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声书发展的调查报告
徐国春
今天讨论广播剧的市场议题,首先要搞清楚真正的市场是什么?在哪里?被市场接受和欢迎的内容产品到底是哪一类的产品?
显然,如果要讨论5G时代,那么移动音频平台就是我们要面对的最根本的市场。在移动音频领域,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是,当知识付费浪潮最初激起的巨大泡沫散去,有声书正成为各大移动音频平台快速成长的业务板块,而广播剧包含在有声书的范畴里,关注度在不断加强,
具体来看一下移动音频在这几年的发展态势。
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移动音频市场崛起初期,各家平台已围绕有声读物展开版权和主播的布局。特别是在大平台、多品类策略的影响下,移动电台应用和移动听书应用的界限日益模糊,包括有声书、广播剧、相声、脱口秀等在内的多个内容品类相继被移动音频平台纳入整体版图。其中,产业链发展成熟、在内容储备量占据优势的有声书板块优先迎来了由量到质的改变。
去年,在喜马拉雅FM,有声书部分为平台贡献了超过一半的流量,收听时长占比超过60%;在蜻蜓FM,内容付费节目收入占据平台总内容收入的一半,并且有声书部分的复购率超过50%。从贡献流量到打通商业变现路径,有声书品类于主流音频平台的表现堪称突出。这个音频市场最关心的是这个产业有声书的产业回报可能,也就是说这个内容品类是否能接替知识付费、直播成为移动音频平台拉新、变现的新支撑?以实现对行业发展瓶颈的突破。
根据喜马拉雅FM发布的2018有声书榜单显示,在这个拥有4.7亿用户的音频平台上,仅2018年上半年,用户累计收听总时长超过30.8亿小时,活跃有声书用户每天平均收听时长超过180分钟。此外,77.5%的平台用户愿意为有声书内容付费。
尽管数据可观,市场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移动音频的高管们对此出言谨慎、低调,大多持小心探索的口气。
有声书真的火了吗?“在我看来,有声书领域还没有诞生一部拥有大众讨论度的作品,现在还只能说它是一个很有潜力、增长很快的业务。“蜻蜓FM COO肖轶认为“如果整个音频行业的渗透率上不去,有声书最终也只能是面向小部分人的内容产品。”
喜马拉雅副总裁张永昶说,“我们内部有一个结论,喜马拉雅下一个增长点在内容,而且一定是有声书和广播剧。”
用户粘度高、使用频次高、付费意愿强烈,有声书业务的出色表现不止体现在喜马拉雅FM这单一平台上。成立于2012年,垂直听书应用懒人听书聚焦有声阅读业务,现已拥有3亿用户。在易观发布的今年5月主流移动音频用户规模分布排行榜中,懒人听书凭借2236.8万活跃用户数位居全行业第二,仅次于喜马拉雅FM。(目前,广播剧《刑警803》正和懒人听说进行付费收听合作,跻身于最受欢迎的十部有声读物之一)
除了综合类音频和垂直向听书平台之外,近年来知乎、当当阅读、京东阅读等平台,以及以中信出版集团为代表的传统出版机构纷纷入局有声书领域。这个行业从来没有这样热闹过。
●有声书和广播剧在移动音频平台上的内容定义
辞海中有声书的定义是“录制在磁带中的出版物”,而在载体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下,这个界定已不再适合。这个行业是在实践中认知广播剧的,而不是从戏剧专业学术上进行界定。
在国内,关于有声书,一种不成文的共识是,自199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音箱中心发行《世界名著半小时》系列起,有声书正式进入中国,在2000年以后曾有各类听书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随着6年前各类涉及有声书业务的移动音频平台陆续上线,有声书真正走上快速发展的通道,并让其有了在今年“爆发”的可能。
在主流移动音频平台,有声书大致被分为内容来自线上网络文学平台的“有声小说”,以及源于线下出版机构的“畅销书”。
具体形式包含单人演播作品和多人演绎作品,前者往往不涉及文本内容的再次编辑,但被称为多人有声剧、多人小说剧、后者被称为剧的有声书在制作过程中存在重新组织文本环节。
喜马拉雅副总裁张永昶认为:“虽然来自于一本书,制作成广播剧时,剧本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动,对话、人物可能都有删减,不再是照读原文了,所以广播剧是更高阶的有声书制作形式。”
喜马拉雅FM网红主播“有声的紫襟”则认为:“主要看类型,有些故事讲究气氛烘托,比如在讲恐怖故事的时候,一个人的演播也能比较好的做到这点,而对于讲究场面感、角色对立鲜明的言情、玄幻内容,多人演绎会比较占优势。”
在喜马拉雅FM,“有声的紫襟”正是通过单人演播悬疑、恐怖向有声书聚集起近500万听众,成为该平台乃至整个有声书主播群体中的代表性人物。在喜马拉雅有声书的付费榜单上,位列第一、二名的作品正是由他演播的《我的老千生涯》和《阴间神探》。免费榜单的前两名还是他的作品:《摸金天师》和《阴间神探》,其中总集数为1133章的前者播放量已达20.2亿,最高峰时单集播放量约500万次。
“讲故事”属性强、剧集量多、制作流程相对简单、更新频率高、可规模化生产,凭借诸多特点,单人演播的有声书不仅斩获了高流量,还培养了用户的连续收听习惯。此外,在迅速扩充平台内容体量的同时,由单人演播的有声小说正成为主流且具有代表性的有声书内容形式。
●国内有声书的基本发展轨迹
2015年6月,喜马拉雅FM和拥有1000万部作品的阅文集团达成排他性合作,并在接下来两年迅速与国内几乎所有一线出版机构结成了深度战略合作,第三方机构易观的报告显示,喜马拉雅目前拥有市场上70% 畅销书的有声版权,85% 网络文学的有声改编权,6600+英文原版畅销有声书。
2015年8月,蜻蜓FM与听书品牌鸿达以太达成版权合作,获得对方旗下10万部有声读物的相关授权。懒人听书同样和阅文集团达成战略合作,获得占据中国网络文学85%的资源和IP内容的优先使用权,此外平台还与中文在线、纵横中文、黑岩网、新浪读书等原创内容平台达成合作。
一如视频平台的发展路径,在引入成品内容之后,为保证内容独特性和后续可持续生产,搭建内容团队、招募主播成为了移动音频平台进入内容自制阶段的关键动作。
其中,有我们体制内熟悉的团队介入,比如2014年年末,蜻蜓FM合并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资子公司央广之声,建立起上百人的有声内容制作团队。次年,启动PGC生产策略的蜻蜓FM定向邀请传统电台主持人、自媒体KOL进入平台制作内容。
以UGC起步的喜马拉雅也在2015年从草根报名者中选拔出8万名认证主播。此前一年,“有声的紫襟”签约喜马拉雅FM,他也是平台最早一批的独家签约主播,签约后的2015年,他共录制了12本书。
“现在我每天会在录音棚里待8个小时,除去休息、调整的时间,每天可以完成3小时成品,大概五六万字左右。”“有声的紫襟”说道,“录制前需要有准备工作,熟悉文本内容、给角色定义性格、构思不同的演绎方式,虽然看起来是在照读,但我们需要演绎出文字之外的东西。”
单个主播每日的产出时长相对有限,为保证规模化,主播的签约工作也将是一个持续性工作。例如,蜻蜓FM在去年启动“天声计划”第一期招募活动,面向素人选拔主播,比赛方式便是百余本经典出版物以及网络文学作品的有声演绎评选。蜻蜓FMCOO肖轶表示,“天声计划”将是一个持续性选拔项目,目前第二期活动已经启动,同时面向头部艺人、主播,平台还有另外的签约策略。版权加主播资源池的持续扩张,使音频平台在有声书板块的内容储备得到规模化提升,也为后来有声书业务的量变做好了准备工作。
●回归内容的移动音频平台
2015年前后,依托移动互联网渗透率的提高和全国汽车保有量的攀升,各大音频平台的用户体量实现了指数级的增长。
这一时期,对于想要聚集足够用户量的各大移动音频来说,抢占音频的场景、渠道是主要进攻策略。从2015年开始,蜻蜓FM与福特、沃尔沃等50家整车厂、TSP厂商开展合作拥有800万的App预装量,并通过智能硬件终端进入后装市场。
喜马拉雅FM也与福特、宝马等车商达成了合作以切入车载场景,考拉FM更是将承载市场作为平台的主要发力方向。而在开车通勤场景之外,睡前、下厨房、居家休闲等场景对伴随性音频的需要,也让移动音频平台着手在智能家居、智能音箱等终端开展布局,喜马拉雅甚至推出了名为“小雅”的AI智能音箱系列产品,内置喜马拉雅平台音频内容。
成为车联网、智能家居等场景的终端产品内容提供商,这是移动音频平台一度看好的发展方向,但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可行的商业模式怎样形成。2016年,知识付费的兴起让移动音频平台在传统流量生意之外,找到了依靠内容撬动规模化付费用户出现的有效途径。
喜马拉雅FM最早感受到了市场的新变化并有所动作,2016年6月,《好好说话》在此平台上线,10天后,其订阅收入超过千万。这一年年底,喜马拉雅FM推出的第一届“123知识狂欢节”,当天成交额达5088万。同年,喜马拉雅内容付费收入超过流量广告、社群、硬件三部分总和。
蜻蜓FM在2017年也宣布进军知识付费领域,并在6月12日上线与高晓松合作的《矮大紧指北》,一个月内的付费用户超过10万,总收入达2000余万。
对知识付费的布局,让喜马拉雅FM和蜻蜓FM迅速在移动音频领域与其它平台拉开差距。蜻蜓FM及时品尝到了市场给予的回报,2017年9月蜻蜓FM完成10亿元融资,其总裁钟文明曾将此次融资归因于知识付费打开了移动音频行业的天花板。
其中,最重要的认识是 “这个市场目前核心瓶颈是优质内容供给不足”。得到、知乎、分答等知识付费玩家的跑马圈地,让位于头部的内容生产者几乎被瓜分殆尽。加之生产周期长,规模化难实现,在知识付费产品消费焦虑、复购率低等质疑下,音频平台需要思考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特别是启动会员服务之后,依靠怎样的内容打开付费用户市场,以及持续扩充新用户体量。真正支撑平台营收的还是要能走量、性价比高的内容。
●移动音频平台如何获得优质内容(含广播剧)?
自有声书进入中国,近24年的发展史让产业链的各环节进一步成熟。此前,除了内容的上下游,围绕有声书的版权管理、网络运营、支付、移动终端硬件等配套服务也在同步完善。
在上游版权授予环节,有声书作为IP开发链条中单独内容品类地位的被认可,让有声书的授权合作有了更多想象空间。今年8月,蜻蜓FM和纵横文学达成战略合作,获得对方开放的1000本作品的优先选书权,其中便包括纵横文学计划进行“影游听读”开发的5部核心作品。
头部有声书作品已显示出对IP的塑造能力。由“有声的紫襟”演播的有声书《摸金天师》、《无罪谋杀》等作品,其原著在此前的知名度并不广,但在有声版本内容高点击率的带动下,原作的阅读量也随之上涨。
在影响当前有声书点击量的诸多要素中,IP本身的知名度依旧当之无愧的名列首位。二次元音频平台猫耳FM所推出的爆款广播剧便是典型的例子,成立于2014年年底,猫耳FM将中文广播剧、有声漫画和催眠音频视为平台现阶段的三大核心业务板块。
从去年起,中文广播剧成为了猫耳FM团队的优先开发对象。平台先后与晋江文学城、起点中文网达成合作,获得一批头部IP的广播剧改编权,其中包括多位知名作者的代表作品,如《撒野》(巫哲)、《二零一三》(非天夜翔)。
这些IP已有的庞大粉丝体量便是其改编广播剧可以进行商业化尝试的基础因素之一。2017年12月,由猫耳FM出品的首部付费广播剧《撒野》上线,截止9月18日,《撒野》第一季播放量突破1000万,在猫耳FM平台人气月榜中排名前列。
而常霸该榜单的作品是广播剧《魔道祖师》,改编自曾是晋江文学城作品收藏、千字收益、作品总收益全站第一的同名小说。对待这个S级IP,猫耳FM和配音承制方为作品配置了顶级配音演员,并定制了十几首原创BGM,力求在广播剧内容品质上呈现出不一样的质感。
自今年6月1日上线,付费广播剧《魔道祖师》(第一季共14集,全季定价25.9元)的播放量现已超过4798万次,第四集播放量达345万次,而这一集是付费收听的开始,流量增加的同时也意味着消费行为的产生。
猫耳FM创始人邵博表示,目前平台几部广播剧的火爆还是属于IP现象,“这个IP本身就火,只要质量跟上,不管改编成动画还是广播剧,它的数据都是碾压。声优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的。”
今年1月,喜马拉雅推出“万人十亿新声计划”,投入30亿孵化中腰部音频创业者的同时,为主播提供专业化、商业化培训以及资金、流量扶持。
蜻蜓FM的“天声计划”则打算每期签约一定体量的独家主播,为其提供专属版权、资源、资金、培训、商业等一系列扶持方案,“甚至是把他们往艺人、大咖方向培养”。肖轶表示,蜻蜓FM专门在今年重组了主播经纪部门,以推进在优质主播层面的布局。
在移动音频平台占据主动性的有声书领域,生产方式被重新组合。目前主流移动音频平台的内容合作有三类:一是平台自有版权,自生产;二是面向制作成品的工作室,以采购或分成形式合作;三是与版权方共享版权,平台寻找主播录制,后期双方分成。
整个制作过程中,自制和承制部分由平台负责匹配内容和主播。因版权合作的连续性,移动音频平台往往不定时放出需要制作的书目,经过平台审核的主播将参与录制申请,按要求上传试音后,平台从中挑选最合适的主播负责相关书目。据牟欣回忆,试音申请的确定时间不定,“有时可能当天下午就敲定人选了,有时可能要等几个月。”
截至目前,蜻蜓FM已签约10万主播,喜马拉雅也拥有20万认证播主,与上游版权和持续开发相配合,平台有声书在量上的不断突破。但在内容本身上的升级探索还需要拥有专业化制作能力的CP方参与推进。
因看好音频市场,2017年开心麻花旗下音频剧品牌“剧好听”成立。对标影视工业标准,剧好听的音频剧制作环节包揽版权、编剧、表演导演、混音剪辑、包装宣发等全部流程,现已推出了《枯木寺·凶画》、《死亡通知单》、《鬼望坡》和《沙海迷踪》。
其中,《死亡通知单》原著作者为知名悬疑小说作家周浩晖,该音频剧由沈腾演绎重要角色,另有姜广涛、宝木中阳等配音演员参演。无论从IP、编剧水平还是后期制作、演员加持,《死亡通知单》都属于当前顶级配置。
目前,剧好听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因音频剧生产的周期性,产能成为现在团队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优质内容的短缺或称为最突出的问题。而正是这个短缺,也成为我们电台可以介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前提条件,因为全国多家电台具备制作优质广播剧、小说剧的能力。是否大家可以因此形成一个制作联盟和这些头部移动音频平台进行战略性合作?而不是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答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正。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马壁玲
针对广播剧的创作、经营策略,我想借用电影《一代宗师》里的三句话来谈谈看法,也就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一要见天地,就是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要融入产业链,找到上下游。
互联网环境下的内容生态已经演变成了五个板块,分别是纸质书、电子出版物、音频、视频和衍生物比如游戏等等。
在音频板块中,又分上中下游,上游是版权方,往往是拥有大量高价值IP的出版社。下游是平台方,负责营销、渠道、分发。
广播人应该把自己定位到音频版块的中游,也就是制作方,占住这片广阔天地中的十五分之一。
市场目前热销的是相对粗糙的音频产品,一两个人播,几乎没有后期,一本网络小说,动辄播上几百集。但看一看整个内容领域的发展趋势,我们就能确定,这只是因为产能满足不了受众需求而出现的短期现象,事实上,当下的音频领域还存在着内容丰富却良莠不齐、产品多样却后劲不足、场面热闹却冷暖自知的诸多问题。
当市场日渐成熟,必将也必须会有更专业、更成熟的制作团队进入,将有声内容广播剧化,这就是广播剧人的机会。
二要见众生,就是要与受众建立强连接,拥抱大数据。
在整个项目运营阶段,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经验,而要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海量内容与用户行为数据集合、深度神经网络分析,再结合专业判断,研究建立人机结合的决策模式,参考热点内容排行与用户偏好分析,选出做出用户真正会为之买单的内容。
除了利用数据工具了解用户,还要将深度互动引入内容生产的过程,探索内容、用户双向互通的新模式。
在美国,诸多热播的广播剧,就设置了用户参与的入口,现在的一些剧作,其走向甚至可以由用户投票选择。同时,还要对受众的收听场景进行仔细分析,再据此开发。在第6届网络视听大会上,我看到这样一组数据,2018年中国音频用户收听场景重度分布在晚上睡前,达到60.3%,上下班通勤路上有59.5%,运动时占50.5%,开车时49.1%,家务劳动时48.8%,午休时44.1%,吃饭时30.2%,洗漱沐浴时23.9%,学习时 18.6%,游戏时18.6%,美容护肤时18.5%。
这些场景都有着非常明确的环境、人物角色、事项、目的、情绪和时长,这些都是我们为受众提供内容产品的重要决策依据。
从受众中来,到受众中去,扎根于受众,我们的广播剧艺术就一定会焕发出蓬勃生机。
三要见自己,就是要构建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做节目而是要做产品。
广播人需要朝产品人这个角色转型,进化出在陌生环境下生存发展的新能力,比如需求分析能力,产品建模能力,社会化营销能力、社群运营能力等等。
具体到专业技能方面,目前的广播剧以及有声读物市场,急需懂商业也懂专业,既能洞察市场又能体察用户,一专多能、生产效率高的专业团队,为用户提供沉浸式体验。
在内容选择及改编方面,需要培养新型编辑,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遵循广播剧艺术规律,编辑创作文本。
在作品录制方面,需要新一代录音导演、配音演员,将现在的一两个演播人员录500集的粗糙有声书模式,升级为多角色同步录制、导演实时监听调度的精良广播剧模式,培养出一批像边江、阿杰、山新这样广受欢迎的明星配音演员。
在作品后期阶段,还需要专业娴熟的音频编辑,在剪辑制作过程中,对配音、配乐、音效等元素灵活运用,让作品更加精致生动,好听、耐听。为迎接下一轮网络提速,高清和3D环绕效果也必须提上议事日程。
这就是“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而光做到这一切还不够,还要在质量不减的前提下做到“多快好省”,唯有如此,才能在开放的互联网里赢得竞争。
当地壳运动让海洋变成陆地,鱼必须长出肺,才能在新时代的新大陆上拥有新领地。
创新开拓赢受众
——在2018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理事会上的发言
梁延
从几个大数据看广播剧的广阔市场前景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统计,2018年,我国有声书市场份额达到45.4亿元,同比增长44.4%,这已是连续五年的增长。其中,30岁以下的年轻用户高达63.4%;
2018年,喜马拉雅APP的广播剧收听付费率达30%,而懒人听书APP的广播剧类付费率高达70%;
多项统计显示,音频产业的峰口已经到来,正在成为融资的热门。
由此可见,集声音艺术大成的广播剧,也同样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好好开掘。
“通天线、接地线”获取多方支持
——通天线
目前,各地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除了已有的“五个一”工程奖和政府奖,各地还有多种扶持政策和主题宣传需求,以及多样态的渠道。
如国家和八个省市都有的网络视听协会,每年都会评选和重奖优秀的网络视听节目。还有如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都有相应的主题宣传项目,广播剧完全可以成为其中之一,获得资金扶持。
——接地线
一是打造各类品牌日播节目。让广播剧成为新闻再现、综艺表达、故事传播的一种常态方式,从而赢得业务经费和人力的支持;
二是满足客户的需要拓市场。用广播剧的方式,为客户或者相关主管部门量身定制宣传品,从而赢得专项资金支持。如湖北之声制作的《新时代新实践》系列党史故事,就得到了湖北省委讲师团的认可与资金支持;
三是争取年轻听众的喜爱拓影响。现在各种网络IP剧非常火爆,但常常是一些非专业团体的相对粗糙的成品。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一是借鉴相关选题,二是通过一些比赛或者学生团体走进校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广播剧、喜欢广播剧。
如湖北之声推出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系列微广播剧《变迁》,就是通过自己牵头成立的湖北高校广播联盟,争取到多家高校广播台的参与。同时,通过这个组织,我们还经常在校园举办各种讲座,包括广播剧的制作写作培训。去年年初,通过这个组织,我们还开展了湖北省大学生“讲诚信、学征信、守信用”新媒体作品大赛,其中就设立了广播剧单元,也有多篇作品参赛并获奖。
多元化拓展、碎片化延伸
一是多元化拓展架构发展体系。与各社会机构、出版商、音频平台尝试多元化的合作。
目前,湖北之声正在与湖北少儿出版社签署合作协议,尝试将其出版的优秀儿童读物,改编制作为广播剧、小说剧等。并延伸开展少儿配音大赛,小演员选拔赛等多种活动。
二是碎片化延伸培育行业人才。将编剧、制作、音乐、配音等多个行当拆分深挖,每个行当都可以组织单独的培训和比赛等,甚至包括剧本交易等等。
2019年工作开展的几项具体建议
汇总各省电台的APP,加推广播剧专页。如北京电台的听听FM,上海电台的阿基米德,湖北电台的九头鸟FM等等,都可以设立广播剧专页,推送全国各电台的优秀广播剧或者主题播出内容,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除了传统的线上广播播出,运用好现有的各类媒体平台,做到全网覆盖,是当务之急。
组织多类型的培训。可以考虑和中国传媒大学等联合,借助国家广电总局的推动,开办短期专业脱产培训,并颁发相关证书。
开展主题性大赛。如可以联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育部,在全国大学生中开展“我爱你,中国”的广播剧大赛,既符合大学思政教育的需要,也拉动大学生群体的广播剧认知和参与。
进行优质创新案例交流。在今年的年会上,要去各台提交以广播剧为表现形式的各类创新活动案例,选择优秀案例进行现场交流,推动广播剧进一步融入各台发展的实际需要。
多调研 多交流 多探索
阿宝
广播剧如何走市场?这个话题从3G说到5G,一直还得说下去。
广播剧走市场并非像我们焦虑的那样没有走出一片市场来。
市场,是个大概念,需要我们正确认识、科学分析、准确判断。
广播剧的制作市场一直走得很成功,已经走到了几近托拉斯的程度。
在广播剧制作市场的开拓上,几位广播剧前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黑龙江台、中央台、还有研究会的领导等,一直是在制作市场上率先垂范,成效显著。可以这样说,在广播剧的制作上,已经充分市场化了,跟电视剧制作不相上下。
我们所焦虑的,是广播剧的营收市场。直白地讲,就是出品、播出广播剧赚不来钱。
2019年,如何在广播剧营收市场上有所突破?我提出三点不成熟的建议:
1、通过研究会这个组织构架,大范围进行调查研究,寻找营收的广播剧产品样态和播出模式,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样品。这种调研,可以通过各台就近原则进行,也可以通过各台自述方式进行。调研,必须实事求是,既不要自吹自擂,也不要自说自话,力争做到数据翔实、记录客观、结论公正。
2、由研究会牵头,举办广播剧营收经验交流活动。按照谁受益谁付钱的市场原则,适时举办相应的交流活动。交流活动形式可以多样,不贪规模不图虚名,只求实效。
3、研究会要设计鼓励营收探索的评析机制,利用一年一度的专家评析,增加营收荣誉颁发举措,从导向上做到两条腿走路,即:重视艺术性评析,增设创收性评析。
5G时代的广播剧
周文凯
5G时代的到来,除了网速更快更便捷,还意味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还有VR的深度体验和应用等等,作为一个广播剧导演,我非常期盼这个时刻,以后我们创作广播剧可以通过这个手段,实现全球化高质量的在线录制,最大化的提升广播剧的影响力。
我们创作主旋律广播剧不能仅限于播出评奖,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方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广播剧,紧跟时代要求,跟上群众需求,要引导群众向高层次追求。比如制作几十集的像《红海行动》《大江大河》之类的广播连续剧,这类作品既是主旋律又适应市场。
目前,陕西省的广播剧创作氛围就非常好,领导层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创优奖励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大大的提高了创作者的积极性。
为了更好的宣传广播剧,我们还应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广播剧走进校园,吸引更多的音频公司加入我们等等。
5G时代我们制作广播剧,还应该使用大数据分析的手法,从用户的需求来选择创作题材甚至到每一个演播者,努力提高节目的经营能力。让主旋律广播剧更有生命力,能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为广播剧再发力
高明洁
提案一:推广微广播剧,加大分发力度,在流量里拓展粉丝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合多家媒体,已经举办了几届微广播剧的大赛,效果很好。微广播剧大赛,是通过微剧的制作、评选、展播,吸引当代年轻人对广播剧的关注和兴趣,并与受到网民欢迎的微博形态相呼应,在网络上做音频传播,继而还可以通过DIY,吸引网民为音频配套贴图,达到传统媒体广播和新型媒体微博的有机融合。目前,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传播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微广播剧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微广播剧在网络上有很高的转发量,这种大范围点对点的传播,给广播剧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是寻求和开拓广播剧市场、走市场化道路的可喜尝试。对于推动中国广播剧的创新与发展,探索网络时代广播剧艺术的表现方式和传播途径,满足广播剧爱好者多方面的收听要求,吸引和扩大广播剧制作者队伍,更好地扩大微广播剧的社会影响,探索广播剧的市场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微广播剧的主要特点有:1.主题更具时代性。以当前时代话题为主题,以微剧的艺术形式,多侧面地描写了发生在当代中国的生动鲜活的人和事,或可歌可泣、或发人深省,是当今时代精神的一个缩影。2.作品时长更贴近实际。为了更加贴近移动通信受众的实际需求,广播剧作品时间改为不少于3分钟,不超过5分钟。3.力求融媒体传播效果最大化。微剧是最早实现融媒体传播的广播剧品种。还可以通过手机扫二维码,及时收听微剧,在广播剧界是个创举,同时微剧也适合车载环境下的碎片化播出和收听,更适合网络传播。
提案二:对接明星、对接用户、对接市场
随着视听语言的极大丰富,人们一度以为音频将退出历史舞台。而随着收听渠道和内容的拓展、智能联网产品的升级以及应用场景的多元,中国在线音频市场正在成长为4亿用户规模的庞然大物。而且根据《2017-2018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研究报告》显示,85.4%的受访用户认为在线音频内容收费合理,超半数用户月均付费在11-30元区间。
而广播剧网络市场,早已不是爷爷奶奶辈在收音机里听到的评书联播,也并非多人围读一部小说的有声读物。和影视剧创作一样,一部广播剧的诞生需要编剧、配音导演、监制、配音演员、后期制作、音乐制作等多个工种协作完成,制作周期需要3个月左右。
选题范围也不再只是《杀破狼》《默读》等小众题材的“避难所”,喜马拉雅、蜻蜓、荔枝FM等主流音频平台纷纷进入这一蓝海领域。比如蜻蜓FM在2018秋季内容生态发布会上宣布,未来一年将斥资亿元打造10部电影级体验的超级广播剧,以及100部精品广播剧。
而因话剧和改编电影闻名的开心麻花孵化出的“剧好听”,则试图用影视工业的标准来撼动广播剧市场。由沈腾、冯秦川等配音的《死亡通知单》《枯木寺》《鬼望坡》播放量达到637万,音频剧、声音电影、私人听觉电影等新概念,让广播剧市场开始了破圈之旅。
如今在制作一部广播剧时,选材就十分慎重,首先是数据较好的一些IP,其次要挑选与公司旗下配音演员契合度高的作品来进行创作;而制作周期一般希望保证在三个月以上。“因为用户是先试听后购买的模式,意味着付费广播剧的制作必须精良。采取这种模式,也是想让用户看到我们的诚意。”
与有声小说不同,广播剧需要编剧做剧本改编,对情节进行重新设计,需要全版权制作的音乐制作。
这也考验配音演员的功底,不像影视剧配音可以寻找与演员的契合,广播剧更依赖配音者自己去演绎,琢磨如何用声音为听众塑造出鲜活生动的画面。除了在制作上的打磨,如今更多音频平台采用影视明星配音的模式,来带动这块市场的受众增量。2016年的广播剧《太平洋大逃杀》由张译、王学兵等演员搭配张杰、姜广涛等知名声优,播放量超过1000万。吴宣仪出演“女主角”的《未来女友实验室》付费价格99元,依旧吸引了上百万粉丝用户。
采用明星配音来带动广播剧,需要考虑的是成本增加。目前广播剧的普遍定价在20-30元每部左右,一部10-20集,一集平均只有1.5元。如果购买热播剧版权或邀请明星献声,势必要将价格再往上提。不过随着用户付费习惯养成与消费升级,人们还是会愿意为更高品质的广播剧买单。当然,所有市场的打开都不是一蹴而就。对广播剧的从业者与爱好者来说,这种内容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已经是广播剧破圈的不错开端。在音频迈入全场景消费时代的未来,广播剧作为音频领域的“大电影”,必然会得到更深入的发展与迭代,以及资本市场的青睐。大IP+精品制作+明星效应,是否能让广播剧迎来新的春天?我们尚不可知,但内容付费的模式,的确给了广播剧再生并良性循环的可能性。
提案三: 结合网络文学,以全新开发模式打造新IP,聚集新生代流量
青少年应成为广播剧在融媒体时代对标的主要群体。锁紧他们的耳朵,才抓住广播剧的未来。
新生代对新IP、大IP的兴趣感非常浓厚,且愿意跟随。在流行渠道中,即使是同一个IP,用户也可以从广播剧中得到不一样的体验——通过声优的演绎与声效音乐的配合,更加具象化地理解原著小说的内容。可以说,一部高质量的广播剧对于IP内容的诠释,扩展青少年群体,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开发IP新方向是吸引青少年用户的关键。互联网、移动端的普及为广播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土壤。在当前泛娱乐热潮之下,作为原创IP的优质输出渠道之一,网络文学已经被广播剧广泛取材。相比小说,广播剧形式更为立体,音乐和音效齐全,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配音员进行配音。在这样的演绎下,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相对鲜明,故事情节也更加丰富,可以极大程度地将听众代入场景。
事实上,不同于网络文学直接消费的原始模式,广播剧基于IP衍生开发所带来的增量市场空间更为广阔。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喜马拉雅FM广播剧付费率高达30%,懒人听书广播剧付费率则达到70%。在这之中,立足于“来自二次元的声音”的二次元声音娱乐平台猫耳FM,更是广播剧的沃土。同时,由于网络文学在国内发展迅速,许多人气颇高的小说被制作成了影视剧和广播剧。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在2018年大热的《魔道祖师》、《如懿传》、《延禧攻略》等大IP都做起广播剧的生意,《海上牧云记》、《琅琊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均已被改编成广播剧,在平台的播放量通常都是大几千万。
在互联网内容的基础上,加强多领域开发已经成为中国IP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广播剧能够令网络文学IP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互动、沉淀,进而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超级IP,一个跨平台的流量入口。
5G时代广播剧发展创新对策
郭戴云
一、5G时代意味什么
2019年被认为是中国5G元年。根据规划,我国5G于2019年进行预商用,2020年正式商用。和4G相比,5G是一个质的更迭,从移动互联网转变成物联网。万物互联,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4G还是一个单项请求,得到反馈的时代。5G则是一个交互的时代,对于广播,特别是广播剧5G时代带来的则是颠覆性的改变。
首先,电台要变成内容生产者,单向传播属性要彻底改变。
其次,调频信号传输逐渐被5G传输挤压,汽车接收配置消失。
第三,广播剧商业模式的改变。
二、广播的现状
①广播这几年都在做什么?
从宽带网络发展开始,广播就跟随每一次技术的变革有所调整。曾经,除了调频收听,建设网站,网络在线一度是每家电台的追求。让声音覆盖更多的地方,从最早的龙卷风收音机,到现在的蜻蜓FM。做在线集合收听,从广播是唯一内容,到现在电台在线直播只是音频内容的一小部分。广播,确切的说是音频内容,也变成了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
②广播这几年都是怎么传播的?
从电脑在线,到手机在线,接收终端的变化,是发展中的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从收音机,到汽车,到手机,变化的是接收设备,不变的是移动收听的属性和内容。广播,确切的说是音频内容,从来没有消失过。
③广播的性价比。
传统意义上的广播电视,广播还是性价比最高的那个。简单,灵活,快速,可以和所有新技术完美对接。
三、思考一下音频的黄金时代
①我们需要做什么内容?
和视频网站圈层抢地一样,音频市场从4G普及开始也热闹红火。喜马拉雅,蜻蜓,企鹅等等各有侧重,各有特色。打开app,听上一段微剧,听上一段广播剧,听上一段短音频,听上一段郭德纲,听上一段历史传奇,听上一段心灵鸡汤,都变成是越来越碎片生活的一种选择。广播剧人当然也在其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
②我们需要怎么传播?
科技发展太过迅猛,广播剧的从业者还来不及像国外的同行一样,遭遇类型化内容细分,便一头扎进了网络中。当然,我们这几年见到最多的还是音乐广播的类型化细分。经典音乐广播,流行音乐广播,英文音乐广播,但是还来不及再细分,比如:爵士音乐广播,乡村音乐广播,钢琴广播,科技带来的变革呼啸而至。这些细分的项我们都可以在音频app一一对应。那么我们的广播剧可不可以细分,细分到让广播剧的爱好者可以随时从音频APP上获得自己需要的内容。
③、我们需要怎样改变?
我们需要音频,音频包括微剧,短音频,传统广播剧,广播剧的各种流程都可以在这里得到体现。当你选择接收信息,又想轻松应对这些内容不被大面积干扰的时候,打开音频,是唯一的选择。
当我们变成内容生产者,我们所应对的挑战,不再是同行,而是所有能流畅表达的人。这就需要我们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会变成不被淘汰的那个。
竞争越多,竞争越激烈,这个行业就进步越快。音频的黄金时代,随着5G到来。而广播剧和传统意义上的广播人,面临的竞争和淘汰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残酷。
关于2019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工作的提案
殷满仓
1、积极开展广播剧进校园活动。各会员单位与当地教育局或学校联系,送优秀广播剧进校园,组织师生收听广播剧,写听后感并举办演讲活动。
2、培养新生代的广播剧创作导演队伍,每个常务理事进大中专院校为师生做一次广播剧方面的讲座。
3、解放思想,转换观念,充分发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的金字招牌作用。尝试包装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项目,向中央宣传部或某个国家部委申报,争取政策支持。
4、积极与听众接轨,增加广播小说剧评奖项目。
5、开展调查研究,所以会员单位8月底前提交调研报告或总结一份,年会上予以通报表彰。
6、吸纳高校、社会文化企业入会,并适时授会员单位牌匾。
7、年会上表彰优秀会员单位及先进个人。
建议举办庆祝建国70周年全国百部全国优秀广播剧展播
王海燕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建议从今年十月一日开始举办庆祝建国70周年全国百部优秀广播剧展播。
建议如下:
主办:中宣部文艺局、中广联;
承办: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北京台承办;
展播平台:全国各地广播电台播出;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公众号推送;北京听听FM同步上线。
活动分两阶段:1、征集作品, 2展播。建议在展播前,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宣布启动优秀广播剧展播活动,并向全国广播文艺创作团队发出倡议书,倡议全国广播文艺创作团队和广播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坚守传媒人责任 形成广播剧人合力
陶青
新媒体呈现的点播量庞大的数字背后还是要研究一下,其实我们更看重节目的完播率,付费收听背后的新媒体的玩法跟我们很不同,在没有内容时,它就可以先运营了。
初期的UGC到PGC,专业广播主持人去网络尝试,90%不成功,语境不同,选材内容不符,把我们现有的广播剧内容直接搬到网上去,效果未必好。
我们有团队人才优势,我们有传媒人的社会责任,网络清风行动表明了引领的重要性,而不是低俗的迎合。
习总书记在进博会上给上海布置了三个任务,其中发展长三角区域合作给予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区域的经济合作,文化旅游合作,交通一体化等。广播可以更紧密地抱团,上海台在进博会期间的长三角新闻联合报道取得了成功。广播剧创作方面可以形成合力,目前单靠自己一台之力难以完成量产日播。长三角区域联盟大家互相借力,为企业做广播剧定制服务,放到联盟台的平台上播,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影响力也会更大。
浅谈广播剧如何应对5G时代与市场挑战
蒋倩
1、市场运作 广播剧的市场不是关在屋子里空谈,市场上走一遭,大约知道什么是可行的。我们山东台以微剧走市场,先后为福彩、旅发委、景芝酒地、东阿阿胶制作微剧,收到很不错的效益。正剧主要是政府机构买单,一年也就1-2部。
2、应对5G时代 个人认为怕也没用,适时调整即可,摆出应对的架势,反倒不一定能行。大伙都在说版权,做内容。版权很重要,但相对电视剧,广播剧并不是那么迫切。目前大部分是订制剧,参评的基本都是原创作品。至于内容,广播电台至多弱化成音频内容供应商。对于网络平台来说,正规军的涌入,反倒是会提升平台美誉度,毕竟质量有保障。这方面,电视的网剧和节目已经开出一条道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还是那句话,市场走通了,10G也不怕。
为广播剧评析加点儿料
马国华
1、在每年或每两年(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广播剧评析中,增加“广播剧主题歌或插曲评析”,分“最佳或优秀广播剧主题歌创作奖(金、银、铜);“最佳或优秀广播剧主题歌演唱奖(金、银、铜)”。在试点的过程或成熟后,可把广播剧主题歌评析单列出来,在每年举行“十大广播剧主题歌颁奖晚会或在每年举行的年会上演唱,以增加年会节目的丰富多彩内容。
2、拟在每年的广播剧评析中,增加“新人或新秀奖”项目(含编剧、导演、演员等),以此来推动或鼓励广播剧新人成长或使广播剧这个行业一代接一代,后继有人或鼓励更多的新人加入到广播剧的创编这个行列……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