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纳入国家层面规划,作为中山经济和创新“双龙头”的火炬区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目前,火炬区已形成先进装备制造、健康产业和光电三大产业集群。2017年区财政用于企业扶持的资金达7亿多元,从项目引进、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壮大和企业上市等角度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扶持。
发展现状:三大产业基础扎实
多年来,火炬区各项经济指标持续领跑全市,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尤其是近年来,新增了光电、生物健康、风电三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健康医药产业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和“国家现代服务业数字医疗产业化基地”,光成像与光电子信息产业获批“广东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
数据显示,2016年,火炬区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共13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06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健康医药产业平台集聚企业超过200家,形成了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疗信息为主导产业,保健食品、化妆品、健康服务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格局,2016年实现科工贸总产值470亿元,约占全市健康产业总产值的六成。
2016年光电产业产值达375亿元,形成了以成像光学元器件产业为基础,以光学微电子产业、新一代光学显示产业、新一代光电视听产业、高端光通信产业、高端激光设备产业、成像光学元器件等六大产业共同发展的主导产业体系,聚集了70家光电企业,占全市比例60%。
据统计,2016年,全区共有19个装备制造、健康医药、光电产业项目获批准入,注册资金23亿元,企业承诺达产销售收入22亿元、税收1.35亿元。
面临挑战:缺地也缺人!
据了解,目前火炬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物理空间受限,区内基本没有大块完整的工业用地,难以支撑大项目落地。
为解决工业用地不足,火炬区充分发挥财政手段,利用低效和闲置厂房和土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推进现有土地的开发。对手续不全和闲置土地,通过调整规划、大力招引高新技术项目等手段,推动现有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今年以来,火炬区利用现有厂房和土地引进了瑞科新能源、艾特网能、讯芯三期和纬创资通临海光电园二期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这4个项目将新增投资30多亿元,达产后年新增销售收入超300亿元、年新增税收约10亿元。
另一方面,人才的缺乏更将制约创新发展。由于周边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以及本地缺乏大院大所等原因,火炬区长期处于“招人难,留人难”的状况,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火炬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瓶颈。
针对人才短板,火炬区出台了《中山火炬区关于进一步加快引进和培养紧缺适用人才的实施方案》,为人才提供住房、入户、资金补贴、子女教育等一揽子优惠政策。积极配合实施市“人才新政18条”,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政策体系,力争打造区域性人才洼地。
展望未来:协同发展潜力巨大
中山火炬开发区地处广东自贸区三大片区地理核心位置,背靠中山港优质的航线资源,加上深中通道项目开工建设,港珠澳大桥、深茂铁路即将开通,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这些都为中山火炬开发区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未来,火炬区将借力自贸区窗口,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深度链接全球资源,全面融入全球市场。
为更好地助力区内企业发展,帮助企业“减负”,今年以来,火炬区出台修订了《中山火炬开发区扶持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修订)》、《中山火炬开发区光电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德(中山)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十多份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扶持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光电产业的发展,从项目引进、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壮大和企业上市等角度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扶持,2017年区财政用于企业扶持的资金达7亿多元。
同时注重平台的推动。通过建设智慧健康特色小镇、中德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山火炬电子基地产业综合体”等平台,促进优质项目集聚,推动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光电产业向高端迈进。其中,中德生物医药(中山)产业园计划规划土地3000亩,重点建设企业总部、中德生物技术转化中心、中德联合创新中心、孵化加速器等,将成为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除了这些“硬件”上的支持,火炬区还注重服务的优化。积极推行审批改革,全力做好下放事权的承接,压缩审批时限50%以上。为企业提供“管家式”服务,编制一企一策,打通惠企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为企业提供针对性政策咨询和个性化服务。为重点项目提供绿色通道,确保项目问题及时解决,尽早动工。
今年以来,火炬区已成功举办光电展暨激光展、装备展、第11届健康与发展中山论坛等,为支撑中山市打造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基地、高端健康医药产业基地和光电产业聚集区提供示范。
同时,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以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依托,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龙头企业,合作共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今年全区共申报省工程中心30家,获认定24家,占27%;申报市工程中心共42家,第一批认定27家;省企业技术中心获批8家;市企业技术中心获批7家。中山市工程实验室获批4家,占全市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