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第十三届广播剧专家评析连续剧点评——吕卉
中广网 2014-01-30
    

      

吕卉

  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受评委会委托,我对参加第十三届专家评析的连续剧进行分析和点评,主要是传达评委会的评析意见,同时也有个人的一些体会,供大家研究。分三个部分。一是汇报参评剧目概况;二是介绍几部有特点的剧;三是谈几点想法和意见。

  一、参评剧目概况

  参加今年专家评析的剧目总共是56部,其中连续剧23部,是几类参评剧目中数量最多的;与往年一样,质量也保持一贯的优秀,是几类参评剧目中质量最好的。历史题材多,开掘得有深度有新意,现实题材也表现得活色生香,角度独特,制作大气,呈现出广播剧难得有的画面感,涌现出多部精品。

  好戏连台,优中选优,23部连续剧的评选结果是:一等奖7部;二等奖10部;三等奖6部。相对于往年的倒金子塔结构,这届评奖结果是橄榄形,两头小,中间大。

  二、介绍几部有特点的剧

  1、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转山法官》

  这个一个真人真事,写先进人物的戏,以北京十佳法官——房山区法院法官韩朝利为原型创作,通过一个80后女实习生江海荣跟随韩朝利进山巡回审理案件为线索,在转山的过程中,案件审理和生活场景相穿插,公事和家事相推动,贯穿起一个个匪夷所思的农村纠纷和事件,展现了“转山法官”鲜为人知的生存状态。评奖时,上海高院法官的集体性事件还没有曝光,现在再看这部作品中基层法官“司法为民”的大智、大勇和大德的形象,还是有非常鲜明的对比意义的。

  作为一部描写先进典型的作品,这个戏最大的特点是“朴实,不拔高”,这也是这部作品给人的新鲜感和新意。孙以森老师在2010年广播剧年会讲评时,专门就真人真事广播剧的创作问题做过研究。他指出,不能把写真人真事的广播剧,写成先进人物的事迹材料,不能是好事堆砌。广播剧是艺术作品,所谓写真人真事的广播剧,准确一点说,应该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广播剧”。这种类型的戏,只是艺术家对生活原型的一种处理方法,也要按戏剧艺术规律办事,必须设置矛盾冲突,也必须对素材精心选择、提炼、移植、集中、虚构,进行一系列艺术加工,也就是必须有一个典型化过程。完全拘泥于真事,把先进人物做的好事原样照搬的写法,不是艺术创作,是写不出好戏的。

  《转山法官》成功地把人物事迹写成故事,人物刻画得鲜活质朴,充满泥土气息,主人公谈理想谈工作谈责任都是大白话,生动有趣;写主人公的父亲生病去世,也十分朴实,不大肆渲染,不夸张,一个平凡的基层法官,恪守着“案结事了”的办案原则,用热心和智慧,巧妙化解民间纠纷、协调邻里矛盾,尽自己所能帮助乡亲。这是编剧刘康达擅长的手法。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剧根据故事情节,精心设计了三十六段原创音乐,竹笛、琵琶、二胡营造出浓浓的乡土氛围。大提琴、小号、钢琴声,紧贴剧情渲染环境、烘托气氛,展现人物和内心活动和精神境界。

  2、常州广播电视台的《沧海一粟》

  这是一部写文化名人的戏,叙述了刘海粟长达80余年的艺术人生,故事时间跨度大,但整部剧结构严谨,情节具有内在推动力,选取了刘海粟一生中最适合用声音表现出来的几段人生华章,也是刘海粟人生中最重要的几段经历,例如上海美专人体模特风波、流离南洋赈灾义卖、十上黄山等,戏剧矛盾很集中,呈现出一代艺术大师的传奇人生以及他不断超越自我、坦荡率真的个性,把文人名人题材做出新意,做出深度

  这部戏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1)重声音,用声音营造出强烈的“现场感”是这部广播剧的很大亮点。无论是场景转换,还是剧中人物对话,都给听众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比如开场,潺潺的流水声,柔曼的船桨声,小巷深处清亮的车铃声,市井中熟悉的叫卖声,暖湿浓郁的江南气息扑面而来,紧接着在刘海粟的朗声大笑中,配以梦幻般的音乐切换到他年少轻狂的17岁;在“少年初恋,桃花深处”这场戏中,用少男少女的奔跑声、欢笑声,传达初恋中人的幸福和羞涩;在“刘海粟怒斥流氓头”那一幕,现场的人声混乱嘈杂,恶棍们的恼羞成怒衬托出刘海粟的义正词严;“刘海粟进京举办画展”的那场戏,老式火车进站声、乘客下车声,再以街头的喧嚣声,报童的吆喝声“《京报》!《京报》!”,交代场景的变换,声音逼真,很有年代感。让听众仿佛在声音中穿越近代与现代,乱世与太平,穿越江南小城与繁华上海滩,穿越欧洲与南洋,在时间和空间中旅行。充分运用广播语言、音乐、音效,将情节演绎得有声有色,情境描绘得多姿多彩,

  2)重情

  情和爱是这个剧的故事主线。刘海粟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如同他的画作,既雄浑大气又有江南灵秀。传奇性的故事很容易落入事件框框,这部剧则始终紧扣主题,以家国情、儿女情、艺术之爱、生命之爱诠释海老的艺术人生,并以独特的艺术架构,生动的故事编排、细腻的细节刻画,讲述了刘海粟的情和爱。比如,对于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事件“人体模特风波”、“潘玉良事件”,以情和爱串联,表现了刘海粟对艺术追求的真和爱,对美和生命的敬和爱。全剧以刘海粟的第一人称娓娓道来,“桃林初恋”、“人体模特风波”、 “潘玉良风波”、“南洋筹款”“黄山传奇”一幕幕情节曲折、冲突迭起,加上刘海粟的段段精彩独白,生动刻画了一生重情、重义的艺术家形象。

  这个剧的主题歌,据介绍是量身定做的,歌词非常优美:“画尽春满园,江南天地宽,眼底烟霞走,揽月众星间,谁将丹青写流年?”以声入情,以情动人。著名演播艺术家吴俊全扮演刘海粟,也为这部剧增色很多。                

  3、烟台广播电视台的《中国玉米王》

  这是一个农业题材的戏。

  剧中有一句格言:“谁掌握了种子,谁就掌握了世界”。这在当今是个很严峻的问题。结合国际大环境,种子战线的战争是很现实的。抓住这一点,这个题材的挖掘也就有了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农民科学家李登海,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所主持选育的玉米新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他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奋斗历程贯穿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革,也展现了中国农民的智慧、成就、责任感和胸怀。

  广播剧艺术再现了玉米种子大王李登海的创业故事,描绘他从一个普通农民到一名农民科学家的成长历程,时间跨度30年,地域从山东烟台到海南岛,主人公身上有中国农民的智慧和质朴,他的矛盾很难写,剧中写了他和家人、和村民、和创业伙伴的矛盾,矛盾激化到消解,层层递进,真实生动地推进剧情的发展。在二度创作中,音乐大多是原创曲调,比如节气歌、山东汉子歌,以及鲜明的山东地域音乐,都成功的烘托了剧情。

  这部剧也有不足之处,有些细节还可以加强,比如山东人的诙谐幽默;有的情节需要交代得再详细些,比如美国人为什么执意要跟玉米大王合作?指导思想也可以再加强,中国用多少土地养活了世界上多少人口,加强主人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得内涵上再上升。但也不能太拔高。                                                     

  4、贵阳广播电视台《老干妈传奇》

  这个戏写了贵州“老干妈”辣酱的创始人陶华碧的创业故事。作为一部真人真事的作品,注意把握人物生存、成长的大环境,注意写好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这个剧写了陶华碧这个小人物办成大企业的成功人士,她的立场和说话态度,有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感觉,很强势,让人有点不舒服。在听评中,评委们就此展开讨论,这是艺术的人,还是真实的人?生存造就了她这样的性格。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一定的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是促使人物思想性格形成、发展的条件和基本因素,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离不开典型环境的描绘。只有准确地再现人物生活的社会环境,人物的思想、性格、行为、活动,才能具有令人信服的内在逻辑和依据。就像北京台以前做的《传奇拧老太》,强势、泼辣,人物有争议,这恰恰是陶华碧本人的真实性格。

  熊生民老师曾经说过:“由真人真事上升成为一部广播剧作品,是一个从始至终都充满痛苦、挑战及喜悦的过程。它的真正成功是严格区分了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诚然,后者源于前者,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可等同。广播剧作品图解化、还原原始状态的功能,应该结束了,否则,广播剧的审美、可听的魅力将丧失殆尽!” 

  这个剧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铺垫太多,皮太厚,有点拖沓。尤其是第一集,取舍上还有很大的余地。

  三、一点感受

  听完参评的23部连续剧,学到了很多,有一些体会和想法,与各位共同探讨。

  与以往参评剧目集中在当代题材,偏重于真人真事,偏重于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不同的是,今年的连续剧历史题材多,文化题材、文化名人、文化事件多,大手笔多,这说明我们的选材眼光不再局限于好人好事先进典型,更加丰富多彩;原创作品多,仅以一等奖作品为例,7部中就有6部是原创,原创很见功力,在精品评选中,有它的优势;但原创难度大,像这次涌现出大量佳作是非常令人欣喜的。

  对于参评剧目中存在的问题,评委们也明确指出。例如有些在历史上是先进的正确的东西,现在还要不要这样写?有个剧中提到:“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个说法在今天还值不值得提倡?可以讨论;有些作品有模式化痕迹,戏剧矛盾简单化处理;有的演播化妆痕迹较重;有的剧目题材选取得很好,形式上有所创新,但主题和情节游离,出现“两张皮”的现象;有的改编作品没有说明改编对象,没有说明出处,今后也许会有版权争议,提醒作者文责自负;还有连续剧和超长剧、系列剧的界定要明确,等等;评委们期待下届评析能涌现更多的精品力作。

  我的汇报就到这里,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指正。谢谢。

责编:万华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