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广东学生斩获27金53银,金奖数名列全国第三,再次取得好成绩。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也是引进、用好人才的主战场。

  全链条培养高素质人才

  引育高水平人才,为了培育更多高素质人才。

  金秋时节,广东70.3万名高考生踏入大学校园,开启青春新起点。“我要考上研究生,在高起点上取得更好发展。”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新生陈厚儒在报到第一天,定下了清晰目标。

  长期以来,广东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教育经费稳居全国第一。2020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5386.96亿元,比上年增长9.52%,有力促进人才快速成长。

  最近5年,广东高校为社会培养输送270万名毕业生;70%以上新增技术技能人才由职业院校配置;主要劳动年龄人口(20—5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52年提升到11.14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比例从16.73%提高到21.08%。

  人才的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有教育人士指出,教育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与广东发展定位、人才需求仍不相适应。

  为了进一步补齐这块短板,广东下定决心,“一盘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全链条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今年省政府出台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5年内新增438万个公办学位,力争15年内推动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跨入国内先进地区行列。

  揭阳、清远、汕尾、阳江4个地市启用首所本科高校,梅州、潮州新添首所公办高职,实现本科高校、高职院校21个地市全覆盖。

  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都会大学等港澳高水平高校在广东开展合作办学。

  优质教育资源在增加,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愈加四通八达。

  “人才是永不枯竭的战略资源。”省教育厅党组书记朱孔军说,教育作为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更应积极主动,心怀“国之大者”,培养更多社会需求、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释放改革红利用好人才

  人才辈出,更要人尽其用。

  “一颗种子发芽了!”一年多前,暨南大学签约“双一流”学科产学研合作,1亿元转让药学院院长丁克的科研成果“抗肿瘤新药多激酶抑制剂JND32066”,造福众多肿瘤患者。

  一系列领先的具有创新性的改革红利,成为科研人员干事创业的“兴奋点”。高水平大学建设启动之时,9条措施创新高校科研评价考核方式,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实现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拆除了壁垒,也激发了活力。2020年全省高校获得科研总经费超过251亿元,申请专利22643件,授权17655件,实际技术转让收入31231.1万元。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之后,学校办学自主权越放越活,也让“人才红利”加速释放。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全球引进400余名国际知名优秀学者和研究人员,其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5名,图灵奖得主2名,菲尔兹奖1名,各国院士近30名,国家级特聘专家近60名。

  华南农业大学成立群体微生物研究中心,人事、财务和设备全部单列,学校负责给机制、给经费和配人员,中心则负责自主运作、生产成果。

  东莞理工学院与新型研发机构、行业龙头企业、专业镇街、园区和国际名校不同类型主体合作,开展创新要素整合,建设了9个现代产业学院……

  “机制灵活、立足产业、适应市场,人才便能迸发强大能量。”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桂元龙说。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教育作为高水平人才聚集地,正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动力。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