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师在车上授课。(央广网发 通讯员刘雪梅 摄)

  央广网广州8月10日消息(记者官文清 通讯员李雁 刘雪梅)7月,广州大学新传学院将新闻实践教学搬到扶贫一线、田间地头,带领学生深入到清远连州扶贫一线进行现场教学,入乡村、访农民、悟民情。学院专业教师全程讲授、指导,学生们真采、真写、真拍、真发表,切实锻炼了作为新闻工作者所必须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授业于扶贫一线 深入田间地头寻找鲜活教材

  记者了解到,本次新闻实践课的地点是连州市联一村,联一村属于省定贫困村,经过四年的帮扶,如今已做到贫困户全部脱贫。虽然老师们要求学生事先进行了资料调研,但在抵达前,学生们对这个偏远小村的认知仅停留在脱贫的数据。在前往联一村的路上,老师们便开始车上授课,讲到如何做好现场采访、提好问题,如何选取最独特的视角去记录拍摄,当现场遇到突发情况,要多预备备选采访计划等。要突破之前专业媒体的报道,运用好新媒体的方式,以大学生视角讲好连州扶贫故事,是老师们交给学生们的主要任务。

  在联一村,学生们跟随第二支部书记杨震林,一起走访杨屋村的贫困户,发放“帮扶明白卡”。一路上,杨书记和学生们讲述着从旱改区土地承包到直播带动家鸡销售,以及近年村里的各种扶贫措施、村里的变化、农民们得到的实惠,使学生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扶贫成果。在田间地头,学生们采访扶贫干部,了解他们的丰富内心世界,真真切切感受到他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攻坚克难的精神;在村幼儿园,学生们同孩子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状况,感受孩子们幸福的笑容;采访回家乡做教师的大学生,体会这些青年教师的家国情怀,责任与担当。与跳广场舞的村民们交流采访,感受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路的随访,学生们认真的倾听、记录,感受到扶贫成果在此刻是如此鲜活。

  参与本次实践采访的学生郑佳莹说,课堂打基础,实战见功底。当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时,我才发现新闻业务活动绝不如想象中简单,深入扶贫攻坚一线主战场,我们积累了许多“直接经验”。同时,也正是有老师的指点,我们才能在碰壁和试错后快速复盘,寻找新方向。如果说课堂上学习的是专业基础,那么此次便锻炼了我的实战能力和心理素质。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当学习不再局限于校园,我们得以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感知冷暖。这种“课堂教学重返田野”的改革方式,使知识重新跳动、组合与丰富。

 

  树人于实践之中 培育责任担当与奉献精神

  带队教师刘雪梅老师说:“扎根中国大地做新闻”是新传学子始终要坚持的方向。当带领学生们踏入乡村土地那一刻,他们看到的是大政策背后的小人物。但此行之前,诸如“城乡一体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都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宏观概念。对个体的关注让学生们开始剥开概念的外壳,领悟国家政策的内核。

  “白天大部分时间搞建筑,得空就去广汽基地种菜。收入上是比以前好的。”学生们跟随扶贫项目受惠者邱阿姨的脚步,切实感受到受惠于政策的个体,无论是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文化上,都在奔向更好的生活。“2018年9月广汽集团建了文化室,我开始和大家一起跳舞,从7、8点跳到10点多。以前的话,就只能在家看看电视或者聊天。”

  丰硕扶贫成果的背后,学生们感受到是许多平凡而伟大的人的默默付出。学生吴铭帆说:从课堂到“田地”里,随着距离的拉近我觉得自己从“旁观者”转变成了创作者。刘龙腾书记向我描述自己在各种胶着中前进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他在处理扶贫干部和父亲角色的辛苦。“把孩子接进村里再送回城”、“我不想让孩子缺失父爱”,言语间流露出的细腻情感让我们看到他不只是报道里身体力行的第一书记,更是一个有着多重角色的鲜活个体。我们因为人物本身的力量而产生共情和敬意,而“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闻正需要这种对人物的共情、对人情世故的掌握。

  新传学院党委书记李雁说,新闻学科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把新闻课堂带进田间地头,提供最鲜活、最富有时代感的实践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对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养成、本领培养等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年来,学院先后有48位专任教师带领近200名学生走基层,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们面向全媒体时代的新闻采写编播能力,增强了新闻传播综合素质,学生们撰写的各类新闻报道在国家级、省市级多家媒体刊登,扶贫一线的攻坚战场成为学生成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