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视频号·Piotr博勇玄

  央广网深圳10月1日消息(记者王雪薇、张胜强,实习生陈晖)近日,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落下帷幕。期间,文化产业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不同国度、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观众到此一探究竟。

  在粤港澳大湾区馆内,以香云纱为主题元素来布展的佛山馆,纱帘半掩、颜色渐染,在周围一众科技感十足的展馆中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也正是因为这份独特,让不少好奇的目光在此停留。

第十七届文博会佛山馆(央广网发)

  香云纱的初体验

  七年前,渴望着全新生活的Piotr博勇玄,来到中国读书。自北京大学毕业后,他便一直在深圳生活。

  Piotr说,“creativity(创造性)”是促使他求学、创业、成为视频博主、从北京迁到广东等等一切行为的源动力。作为一名波兰人,他还有着一个中文名字——“博勇玄”。

  在深圳,Piotr亲眼见证了一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也让他更加好奇中国文化所蕴含的力量,这也是他觉得有必要来看看“文博会”的原因。“因为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哇哦!”当走近佛山馆看到独特的“画风”时,Piotr忍不住发出了感叹。随即端起相机,开始记录一种他此前从未接触过的面料——香云纱。

Piotr在现场仔细“研究”香云纱的制作原料——薯莨。(央广网发 陈晖摄)

  “香云纱是用薯莨这种纯天然植物来染色……”见到一名不太了解香云纱的外国朋友,梁子时装公司吴女士从原料开始,为Piotr介绍浸莨水、晒莨、过乌等一系列复杂的制作流程,以及作为国家级非遗,香云纱染整技艺的独特之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Piotr又学到了一个新词。

  在初步了解了香云纱的制作工艺后,Piotr大为惊叹。“它制作的过程很费力,需要花很长时间。我真的希望有机会去顺德,亲眼看一下它是怎么做的。”

  面料舒不舒适,穿上身才知道。在换上了一整套TANGY Collection服装后,Piotr已然成了香云纱的“代言人”。

  “大家都应该来试一下,因为你不知道你的衣柜里还缺了这样一件衣服。”

Piotr换上一套TANGY Collection香云纱服装与设计师在交谈(央广网发 陈晖摄)

  其实Piotr对香云纱如此感兴趣,还有着另一层原因。周末,他是拿着相机在大湾区四处拍摄的博主;工作日,他是为香港某服装公司提供国际营销建议的品牌顾问。

  在Piotr看来,上乘的香云纱服装有着同国际大品牌相近的价格,但这并不是问题。“因为它worth(值得)。它是用古老面料、传统工艺制成的中国服饰,但我觉得依旧能找到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更好地推广出去。”

  香云纱的重度爱好者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对于讲究传承的香云纱染整技艺来说,可能更是如此。

  但王伯杨不这么认为。

  作为桂林漆器、桂林柚器的非遗传承人,他获邀参加了本届文博会。由于经常使用香云纱作为制作漆器、饰品的搭配,王伯杨对香云纱的各种特质如数家珍。

王伯杨在挑选心仪的香云纱服装。(央广网发 陈晖摄)

  自本届文博会开幕以来,王伯杨连续几日来到佛山馆,打算挑选一件设计创新、工艺精湛、用地道的顺德伦教香云纱来制作的时装。

  “我和我周围的朋友都很喜欢这种面料,包括我的太太。”据王伯杨介绍,在广西,香云纱也有着相对稳定的客群,但在他看来,作为文化产业,香云纱依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觉得要走年轻化。”王伯杨表示,比如年轻人喜欢用香云纱做成手机包包、头巾等很多文创类的产品。“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现代材料与传统材料并没有什么边界,新一代消费群体的认知在进步,我们也要跟进。”

  近年来,伴随着消费升级,以中华传统文化和东方美学为基础,将传统与潮流相结合的“国潮风”在各个领域刮起。王伯杨认为这股潮流不容错过,“我们要让很多以前鲜有人知的传统工艺,慢慢变成我们的自豪感。”

  跨界与活化

  可喜的是,这些年越来越多的跨界正在发生着。

  当英国国宝级建筑师托马斯遇上香云纱,一幢形似“被切开的薯莨果”的建筑,成了国家非遗顺德莨绸保护基地——天意莨园;

  当服装设计师梁子遇上香云纱,古老的莨绸以另独具东方气质的时尚姿态登上了世界舞台,并在巴黎左岸打造了香云纱生态时尚体验空间“莨之家”,传播中国可持续时尚文化……

  正如本届文博会上佛山馆展出的《穿越古今看香云纱》一样,非遗的魅力不止于穿越时空,更在于因跨界而活化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