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对牛山变电站进行启动前的调试。(央广网发)
 
  央广网江门12月3日消息 走进南方电网广东江门供电局项目管理中心办公室,挂在墙上的“匠人团队 劳模精神”几个大字让人眼前一亮,团队介绍里一组组数据、一个个荣誉更是让人称赞不已。然而这背后,是一次次攻坚克难完成大规模、工序复杂建设工程,一次次突破技术瓶颈,在工程建设道路上不懈探索的成果。
  江门供电局项目管理中心只是该局坚持“传承+创新”,精心打造“优质电网工程”的缩影。近年来,江门供电局紧紧围绕建设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目标,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江门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电力支撑。
  精益求精铸造精品工程
  11月29日,广东电网重点工程江门220千伏牛山(泡步)输变电工程顺利投产。
  回望建设历程,项目建设初期还比较顺利,但是工程量大、安全管控难度大、技术难题多、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等问题接踵而至,一个个困难重重地压在项目部每一个人的心头。
  “疫情对我们来说是重大考验,为降低疫情影响,我们提前动员部署,2月21日组织召开复工动员视频会议,布置防疫工作。2月24日起,全员到岗上班,步调一致、全力做好防疫复工准备。”该项目经理郑日平说。
  按照市委市政府落实“六稳”“六保”要求,江门供电局多管齐下,与总包单位协调,安排外地施工人员乘坐专车返回施工现场;建立参建单位人员台账库,并每日动态更新;压实责任,明确防控措施负责人及各级疫情防控职责。工程现场更是划定党员防疫责任区,设立党员责任区代表,现场挂牌公示,各人守土有责,监督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十个一”防疫措施,推进南网智慧工程实名制系统的应用,实施复工现场全过程疫情监控管理,做到了“防疫、复工两不误”。
  做好防疫措施,剩下的就是工程加快建设。“智能变电站建设对江门供电局来说是第一次,我们从可研开始进行技术攻关,特别注重博采众长,采用南方电网最新智能变电站技术。”郑日平说。
  无数次往返现场,无数个方案讨论,通过精心制定施工方案、合理分工等,有效推动了工程实施。各部门更是对整个工程在创新及可持续发展上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提出了多项措施和方案。
  江门供电局线路专责李晓斌对此深有体会:“该工程涉及夜间跨深茂铁路架线高风险作业,这是江门供电局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持续两周。我们通过提早统筹,提前组织专项方案审批,多管齐下开展各项安全技术措施。”
  工程建设期间,江门供电局安全监管部制定专人专项跟进方案,把安全教育送上门,为工程顺利建设保驾护航。项目管理中心选派有20年输电工程建设管理经验的技能专家马炳健和有20年安全管理经验的赵永康,进行了逾120次的现场巡查和驻点督查,整个工程安全、进度及质量巡查行程超过3万公里。系统运行部先谋而后动,提前布局,积极统筹组织变电继保人员开展多次智能变电站及设备理论培训、实操训练、出厂验收等,及时组织编制了验收指引,并在全省推广试用。
  整个工程验收期间,生技、系统、输电、变电、供电服务中心提前谋划、统筹分配验收资源,细化验收工作到工作日甚至以小时计,投入人员逾2000人/日。工程启动期间,牛山变电站站长吴翰林带着运行人员相互配合、准确无误地完成启动前的全站巡查、设备转冷备用操作等工作,遵照调度命令,紧密配合操作,顺利完成启动方案共814步操作,使线路顺利投运。
  最终,220kV牛山(泡步)输变电工程完美收官。该工程为智能变电站设计,采用先进、可靠、集成和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检测等基本功能。同时,具备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和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
  江门供电局更是一直传承“精细铸就品质”的精神,打造一批批的优质样板工程。500千伏圭峰站工程获得“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南方电网基建优质工程”称号,500千伏狮五线工程获得广东电网公司“安全、优质、文明”样板工程第一名,220千伏石名变电站工程获得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
  打造可复制可推广高价值模板
  如何打造推广价值更高的装配式变电站,是220千伏牛山变电站建设初期反复思考的重要问题。
  抓好工程管理,不能单纯依靠传统手段,要通过创新思维,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效率。项目团队运用责任矩阵管理模式,将工作任务分配落实到每个成员,并明确制定角色、职责和工作关系的矩阵图形。
  而此次新建的220千伏牛山变电站,更是全面优化应用2018年220千伏石名变电站建设过程中提炼的可推广可复制的装配式变电站技术,形成推广价值更高的模板。
  “全站建筑采用装配式建筑这一新形式,引入钢结构建筑、模块化设备、即插即用连接、工厂调试等新建设方式,打破传统,在工程进度和绿色环保方面优势明显。在加快工程进度方面,以变电站的主控楼为例,土建施工周期约半年,而220千伏牛山变电站只用60天就完成了。现场土建部分日均施工人数只需33人,人力成本需求相对以前减少50%。”郑日平说。
  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科技+智慧电网”的全面融合。据介绍,该工程利用信息挖掘技术,实现多源地学信息的综合分析与融合、三维BIM技术构建更为精准的工程模型、数字化设计信息的传递与重组。
  而早在规划设计阶段,江门供电局就将输电线路实景三维和设计的线路深度融合,将设计线路以三维的形式呈现在设计人员和管理人员面前,通过对比选出优化方案。结合三维实景的设计成果,整体移植到输电线路的建设阶段,方便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现场管理和检核,减少设计人员和管理及施工人员的沟通障碍,必要时可进行模拟施工,确保电力建设施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施工的精准度和效率。
  工程现场更是成立临时党支部,结合工程中遇到的难题召开组织生活会。运用“群众路线行动学习法”方式,融合每月工作例会,聚焦工程实施难题,群策群力,制定行动计划,引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确保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同时,组织党员参与电网转型升级相关精益项目、科技项目,鼓励创新管理思维,激发党员队伍创新创造活力,创新运用“5G+智慧工地”,实现智能视频监控、人脸识别实名制管理、VR安全交底、大型机械设备群安全防护等多项智能化管控。“人防+技防”的模式,可有效管控现场作业风险,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全力推进电网智能化。该模式更是荣获2020年中国电力建设科技进步奖。
  “整个工程各部门协同参与,江门市发改局,台山市、开平市政府大力支持,及时协调完成线路走廊‘青赔’工作。这些都给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可复制可推广的。”江门供电局项目管理中心总经理侯维捷说:“通过本次工程建设,我们精心打造项目管理核心人才和核心团队,进一步优化组合各专业技术人员,新老结合,老中青合理搭配,搭建人才队伍梯队,打造了战斗力强的业主项目部。接下来,我们将加快提升人才数量和质量。同时立足岗位,实行分类指导、以老带新,练兵比武,打造更优团队,为建设‘安全、可靠、绿色、高效的智能电网’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