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泉志的微博主页照片
极少数人能获得以自己名字命名小行星的殊荣。
据广州日报报道:曾经先后命名“穗七中”“中大星”“海珠石”等小行星的广州仔叶泉志,如今再一次扬名太空。不过,这位经常一言不合就发车的“老司机”,这回是当了一回乘客。有人将一颗漂浮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命名为“叶泉志星”,作为对这位新晋博士的“贺礼”。这下,叶泉志可真成了“来自星星的你”。
记者了解到,“叶泉志星”编号10280 Yequanzhi,1981年3月2日由美国天文学家博比巴斯在赛丁泉天文台发现,临时编号为1981 EA43。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国际小行星中心一般每个月都会发布新鲜出炉的《小行星公报》。除了“叶泉志星”,近来“建三江星”“黄江川星”和“乔栋星”等的命名都与中国有关,其中黄江川和乔栋是参与嫦娥二号项目的科学家。
据了解,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的腹地,被誉为“中国的绿色米城”,它的红河农场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农场,该小行星由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巡天计划于2007年9月11日发现,临时编号为2007 RC148。“黄江川星”则于1988年9月16日由巴斯教授在托洛洛山美洲际天文台发现。黄江川曾于2008年计划让嫦娥二号飞掠4179号小行星图塔蒂斯。“乔栋星”的发现者同样也是巴斯教授,这是他在赛丁泉天文台发现的。乔栋的工作包括为嫦娥二号飞掠4179号小行星图塔蒂斯进行目标选择与轨道设计。
据介绍,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由发现者进行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天体。在地球上60亿人口中,只有极少数人获得了以自己名字命名小行星的殊荣。从1874年第一颗被授以中文名的小行星“瑞华星”开始,现在天空中有一百多颗由中国杰出人物、地名、著名单位和特殊意义事物命名的小行星。
过去 不能以自己名字命名小行星
过去叶泉志命名小行星,都算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特别是有一次,一位浙江大学校友想通过叶泉志命名一颗小行星送给自己的妻子做生日礼物,后来他们成功提议叶泉志命名了“浙江大学星”和“竺可桢星”。
为人“作嫁衣”那么多次,这次轮到自己被“摆上台”。叶泉志告诉记者,这次小行星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其实是来自研究小行星的天文学家们一项传统,那就是在每次小行星彗星流星会议闭幕式上,该领域的新晋博士会在众人欢呼声中接受小行星命名。
叶泉志对记者说,他是去年拿到的博士学位,现在正式身份是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员。目前,他在加州理工学院主导的“兹维基巡天”中负责小行星的搜寻、观测和研究,其中一个项目是使用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来识别非常近距离掠过地球的小行星,还有寻找从太阳方向飞来的小行星。
叶泉志向记者描述,这次的会议上,乌拉圭学生用球赛中高唱球星名字的方式来祝贺每位获得命名的人,让他大感意外的同时也十分荣幸,“虽然自己命名了不少小行星,但轮到自己的时候感觉还是很特别的。”
现在 以他名字命名小行星在狮子座欢迎拜访
叶泉志告诉记者,作为发起人,巴斯教授在1998年就开创了这一保留节目。迄今所有用来命名新晋博士的小行星都是他发现的。说起为何挑选了这颗星进行命名,叶泉志感觉,其实还是比较随机的,好像并没有特别挑选,他在命名之前也不知情。但他知道有这么一个传统,所以能猜得到的。叶泉志透露,他挺喜欢“叶泉志星”的编号,因为它比较靠前。由于小行星彗星流星会议每三年举行一次,这次大概有几十人获得命名,“全世界三年内毕业的相关专业的博士生不会那么少的。”叶泉志打趣说,“这颗星现在在狮子座,欢迎大家来拜访。”不过他告诉记者,要找到太空中的“他”,需要中、大型望远镜搭配CCD相机才能观测到。据了解,“叶泉志星”不是近地小行星,近地小行星不能随便命名。这是一颗直径2~4公里的主带小行星。
传统 发现者不能用自己名字命名小行星
根据国际惯例,命名权在小行星获得永久编号之后10年内归发现者所有。按照有关规定,发现者首先要写一份命名提案,提供命名建议并简单叙述原因,然后提交给国际天文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CSBN)。委员会每两个月审核一次命名提案,并在满月时段在国际小行星公报中公布通过的命名,即为全世界认可使用。但发现者并非可以随心所欲地命名小行星。除“一百年内的军事或政治事件不能命名”这一成文规定外,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委员也可提出反对意见,比如此前有一个“比尔·盖茨星”的命名提案就以“可能涉及商业利益”为由而未获得通过。另外,发现者也不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小行星。
不过,据记者了解,在此之前,也曾有小行星以广州人的名字来命名。2013年,小行星“袁凤芳星”命名获得通过。袁凤芳是广州市天文爱好者协会创始人之一。2009年,还在读大学三年级的她发现了小行星“高雄星”,这让她成了广东首个发现小行星并命名成功的女天文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