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做一次交流,感谢研究会给我与兄弟台同仁们进行一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使我恍惚又步入了我的母校——中央戏剧学院的课堂进行了一次回炉,倍感亲切,受益匪浅。回想起从1985年我为黑龙江台获得首届中国广播剧“丹桂杯”大奖至今这25年的艺术创作足迹以及近20年来作为导演、主演为兄弟台所收获的60多项国家级广播剧一等奖证书,更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广播剧在研究会的统领下,在专家们的呵护中,顽强地走到今天实属不易。
我主要讲一点前面没有着重强调的和我在创作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的实例,与大家交流共勉。不对的地方,大家批评指正。
我谈两个方面内容:
一、广播剧目前存在的制作模式
1、台内自行生产的制作模式。
目前很多电台还保留着广播剧的栏目,如果按大类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种类别:娱乐类、时尚类、行业类、小说剧类、传统参评类、获奖精品类。六个类别。我认为前四类日常播出的剧目所有电台都是有能力自行生产制作的。有些台目前正在这样做。因为这类日常播出的剧要拿出来的做的话,成本高,不划算。自己做还可以锻炼队伍,为将来参与某一类评奖积蓄力量。这类的运动模式,基本是自己台内的编辑做编剧,做导演,组织起台内的主持人及播音主持发烧友,以短平快的打法录制生产。其制作目的主要是提供本台播出,当数量堆积成一定规模的时候可以将内容、形式能够共享的剧目集成系列对外出售。这一制作模式的优点是速度快,成本低,收听率高。不足是文化内含不深,艺术品位不高,不易出精品。
2、外包式模式。
广播剧制作人聘请某些著名导演或选择某个广播剧强势电台以及制作公司,来进行一站式承包代制。委托代制方选择题材,选择作家,创作剧本,导演录制,制作人只管打款和收获成品。这种模式目前在全国电台的广播剧制作流程中并不少见。我本人就经常接受这样的邀请,制作人什么都不管,就要结果。这也是一种办法。这里面有这么几个优势和劣势。优势是不占用制作人更多的精力,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做其他的事情。对于工作比较忙的同仁们来讲这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劣势是掌控不方便,风险性很大。制作方的文化底蕴、创作能力、导演水平、演播阵容、敬业精神以及人格品质等等,都需要认真考察论证后才能做出选择,千万不可头脑一热就想当然的依据对方某几个业绩将自己的剧目全程委托代制。因制作人选择代制方不当而导致的不愉快甚至合作失败的事情经常发生。
3、强强联合模式。
所谓强强联合就是以强势的姿态多方位精心选择各个环节最优秀的合作伙伴,择优任用,全方位参与、掌控。也就是说,制作人亲自选定题材,或者积极参与选材,请高手帮助选材,请专家论证确定题材。题材确定之后, 精心挑选优秀的编剧和著名的导演,向两位主要创作人员详细阐述创作意图,商讨剧目的风格样式,确定创作周期,选择录制地点。每一个环节都要去关注,去探讨,去操控。目前有些台运用这一模式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这种模式最大的一个不便就是耗费精力,因为每一个环节都是相对单体的,都要管,都要掌控。每个环节都会有困难、矛盾和不尽人意的地方,都要制作人去理顺解决。但是这种模式最大的优点是掌控自如,每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以及时解决。比如说剧本不满意,改了几稿改不出来了,制作人可以再请一位编剧继续改,或者另起炉灶重新创作。导演出问题了,制作人可以提出想法要求,重新排演录制,直到满意为止。这都可以随时调整,让它始终延着正确的目标前行,最后完全是在制作人的掌控下拿出一部上乘之作。
这三种运作模式是当前广播剧创作生产中最常见的。当然各位制作人在实践中还可以创造出更多模式。实际上不管哪一种模式,我想都和制作人的敬业精神和艺术主创的潜心创造密不可分。
二、制作人与主创环节的关系
1、制作人与编剧
制作人面对的主创环节首先是剧本,剧本是一剧之本, 一定要提前规划。要想到选哪类题材最合适,从哪个角度去选材,截取那个历史阶段,围绕什么事件和那些人物去选材,要有设想,有规划。平时要阅读大量的资料,搜集大量文学素材,特别是感性、鲜活生动、有震撼力的故事类素材。确定了剧本题材就要考虑选定编剧的问题了。
选择编剧选择什么?首先要了解能够供你选择的编剧有多少位,他们的特长是什么,擅长写哪一类的题材,资质有多深, 写过哪一类的题材,拿过什么奖,成功的作品有多少,最近的档期如何,能不能全身心地在这一阶段为你服务。
确定编剧以后,制作人要与编剧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要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多方面交流,充分阐述制作方的合作意图、目的、要求、流程等。可以电话交流,网上交流,当面交流,如果有条件或能够创造条件的话最好进行一次实地交流, 让编剧以及导演实地采风,这个环节非常有必要。当然,我们可以通过素材资料,可以在网上了解,但不是直接的,不够鲜活。采风会使创作者获得一种宝贵的切身感受,切身感受会升华出一种难得的深层感悟,有了感悟作品的层次或许出现一个大的飞跃。采风交流的过程也是创作构思、剧本风格、导演呈现手法、剧目前景逐渐明晰的一个重要过程。但也不是所有创作都必须采风,要视条件和具体情况而定。
编剧创作过程中,制作人要经常与之沟通,及时把握方向,初稿形成后一定要交流意见、把握剧本走向,二稿后我建议各位制作人应该请专家看一下,我觉得我们广播剧的专家组是非常厉害的,包括龙江台的剧本,也经常要请专家去论证。到北京去一趟,或者是通过网络或者通过邮寄把剧本给专家看一下,我们各位专家都会非常认真的提出中肯具体的修改意见,这对我们的成功率是至关重要的。在请专家论证的同时也送领导审阅,这样可节省时间,也可兼收并蓄,把意见集中起来一并反馈给编剧及导演。
总之,准确选择编剧,给编剧以必要的创作条件,及时把握 创作方向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前些年我做制作人与编剧合作的教训方面的案例与各位共勉。
黑龙江台和其他台在广播剧方面有一个不一样,就是我们有一个比较庞大的团队——广播剧部,后来又改叫广播艺术部,正处级部门。所以多年来,我的职称虽然是一级导演,但是我一直兼任着部门的领导工作。所以经常是导演、制作人、部门领导三位一体。有一年我搞了一个短剧,叫《特殊旅行》,制作的时候费了相当大的周折。那年剧本稿荒,在网上、杂志上,看的昏天黑地,最后也选不出满意的东西,有一天我跟我们省的的一位资深编剧聊天,他忽然说他在一本刊物上面看到一 篇小故事,写一个美国的采油的人冬天在野外遇到一只母狼,旁边还有小狼仔,这只哺育小狼的母狼被猎人用狼夹子夹住了爪子,小狼吃不到奶,母狼很焦急,不停的舔小狼。他觉得小狼很可怜,就把这个故事讲给未婚妻听了,未婚妻哭了。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寓意深刻,首先狼与人是不共戴天的,人被狼感动了,已经打破的人与狼的界限。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能生发出人与狼的情感互动, 会是一个很震撼的故事。 后来我们真的搞出了一个3集连续剧的大纲,我们设置了七、八个人物,把这个男的设置成一个野外勘探的工程师,把季节设置为夏天,因为冬天环境太复杂了。然后又设计了他的妻子要离婚了,又设计了很多的同事,又把小狼设计在一个树洞里,整个设计是非常的庞大。然后开始写,三集结构出来了,感觉还可以,但是剧本初稿完成后,我发现不行,首先是作者景宽是在农村生长大的,他的作品也都是农村或是底层市民题材。而我想要的是一个文化感强一些并且比较浪漫的小资情调人物和人物关系。这方面恰恰是这位编剧的弱项,怎么也写不出阳春白雪的味道来。我开始认识到我在编剧的选择上出现了失误,只看到了他以往的业绩,却忽视了他驾驭这个作品的生活缺失,我太难为他了。可剧本已经形成啦,合作还得继续呀。为了减轻他的压力,也想让戏再紧凑些,我决定改成单本。三集改成两集了,编剧很不情愿,勉强接受。单本出来了,可我着重强调的问题还是没解决。这怎么办,我说不行就改做短剧吧。这下人家可就急了,说王波你太不像话了,你三集变两集,单本又要变短剧,你我合作这么多年,你要说不行,就PASS,你别跟我在这绕弯子。我说不是绕弯子,这都是我的错,他说你的错你让我费了这么多天的劲!我说还按三集付稿酬,我以为我说了这话他就不急了吧,他更急了,我是为那事吗?咱俩这么多年,你这太不尊重我了!没等我说话他就把电话摔了。合作的航船就此宣告搁浅。然而,参评时限已迫在眉睫,箭在弦上已不得不发。无奈促使我另辟蹊径熬了一个通宵,拿出了在我头脑里鲜活已久的《特殊旅行》。虽然这部作品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得到了专家的认定、同行的赞扬、听众的好评;虽然当编剧看了完成版剧本并听了光碟还发现他的大名依然署在头牌而发出真挚的赞扬和感慨。但我认为这个项目在制作人与编剧合作的环节上出现了偏差、失误,险些夭折。它的成功是个偶然,而绝不是必然。
2、制作人与导演
导演的选择除了资质、业绩、风格之外,要更注重底蕴、情商、品格、状态的认定。它将关系到剧目二度创作的文化厚度、张力强度、审美角度、精美程度。编剧是一度创作,是依据素材通过独立想象创作完成相对明晰的蓝本。导演是二度创作,是在蓝本的基础上依赖于剧组全体创作人员群体想象共同合作完成一幅清晰可见的立体活动图景。导演不仅要独立想象,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想象到的图景富有情感地传达到并感染着剧组的各个环节,让每个环节都围绕着导演的意图去想去做。如果说编剧是一个剧本的缔造者,那么导演就是一部戏的统领者、创造者。这就需要导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生感悟,优秀的人格品行,良好的生命状态。
我认为导演在创作中最大的作为是创造性,一个好的导演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是半个好编剧,他可以颠覆性地去除剧本中的糟粕,创造性地提取剧本中的精髓并运用艺术手法加以放大, 使它或感人、或震撼、或深沉、或辉煌。我们的制作人们要想追求这种效果就要想办法让导演的二度创作提前介入。有条件的话可以请导演与编剧一同实地采风。我认为提前介入的好处有三:一是导演与创作中的编剧就创作意向、剧本结构、人物关系、冲突设置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尽可能多的达成共识,为一、二度创作有机融合奠定一个好的基础。二是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可以激发双方的创作灵感。三是两大环节交叉启动可以节约时间,事半功倍。
这里针对导演提前介入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个案例,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去年,我和石狮台合作了一部单本剧《天若有情》,我的角色是导演兼制作人。这个戏,我非常感谢我们的高坦秘书长,是她提供了这么一个好素材。这个素材是一个好人好事,是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好人好事我也是比较有抗拒心理的,但是这个题材,我看了之后却非常的喜欢。主人公名叫伍秀君,农村妇女。伍秀君做装修生意的丈夫突然被汽车撞死了,当朋友都变成了债主来到灵堂讨债的时候,伍秀君才知道丈夫身上背了270万元的债务。这对一个农村妇女来说就是天塌啦!她强忍着悲痛和惊愕说,你们放心,人死账不能烂。钱,我一定还!大家不相信,说你一个女人,上有老下有小你怎么还?可是不到三年这个坚强的女人居然把270万还上了。她怎么还的?她接过了丈夫的装修工程。这位一无所知,一穷二白的农村妇女从刷大白墙开始,三年的时间居然干成了一个装修公司并且把盈利的270万元全部还清了欠账,还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看事迹很感人,于是我就请了我们省的编剧张明媛,她看了素材说,人物倒是有张力,但是要变戏,确实很难,缺少心理支撑和情感外化。她的想法和我一样,作为导演我也在苦思冥想,怎么才能找到人物的内心情感的外化形式,支撑她意志的情节到底是那些细节来堆积呢? 一个没见过多大世面的农村妇女手攥着270万元的欠款条,她最大的心理支撑应该是什么?现在丈夫不在了,两口子原来关系非常好,她的内心离不开她的男人。她拿着欠条想着丈夫是要说话的,你怎么欠了这么多钱?你走了我怎么办?你说话呀!她在和丈夫的灵魂说话,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无助的她渴望回答,从她的内心角度讲丈夫也应该回答她,丈夫回答她的内容也应该是她自己想象出来的,是她心理的需求,她可以从中感受到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支撑她坚韧不拔。可以把这种时空对话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运用到剧本中。于是我同编剧详细谈了这个设想,她说好想法!设一个心灵空间。我会写了,明天给你剧本大纲,五天后交初稿。结果她第6天给我打电话说,她已经把剧本发来了。这个剧本只小修了三稿,就录制了,分别拿了专家奖一等奖和国家政府奖一等奖。
这个戏成功在哪儿,有人说成功在时空的对话上。从这个角度说,我觉得好人好事,也不是绝对一个不能写,关键在于你要找出他的戏剧因素和人物情感的外化点。这是艺术创作的收获。那么从制作人的运行环节上讲,我认为是导演提前介入与编剧进行了交流互动,编剧接受了导演的一个“时空对话”意向, 设置了贯穿全剧的“心灵空间”,才使得这部戏有了别具一格的独特味道和品格。这是一、二度创作交流互补,融会贯通的成果。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