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张胜强摄)


  央广网广州2月20日消息(记者张胜强)2月20日,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之际,广州召开推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新闻发布会。记者在会上获悉,基础研究已占广州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达13.9%,创历史新高,接近世界先进国家水平。  
  两年以来,广州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定位与要求,突出“从0到1”的原始创新,带动“从1到N”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力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首次将广州、深圳、香港组合,形成‘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2位。”广州市科学技术局一级调研员李江介绍。
 
  加快国际、区域科技创新协同
  2019年9月,为发挥港澳地区的国际化优势和广东改革开放的优势,广东省科技厅启动联合实验室建设。截至目前,在穗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已达10家,主要分布在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
  “在广州工作的两院院士已有115名,并颁发出人才绿卡7600余张。”李江表示,为吸引港澳台高端人才来穗创新创业,广州已为1902位境外高端人才拨付财政补贴5.88亿元。
  2月19日,《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正式挂网。这也意味着,南沙将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
  广州南沙区常务副区长谢明表示,通过高规格的政策支撑,南沙将进一步集聚全球高端创新人才,深化粤港澳人才合作,营造创新创业的一流营智环境。
  同时,为更好地搭建科技人才交流沟通的桥梁,广州市科协在建设大湾区新型协同创新组织的基础上,还积极推动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的落地。
  广州市科协副主席张勇介绍,从2018年至今,连续三年的创交会上,来自大湾区的参展项目都超过50%。“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成功落地的创交会项目,超过70%都在大湾区内。”
  一个是千年商都,一个是经济特区。广州,与深圳携手在“双城联动”中发挥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同样十分重要。
  “要完成科技领域推进广深战略合作的第一批重点项目。”李江透露,广州正推动广深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和科技评审专家库互通,并加强与东莞、珠海等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共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科技创新离不开企业,科创成果能否让更多人受益更是有赖于企业在市场上的不断推动。
  数据显示,广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已提高到51%,实现5亿元以上大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增至41家、54家。
  李江强调,广州将强化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实施分层分类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行动。
 
达安基因生产车间(央广网发 通讯员 肖昆华 摄)

  位于广州黄浦区的达安基因,在2020年1月12日获得新冠病毒基因序列信息后,仅用48小时便构建出核酸检测试剂盒,成为首批全国发布研制针对核酸检测试剂的两个厂家之一。
  “因为试剂盒的所有核心原料均为公司自我研发,不受制于人,所以我们才能把产能扩大到每日100万人份以上。”达安基因首席科学家蒋析文说。
  广州黄浦区副区长贺璐璐介绍,为激发科技产业活力,黄埔区通过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以提高科技企业的竞争水平。“2020年全区研发经费占GDP4.38%,成为广州首个超过4%的区域。”
  同样受益于粤港澳不断深入探索创新合作机制的,还有广州金域医学。
  2020年7月,南粤·金域澳门医学实验室获得澳门特区政府审批并拥有检验牌照,可开展包括核酸检测在内的一系列医学检测,目前日均检测量可达5000例。
  金域医学集团高级副总裁汪令来表示,将继续做好粤港澳大湾区生物技术产业的“超级联系人”。“不仅把内地优秀的技术项目介绍到香港、澳门,也帮助更多的国际先进技术转化到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