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熊生民
参加第十一届专家评析的广播剧单本剧共有19部,总的情况可以归纳为:题材丰富、形式多样、风格迥异,不少剧目显示了比较高的水平,在编导演制诸方面可圈可点。当然在创作思想方面,同时也留下了一些值得探讨和重视的话题。参评的短剧不多,共5部,总体水平不是很突出。鉴于近年来短剧的参评剧目越来越少,评委会建议不再设立一个独立的奖项项目,将来有送短剧参评的,都列入单本剧的项目中去,和单本剧一起评。
我想谈谈如下两个问题:
一、推荐几部颇具特色的剧目
单本剧是指在60分钟内完成收听的广播剧。与连续剧相比,思想内函应该更加精致,留给听众思索的空间应该更加广阔。具体来说,它的故事应该更加简洁,其内容往往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线性结构的特点应该更加突出,头绪少枝蔓少,往往单刀直入,沿着一个主要矛盾直接展开,有迭宕起伏大起大落,但不会多头发展错宗复杂;它的人物应该更加集中,着重塑造好一两个人物的形象。
沈阳台制作的单本剧《幸福到家》,写的是爷爷奶奶把房子腾出来让孙子能够娶上媳妇的故事。它的故事的确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述。这本来是一个家庭内部的事,按一般的理解,这位姓马的爷爷把房子腾出来住到敬老院养老院或者租房子住,让来相亲的姑娘看到孙子是有房子的(以前来相亲的姑娘都因为爷爷奶奶和孙子住在一起而告吹),成全已经35岁的孙子建平的婚事,以此来表现这一对老人对晚辈的爱心,宁可自己吃苦也不叫后辈受委曲。但是剧作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把这个故事局限在一家一户的相互谦让上面,而是在表现祖孙两代人情感纠葛爱心孝心交融的同时,把目光投入了被全社会关注的普通老百姓的民生问题上,进而写了一向胆小内向的建平如何在社区的帮助下一步步走向自强自立,在与伙伴们艰苦的创业中获得了美满的爱情,终于把幸福领进了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其乐融融的家。剧作以满腔热情关注平民百姓的生存状况,不仅仅是同情,更多的是写出了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在困境逆境中无私相助的真挚感情,也写出了社区领导为百姓的安居乐业而风风雨雨辛劳奔走。一部单本剧,让我们不仅认识了老实孝顺心地善良努力上进的马建平和他的爷爷奶奶,也认识了讲义气乐于助人的小业主强子和能吃苦有智慧敢开创的打工妹艳芳,更知道了在他们社区还有一位为百姓不辞劳苦辛勤奔走的受人尊敬的张主任。之所以推荐这样一部戏,意在说明,大题材固然容易引人注目,但小题材也并非无用武之地,关键是看我们怎么写,写好了同样可以以小见大,同样可以表现厚重的思想和主题,而《幸福到家》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幸福到家》还是一部运用本台力量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而且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了相当的水准,在他们的心目中是把自己当作专业演播者要求的,所以他们的艺术创作是严肃的,一丝不苟的,可以说在沈阳台,一支有着自己风格的广播剧编导演制一体的创作队伍正在形成,我们乐于看到他们给我们带来更新更好的广播剧佳作。
另一部也是写所谓小人物的戏,同样引起了评委的关注,这就是万州台制作的单本剧《我叫“郑棒棒”》。棒棒,在重庆万州又叫力哥、挑夫,这部戏讲的是挑夫郑棒棒挑着两大包货物在城里跑了半个月寻找货物雇主的故事。这个戏写的是凡人小事,但颂扬的却是凡人的诚信和品德。写人物最核心的问题是要写出人物的行动,《我叫“郑棒棒”》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用行动塑造人物形象的魅力。
郑棒棒跟丢了雇主,肩上挑着的两大包货物一时送不出去。像这样的题材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流于一般和平淡,但是这部戏所写的小人物却让人眼前一亮。首先剧作对郑棒棒这个人物定下了一个基调,就是找遍大街小巷一定要找到雇主,写他这样寻找主要是要表现他的诚信,但剧作也如实写了他的真实思想----只有把货物交到雇主手里才能要到10块钱的力钱,因为对郑棒棒来说,这10块钱就是一笔大买卖大订单了。这样的一笔,郑棒棒的实在和质朴立即被勾画了出来。在寻找雇主的过程中,剧作写了各种诱惑向他袭来,让他有各种理由把货物留下。这两大包货物是羽绒服和毛衣,一些工友让他拿去卖了换钱,抵了辛苦,合情合理;老伴住院动手术需要钱,虽然没有提出把东西卖掉,但却提出留下一两件羽绒服,因为她和儿媳妇这辈子还没穿过羽绒服,似乎也是常情。但是都被郑棒棒拒绝了。他说人穷志不短,缺钱不缺德,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归还;他苦等苦找雇主14天,生了病误了工,矢志不改。当最后终于找到雇主的时候,雇主感谢他给了他500元,这时郑棒棒的几句话说得很精彩,他说“我们不是讲好了是10块钱吗?”“我虽然是个棒棒,但是我还是懂分寸的人,不该我拿的我一定不要”,剧作进行到此,我们会感叹作者的出手不凡,他对所写的人物本无意拔高,却正显示了人物的高大。其中的原因不只是台词写得好,主要的还是人物有行动,行动说明一切。我们常看到一些作品只在叙述方面下功夫而不让所写的人物直接去做事做人,只在叙述中拔高人物形象,结果适得其反,所写的人物始终悬在空中楼阁,让人雾里看花看不清他的面目。而《我叫“郑棒棒”》给了我们一种很新鲜的感受,这正是这部单本剧给我们的启示。
这部戏的不足是解说有些零碎,有的地方把戏的节奏打断了;在一些次要人物的演播方面还有待提高。
青岛台的《向前,向前!》是一部特点很鲜明的单本剧。写的是一个缺乏信心的高三慢班在年轻的班主任带领下重建信心迎接挑战的故事,它的突出的特点就是青春时尚,活力四射。它的主题思想意义当然是积极的,我们从中可以吸取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但是在业务交流和探讨当中,我更愿意就它的艺术表现说说我的体会。这部戏,除了戏剧行动,表现青春气息的就是它的语言,剧作作者在驾驭语言、运用语言塑造人物性格方面表现出了相当的功力,这也是我向同行们推荐这部戏的主要原因。剧中经常出现的是几组人物的组合,细品之后就会发现,每一个组合的语言交流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在张显其时代特征的同时,凸现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一组是90后的慢班同学之间的交流。剧作抓住了同是90后、同一年龄段、同在信心缺失的慢班学习这样几个特点,而又根据人物各自的性格差异去组织语言和台词;第二组是80后的女性班主任和90后慢班同学的交流,由于也是“代沟”的因素,在总体把握80后、90后的共同特征的基础上,使80后与90后出现了更多的矛盾交叉和观念的碰撞,从而使全剧的青春气息更加浓烈,在语言交流方面擦出更加光亮的火花;而第三组则是80后班主任与她的父母、其中主要是和她当将军的父亲的交流。作为军人出身的父亲,从年龄上看与女儿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但他的思考却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与女儿活跃的思维的碰撞,表现出来的却是更加成熟的思想升华,如剧作中这样的语言:“你不只是在帮他们走进考场,而是要帮他们走进人生。”要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在为高考而生活,是为他们美好的人生去参加一次普通的考试。”等等,极富思辩和哲理,令人回味。
语言是广播剧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也是一部广播剧最见功力的地方,值得我们不断探索。从整体上看,这部戏可能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如学生的演播者当中,有个别音色显得年龄偏大,有的情节还有待展开等,但它在语言的运用、台词的提炼方面可以给我们以借鉴。
同样是写80后的,还有鄞州台制作的《造桥女孩》。这部戏同样很阳光很青春。80后的宁波白领女孩严娜到甘肃农村支教,有感于孩子们上学下学都要艰辛地爬过一个叫“鬼见愁”的谷地,于是萌生了在此地造桥的想法。剧作没有把篇幅放在怎样造桥上,而是放在怎样筹集资金上,通过筹集资金,写了宁波老百姓的爱心,塑造了敢想敢做、勇于担当、一心造桥百折不挠的80后女孩的形象,她不只是凭着一腔热血,还凭着智慧凭着大爱,通过网上传播,先搭建心桥,感动了宁波的市民,继而捐资造了真桥,使不可能变成可能,在艺术上显示了明快流畅,一气呵成的风格,让我们记住了这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80后!
当然,不足之处也是存在的。事实上在那样一个环境恶劣的地方造桥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在这一点上,剧中似乎对困难写得不够,似乎很容易就可以造出一座桥来。
作为听觉艺术的广播剧,让人听清是它的最基础性的要求,一般来说,人们的听觉感受反映要稍迟于视觉感受反映。为了让听众听清,广播剧要花费很多工夫、时间和篇幅来交待剧中人和事的来龙去脉,处理不好就可能影响整部戏的节奏,所以在广播剧中对事物的交待性叙述和节奏之间始终是一对矛盾。常常看到的现象是只顾了叙述而忽略了节奏,让人觉得拖沓;或者只顾了节奏而忽略了对事对人的交待,让人听不清你要说什么。高明的广播剧编导会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让人听得舒服,在听觉上没有障碍,而节奏的快慢把握恰到好处。这是我在读了听了石狮台制作的单本剧《圣山》之后的感受。这部戏写的是援藏女医生梁真妮真诚帮助藏族同胞的故事。在短短的60分钟之内,剧作通过时空转换、语言的引导、音乐的渲染、音响的变化,把女医生与爷爷的约定、与丈夫情感的纠葛、对失明的藏族儿童和藏胞患者的真心付出,演绎得生动感人。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按照听觉艺术的规律做到艺术的简洁。简洁不是简单的删节,而是对纷繁的提炼,是对艺术的升华,是一种质的飞跃,是一个广播剧编导走向成熟的标志。这就是《圣山》在艺术上带给我们的收获和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广播剧的题材越来越广泛,甚至取材于许多新兴的领域,这无疑对广播剧形成了新的挑战。
无锡台制作的《蓝海涛声》讲的是科学家刘海涛如何为国家打造与国际接轨的物联网行业的艰辛历程。据介绍,物联网被称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无锡是中国正在兴起的这一传感信息网的中心。无锡台选择这一题材是责任也是勇气。这个物联网的建造属于科技尖端领域,用平常的语言介绍出来尚且乏味,写进广播剧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无锡台的制作是聪明和巧妙的,它用极其形象的比喻说明什么是物联网,就是通过一个什么系统把大到航天小到人体等各种零散的东西整合到一起,这个“什么系统”就是物联网,美国预言“物联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美国将此用于军事研究领域,广播剧《蓝海涛声》的主人公刘海涛的研究与国际物联网的研究几乎在同一水平上。无锡台处理这个题材明智的地方是,没有钻进详解高科技流程当中,而是说到听众大致明白见好就收;另一个办法就是讲解科普的办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趣味十足,例如剧中有一段介绍物联网与生活的小品就十分有趣。《蓝海涛声》展示的就是此种高科技实验的步步推进,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个自由畅想的天空,同时树立起了剧中主人公的形象,正是他,带着他的团队去建造中国物联网的企业帝国。一个涉及高科技前沿领域的题材,能够写到这样的程度极不容易,值得借鉴。
在介绍下一部作品之前,我想和大家重温一段我国戏剧大师曹禺先生对广播剧的一种体验和他对广播剧艺术的独到审美观。他说:“我喜欢在静静的夜晚,独自欣赏这样的艺术。它确实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触动人的情感深处,使人心驰神飞......广播剧的生命,在于它有独特的个性。广播剧的艺术家们,给听众留下了广阔的天地,使听众参与了创作。闭目静听,一切人物,生活的无穷变幻,凭借神奇的语言和音乐,你不觉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奥妙的世界中。想象打开了五光十色的宝库。你看得见深情的眸子和明丽的光影,你看得见暗淡的眼神和阴郁的气氛,你会看见人的崇高与雄浑,你会看见人的卑微与邪恶。一切展览在你的眼前......象无边的画卷,流动在你的眼前。诗有多少意境,广播剧就有多少意境;诗,魅惑人;广播剧,也魅惑人。”
从上面的话中,我们已经领略到大师对广播剧听觉艺术的深刻解读,他的这种解读来自他对广播剧艺术规律的深刻理解。他认为让听众参与创作、给听者以丰富的联想和营造诗的意境,应是广播剧艺术的追求。可惜这些年来,这样的广播剧已经很难听到了,很多作品都是在追赶情节,追求庞大的场景,写得太满,没有给听众参与创作进行联想的条件与空间,更忽略了有意识地运用场景运用语言音乐音响去造成诗的意境。这次评析黑龙江台制作的《星空下跳舞的女人》,让我们感到了惊喜。编导正是在描写两个女性建立“忘年交”的过程当中,似乎让你在不知不觉之中参与了对戏的中心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是一个年已古稀的妇人,她虽然只身一人、没有丈夫和孩子,但“她的心却像她修建的天台花园,精致美妙,她的日常生活像她的厨艺和舞姿一样神采飞扬......”这部戏有意识地在意境的营造方面作了努力,不仅仅表现在诗意场景的营造上,更重要的是人物之间情感和心灵的沟通,以及情与景的交融,产生了诗一般的意境。我们赞赏对这种风格的尝试和追求。
剧作的一些小地方还可以改进,如这位古稀之年的妇女在大庭广众之之中被人羞辱竟没有一个人出来劝阻,说句公道话。
应该特别指出,《圣山》和《星空下跳舞的女人》两部剧的编导,对广播剧的艺术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这是特别可贵的。
二、讲讲存在的一些不足
为了讲得方便,我就不一一点出具体的剧目了,可以对号入座也可以不对号入座。这一部分仅仅是一个提示,也不准备展开讲。
这些不足归纳起来就是----
第一、写捐助的作品,从情节上看都似曾相识,在过去的广播剧中好像见过,在电视剧中见过,甚至在一些小品里也见过。要去做捐助的开始是一个人,然后就去发动周围的人,再不行就去找电台电视台或者报纸,然后捐助者络驿不绝,几乎都是这个路子;当中好人做了好事怕家人误会就瞒着,瞒不住了就引发了家庭的争吵等等。也许真实的生活就是如此,但作为作者、制作人一旦发现自己写的东西与别人写的雷同或相似,你就要考虑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还有没有可能选取另外的角度?如果是真人真事,是否应该怀疑一下自己的采访是不是很到位,要不要再进行了解?总之,既然是文学作品,我们所写的人物和事件一定要避免似曾相识,要尽量写出“这一个”,追求典型化。
第二、关于写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的作品。在写这一类作品的时候可能常常碰到一个尖锐的问题,要英雄人物用行动来回答。例如在一场毁灭性的灾害面前,英雄人物在完全可以救自己的亲人的情况下,该不该、要不要、可以不可以去救自己的亲人?我这里强调的是“在完全可以救自己的亲人的情况下”。我的看法是,首先要解决一个认识问题,英模的亲人也是人,在灾难面前他也有和别人一样的被救护的权利,如果救护亲人完全没有影响到救护群众,在这种情况下能救而不去救,以此来表现英雄人物的本色,这至少是可以商榷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如果他本人不考虑这样做,那么他的上级已经知道他的亲人在什么地方,去救他的亲人只是顺路,完全没有影响到统一行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的上级对此无动于衷,至少也是可以商榷的。
第三、关于巧合问题。有句话叫“无巧不成书”,“巧合”这是在编剧中常用的手法,但是它的“巧”要巧得合理,即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如果事事处处巧合,那就适得其反,让人感到了编造的痕迹,那就成了意料之中情理之外了。
第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许多表现出精神可敬的事情,但作为广播剧在选择这一类素材的时候,应该反复斟酌,这种事情精神可贵,但是不是值得提倡?
第五、关于听觉的承受能力。从科学的角度看或者是从人自身的体验上看,人对于一个紧急事件一种恶劣环境和在这种环境中同属一种类型的声音的承受力是有限的。让一个普通听众连续听近一个小时的这种类型的节目,听觉的疲劳甚至厌倦是不可避免的。或许我们剧目创意很好,演播制作都极其认真,但是让人听得疲劳了,或者失去耐心了,就无法去领会你的创意的意图了。我们提倡和鼓励创新,但广播剧的任何创新都必须遵循广播剧的听觉艺术的规律。
第六、关于如何对待名著。名著具有跨越时间地域显示其永恒价值的精品,它将世代流传,成为人类的精神财富。作为读者和后人我们可以尽情品味,也可纵横评价,但我个人的意见是,不主张在自已的创作中把名著变为开心果,或者借着名著的人物编撰一些言不及义的故事。我们鼓励有志于广播剧的同仁深入生活,用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提炼素材,创作出生动感人的作品。
第七、要认真学习政策。我们不主张用广播剧的形式去简单地图解政策,也不主张不顾国家大的政策环境写自己的作品。如果在我们的作品中实际上违反了某项大的政策,故事写得再凄美,公开发表也是有困难的。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