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8日广播剧研究会北海年会
分组讨论纪要
王宏小组:
第一小组发言小结
第一小组原定参会人员65人,实到47人,由于时间的限制,只有21人有机会发言。
小组发言热烈,各位代表从不同的角度畅所欲言,对一年来协会的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展,都发表了不少很有见地的意见。
代表的发言主要有这么几点:
1、 研究会影响力在增强。今年到会人员有近170人,参评的广播剧有近50部,微剧有267部,这说明我们的广播剧的影响在扩大。尤其是微剧的发展,给广播剧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2、一年来,研究会做了大量工作。在队伍培训,网络建设,节目推荐,微剧发展,评奖工作,扩大影响等方面,成绩显著,有目共睹。希望研究会建好广播剧这个平台,壮大我们的队伍,提高队伍的素质,继续做强做大广播剧的影响力。
3、做强做大是今后我们工作的重心,我们今天生产的广播剧作品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尤其是微剧,今年产量虽然有较大增长,但数量仍然偏少,如有2000多部作品出现,必然能在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福建省10月1日推出《福建好人》百集微剧展播,有一定声势。如果各地都能像福建省那样,建立全省性的微剧平台,协同做好全省性的生产、联播、评奖工作,这样全国形成合力,就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各省要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策划组织,在征得当地政府、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做大自己的影响力。
4、 各台要努力做好节目的推荐工作,建立完善的播出平台。针对不同的听众群,选择播出渠道。传统剧可在电台播出,微剧在手机app中播出。
5、要继续做好队伍的培训工作。
6、要继续完善微剧的评奖的工作。微剧的评奖规则要区别于传统剧。微剧节目长度要有弹性,根据剧情的需要,是否能适当放宽长度,5分钟有时太短了。微剧的规模越来越大,可考虑微剧单独颁奖。这次提前颁了,由于时间、航班等原因,很多人赶不上,可惜。
7、研究会秘书处已更换领导,希望新领导总结过去十年经验,创新思维,开拓前进,不能在老的观念中打转。走市场不能永远停留在口头上。
郭宏小组:
大家对研究会的希望、队伍自身建设和微剧发展三个角度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对研究会的希望——
郑州台:广播剧播出平台在台里是个问题,希望研究会着力推动。对广播剧队伍也要加强培训。
漳州台:听了点评很有启发。福建的问题是,专业团队和草根创作力量的差距怎么协调发展,人才培养怎么达到从草根到专业团队的升华。为克服对广播剧专家作品的审美疲劳,广播剧发展着力点在于队伍的专业普及和队伍的锻炼,不能只是专业队伍中间的PK。
给草根机会,尤其是评奖,评奖时是否可以有层次上的区分?这样才能走得远。发动更多的台把专业带起来,否则只是几个专业团队玩。要有更有效的办法来激励。
温州台:后期的制作接下来是不是可以加大培训力度。
江苏台:建议不能为评奖做广播剧,不小的投入,自己台只播一两次,太不划算。研究会是否搭一个平台,大家交流播出。
王玮:“五个一”给广播剧打了强心针,一上一下,二次“复活”,真正复活了吗?真正的复活是走市场,广播剧研究会要有作为,责无旁贷。这一点广播剧研究会是个平台,完全有力度去进行这项工作的。这才是良性循环,痛切呼吁广播剧研究会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这是个出路,出路在市场。
宁夏台:广播剧评奖进入了怪圈,去年我们得了“五个一”,但我高兴不起来,是外面的编剧、导演做的。而我们日播的剧年创收百万,收听也不错,半个月9000的粉丝量,却得不上奖。
精品剧的创作制作资源现在专家们手中,带带我们吧,要不我真不敢想若干年后专家干不动了,广播剧怎么办?
铜陵台:评奖可否分层次?中央、省和地方。
队伍自身建设——
河南台:自律条例坚决执行。第二议题“融媒体”实际上是整个广播电视面临的课题。而以下问题是早就有的:冲什么做广播剧是个方向问题,评奖和市场脱节是一个问题。
中央台邢晓春:为评奖的广播剧、为市场和草根的广播剧,广播剧的出口一直这两大类。
现在感觉是为奖在做,建议与新媒体平台,比如荔枝、喜马拉雅、蜻蜓等合作传播广播剧,包括英模人物的,好的也可以晒出来,透过新媒体让更多人听到。最好统一评奖和市场两个目的,最好的作品往往是统一的。中央台精品节目部邀请大家合作。
王玮:专为评奖制作的广播剧实际不尽人意。看看电影电视、小说的发展,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千军万马走评奖的独木桥是不行的。
广播应该强化栏目剧这个品种,这样对繁荣广播剧是有利的。
广播电台与网络媒体不是对立的,在这一点上视频的网络平台已经走到了我们前面,作出了表率。
铜陵台:自己花钱请人做,那么过去、现在、将来我们干什么?大家更赞成往市场发展,这样广播剧才能有造血机能。
微剧发展——
铜陵台:微剧入围要有制度考量,否则影响积极性。
央广厦门:应该把微剧融入到我们的新闻报道和播出实践中。
王玮:传统广播剧和微剧谁也替代不了谁,微剧门槛低、投入少,但它有先天的弱点,时间受限制,完不成故事的起承转合,所以要理智看微剧。
郑州台:280部微剧,才评40多,大家希望评奖的标准要公开、透明,然后按照规矩玩,目前这种情况进入国家广播影视大奖是否合适?微剧评奖目前给人的感觉很任性。裁判不能再参与游戏。要加强监督。
王海燕小组:
参加北海年会业务交流研讨的确良与会代表共计35人。代表们研讨认真、热烈,就融媒体时代广播剧人如何抓住机遇,使广播剧更好更快发展以及对微剧创优评奖等议题谏言献策,建议意见涉及广播剧创作、推广、培训、办会、微剧评奖机制完善等方面,倾注了对广播剧事业的热爱。疏理建议意见如下:
一、关于广播创作
1、内容上:坚持广播剧创作“贴近性、接地气”原则,实现广播剧创作与生产创优与市场化并举并突出市场化方向,力争使广播剧精品创作提升到“润物无声”之高度。
2、形式上:精品制作日播剧,多集系列微剧,利用电台、网络等平台实现日常播出与展播、联播。
建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起示范带头作用,在央广好时段领衔播出精品广播剧及微剧,各地效仿之以期让精品力作有平台有市场;在网络上继续展播广播剧微剧,以正能量精品和轻松娱乐减压微剧形象亮相市场,赢得受众。
3、当下可为之项目:合力制作多集系列广播剧《中国好人》,贯彻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精神。建立研究会与中宣部、文明办联办或促成中宣部立项并资金扶持,动员全国各地电台联合制作与播出,形成声势与规模,高扬广播剧旗帜,树立品牌。
二、关于广播剧推广
1、渠道推广
①建议研究会发起全国广播剧联播。
②建议继续加大广播剧公益号推广与网络播出展示。
③建议制作推广网络版多集系列剧,多种题材与体裁展示广播剧之精彩。
2、资源储备
建议建立广播剧人“声音库”挂至网上,让全国广播剧人的好声音亮相网络,可展现精彩,可订制服务。
3、多媒宣传
择机开展系列或主题创作活动,多媒宣传扩大影响力。
三、关于广播剧培训
1、建议开展多样态定期培训,分专业、分类别培训,如:广播剧导演培训班、演员培训班、制作培训班等。
2、可开展网上培训项目。
3、年会上应增设微剧创优作品点评。
四、关于广播剧年会办会
1、建议创新形式,实现多内容、多视角业务交流。
如:年会中可就业内同仁普遍关注与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如热播剧的版权解决)等开展分专项交流研讨,使年会研讨交流更具针对性,高效有益。
2、会费缴纳。
建议采取公示形式实现足额逾时缴纳。
3、办会标准化。
建议研究会对各地承办年会有标准要求,研究办会方案或模版(板),以利办会台可循及标准化操作。
五、关于微剧评奖机制建立
1、建议微剧创作(评奖)限定主题改为多样主题。
2、建议微剧评奖限定每剧时长与分钟改为10至15分钟。
3、建议微剧评奖在公正、公平与科学性上再下功夫。
① 解决初评“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问题。
② 初评淘汰率达70%,淘汰率过高,易漏好作品,难免“抱团取暖”现象发生。
③ “点击率”在评奖中的比例设定应再做研究。点击率、群众评委、专家评委占比应研究确定。
④ 建议网上展播投票时不上出品单位及作者,公开透明一视同仁面对受众。
⑤ 建议微剧评委库,定期轮换执掌评委权力。
以上为第三研讨组建议归纳整理内容,不当之处以及遗漏之处实属召集人之能力有限,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