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凌晨,韶关武江区龙归镇田心村突然发生一起地面塌陷,所幸无人员伤亡。韶关市自然资源局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发挥技术优势,对地面塌陷点开展应急调查,应急处置工程也迅速完成。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是广东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根本遵循。今年是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实施的第二年。去年广东超额完成了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和民生实事综合治理任务。今年,全省计划组织实施200处大型及以上隐患点工程治理,组织实施1000处地灾隐患点专业监测和3000处中小型隐患点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去年完成避险搬迁1244户
  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今年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活动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地质灾害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与地质作用相关,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和地质环境安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工程开发活动变得频繁,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也随之增多。因此,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生动体现。
  今年的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将于4月22日在河源市举办,并将通过图片展等形式,着重介绍广东地质灾害三年行动计划的工作目标与成效。
  笔者从省自然资源厅获悉,2020年,广东超额完成了省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和民生实事综合治理任务。其中,完成避险搬迁1244户、工程治理勘察设计或施工1265处(大型以上隐患点305处),部署实施465处大型以上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减少受威胁群众9.6万人,减少潜在经济损失26.8亿元。
  在避险搬迁方面,清远、韶关、河源3市共集中搬迁265户,帮助1353名群众住上了新房,推进力度大,成效显著。工程治理方面,河源、茂名、韶关、梅州、肇庆5市共完成大型以上隐患点工程治理勘查设计或施工182处,解除受威胁群众4.81万人,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专业监测方面,广州、韶关、梅州、揭阳、清远率先完成了监测点建设。省级以上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支出方面,惠州、梅州、汕头、清远、揭阳、阳江6市支出比例均超过70%,支出进度快,资金使用效益较高。
  同时,广东省加快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目前已经基本建成了由乡(镇)长担任责任人、由村干部担任管理员、由群测群防员担任专管员的“三员共管”1331管理责任体系,为5865名群测群防专管员配置了简易监测工具,提升了群测群防专管员巡查监测能力。其中,东莞率先印发群测群防员管理暂行办法,细化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实行考核机制,有效提高了群测群防员的工作积极性。
 
  今年组织实施200多处大型
  及以上隐患点工程治理施工
  在去年严峻的地质灾害防御形势下,全省各部门落实防御工作责任,及时开展会商研判,滚动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各地提前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加密巡查监测,及时转移受威胁群众。各地勘单位及其所属地勘队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各地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全方位提供技术保障。在全省各地、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地质灾害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
  根据统计数据,去年全年,全省成功避让地质灾害4起,避免人员伤亡95人,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同比分别减少59%和74%。其中,深圳、珠海、汕头、佛山、韶关、惠州、汕尾、东莞、中山、江门、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潮州、揭阳、云浮17个市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今年,广东还将继续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一方面,要组织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今年1月,省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2021年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实施计划,明确2021年要组织实施200处大型及以上隐患点工程治理施工,组织实施1000处地灾隐患点专业监测和3000处中小型隐患点综合治理,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对于隐患点安装专业监测可以有效监测隐患点变化情况,及时作出预警预报,减少人员伤亡事故发生。专业监测方面,2020年以来,已完成1165处隐患点专业监测点建设和设备安装,仍有239处在加快组织实施中。
  省自然资源厅要求,各地对于避险搬迁新址建设涉及的规划调整和用地报批,要按照“特事特办、急事快办”的原则,开通绿色通道,优先予以办理;涉及的拆旧复垦、垦造水田等指标交易,要优先挂牌交易,推动避险搬迁工作顺利开展。
  对于中小型隐患点综合治理,也要求各地尽快将综合治理计划落实到具体隐患点,明确综合治理措施,特别是要尽快统筹落实所需资金,形成治理台账,加快推进项目实施,确保在今年12月底前完成治理任务。
  另一方面,广东省地质灾害大数据管理平台也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建设完成。结合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监测指挥中心建设,该平台将拓展自然资源监测、展示、分析决策、指挥调度功能,极大提升可视化和智能化水平。
 
  利用1000多处专业监测点数据
  及时发布预警
  根据广东省地质灾害趋势预测,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形势依然严峻。具体来看,局部极端强降雨影响大,预计汛期内广东省暴雨日数正常略偏多,个别市县(区)可能出现大暴雨以上的极端强降水。受其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会增大。
  在“龙舟水”集中降雨期,农村削坡建房、公路交通设施及旅游景区等边坡,发生群发性突发性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粤北、粤西和珠三角多为台风影响区,加上山地丘陵区地形坡度大,容易发生突发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各地已经部署、落实各项防御措施,严守不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底线。不仅要充分利用1000多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的实时监测数据,科学开展会商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确保监测预警到位;还要充分发挥群测群防员和技术支撑队伍作用,切实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确保巡查监测到位。
  与此同时,各地要认真落实汛期值班领导24小时在岗带班制度,发生险情、灾情及时向同级政府报告,确保值班值守到位。一旦发生灾情险情,要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协助当地政府果断撤离和妥善安置受威胁群众,严防撤出群众擅自返回危险区域,确保人员撤离到位。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光荣提出,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加强与应急、气象、住建、水利、交通运输等部门沟通会商,完善灾情信息共享、预案对接、应急联动等机制,合力做好防灾救灾各项工作。加大公众宣传和应急演练,把各方面力量调动起来,营造联防联动、合力防御的良好局面。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省自然资源厅决定在广州市黄埔区、梅州市兴宁市先行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试点工作。黄埔区、兴宁市在做好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将探索建立地质灾害风险区调查识别、研判、管控、处置响应、综合治理等机制,为全省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提供经验。
  撰文:黄叙浩 冯建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