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球竞争看科技,科技创新看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同样是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的供给。培育技能人才,职业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作为中国高职教育的“一面旗帜”,2021年9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联手深圳科创学院组建了未来技术学院(研究院),由深圳科创学院发起人、XbotPark机器人部落创始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担任院长,2022年将迎来首批学生。

学科交叉融合、项目制学习、硬科技孵化……这些理念将如何融入职业本科的科创教育体系?对构建大湾区科创共同体,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采访了多位学生、教育专家、产业界领军人物,共同探讨大湾区科创教育的未来。今天推出第一篇,讲述一位“00后”应届毕业生的非典型创业故事。

央广网深圳12月20日消息(记者 王雪薇、夏燕)“想干大事,想做一些创新的事!”当被问到对自己的定位时,就读于深圳科创学院的孙英东爽快地给出了答案。

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大四应届毕业生。当身边的同学开始找工作或涌入考研考公的大军时,孙英东却坚定地走上了一条创业之路,而且还是与机器人有关的硬科技创业方向。

“我对创业的意愿很坚定。”从玩乐高到打机器人比赛,再到不断寻找自己的价值主张,“00后”孙英东的成长之路看似毫不费力,但用他的话说,是“这套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孙英东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央广网发)

一切从“玩”开始

玩乐高,是孙英东创业故事的起点。

初中时他只有一两套乐高,但却被玩出了各种花样。“按照说明书拼完之后,没得玩了,我就会把说明书扔掉,把乐高拆开拼成五个来玩,大概想这是个飞机、这是个车、这是个船之类的。”

“我对乐高有兴趣,可能就是因为喜欢动手折腾吧。”据孙英东回忆,自己真正接触到机器人是在高二。

“有一天,无意中推开一扇课室的门,发现了地上有机器人在动,好像他们有生命一样,反正就觉得很好玩,我也很好奇怎么让他们动起来。”

从那时起,机器人成为了孙英东的“执念”。他开始利用晚自习的时间疯狂训练,参加各类机器人大赛,“我的同学们肯定不能理解我,但我也不是为了加分,只是觉得很好玩。”

凭着对机器人的热爱和坚持,孙英东在高中阶段参加了两次比赛,均拿到了贵州省的第一名,这更加坚定了他大学去做机器人。“我相信有好的环境,加上我的能力,能做到全国第一。”

高考后填报志愿时,科技类大学成为了他的首选。

“仿佛加了‘科技’这两个字我就觉得炫酷。”最终,他选择了华中科技大学,专业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因为华中科大的这个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

“打”出来的第一

2018年9月,孙英东进入华中科技大学之后,立马去参加了新生机器人大赛,并且拿到了季军。之后,又加入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机械创新基地STAR团队,并在大二时接任队长,将团队从15人发展到50人,拿到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国家二等奖。

一路“披荆斩棘”,但“好动”的孙英东觉得还不够“好玩”。“当了队长后,离一线太远了。”

于是,大三的时候,他开始亲自“下场”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RoboMaster是50个人的事情,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是5个人的事情,我想要自己真正投入到一个产品里去。”

在那次比赛里,张英东带领团队完成了“自动熨衣机”的设计、制造、调试工作,获得了大赛的全国一等奖,作为第一发明人还申请到“智能熨衣机”实用新型专利一项。

“大概从大三下学期开始,我就什么比赛都不想打了,开始琢磨创业的事了。”

在当时老师的建议下,孙英东和同学开始尝试做城市的地下管道机器人。“那时我们唯一的选择是按老师说的做,但后来发现很多东西根本搞不清楚。”

如今,回想起这次项目失败的原因,孙英东反思:“没有特别硬核的技术”。

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探索如何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路。

“造”机器人

“曙光”很快来到。

“这就像一个世外桃源一样!”今年2月,参加2021XbotPark机器人部落(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科创训练营时,孙英东大为震撼。

“以前我在学校要大面积寻找,才能找到三五个有共同想法的人,但是到了松山湖,四五十人都是一样的,都是那种思维活跃而且想搞事情的,我对创业的理解也越来越系统化了。”

如果说松山湖的这段经历是孙英东创业梦的启蒙,那么深圳科创学院则是助他实现创业梦的“基石”。

深圳科创学院由已经孵化出近百家成功智能硬件企业的李泽湘教授领衔创办,提供植根于真实场景的为期一年的体系化创业教育,聚焦智能驾驶、智能建造、智慧生活、智慧健康,旨在打造人才培养-项目孵化-科技创业的创新生态系统。

“我第一次来的时候,那个滑梯就让我感到很惊喜,让我想到原来下楼不只是有电梯和楼梯两种方式,滑梯会不会更快?不会像电梯一样需要等,也不需会像爬楼梯那么慢。”

更让他感到惊喜的,还有项目制教学方式。“这边课程与课程之间,你会感觉它都是属于一个产品中的一部分,并且从理论到实践一条龙打通,老师会全程陪伴和指导,这是和以往教育体系相比最大的不同。”

坐在教室里的孙英东。(央广网发)

孙英东介绍,目前主修的课程包括机器人、物联网、传感器和设计思维,未来还会有一门创业素养课。其中,设计思维是他最喜欢的课程,因为能够帮助他“造”出市场接受的机器人。

“我之前做过很多机器人,但只是我自己喜欢,我来这的目的是创业,做出让大家喜欢的东西,这个东西是设计思维能够帮到我的。”

眼下,孙英东很珍惜自己在这里的生活,简单而充实。每晚在课室“奋战”到深夜,除了完成项目作业,还会研究改造一些智能产品。更重要的是,身边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学陪他“奋战”。

【篇后语】

孙英东的故事还在继续,深圳探索科创教育的脚步也在继续。

学科交叉融合、项目制学习、硬科技孵化……如果把这套体系化培养科创人才的模式前置,扩大到大一新生,是否会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呢?

2022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将迎来首批学生,课程聚焦智能硬件、智能制造和智慧医疗三个领域,提供四年制的科创教育,旨在培养能用科学方法定义问题、用多学科手段解决问题的创新创业人才。

作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职业技术大学,深职院的这一步改革或许不仅仅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更是一种回归,回归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初心。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编辑:张胜强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