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评委点评·期待更多精彩的儿童剧和短剧问世——对短剧、儿童剧的综述
中广网 2010-04-12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熊生民

  参加第九届专家评析的儿童剧、短剧的数量不是很多,质量也不是很平衡。受评委会的委托,下面对儿童剧和短剧分别作一些点评。 

  本届参评的儿童剧(单本和连续剧)10部、共25集,其中包括童话剧2部(5集)。虽然参评的数量不多,但取材还是比较丰富的,有的作品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如潍坊台的《超级辩手》、北京台的《我托星星捎句话》,以及福州台的童话剧《团团圆圆》等。

  潍坊台的4集连续剧《超级辩手》讲的是一个初中班级的学生如何帮助一个叫王可欣的女同学走出地震灾难阴影,重新融入集体,开始新生活的故事;塑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少年儿童的形象,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这部剧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

  1、选材选得巧。这部戏不是正面写汶川大地震的,是以这个大的事件作为背景,表现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它又不是一般地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写少年儿童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它又不是一般地写孩子们之间的关系,而是写一个班级的一群孩子与从灾区来的一个孩子的关系。剧作这样的取材显然突出了两层重要的戏剧因素,一是这班上的一群孩子与从灾区来的王可欣的关系,他们原来并不相识,这就为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二是老师又把关心帮助王可欣的任务具体交给了侯万里和牛得田两个热心肠的男同学。两个班上的活跃分子负责帮助一个有很重精神负担的沉默寡言的女同学王可欣,他们的任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王可欣高兴、开心。而王可欣是尽量不让同学们注意她,非常内向,只愿意是沿着人物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的轨迹,设置层层矛盾,既没有把助人一方写得神通广大一帮就灵,也没有把被帮助者写得很被动一帮就通。最初,侯万里和牛得田小看了这个任务,以为说个笑话就可以把王可欣逗乐了,让她开心了,结果笑话讲完了,王可欣反应平淡,还告诉他们:对她不需要这么费心,自己只想一个人呆着想自己的事,这实际上是被撅了回来,第一次做工作失败了。第二次,他们组织了诗歌朗诵会,邀请王可欣参加,让她尽快忘掉不幸,尽快融入到集体中来。一般写孩子的戏写到这种程度也就可以了。但是在作者看来,王可欣的心里障碍是从那场她从未经受过的灾难引起的,是因为失去了太多亲人引起的,朗诵会她拿了一等奖,使她直接感到了集体的温暖,也开朗了许多。但要完全抹去心里的阴影一定要有一场渲泄倾诉。于是作者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让不大爱说话的王可欣参加辩论组,而且是第四辩手。戏写到这里我们真为作者捏一把汗,因为往下写是太不好写了。这是编剧走的一步险棋,弄不好就显得很牵强,当然弄好了就大放异彩。作者敢于这么写,敢于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本身就是胸有成竹和自信心的表现。这与我们常见的一些处理矛盾简单化、或不用心设置矛盾、或绕着矛盾走的剧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果然在第四集作者给我们带来了惊喜。王可欣在激烈的辩论中以自己在地震中的切身感受进行了答辩。她讲的仅仅是感受却非常真切,她的一大段直面死神体验的独白,饱含了太多的对生命的渴望、对死去的亲人们的缅怀,感动了全场的观众和评委。真是一辩决胜负。班级辫论队获得了冠军,王可欣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超级辩手”的称号。剧作家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地设置矛盾,一步一步地解开矛盾,推进了剧情,鲜活了人物,刻画了性格,塑造了形象。

  3、贯穿了儿童特点的童真与童趣。他们所说的话就是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所说的话,绝不说大人成人才说的话;他们所做的事就是那个年龄段的孩子所做的事,绝不做大人成人才做的事,即便是模仿大人也脱不去儿童的天性。

  4、语言有个性,儿童语言的幽默风趣把握得恰到好处。作家不但把握了儿童语言的特点,重要的是把握了今天儿童语言的特点,听来一定是现在初中一二年级学生说的话,作家对孩子们生活熟悉的程度令人佩服。

  这部剧的导演、表演、音效及制作亦堪称上乘。

  当然这部戏还可以写得短一些,逗趣的情节明显支出去的东西还是多了点,因此还有压缩精练的空间。

  本次专家评析获得一类奖的除了潍坊台的《超级辩手》,还有北京台的《我托星星捎句话》、福州台的《团团圆圆》,这几部儿童剧都是比较优秀的。它们的共同特点,一是有比较好的选材,二是比较准确地把握了童心童真和童趣,三是比较好地体现了儿童行为的独特性(突出了儿童行为的特点、儿童行为与成人行为的不可分割性以及儿童行为的有限性),四是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茁壮成长(不要强加给孩子完不成的任务——要保护和爱护孩子、防止暴力或以暴制暴等)。其他的几部,如江苏台的《哥俩好》、济南台的《亲亲我的妈妈》、温州台的《采草药的小男孩》、以及沧州台的《大洼的孩子们》、通辽台的《孙小圣》、黑龙江台的《阿拉法传奇》和常州台的《亲亲白草坡》等,在题材的选择、形式的运用、人物的塑造,以及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取向、童心童趣的发掘等,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本届的儿童剧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

  1、给孩子们的任务太重。十一、二岁到十三、四岁的孩子正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保留着自由烂漫的天性。写这一时期的儿童生活,我主张不要把成人或家长才能挑起的重担全都压在未成年儿童的肩上,如让孩子担起抚养老人照顾弟妹的重担。尽管在我国一些贫困地区这样真实的事确有发生,但也不要一味地去复制生活。写孩子们经受艰苦磨练当然是可以的,但不要使孩子们成为承担生活的主力,从而有意无意地消磨了孩子们的天性。不要只顾去写孩子勇于牺牲自己勇于克服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而忘了他们本身是未成年人,他们还处在需要成人和社会保护的年龄段。还有一种现象是在完全没有成年人帮助的情况下,让孩子们去完成大人才能完成的任务,而且还不是一项,是让他们连续作战。要知道毕竟是孩子,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同样他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这样写肯定也是不可取的。

  2、孤立地写孩子们的英勇行动。一般来说孩子们见义勇为、为社会做好事,都离不开成年人的帮助、指导或者影响。孩子们正是在成年人的帮助、指导或影响、启示下,在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中发挥了儿童特有的智慧和本领,显示了少年儿童特有的作用。但是我们的一些作品因为要急于表现孩子们的英勇行为,容易孤立地去写他们的这些行为;为了突出孩子的行动,把父母、成人、周围的人都写得很迟钝、很麻木,众人皆醉孩子独醒,这也是违背生活常理的。

  3、要防止以暴制暴。写儿童文学作品往往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在学校常常有大孩子欺负小孩子,或者一些孩子用暴力手段去伤害另一些孩子。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我们有的作品这样写—— 一些孩子的暴力手段厉害,我们可以推出一个孩子来制服他们,这个孩子的武力手段都在所有人之上,他不但武艺高强,能打败校内外的对手,甚至年龄比他还大的也不在话下,而且还很侠义,路见不平拳脚相助,学校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孩子而安定了。

  这样的故事听起来是很不错的,但往深一点想就会产生一些疑问:我们全国这么多学校,怎么样才能培养出如此众多的佐罗式的孩子来?有佐罗式的孩子算是这个学校运气,没有这样的孩子呢,岂不大家倒霉?还有,万一在这个佐罗之外又出现了一个高手怎么办?想来想去,我就想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看看它是怎么说的。第25条说:“对于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学校或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配合加以管教;无力管教或者管教无效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送专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这一条文至少说明,管教那些有不良行为的学生,没有同班同学同校同学的什么事,不需要你去培养一个佐罗式的学生来制服别的有不良行为的人。看看这些条文,对我们的创作是有指导作用的。

  关于儿童剧就说这么多,下面讲讲短剧。

  参加本次评析的短剧不是很多,共有5部:茂名台的《没有什么不可能》、长春台的《金子一般的心》、漳州台的《爱,一直都在》和《风铃青春》、漳浦台的《侠者》。

  短剧一般都容易被忽略,一些有分量的重要评奖活动没有那个单位送短剧参评的,也没听说有短剧被评上的,这是客观存在。但我要说短剧不好写,好短剧就更不好写。

  下面我们来看看漳州台制作的短剧《爱,一直都在》。这是根据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歌颂一对年轻的恋人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这一对青年,男的叫林梓杨,女的叫夏小朵,他们同在一所大学学习、相恋。林梓杨读到研究生,然后到农村支教,因教室倒塌抢救学生而牺牲;半年以后同样钟爱教育事业的夏小朵追随着林梓杨的脚步也到农村支教,遭遇到了她的男朋友一样的不幸,教室坍塌,为救学生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短剧做得很别致。

  首先,对林梓扬和夏小朵的事迹不是直接写,也不作正面切入,而是通过夏小朵和剧中的“我”的半年通话层层揭开的。这半年正是林梓杨牺牲到夏小朵赴农村支教的这段时间。夏小朵和剧中的“我”并不相识,她只是认准了这个“我”的手机号就是林梓杨的电话,因而就认准了这个素不相识的“我”就是她的恋人林梓杨。剧中虽然没有写林梓杨的牺牲给夏小朵带来怎样的打击,她甚至不愿意承认林梓杨已经牺牲的现实,仅凭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这种打击是深重的,或者说人在这种巨大的打击和悲痛之中发生了某种错觉,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想象她对林梓杨的感情是何等的深厚!

  其二、夏小朵对剧中“我”的诉说,始终没有透露出林梓杨己经牺牲的信息,所以给剧中的“我”的感觉是又冒出来了一个“失恋者”,这是在有意误导“我”(当然主要是误导听众),为最后出其不意的结局作反向铺垫。

  其三、是以剧中的“我”的思想认识反衬出夏小朵与林梓杨爱情的真挚与崇高。剧中的“我”因为与自己相爱6年的女友离他而去,让他不再相信人世间还有真爱。夏小朵与林梓杨的真实故事感动了他,使他感到:“我不再怀疑世上还有没有真爱,我知道,有,一直都有……”

  这是一部构思完整、思想性艺术性可听性结合得比较好的短剧。对这类短剧我有一点感受,可以比成一段优秀的单口相声,它所有的铺垫就是为了把最后的包袱抖响,出其不意而又在情理之中。真正做到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类似的一部短剧还有长春台制作的《金子一般的心》。金心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母亲是扫马路的清洁工,一天金心在替生病的母亲值班的时候捡到了一个贵重的钱包,通过派出所很快找到了失主。金心在回答记者提问的时候说,拾金不昧是她母亲的言传身教。母亲干了一辈子环卫工人,捡到过的物品不计其数,都及时如数上交。在这一系列的铺垫之后,金心说出了下面这样一句话:“但是20年前,她把其中的一件留给了自己——那是一个被人遗弃的女婴——那个女婴,就是我!”剧作当中的母亲没有出场,但是女儿金心的行动和她的现身说法,已经使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具有崇高品德的母亲形象站立在我们的面前,让人肃然起敬。

  其他几个短剧:《侠者》、《风铃青春》、《没有什么不可能》,在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指向和深化、人物形象和性格的塑造都有许多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总之, 短剧不好写,千万不要以为短剧是一事一议,也不要以为没有大本事的作者才去写短剧。短剧,篇幅短,但思想可以是深邃的;一部好的短剧,应该是短得精巧、短得精彩、短得让人惊奇、让人拍案叫绝!留下回味、思索的空间。其中精巧应是它的灵魂。期待着我们有更精彩的儿童剧和短剧问世。

责编:李奕 来源: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