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6月21日消息  6月21日11时32分,迎来夏至。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象征着热情与浪漫。
  在北回归线穿越而过的广州,今年的夏至因为一场突发的本土疫情而多了不少独特的温度。
  它是天气的温度,是身体的温度,也是科技的温度,更是人心的温度。
  不同的温度,串联起广州过去这一个月的故事,也定格了太多难忘的瞬间。
 
  40℃
  在与病毒“赛跑”的过程中,广州创造了一项纪录——全球城市最大规模的核酸检测行动。
  据官方通报,5月21日至6月12日,广州三轮全员核酸累计检测3602.3万例。对于一个超大城市来说,“全员核酸”背后承载了太多人的日夜坚守。
 
广州市大规模核酸采样现场(央广网发 广州市宣供图)
 
  过去这一个月,广州的最高气温一度达到了40℃,这也是绝大部分医护人员的工作条件。
  “你是刚从河里面被捞起来的吗?”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肾内科主治医师胡建广,在完成核酸采样收工后全身被汗水浸湿的样子,让人心疼。
  但这也是医护人员烈日下工作的常态。
  “普天之下少有豪杰,芸芸众生皆有热血”。曾在荔湾区高风险区为居民做核酸检测的胡洋洋一直记得这句话。
  为了能让一件防护服发挥最大作用,胡洋洋经常顶着高温,从早上七点一直穿到下午三点。“我们应该要往前冲,因为祖国在我们身后。”
  广州不只一个“胡建广”、一个“胡洋洋”,在这场战疫中,医护人员们身披白色“战衣”,在这场考验身心的“硬仗”里冲锋陷阵。
 
  37.3℃
  “您好,请测量一下体温。”“您好,请填写一下健康自查表。”
  37.3℃,是这场对话的核心:这是鉴别是否有发烧症状的数字,也是确诊患者较为明显的症状之一。
  6月7日上午9点,广州高考第一场语文科的考试铃拉响,两名确诊的高三学子,同样拿起笔开始作答。
 

医护人员为隔离考生处理考试用品。(央广网记者官文清 摄)

  两间不大的“特殊考场”内,只有笔声沙沙作响。
  体温红线之下,是他们回家的信号;红线之上,则有更多的“家人”陪伴着。
  “经历过这种事情之后,我觉得不管我以后做什么,都会选择对社会有帮助的行业,为社会作出贡献。”其中一位考生说。
  截至6月19日,本轮疫情广州已有20名确诊病例出院。他们,带着广州人的自信与淡定,走出病房,迎接崭新的生活。
 
  35℃
  身处在不能随意走动的封闭封控区里,吕耀明每天的步数超过了2万。
  配送生活物资,登记独居住户健康情况……吕耀明手机上的提示音一直在响,因为“志愿者微信群的任务和通知要及时留意。”
  在他的推动下,该栋楼4户居民领到了来之不易的特殊用药,久违的喝彩声在楼栋聊天群里响起。
 

志愿者为封闭封控区居民配送物资。(央广网发 广州市宣供图)

  35℃,也是一份温热饭菜的温度,但为了让更多的居民能及时领到物资,吕耀明和他的志愿者伙伴们经常忙得来不及吃上热饭。
  据不完全统计,参与此次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上岗人数已经超过10万人次。他们,也是广州在疫情下从未消散的烟火气、热心肠、人情味。
  这些流动在广州大街小巷中的“血液”,让这座城市变成了无法被攻破的堡垒。
 
  8
  在广东首个“猎鹰号”气膜方舱实验室内,检测人员一刻不停地忙碌着。
  核酸检测样品的运输,需要保存在8℃的冰箱中。一天当中,潘晓竹至少要收到这样的冰箱数百个,最多一晚上检测2500管。
 
医护人员正在检测核酸样品。(央广网记者 官文清摄)
 
  科技是冷冰冰的吗?那可不一定。
  广州拥有55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拥有生物医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000多家,目前全市具备核酸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有23家。
  在本次疫情防控中,科研机构、企业研发出的“硬核”科技,是广州在短时间内完成全球城市最大规模核酸检测行动的强有力支撑。
  科技战“疫”,对于广州来说,并不是纸上谈兵。“科技防线”,同样也是广州在本次疫情中筑起的新阵线。
  “每一份样本都是一颗跳动的心。” 潘晓竹一直坚信。
 
  “测温计”
  疫情考验着城市的应对和管理能力,同时也检验着一座城市的底色。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那么它的“测温计”正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市民群众。
  他们,是日夜步履不停的医护人员,是身处病房却保持乐观的患者,是奔走在大街小巷的志愿者,是面对风雨依然淡定的普通人……
  在疫情的“风雨”下,广州带着它独有的温度,展示在世人面前。
  同者虽分而必求合。
  这些人与这座城,同患难共甘苦,同呼吸共新生。
 
  策划丨 郭翔宇 王雪薇
  剪辑丨 刘帆 黄璐璐 孙冰 邓裕达 辛亮仪
  文案丨 张胜强
  (部分视频素材来源: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公安、南方日报/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