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文章内容
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 再创辉煌 ——2010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工作报告
中广网 2011-01-20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会长 安景林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同志们:

  在美丽的金秋时节,全国广播剧人期盼的年度盛会终于在长江之滨的历史名城万州召开了。万州,历史上因“万川毕汇、万商云集”而得名。今天,我们从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汇聚在万州,召开2010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年会,同时纪念新中国广播剧诞生六十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三十年。希望我们的广播剧艺术如同从万州奔流而过的长江之水,源远流长、奔腾向前、汇入艺术的海洋,永不枯竭。 

  广播剧是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奋斗的事业,有的开创者已经故去,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不会忘记那些已经故去的老一辈广播剧工作者,缅怀他们为中国广播剧的发展和繁荣所做的杰出贡献,他们的名字将永远记载在中国广播剧的光荣史册上! 

  广播剧在我国戏剧艺术中是较为年轻的一个剧种。广播剧作为“剧”,脱胎于舞台戏剧,又因广播媒介的“空中舞台”特点和“听”的无限空间,呈现其独特的个性。正如戏剧大师曹禺先生所说:“广播剧的艺术家们,给听众留下了广阔的天地,使听众参与了创作。闭目静听,一切人物,生活的无穷变幻,凭借神奇的语言和音乐,你不觉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奥妙的世界中。” 

  据目前查到的文字记载,中国最初的广播剧是1933年由上海电台亚美公司制作的《恐怖的回忆》。该剧是在亚美广播公司组织募捐支援抗日前线将士的活动中播出的,对激发广大上海人民的抗日热情和斗志起到了一定作用;之后,又有进步作家编写的广播剧《苦儿流亡记》等在国统区的上海、南京、天津等电台播出。 

  解放战争时期,由我们党领导的解放区广播电台,也陆续播出了《我们宁死不当亡国奴》《黎明前的黑暗》等多部广播剧。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纪念“二七”铁路大罢工,由陈开等同志制作了反映铁路工人修复铁路支援国家建设的广播剧《一万块夹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播出的第一部广播剧。 

  1955年以后,广播剧处于上升时期,先后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剧目。较有特色的有:采用到实地场景录音的方法录制的广播剧《黎明的河边》,听起来更有层次,更为真实;还有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皇帝的新装》,该剧采用室内室外相结合的录音手法,立体感强,艺术质量较高。1960年到1963年,出现了一些思想性强、艺术性高的剧目,如反对美国黑人受歧视的广播剧《故乡》,还有广播剧《没有织完的统裙》《在激流中》《杜十娘》《红岩》《两幅油画》等等,塑造了比较鲜明的艺术形象,为广播剧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基础。 

  经过十多年的认真摸索和刻苦实践,广播剧工作者基本上掌握了广播剧的艺术规律。正当广播剧处于风华正茂、欣欣向荣的时期,十年浩劫来临,广播剧也在劫难逃,处于停滞状态。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断了十年的广播剧创作又开始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陆续出现了《窗口》《伤痕》《珊瑚岛上的死光》《项链》《彭元帅故乡行》《李自成闯石门寨》《二泉映月》等一大批优秀剧目。这一阶段,广播剧在形式上也有所发展,出现了内容丰富,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连续广播剧,在电台播出后,更为听众所欢迎。 

  为了繁荣广播剧创作,促进广播剧发展,加强全国广播剧界的交流,1980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研究会成立以后,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全国性的交流、评奖活动。广播剧日益受到各地电台领导的重视并得到中国戏剧家协会的支持,出现了创作繁荣的大好形势。例如每年举办全国优秀广播剧评奖并开展全国优秀广播剧展播月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各地电台的创作和生产,使得这一时期的广播剧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有了新的提升。 

  广播剧发展的又一次突破是立体声广播剧的出现。立体声调频广播八十年代在我国还是一个新事物。1981年元旦,广东台播出了根据普希金的童话诗改编的我国第一部立体声广播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之后,黑龙江台、上海台、中央台、四川台、武汉台也先后录制了立体声广播剧。这使广播剧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1984年开始,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连续举行规模较大的广播剧评奖活动。 

  先后举办了“丹桂杯”“金猴奖”“西凤杯”“白玉兰杯”等全国性的广播剧大奖赛。 

  1987年,中国广播剧在解放思想、大胆改革的政治背景下,各方面都呈现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活跃期。当年6月,中央台选送的根据谌容同名小说改编的立体声广播剧《减去十岁》荣获第十届“西柏林未来奖”广播节目大奖赛广播剧大奖,这是我国第一次在世界性评奖活动中,获得最高奖励。它标志着我国广播剧艺术水平已进入了世界水平的先进行列。 

  从1990年开始,中国广播剧正式进入国家级的评奖范围,广播电影电视部委托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和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共同主办评奖活动,先后举办过“蜀秀杯”、“龙江杯”等评奖活动,出现了中央台的《红橄榄》、黑龙江台的《马铁匠、冯鞋匠和他们的女人》、上海台的《超越生命》、河南台的《老光棍和俏寡妇》、哈尔滨台的《人间难心事》等一批优秀获奖剧目。 

  1993年,中央台制作的儿童广播剧《古墓遇险》获“亚广联广播儿童节目奖”,这是中国首次参加亚广联的比赛,该剧表现出的高水平的广播剧制作技术,得到评委们的高度赞赏。 

  在这一阶段,还生产了一批根据古典文学宏篇巨著改编的大型广播连续剧,像四川台制作的108集的《三国演义》、还有中央台制作的《红楼梦》黑龙江台制作的67集《水浒》等。 

  1995年对中国广播剧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中央宣传部将广播剧列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奖的奖项之中,这对提高广播剧社会影响力,促进广播剧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起到了极大作用,它使拥有大批听众而又濒临衰落的广播剧获得了新的生命。并由此引起各省市党政部门对广播剧这个艺术品种给与高度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到目前为止,广播剧进入“五个一”之后共评了七届,有204部广播剧先后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与此同时,还有一批广播剧作品获得了国家广播影视大奖。这是广播剧十几年成就的展示。这批获奖作品无疑代表了这一时期中国广播剧发展的最高水平,很多剧作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广播剧精品。 

  从这些获奖作品中可以看到,广播剧的取材较之十年二十年前有了更加广阔的领域,题材开掘的深度和广度也是过去的历史时期所不能比拟的。它紧扣时代的脉搏,扎根改革开放的大地,以新的视角和情思,反映和讴歌我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伟大斗争和建设新生活的精神风貌。广播剧有了新的故事,故事里有了新的人物,新的人物展现了新的思想和新的道德观、价值观。而在历史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以及喜剧、儿童剧的创作方面也有了可喜的收获。 

  由精品的生产带动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是显而易见的。当前的广播剧市场呈现更加多元化的态势。除了传统型的广播剧作品外,系列广播剧、广播栏目剧、广播情景剧、网络广播剧、汽车广播剧、根据电视剧改编成的广播剧、音乐广播剧、戏曲广播剧、纪实报道剧、小说广播剧、广播诗剧等各种形态的广播剧层出不穷,各地电台根据听众需求和各自的条件都在制作播出。广播剧创作的健康发展,加快了广播剧交易市场和投资环境的培育,以及生产制作基地的建设。从目前的生产制作布局看,一方面是中央、北京、黑龙江、上海、天津、福建、江西、河南、河北、广东、广西、安徽、浙江、江苏等具有传统制作实力的省级制作单位,仍然保持了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是地市及县区级制作单位的迅速崛起,如广东深圳的宝安、宁波的镇海、广东的四会、浙江的诸暨等,不仅对广播剧的生产有很高的热情,而且倾力投入,所制作的成品具有相当高的质量。这正是广播剧兴盛发达的希望。 

  在新的形势下广播剧发展的勃勃生机,也给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的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广播剧的复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的会员组织得以恢复,活动得以正常开展,而且日见成效。在全体会员台的共同努力下,十几年来,广播剧研究会在服务广播、鼓励创新、评析研讨、理论研究等方面,积极、务实地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为了充分展示中国广播剧多年来的丰硕成果,给广播剧事业留下宝贵资料,研究会从1996年以后相继编辑出版了两本中国广播剧专刊、一部广播剧论文集和八卷本的《中国广播剧精品选》。特别是八卷本的《中国广播剧精品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广播剧界最大规模的一次剧本收集出版工作,工程浩大。所选剧目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广播剧的最高水平,编辑出版工作得到了广电总局和全国会员单位资金方面的有力支持,全体编辑人员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做出了很大贡献。 

  为了探索广播剧发展的新思路、促进广播剧的创作繁荣,在广电总局的大力支持下,研究会先后组织举办了广播剧生存与发展研讨会、广播剧发展暨宝安广播剧创作现象研讨会、广播剧市场之路研讨会等。通过对广播剧所处形势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探讨广播剧以精品广播剧促市场,以通俗娱乐性广播剧闯市场,以题材的产业链扩展市场,以作品的可听性占领市场的生存发展新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研究会的作用,为会员台建立业内交流互动的阵地和平台,研究会于2003年创办了《中国广播剧双月报》。该报大力宣传会员台广播剧制作的新成果;介绍会员台广播剧生产的最新动态;赏析、介绍优秀广播剧作品;推介广播剧从业人员的新作与经验。 

  此外,研究会秘书处还建立了广播剧网站:www.zggbj.com。为全国广播剧人开辟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和平台。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在探索广播剧市场化运作,努力促进广播剧市场化发展方面也做出了努力。 

  2004年,为了探索广播剧筹资制作、联合播出等方式,研究会首次组建了全国通俗广播剧生产协作体。中央台、北京台、天津台、上海台、黑龙江台、河北台、河南台、山西台、福建台、广西台10家制作单位联合出资,委托黑龙江广播艺术中心制作了协作体百集通俗广播剧《孙武传奇》,并先后在多家会员台播出,这一尝试开创了中国广播剧集资市场化运作的先河,迈出了广播剧联合体集资闯市场影响深远的第一步。 

  特别是2009年以后,广播剧研究会遵照新的研究会章程,根据新时期广播剧发展的需要和广播剧研究会常设机构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内合外联、借力发展的工作理念,开展了多项工作,去年实现了四个第一:第一次和中国最大的音频网站中国广播网合作,开办“广播剧场”,使全国广播剧的最新创作首次联手上网络和广大听众、网友零距离接触,形成网络广播剧展播的可观阵容,弥补了广播剧精品和广大听众距离过远的不足;第一次和《中国广播报》合作,开办“广播剧吧”,让全国的广播剧人有了一块交流互动的平台,使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广播剧的动态发展;第一次和政府部门及会员单位联合,举办广播剧廉政小品大赛,使广播剧更加紧密地配合党的廉政建设;第一次由研究会组织专家主编《中国广播剧简史》,努力填补中国广播剧无权威史记的空白。 

  2010年,是研究会工作最为忙碌的一年。2010年适逢新中国广播剧诞生60周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30周年。3月23日,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召开会议,讨论决定除研究会日常工作正常进行之外,还要围绕“纪念”主题开展多种活动:  

  一、在年底于北京召开老中青三代广播剧人参加的研讨会,回顾研究会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探讨新时期广播剧发展之路,研讨成果将出专刊。 

  二、编纂一部记录广播剧发展历程的《简史》。 

  三、在11月初的万州年会上,举办广播剧人大联欢,并聘请几位对广播剧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前辈参加。 

  四、在年内搞一次《我与广播剧60年》征文活动,稿件在研究会网站和中国广播报上开专栏连载并编辑专刊。 

  五、在夏季举办一届培训广播剧制作人的培训班,为广播剧培养后备军。  

  简言之,就是搞一次演出、一本简史、一个研讨会、一次征文、一届培训班。  

  下面我按时间顺序简单汇报一下: 

  一、成功举办全国广播剧制作人培训研讨班。 

  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主办、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协办、黑龙江龙脉影艺公司承办的全国广播剧制作人培训研讨班于2010年7月3日至10日,在黑龙江省伊春市成功举办。本期制作人培训研讨班是广播剧进入“五个一工程”评奖后由研究会举办的第三次培训活动,被全国广播剧人誉为培训广播剧专业人员的“黄埔”三期。 

  制作人培训研讨班得到了全国广播剧多位领导、专家以及各会员单位的支持。全国知名的广播剧编剧、导演、制作人,为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学员讲课并开展现场交流互动。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一直把对广播剧专业人员的培训列为工作重点,广播剧列入“五个一工程”后,研究会相继举办过两期培训班,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学员中涌现出了一批成绩显著的创作、制作人才,成为发展繁荣广播剧的生力军和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第三期培训班在前两期的基础上,把重点定位于培训目前广播剧生产环节中最稀缺的人员——制作人,用有限的时间解决最紧迫的问题。 

  为期八天的研讨培训采取了听看结合、教学相长、教学互动的方法。学员们首先观摩了黑龙江广播艺术中心别出心裁的广播剧制作演示,使大家感到耳目一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先上了生动充实的一课。 

  培训研讨班的课程针对性很强。所有授课、交流发言都紧紧围绕培训制作人的目标各自从本专业角度阐述和论证。 

  虽然此次培训时间较短,但作用很大。为学员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开辟了互相交流、切磋的空间。现在学员们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在虚拟的广播剧人的家里天天见面,时时交流,第一时间传递信息,互学互助,学习空气很浓。学员们建议在网上开辟软件、数据库等专项培训栏目,增加各地电台制作方面的经验交流,使彼此之间的学习交流常态化。 

  此次培训研讨班为今后广播剧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积累了经验,有力推动了为广播剧发展培育人才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二、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地进行评析活动。 

  由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广播剧成就奖和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主办的第七届广播剧论文评析会于2010年8月13日在北京举行。 

  本次会议首先进行的是第七届广播剧论文专家评析,9位评委就先期审读过的参评论文展开热烈讨论,就每篇论文的论点、论据、论理、写作风格及背景等经过反复认真的评议后,投票选出一等奖4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6篇。 

  本届广播剧论文评析的核心命题仍然是“广播剧的生存与发展”,特别侧重研究和论述“当前广播剧发展的瓶颈和我们的对策”。 

  评委们认为:这次参评的论文观点鲜明、角度多样、内容丰富,特别是围绕核心命题出现了几篇高质量的论文,它们从理论层面对广播剧艺术进行论述,提出了崭新的观点和一些有利于突破当前广播剧发展瓶颈的相应对策,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对新时期广播剧的发展也起到了理论上的推动作用。 

  本届评委会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评出第三届广播剧成就奖和新增设的杰出贡献奖获奖人员。  

  广播剧成就奖是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合设立的代表中国广播剧最高成就的奖项。其中包括 “编剧成就奖”、“导演成就奖”、“制作人成就奖”、“音乐成就奖”、“音响成就奖”、“录制成就奖”和“繁荣广播剧团队成就奖”,设立此项奖旨在激励广播剧从业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肯定他们为繁荣广播剧创作做出的突出业绩,从而进一步推动广播剧事业的发展。  

  评委会从收到的申报材料中经过反复讨论、评比,投票选出制作人成就奖两名、导演成就奖一名、编剧成就奖一名、录制成就奖一名。评委们一致认为,这些获奖人员都是多年来在广播剧事业发展中成果显著、贡献突出的广播剧人,授予他们成就奖,实至名归。  

  评委会上,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专家们还就《广播剧成就奖评选条例》逐条展开深入讨论,对其中一些条款提出修改意见。  

  另外,评委会还对“杰出贡献奖”获奖人员进行了提名。 

  评委会认为,本届开始增设的“杰出贡献奖”,旨在表彰那些在广播剧事业发展中成就显著、贡献突出、现已离退休的老一辈广播剧人,应当广泛征求意见。考虑在全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老前辈人数较多,决定分批授予,第一批授予三十位。 

  由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承办的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第十届广播剧专家评析会于2010年9月4日在西安举行。 

  来自北京、黑龙江、重庆等地的专家评委齐聚一堂,就先期各自审听的剧目展开热烈的讨论和严肃认真的评议,本次评析共收到全国47个会员台选送的61部(275集)、5种类型(单本、连续、儿童、短剧、超长)、多样风格的广播剧作品。共评出金、银、铜奖52部,此外还评出了最佳制作人、编剧、导演、音乐、音响、录制、男、女演员8个单项奖的12位获奖个人。  

  在评析中评委们一致认为这次参评作品不仅数量多、质量好,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绝大多数作品在选材、制作上水平又有所提高。重大题材的作品开掘得很有深度,感染力很强。有很多作品除了保持精品的特点外,同时具有贴近生活、雅俗共赏、可听性强、适合走市场的优势。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参与制作的青春题材的广播剧,显示了很大潜力,令人欣慰。此外,这次参评作品出现的最大亮点就是剧本原创多,自己演播多。短剧、超长剧基本上是由本台主持人自行演播,这说明广播剧队伍在扩大,新人在成长,自主创作能力在增强。  

  此次评析,专家们就参评作品存在的问题也提出意见。例如一些歌颂英雄模范的作品如何跳出真人真事的局限,写成艺术作品;在剧本创作时要端正创作思想、以正确舆论导向和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创作;在创作选材上要杜绝“跟风”现象,避免题材雷同;改编或移植剧本时一定要增强版权意识,依法办事;自主创作、演播的作品也要不断提高,要逐渐解决过于粗糙、简单化的问题。  

  本届评委会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的六项单项奖基础上,又恢复了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女演员的评选,并明确此奖项只针对电台业内人员,目的是鼓励电台业内人员参与演播,发挥业内人员的艺术潜力,培养自己的演播队伍。   

  三、举全体会员台之力,筹备2010年年会和广播剧人大联欢。 

  今年的年会因为有纪念活动同时进行,所以内容丰富,工作量很大。除例行的年会筹备工作之外,还要组织一场广播剧人的大联欢。为此秘书处很早就着手策划、组织、发动工作。以期通过演出展示新中国广播剧的成就和广播剧人的热情与才艺。 

  为筹备这场具有纪念意义的演出,各会员单位付出了极大的热情,争先恐后为纪念演出献计献策、多做贡献。涌现了很多人才,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体现了可贵的团队精神。很多创意的采用、节目的推荐、人员的选定都是在网上“讨论”决定的。这种参与范围大、工作效率高、节俭、低碳的工作方式为以后的研究会工作开了好头、在此让我们对这些热心志愿者的参与和奉献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次年会,由重庆市万州广播电视台承办,各级领导和会务人员为把活动搞好付出了巨大努力,我提议,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向万州局台领导和会务人员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此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文艺广播、广东电台南方生活广播、广东四会市广播电视台、深圳宝安广播电视中心、镇海广播电视台、山东广播文艺频道、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宁波人民广播电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之声、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漳浦人民广播电台、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邯郸人民广播电台、无锡广电集团广播中心等会员单位为这次年会和庆祝晚会慷慨解囊,提供了资金赞助,建议大家以热烈掌声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四、认真抓好日常工作。 

  2010年研究会的日常工作在紧密配合今年的重点工作前提下,秘书处十分重视网络、广播报、季报的工作。研究会网和中国广播报的广播剧专版都越办越好,内容丰富,信息反馈快。特别是广播剧吧专版,由初期的每月两期增加为每月四期,今年6月29日中国广播报还为广播剧编辑了一期特刊——“剧”动广播——新媒体环境中的广播剧生态,刊登了很多广播剧人的精彩文章。中国广播报广播剧专版能够坚持办好,首先要感谢全国会员单位的支持和众多撰稿人的义务劳动,还要肯定研究会秘书处为了保证这块广播剧人宝贵的版面不间断,想方设法组稿、约稿,不辞辛苦改稿、写稿所做的不懈努力。 

  中国广播剧双月报在今年年初出版了第35期以后,从今年第二季度以后根据节能、低碳的理念改为季报,目前已出版两期。首期季报已经以全新面孔和大家见面。 

  第二期季报,是配合培训研讨班出的专刊。刊登了研讨班上专家的讲课内容、制作人的体会和有关领导的精彩发言,还刊登了研讨培训期间的部分精彩写真照片,实为广播剧人一份难得的学术资料。 

  本年度的最后一期季报将作为2010年年会的专刊,收入本次会议所有值得记载的内容,希望大家在会后将此次会议的感受感悟感想及时写出来发给秘书处。 

  下面我想再概括谈谈目前广播剧面临的形势及明年的工作。 

  今年广播剧发展的形势如何,我想大家在我前面的报告中应该已经感觉到了。今年虽然不是评奖大年,可是从送评剧目的数量和质量上看,令人乐观。在我们限定常规项目每个会员单位只能送一部的情况下,广播剧评析参评剧目还是达到61部,共计275集。这个参评数量一点也不比评“五个一”的大年少,而且剧目质量稳步提高。作品的原创性、本土特色、多样化都很突出。特别是一批年轻人参与创作和演播的广播剧带来了青春的气息,得到了评委的肯定,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这股强有力的新生力量的出现为将来广播剧常态播出创造了条件,给广播剧的发展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希望。 

  继龙脉影艺制作公司之后,深圳宝安广电中心也在申请建立中国广播剧南方制作基地。基地建成以后将充分发掘宝安广播剧的品牌效应,形成集制作、培训、语音、视频、网络、动漫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有利于推动宝安广电产业的发展,同时将改变广播剧制作北强南弱的格局,更好地促进中国广播剧的创作繁荣。 

  增强自我宣传意识,注重为广播剧新作播出宣传造势也是近年广播剧坛的一大亮点。2008年年底,温州电台为本台创作的大型系列广播剧《温商传奇》举办了隆重的开播仪式。今年中央台、邯郸台和南昌台都相继搞了此类活动。  

  中央电台在今年春节和五一期间分两轮隆重推出了新录制的20集全国道德模范系列广播剧《中国好人》。该系列剧在中央台中国之声、都市之声、中华之声、华夏之声、文艺之声、老年之声等六个频率及中国广播网进行展播期间,中央台加强新闻宣传,及时播出各界反应,在相关频率开办《中国好人》系列广播剧电话连线,并以道德模范访谈等形式,对整个广播剧的制作给予准确、及时、充分的报道。中国文明网、中国广播网设立相应的专栏,并提供在线点听。与此同时,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广电总局做出部署,从5月起,该剧在全国地市级电台播出,从而形成“热播”效应,以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营造全社会崇尚美德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影视屏幕抗日题材作品不少,但广播剧却很少见。南昌台以东京大审判为主题的广播剧新作《大法官梅汝璈》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了强化舆论,他们动用五个频率及时滚动播出,收到很好效果。 

  8月20日邯郸台在演播大厅也为歌颂党的优秀组织干部的广播剧新作品《王彦生》举办了隆重的开播仪式和专家听评研讨会,来自全市各个行业的100多位听众代表参加了开播仪式并现场收听了广播剧的精彩片段。许多听众在收听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开播仪式以后,邯郸电台在新闻综合广播对该剧进行首播,随后在经济生活广播、交通广播和戏曲长书广播进行轮流播出。由此可见,各台领导,对广播剧的制作,播出十分重视,广播剧的发展势头如日东升。 

  最后再谈谈明年的工作任务: 

  一、继续抓好评析创优,进一步鼓励市场化的超长广播剧制作生产 

  广播剧专家评析是研究会一项重要工作,要一如既往坚持标准,严格要求,重审听,重讲评;协助中广协会评好政府奖;实践证明广播剧要占有听众市场,超长剧、系列剧较占优势,研究会已设立此项奖多年,期望能引导大家生产更多更好的作品,以满足听众要求,开拓市场之路。 

  二、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从今年参评的论文情况看,广播剧人研究理论总结经验的积极性还略显不足。虽然广播剧发展,实践是第一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及时的理论总结与提升对广播剧进一步的科学发展必定有指导意义,可以少走弯路,尽快达到胜利的彼岸。希望我们的广播剧人在重实践的同时要重视总结经验,重视理论探讨和研究,并形成文字。研究会提供发表平台,达到交流共享的目的。 

  三、继续完成纪念活动的另外三项任务 

  纪念新中国广播剧诞生六十年、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30年广播剧研讨会拟于明年春节后召开; 

  征文集《我与广播剧六十年》争取在明年年初出专刊;目前已收到一部分稿件,希望大家继续踊跃投稿,用我们的文章记录广播剧的发展历程,抒发我们对广播剧艺术的炽热情怀。 

  筹备已久的《中国广播剧简史》力争在明年完成初稿。 

  四、出版《中国广播剧精品集》续集 

  继八卷本的《中国广播剧精品选》之后,研究会决定出版《中国广播剧精品选》续集。目前目录已初步拟定,续集收入的剧本主要是从2005年至2010年的获奖剧目中选定,预计出版四本,共计160余万字。 

  五、继续办好广播剧网和广播报专版、广播剧季报 

  研究会秘书处为了更好地为会员台服务,在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还是增聘了专职编辑,加强了网络维护力量和报刊编辑力量。目前已见成效,今后会继续努力,使广播剧网站和报刊为广播剧研究会的工作和全国广播剧人的交流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志们,回顾广播剧研究会30年,乃至新中国广播剧60年的发展历程,坎坎坷坷,实属不易。广播剧人咬住青山不放松,艰苦打拼到今天,终于开拓出一派喜人的形势,但形势喜人,也逼人。中国广播剧的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时期。让我们抓住机遇,群策群力,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努力推动全国广播剧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再创新的辉煌!  

责编:李奕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简介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它是全国广播系统成立最早的社团之一。多年来,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积极开展工作,组织业务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扶植各台进行剧目创作。从1984年开始,组织创办了全国广播剧评奖活动,对中国广播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研究会会员台80余家,每年定期搞评奖、业务研讨、节目交易活动,并出版专刊、开办独立网站。

联系我们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联系地址
邮编:100045
地址:北京西城区真武庙二条真武家园二号楼三单元107室
电话、传真:010-86096439
电邮:xiaochen007@vip.sina.com
网址:www.zggbj.com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