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

东坡上岸处最早照片曝光

2017-03-04 10:27:00来源:广州日报

建于明万历年间1595年的文星塔,后于20世纪70年代被拆。

 

清末的东新浮桥和惠州府城大东门。

 

1938年2月建成时的东新桥。

 

1938年12月东新桥被炸断。

 

抗战胜利后东新桥临时搭通。

 

1929年的水东街包公巷口。

 

清末的惠州府河源县衙,并不比大户人家“气派”多少。现在河源已经从惠州分出来独立成地级市。

 

2006年的水东街

 

  据广州日报报道,近日,一部反映100余年惠州历史发展的大型图册《惠州近代历史图录》出版发行,该书中的老照片直观再现了惠州波澜壮阔的近代历史长卷,弥补了惠州地方史只有纯文字著作的史学研究空白。这些照片反映了100年前惠州的历史图景。

 

  千幅老照片精选562幅

 

  该书常务副主编、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所长吴定球介绍,《惠州近代历史图录》是从1000多幅历史老照片中精选出562幅具有较高代表性的图片,并配以数万字的说明文字。

  这批珍贵的惠州历史图片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为新中国成立前书籍、报纸、杂志、画报等,编者从数以千计的出版物中大浪淘沙,找出涉及惠州的影像。二是来自于私人珍藏,惠州在近代史里是一座革命名城,留有大量的历史图片。许多市民得知该书的编纂计划后,都把家中珍藏的老照片无私奉献出来,包括好些惠州历史名人的照片,弥足珍贵。三是来自总部设在瑞士的基督教崇真会牧师们当年深入惠州府穷乡僻壤拍摄的真实照片,这批照片现存于美国南加州大学数字图书馆一个图集档案中,它们基本摄于摄影史的早期到二十世纪中期。惠州方面经过版权代理律师的艰苦努力,获得了这批历史图片的版权授权。

  图录中辑录的不少照片是首次与读者见面,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比如1930年在飞鹅岭俯拍的惠州府城全景、悬挂于白鹤峰东坡祠里的 《宋苏文忠公惠州画像》等珍贵的历史画面。

  吴定球说,鸦片战争后,瑞士基督教崇真会的牧师们,通过香港进入宝安、东莞,又经由东江水路上溯至惠州府各州县。传教士们拿着可携式照相机,将东江两岸的自然景色、城乡风貌、古老的城池、喧闹的街市、繁忙的水道、贫瘠的乡村、温馨的茶亭、苍凉的古塔以及各行各业的人生百态,一一摄入镜头。

  

  惠州地标东新桥最早照片“面世”

 

  东新桥一直是惠州的地标。古惠州府县两城(即桥东桥西)隔西枝江相望,两城之间靠一座浮桥连接起,这便是古东新桥。上面这张东新浮桥的照片是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数字图书馆档案中发现的,拍于100多年前,这恐怕是东新桥最早的照片了,可以看到惠州古城大东门门楼及东新浮桥,大东门右侧是文笔塔,塔后是府学宫,塔前则是上下米街及码头,这正是惠州古城最热闹的东江及西枝江流域的重要商品集散地。苏东坡刚到惠州时从这上岸,并在合江楼住了一年又1个多月,写下“歌呼杂闾巷,鼓角鸣枕席”的诗句。

 

  东新桥历经沧桑终得新生

 

  1938年2月,东新桥被改筑成钢筋混凝土梁桥,长125米,宽9米。同年12月即被日寇炸断,后以竹木搭架便桥通行,1943年修复,1951年重建钢筋混凝土9孔双曲桥,长125米,宽11.6米,比较高,普通船舶可以在桥下通过。

  2004年惠州市政府决定将东新桥在原址重建。2006年12月,新的东新桥落成通车。拆建东新桥时,市民们在老桥下的工地捡到大量古钱币,成为一时佳话。

  

  水东街图中盛景已不可见

 

  东新桥连接的水东街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是惠州“一街挑两城”古城格局的核心组成部分。水东街还包括苏东坡寓居的白鹤峰,可以这样说,包括水东街在内的桥东是惠州历史最丰富的地方,更是“研究惠州东坡文化最主要的地方”,苏轼被贬惠州期间的作品大部分是住在桥东时作的。

  1928年,水东街开始兴建骑楼,街道扩宽至约9.14米,两旁人行道及骑楼各约2.4米宽,约4.6米高。

  2009年,水东街进行新一轮改造,虽然强调是修旧如旧,但事实上是完全拆除重建,只保留建筑元素;骑楼长街将变成网络化骑楼城。当时报道配发的规划效果图,虽然看起来是中国式建筑,但并不是原来水东街的广式骑楼建筑。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过程中有一个重要指标,如果不保有几片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街区,根本没戏,因此,在拆建了水东街东新桥头那一段后,改造工程在2012年被叫停。目前,水东街改造新的方案仍在进一步完善中。

编辑: 陈越
关键词: 惠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