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深圳3月31日消息(记者 夏燕)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一连串90%的背后,深圳科技创新藏着怎么样的“秘诀”?

  3月3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跟随“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走进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媒体采风团,走进深圳大学、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厂、后海金融商务总部基地,探寻深圳科创崛起的“密码”。
 
  厚植育才沃土
  1983年以前,深圳还是一片高校贫瘠之地;直到1983年深圳大学成立,这片土地才有了第一所本地高校。
 

1984年,深圳大学在全国率先实行学分制。(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深圳大学继承了深圳改革创新的精神,成立之初便开创了多项教育先河,如率先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率先实行学分制、成立全国第一家就业指导中心……
  同时,从建校之初招收212名学生,到如今拥有超过3.8万名在校学生,深圳大学也以“深圳速度”,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培养了大量人才。
  “深圳的每一栋高楼里都有我们深大的校友。”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表示,从深大毕业的学生,80%以上都会在粤港澳大湾区扎根落户。
  作为一所与深圳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大学,深圳大学不断加大在科研上的投入。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大学科研总经费超过16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373项,立项数稳居广东高校第2位。
 
深圳大学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我们(学校)的国际排名,平均下来每年进步100名。”李清泉指出,尤其是过去10年,深圳正在从高等教育洼地向高等教育高地转变。
  他透露,目前深圳大学正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规划,就是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类型,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面向全球揽才
  除了发展本地的高等教育,深圳还将目光转向世界,力求在全球招揽科创人才,为深圳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力。
  早在2014年,深圳就成立了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以下简称“梦工场”),提供拎包入住、各种配套服务设施等,成为国际青年“创业梦”开始的地方。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央广网记者 夏燕 摄)
 
  作为梦工场的首批入驻企业之一,工匠社创始人兼CEO招俊健表示,从2017年商业化至今,营收翻了近30倍,其产品竞技机器人已经远销国外,“70%是国内市场,还有30%是德国、日本等海外市场。”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478家,其中香港团队220家,团队总融资额超过23亿元。
  而梦工厂只是深圳招揽科创人才的一个缩影,随着深圳科技创新的推进,深圳还在不断面向全球揽才。
  近日,《深圳市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行)》正式发布。其中就提出,重点认定科技创新人才,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打造完整人才梯队、完善创新生态,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