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记者 肖文舸 黄叙浩
黄鸿基 欧志葵
实习生 李安成
主轴转动,一块块钢构件在数控机床打磨下与图纸要求毫厘不差。
数据跳动,一行行代码被精确编写,再“指导”机器人完成抓取。
剪刀舞动,一个个时装造型被设计制作,完美贴合模特身材。
在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这场史无前例的技能“全运会”上,这样顶尖水平的技能较量随处可见。翻开成绩单,广东代表团共揽获32金、13银、11铜和27个优胜奖;金牌数占86个项目金牌总数近四成,是唯一金牌数量超20枚的省份,金牌数是第二名的近三倍。细数金牌项目,光电技术、移动机器人、云计算、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这些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新产业项目占比近七成。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这支队伍强大的背后,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为什么是广东?从参与者到组织者,从校企合作办学到政企合作办赛,这里有一套被实践证明的高效“战法”——
通过各类技能大赛为技能学子提供大量成才机会和平台;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办学,推动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创新采用政企合作办赛,发挥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使用主阵地作用……产业链完整、制造业基础良好的广东,为全国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肥沃土壤和广阔空间。
大赛虽已圆满落幕,但高水平工匠队伍培养永不停歇。“这次大赛让我们更加感受到国家大力培养技能人才的决心和力度,我们将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的广东技工,激励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院长杨敏说。
人才+平台
从“刚开始手在抖”到“享受这个舞台”
职业技能竞赛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对壮大技术工人队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广东历来重视参与和举办各项技能大赛,并加强成果转化,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训。
从2011年开始,广东连续参加5届世界技能大赛,累计为中国摘得15金、10银、12铜和21个优胜奖,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广东选手获得的金牌数占全国一半。不仅如此,广东每年还推动各行业、企业、院校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90余项,直接带动180万人次参加岗位练兵、技能比武。
通过大赛,年轻的“老将”填补了遗憾,实现久违的梦想。“享受这个舞台!”如愿拿到金牌后,此次大赛数控铣(国赛精选)项目广东选手范彪说,“我对自己的实力一直充满信心,从上一届世赛落选到现在,自己在心理状态和稳定性上成长了很多,这对我人生也是很好的历练和收获,接下来将全力备战世赛!”
通过大赛,初出茅庐的“小将”战胜了自己,收获了成长。“一开始比赛,我手都在抖!第一次参加这样高规格的全国比赛,前几天我都睡不着觉。”本次大赛工业机械项目广东选手林家喜说,“我这个项目对精确度要求很高,恰恰不能手抖。我就深呼吸,回想自己平时把比赛涉及内容都练得很熟了,慢慢调整好,发挥出了自己的水平。”
通过大赛,差点放弃自己的少年重拾眼里的光彩,搏出了更好的未来。“移动机器人项目主要考验选手设计、装配、编程、管理机器人内部机械、电路、控制系统的能力。”曾经参加过世赛选拔赛的选手陈衍此次作为解说员,向观众普及自己钟爱的这个项目。“学技能改变了差点辍学的我,现在我从事移动机器人设计和研发工作,每个月工资近3万元,我会坚持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他说。
通过大赛,从业多年的劳动者提升了技能,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很珍惜这次参赛机会,这些年广东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技术、资源、人才的帮助,帮助我们靠技能脱贫。”来自西藏、47岁的电工选手普布丹珍说,“这次比赛回去,我要把在这里看到的、学到的好好地告诉林芝年轻人。”
学校+企业
与“世界500强”一起培养学生
10名选手参加8个项目比赛拿下7块金牌,这是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此次参赛的成绩。
“我们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合力打造一流的专家教练团队,这是培养金牌选手的关键。”该院党委书记冯为远说。作为中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成绩最好、金牌最多、奖牌最多的参赛单位,该院近三届世界技能大赛共获得8金、2银、4铜。
冯为远介绍,近年来学院与西门子共建中德西门子技术(中国)国际学院;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共建6个“校企双制”示范园;与200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双制办学,共建实训中心,实现了教学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让我在学校就有机会去企业实习,进而接触最前沿技术,开阔眼界、精进技能,毕业时也更了解业界情况,找到理想的工作。”陈衍说。
他当初入职的校企合作企业——广州慧谷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还是本次大赛的设备保障单位。“对企业来说,与学校合作一同参与学生培养,不仅能提供业界力所能及的帮助,也是为企业自身发展积累人才资源。”该公司总经理叶智豪说,“这样高规格的赛事能使用我们的产品,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更能激励我们不断前进,同时也向全社会发出了大力培养技能人才的信号。”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院长汤伟群用数据印证了校企联手培养人才的效果:“通过构建‘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办学模式,我们得以与产业密切对接。在就业压力加大的市场环境下,毕业生始终供不应求,常常提前一两年就被企业‘预订’,企业求人倍率达5∶1,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68%。”
广东省人社厅副厅长杨红山介绍,广东技工院校一直将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办学制度。校企共办“冠名班”“订单班”,结合企业需求制定教学计划,进行人才定向培养,实现人才定向输送。校企共建“校中企”“企中校”,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真实的企业文化、技术设备、工作任务,毕业即就业,真正打通了“从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政府+企业
直升机挖掘机“开”进赛场
此次大赛中,广东不仅是参与者,也是组织者。通过创新建立“政府+企业”合作办赛的新模式,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能人才使用和培养主体的作用。
“要想做强制造业,优秀的技术工人不可或缺,技术工人一直都是我们宝贵的人才资源。”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品牌公关部部长尹捷介绍,“我们为大赛提供了39台整车、28台发动机以及相关零部件,助力建设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出一份力。”
不仅是广汽,华为、腾讯、西门子等超过120家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积极为大赛提供比赛设备、技术人员等各项支持,累计提供了总估值约6.3亿元的设施设备及技术服务。
在这样的支持下,大赛调配了直升机、地铁车厢、数控铣床、挖掘机等大型重型设备设施及各种工具、耗材等,为广大技能人才打造与现实工作环境高度相似的竞赛场景。
“到广东参赛不虚此行。”来自山西的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选手李智豪说,“广东培养技能人才的做法非常创新独到。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产业最前沿的一些应用,也看到自己与顶尖水平的差距,同时认识了很多业界的朋友,帮助我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通过参与大赛,企业也获得了更好培养技能人才和高质量发展的机会。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培训总监李韶彬说:“我们将以这次大赛为契机,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计划通过三年左右的时间,率先探索构建支撑民航运输业发展所需的飞行、机务、航务、乘务、地服等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