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2月23日消息(记者官文清 实习生李诗 通讯员刘锦蓉)这里是连接广州科学城与知识城的重要纽带,这里也是藏在市区里的“森林氧吧”。

  在奋力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的过程中,一条小小的街道能发生多大的变化?地处广州东部的黄埔区长岭街道,用实际行动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近年来,当地大力推进“三旧”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推动产业导入,落地民生工程,走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在城市更新中“见缝插绿”

  冬日清晨,天气微寒,但长岭运动公园却是一派热闹景象:运动、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

  该公园面积不大,却“五脏俱全”,不仅有各类健身器材、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还配建了生态公共卫生间和微型应急站。

长岭运动公园已打造为“家门口的绿色健身房”(央广网发 李剑锋摄)

  “现在这里的环境好多了,以前连路都没修好!”谈及这两年的变化,周边居民很是感慨。

  据悉,此前这里曾是堆放各类建筑材料的闲置空地。在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后,长岭街道投资300万元对这一地块进行景观改造提升。

  “考虑到平整的地势和沿河的地理位置,我们运用‘绣花功夫’打造了这个‘口袋公园’”。据长岭街道党建办负责人陈海祥介绍,“‘口袋公园’规模虽小,但社会效果非常好”。

居民在长岭运动公园健身(央广网发 官文清摄)

  目前,长岭街道共打造了4个“口袋公园”。与此同时,当地还建成了68公里长的广东省首条国家级登山健步道——长岭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将黄埔区北部的山水景观、人文村庄悉数串起。

  在乡村振兴中“留住乡愁”

  长岭街道位于广州东部,森林覆盖率达到50%,生态绿地占80%,是黄埔区名闻遐迩的“森林氧吧”。

  其中,岭头村的红茶种植已有六十多年,是红茶“黄埔红”的原产地。得益于本土古茶基础优势和资源禀赋,岭头红茶具有天然的花果香,汤色红艳透亮。

  然而,这里的茶园曾一度面临严峻的经营困境。

  “以前茶园都是一家一户经营,比较分散,加上遇到新冠疫情,导致收益锐减。”岭头村村民胡艳玲回忆。

  “但是我们的情怀还在。”胡艳玲觉得,“这是祖先留下来的土地,一百年、一千年也好,我都想干下去。”

  转机发生在2021年6月。通过整合土地,岭头村在老茶园的基础上,新打造了“黄埔红”红茶创意园,由村民共同打理。

岭头红茶园打响“黄埔红”红茶品牌(央广网发 李剑锋摄)

  目前,创意园引入了以国家工程院院士刘仲华为代表的科研团队,以“院士指导+高科技+基地”为模式,在岭头茶园打造高端茶品牌乡村振兴项目。

  经过专家指导,茶园一亩地一年的产量从以前的40斤涨到了100多斤。胡艳玲感慨:“整合之后,我们把祖先的产业传承下去了,很有推动力、生命力、生产力。”

  “山水城乡”融合发展

  城市与乡村如何共生共荣?在长岭街道,经过多年探索,逐渐试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即“城市更新+乡村振兴”。

  在加强城市管理、提升整体环境的过程中,当地通过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将旧村庄整片区域进行连片整体规划。

  随着当地风景越变越美,环境越来越好,长岭街的城市更新改造也得到多方支持,形成了良性循环。对此,城市更新项目建设方总经理徐晓燕深有体会:“城市更新意味着人居环境的提升,乡村振兴代表着经济水平的提升。”

  以黄麻社区为例,此前这里地质灾害严重,山泥倾泻频繁。于是,政府先安排当地居民迁移至相对安全的平地上,再由建设方集中拆除村里的危房。

  对于其中结构较好的房屋,建设方运用“绣花”功夫,将其改造成民宿、精品酒店、餐饮等,为村民带来可持续收入。

  “随着这次专项整改,我们更加坚定了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路子。”陈海祥说。

  通过“城市更新+乡村振兴”,长岭街正努力推动实现“山水城乡”的高质量融合发展;而对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们来说,既是受益者,也是见证者,见证着城市与自然、城区与乡村不断迸发的新活力。

编辑:夏燕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