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剧照,陆贾带着赵佗母亲来和谈。
赵佗和妻子。
据广州日报报道:在广州,无人不知南越王赵佗,他是2000年前广东开源的关键性人物,岭南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的推动者,两次归汉,百岁身故,颇为传奇,但出了国门却鲜有人知。4月26日当地时间晚上7时,首部广州本土文化大型历史剧《南越王》在匈牙利著名戏剧剧院——布达佩斯威格剧院首演。
载誉归来 给你一个“丰满”的南越王
《南越王》浓缩了赵佗从30岁到106岁的漫长一生,讲述赵佗在秦始皇时期受命征战百越、称王称帝、“两次归汉”的历史。2007年,《南越王》首演并取得热烈反响,去年,《南越王》载誉归来,进行了复排。
今年,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带着这部大制作来到布达佩斯,这也是中国话剧作品首次来到匈牙利。导演王筱頔在采访中表示,话剧并非要原原本本呈现历史的面目,更多的是向观众传递一种人文关怀和精神境界。因此,她以赵佗“天下一统,马放南山”的政治理想为主线,做了一些有意思的设定:一是归汉和谈主角赵佗和陆贾的君子之交;二是赵佗母亲甘当“和谈人质”的大义为先;三是赵佗长寿背后的豁达果敢。“人文的、审美的内核正是《南越王》魅力不减的原因,也是我们把它带出国门的底气所在。”
这次演出,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足足带了200多套服装,以表现长达70年的时光流转和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过程:秦、汉服饰用红色、黑色的主色调,绿色与黄褐色等自然色调代表南越的原始状态;随着中原文化的融入,南越服装的色彩更加缤纷,设计上保留粗麻的内衬和宽短的袖子,加入丝绸的短褂、裙裤,适应了岭南的自然气候,也体现了汉化的特色。
演出传递广州开放务实的城市性格
据了解,话剧团出国还处在开拓阶段,能到国外演出话剧作品的剧团屈指可数。要原汁原味地把中国话剧佳作带到异国观众面前,王筱頔也有一些困扰。
首先是字幕翻译问题。“只有翻译得好观众才会喜欢。”王筱頔有些忐忑:“我们还不知道字幕翻译得好不好,只能通过观众的反应判断。翻译者要深知中国和匈牙利双方的语言文化背景,这样的人才可遇而不可求。”其次是准备、换装时间问题。三天才能完成的搭台布景要在一天半的时间内完成,舞台队工作人员要白天黑夜连轴转。舞台搭好,离开场也仅剩下五六个小时。一幕五年、十年、三十五年的变化,更要求演员在两三分钟内甚至几十秒内从头到脚换装。
最后是场地环境的变化问题。“剧场艺术的魅力在于每一场都是不一样的。”据她介绍,最难的是打光的调整。“灯光不对,舞台空间的美感就会被大大削弱。而空间一变化,光就要全部调整。”她说。
“南越王是广州城的开创者,这个城市也一定带有他的性格。他带去了人口、牛羊和中原文化,让越人安定一隅,没有他就没有南越的发展。所以第一次来,带上这张广州名片最合适不过。”王筱頔说,《南越王》的演出成功也意味着广州开源、发展的历史,开拓、务实的精神被传播到了国际。
主创团队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董事长、艺术总监、《南越王》导演王筱頔女士表示,一个人的故事也是一座城的历史,此次跨国演出,不仅让世界了解南越王的一段古,也向世界传达出一种城市性格——广州“开放务实”贯穿古今。
掌声长达5分钟 《南越王》让观众对广州神往
据了解,布达佩斯有2家剧院和20多家剧团,闲暇看戏是当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市场部负责人陈志荣透露,威格剧院的大厅可以容纳1000多人,在演出前1天,剧院已售出80%的票,演出当天的临场售票有10%。记者在观众席观察到,第一层几乎坐满,仅第二、三层有零星空位。
演出前5分钟,一位等待入场的观众告诉记者,之所以在购票网站上选择《南越王》,是因为正逢布达佩斯的中国演出周,看到这部特别的话剧就毫不犹豫地买了票。演出一开场,壮观的秦兵马俑铺陈开来,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一幅岭南原始部族的卷轴拉开,把观众传送到2000年前的南越。演出最后,在“黄河之水水泱泱,黄河之水水流淌……”的歌声中,观众和着旋律热烈鼓掌,长达5分钟。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的母亲,她为了国家的安乐甘愿与久别重逢的儿子再次分离。”一位叫Kiss Anikó的观众感慨道。另一位叫Erzsebet Andó的观众则被南越王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他是一个有领导力和人文关怀的王!他让我对广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记者发现,语言隔阂仍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障碍,“音乐和服装非常棒,但我只能明白60%的剧情,中文名字太多,有时分不清谁是谁。”观众Eoit Vioa说。记者在演出后台见到了此次的字幕翻译者爱娃,一口京腔、语速飞快的她表示,剧中语言比较直白,除了部分粤语词汇有些难理解,整体上并不难,但因为角色众多,名字又是拼音化的翻译,观众要对上号会有些难度。
演出第二天,记者见到了威格剧院的院长Enik Eszenyi。据悉,威格剧院去年曾来到广州,参加广州话剧艺术中心举办的国际戏剧演出季。她表示:“这是第一次邀请中国话剧团来演出,观众好评如潮,这为双方更深入的演出交流合作开了个好头。”
编辑:
王雪薇
关键词:
广州;传统文化;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