会关爱的对象,反映少儿生活的作品不可过于悲情或血腥,应该强调阳光的一面,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是今后创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里还要特殊提一下今年的精品创作,大家都很注重播出宣传,举办多种形式的启动仪式、开播仪式,效果很好。例如上海台制作的《我的1945》,湖北台制作的《加油,兄弟》,河南台、哈密台等单位联合制作的《永不退色的照片》,常州文联、常州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制作的《红衣奶奶许巧珍》,河北沧州台制作的《白文冠》,深圳宝安台制作的《社区达人关大姐》等这些开播仪式,启动仪式,请来了听众、生活原型本人、家属、单位职工群众等等,现场听广播剧,赠送光碟,发表感言,搞得热火朝天,激动人心,使广播剧更加深入人心,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第十届中国广播剧论文评析共收到13篇。这次选送的论文,是各台广播剧人在工作实践中的体会所得,其中也有视野开阔和具前沿性思考的文章。但是大部分论文写成了广播剧制作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想,理论性差,有的文章严格来讲还不能称之为论文,属于工作总结和作品分析。最终论文一等奖空缺,评出二等奖3篇,三等奖10篇。
2、培训交流,联合举办广播剧制作实战培训班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年的春季是研究会的培训季。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和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于3月23日在武汉市联合举办了创新创优广播剧制作实战培训班。承办单位是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部。培训课程有微剧与融媒体、微剧编剧的基本规律、精品广播剧的选题、精品广播剧的生产制作。培训采取集中授课+导师辅导。白天听课+晚上作业的方式。中国广播剧领域的专家与138位来自全国和全省各级广电系统的采编播人员、各大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播剧爱好者们相聚一堂,开展了为期两天半的广播剧实战培训。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几乎每年都与各地联合举办广播剧培训班,到今年已是第六届,号称“黄埔六期”。在报名过程中,各单位的热情让承办方措手不及,在报名截止、人数超出的情况下,依然有不少单位打电话甚至“托关系”希望增加名额。这次培训,采取集中授课与分组辅导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实战是这次培训的一大特色。学员们分成6组,他们白天集中听课、讨论,晚上依据素材写剧本初稿,完成作业,提交导师。当晚导师对学员的作业一一批改,第二天分组讨论,一对一辅导。因为时间短、课程多、作业难、任务重,所以这次培训的安排相当紧凑。无论导师、学员,还是会务人员,都“白+黑”、连轴转,从体力到脑力都接受高强度的考验。这次培训班,虽然辛苦,可对参与的每个人来说,都充实愉悦,收获满满,记忆难忘。
3、录制广播剧口述历史,抢救珍贵资料
由长春广播电视台与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合拍摄大型口述历史文献纪录片《声·生不息——广播剧口述史》的研讨会于5月18日在北京召开。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会议并参加研讨。广播剧是最具广播特色的艺术形式,是广播文艺形式中的高端节目样态。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诞生已有近百年历史,而建国后第一部广播剧诞生迄今也有66年的历史。今天,广播剧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艺术遗产越来越为业界和学界所重视。随着老一代广播剧人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甚至离开人世,回顾和梳理新中国广播剧的艰苦创业和辉煌发展的历史,记录和铭记广播剧人的艺术探索和大胆实践,抢救和整理广播剧发展重要的历史资料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因此,长春广播电视台与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决定联合拍摄大型口述历史文献纪录片《声·生不息——广播剧口述史》。该片将如实记录下一个个亲历者亲历和了解的关于广播剧鲜活生动的一个个故事、一件件回忆、一桩桩事件、一段段情感。大型口述历史文献记录片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是口述历史+再现+资料。再现部分会选取广播剧历史上的代表性作品(历史悠久的、无声音资料留存、但有文字剧本留存的)重新编配(片段),以影像的方式艺术地再现声音的艺术。口述历史部分重点记叙广播剧人亲身经历过的历史细节和生动故事。而大量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艺术表现,将为口述历史提供真实、详实的证言。该片拟定于2016年底之前完成。研讨会上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对此举给予了充分肯定,大家一致认为,广播剧作为新中国广播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着新中国广播事业66年的辉煌和坎坷,与新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因此,记录广播剧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记录新中国广播事业发展的历史,更可以为新中国声音的历史留下珍贵的视觉资料。这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是广播电视人义不容辞的担当和责任。
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有序进行,已经完成了北京、天津、上海、黑龙江等地采访对象的拍摄工作,这支吃苦耐劳,特别能战斗的团队也提前来到兰州,利用年会的机会,采录相关人员,让我们为他们的辛苦工作点赞喝彩!
4.研究会日常工作高效运行
在会员台广播剧同仁的大力支持、热心参与下,有效地保障了研究会日常工作顺利开展。手机QQ群和微信群给广播剧人的日常联络、信息发布创造了更加便利的平台。研究会秘书处建立的秘书长微信办公群比以前每周一小时网上秘书长办公会议更加方便快捷,每周一期的中国广播报“广播剧吧”版面编辑和研究会网站的日常维护,研究会公众号的定期发布都有序进行。
为了进一步集思广益,发挥研究会集体领导的作用,把研究会工作做好,去年年会结束以后,年底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年度秘书长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研究会主要领导和副秘书长们一起结合年会研讨会上各位代表对研究会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就广播剧的评奖、广播剧的市场开拓与精品创作、广播剧人才培训、广播剧年会创新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关于广播剧的评奖,与会秘书长们一致认为,需要建立评委库,在维持广播剧现有评委构成的基础上,每年按一定比例纳入中青年新评委;微广播剧的评选规则与标准可以与传统广播剧有所区别,但应该制定更加公正、透明、操作性强的评奖规则,使广播剧的评奖更加有利于促进广播剧事业的良性发展。关于广播剧市场的开拓与精品战略,大家认为,广播剧的市场目前还不太成熟,广播剧人应该借鉴电视、电影、网络新媒体等业界的一些成功经验与做法,在广播剧的市场化方面做出进一步努力与探索。如何加强广播剧的人才培训,使中国的广播剧可持续发展,也是此次秘书长工作会议的讨论热点之一,与会代表的共识是广播剧的培训要有规律、要系统,同时要长抓不懈。建议按照广播剧的创作环节,从剧本创作到导演、录音、合成等诸多环节入手,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一年一度的广播剧年会,是全国广播剧同仁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交流艺术的盛会;是承载着广播剧人事业梦想,推动广播剧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活动;在广播剧界享有盛誉。为了把广播剧年会开得更有成效,与会代表纷纷建言献策,达成几点共识:简化年会上一些仪式上的内容,增加业务交流的时间和比重,业务交流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既有专家针对获奖剧目的分析与点评,也可以是同行之间作品的赏听与研讨。可以用分组的方式,选择几种不同类型的获奖剧目现场播放,主创人员和同行们互动探讨剧目的优点和不足。
秘书长工作会议,为2016年的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有效地保障了研究会工作顺利开展。研究会秘书处克服了人手少、头绪多等诸多困难,在一批热心的志愿者鼎力支持下,出色地完成了研究会的各项任务。
每年的年会,是秘书处工作的重头戏。为了把年会办成聚人气、促交流、谋发展的,即简朴又红火的会议,秘书处和承办台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今年的年会由甘肃总台青春频率承办,他们克服了诸多困难,工作很见成效,并且有所创新。在此让我们对他们承办会议的出色工作表示感谢,为他们点赞、鼓掌喝彩!
5、微剧分会开展多项工作
2016年是微剧分会正式成立的第一年,根据阿宝秘书长的总结,分会开展了多项工作。
1、多渠道开展微剧创作培训和推广工作。具体有湖北培训班、合肥培训班。参加了中广联合会组织的“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宣传推介巡讲活动,到江西、内蒙古两地进行宣介。
2、协助中央电台和漳州电台举办2016海峡两岸微剧大赛。
3、湖北电台及时推出了防汛系列微剧,拓展了新闻微剧的即时模式。
4、安徽电台、湖北电台、浙江宁波北仑区广电中心先后分别制作了“安徽好人”“好人好报”“北仑好人”系列微剧。
5、出版了“第四届中国微剧大赛获奖作品集(上下册)”
6、微剧分会经中广联合会批准升格为中广联合会直接领导下的专业委员会。
二、2017年的工作
借融媒体之势,走市场化的道路。融媒体的到来为广播剧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适者生存,就广播剧而言,培养壮大创作队伍,使其有能力,生产出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制作精良、数量可观的广播剧作品;搭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互的传播平台;培育稳定且有高粘合度的受众群体,可持续地不断壮大是我们的一贯努力的目标。
研究会明年的工作的重点仍然是继续解决好精品和市场两条腿走路的问题,广播剧的真正繁荣,两者缺一不可。今年年会我们把研讨时间用在了集体论证上,没有更多时间对这个问题展开热议。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我们的年会群为我们的广播剧发展建言献策。研究会在年底召开的秘书长工作会议中将认真研究大家的合理化建议,进一步确立研究会的工作目标,通过脚踏实地的扎实工作,推进中国广播剧事业的发展。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
2016年9月1日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