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到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擘画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美好蓝图。从蓝图到现实,各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2024年开春之际,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实干·2024》系列报道,多维度聚焦各地新气象、新作为、新突破和新展望,振奋龙马精神,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央广网石家庄3月30日消息 一颗车厘子,如何“甜”遍京津冀?新鲜车厘子从智利直运天津港,随即转运河北省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通过交易中心一站式快捷冷链运输,被送到京津冀各大超市,消费者可在当天实现“车厘子自由”。

京津冀三地共建鲜活农产品一小时流通圈后,尝“鲜”已不再是新鲜事。不仅是农产品,三地在多方面的协同发展,步调行稳致远。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河北发挥环京津的地缘优势,找准在协同大局中的定位坐标,跑出协同发展“加速度”,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瓣瓣同心 京津冀协同发展蹄疾步稳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3月29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产业疏解的首个落地运营的项目——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前来批发采购的客商络绎不绝,满载产品的短驳车不停穿梭,洽谈、卸货、搬运、装车,一派购销两旺的繁荣景象。

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央广网发 首衡集团供图)

经过近十年发展,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已成为京津冀地区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有8700余家经销商和企业入驻经营,交易辐射北京、天津等13个省市。目前,该中心承接了北京7200多家外迁企业,吸引3万多名外来人员在高碑店“安家落户”。

清晨河北棚中菜,中午京津盘中餐。“2023年,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供应北京的净菜总量73.8万吨,占河北净菜进京总销量的98.3%。2024年,我们将通过市场自身中转批发进入北京的二级批发市场、开通线上销售平台直接面向北京C端客户等方式,持续加大河北净菜进京的力度。”首衡集团总裁魏树俭说。

化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为经济优势,以首衡高碑店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为代表的平台正在尝到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甜头”。2014年以来,河北累计打通拓宽对接京津干线公路44条段、2552公里,全省高速公路里程突破8000公里,京雄高速、津石高速、太行山高速等相继建成通车。

瓣瓣同心处处新。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也正加速推进。

在北京西站乘坐高铁,仅需41分钟就能到达保定东站。走进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双子座”建筑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格外亮眼。这是2015年北京中关村打破固有合作模式,在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

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是中关村在京外设立的首个创新中心(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北京疏解、津冀承接,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协作链条日渐清晰。目前,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已吸引362家企业落户,以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协作,探索出了“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的协同发展路径。

“落户这里的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获得知识产权1000余件,吸引双创人才超3000人。”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负责人张曙光称,该创新中心率先启动保定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园的规划建设,重点承接京津冀数字经济产业项目,预计2025年交付运营。

“2023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为810.1亿元,是2014年68亿元的12倍,交出了漂亮的协同创新成绩单。”河北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将加快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建立三地共享的分层次、分领域的企业需求库和科技成果库,面向京津冀企业常态化征集创新需求和推送科技成果。

不仅“食相连”“智相通”,京津冀协同发展,让河北还形成吸引企业投资的“强磁场”。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主要调查结论显示,河北成为优化营商环境进步最明显省份之一。“2023年,河北省新增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0个;新增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6个,总数达11个,新增数量和总量均并列全国第一。”河北省工信厅民营经济发展处处长边少阳说。

2024年1月1日起,新修订的《河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开始施行,聚焦优化市场、政务、要素、法治和信用环境,出台了一系列务实管用举措,助力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兴业。

石家庄市航拍图(央广网记者 王伟倩 摄)

山水相连的京津冀,涌动着协同发展的盎然春意。2024年,河北牢牢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牛鼻子”不放松,拓展协同发展的深度与广度,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雄商、雄忻高铁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巩固扩大京津冀医联体建设成果,推动京津养老资源向河北省延伸布局,扩大互认资质资格范围;促进廊坊北三县与通州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

“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支持京津冀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金融学院院长杨伟坤表示,这为促进创新资源加速向河北集聚又添新动能。

雄安新区拔节生长 绘就“热气腾腾”发展图景

自2017年设立以来,雄安新区历经七载规划建设,一座热气腾腾的未来之城拔节而起。

3月27日,首批疏解的央企——中国中化大厦项目主体结构顺利封顶,时间较计划节点提前1个月。这座采用白洋淀“金芦苇”设计理念的大楼,寓意生生不息、繁茂生长。

为确保项目建设如期、如质并安全展开,中国中化大厦施工团队近1000名工人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进度,保证“金芦苇”每7天“长高”一层,并实现在雄安新区设立7周年前夕封顶。该项目计划于2025年6月建成投用,建成后将成为雄安新区最高建筑。

2月19日,新春开工第二天,河北雄安新区56个项目集中开工。塔吊升降、工程车不停穿梭、机器轰鸣,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

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副局长高小嵩表示,56个集中开工的项目涵盖疏解配套、创新平台、城市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商业功能等领域,为推动“雄安新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千年大计”的开路先锋——雄安站(央广网记者 王伟倩 摄)

人勤春来早。2024年春节后雄安站日均到达人数2697人,高峰期3682人,越来越多的雄安城市建设者返回雄安,投身到项目建设中去。目前,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工作重心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

雄安“热”度持续升温。2023年,雄安新区入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拉动全省1.6个百分点,成为拉动河北投资的重要引擎。2024年,雄安新区总体建设项目年度预计完成投资工作量2000亿元以上,持续保持建设发展的强劲态势。

自设立以来,雄安新区累计实施重点项目383个,完成投资6700多亿元,40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四纵三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路网全面建成,地上、地下、云上“三座城”同生共长,随处可见日新月异的创新创造。雄安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正在蓄力“蝶变”。

项目建设,热度不减;民生保障,“热气腾腾”。

作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优质教育资源正源源不断引入雄安新区,并“落地生根”。2月26日,作为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的三所“交钥匙”学校之一,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开启新学期。京雄两地师生依托智慧教育平台“隔空连线”,开展“双师课堂”,共上开学第一课。

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开启新学期(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当前,雄安新区稳妥有序推进回迁安置,容东、容西、雄东等新建片区12万名群众喜迁新居。同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林荫停车位1127个、小型足球场47个、直饮水点100处……“人民之城”理念正绘出幸福画卷。

南文营社区所在的容东片区是雄安新区开发建设的先行区,也是新区首个大规模建成区,南文营社区安置了安新、容城两县回迁群众5000多人。时至饭点,南文营社区食堂慢慢热闹起来,家住附近的老人们结伴而来,大家一边品尝可口的饭菜,一边唠着家常,享受着幸福“食”光。

雄安新区南文营社区党总支部书记王伟肖介绍,开办社区食堂的初衷是解决用餐困难,让回迁群众吃得省心、吃得放心、吃得开心。

在雄安新区南文营社区食堂,老年人相约就餐(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三餐、四季,安心、暖心,南文营社区食堂的“热闹”让雄安新区“民生温度”可观可感。雄安新区从“一张白纸”到“塔吊林立”,从“规划先行”到“雏形初现”,一座高水平现代化城市正在拔节生长。

文旅市场“热辣滚烫” “周末到河北”成风尚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句话已经成为河北文旅金字招牌。

河北山川秀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唯一兼具海滨、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的省份。这里有白洋淀、白石山等12家5A级景区,承德避暑山庄、清西陵等4项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遗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发挥“近”的优势,做足“美”的文章,河北文旅如何出圈又出彩?河北明确提出建设文旅融合、全域全季的旅游强省,实施燕赵文旅品牌创建行动,精心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长城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太行山旅游带、渤海滨海旅游带,积极培育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

易县太行水镇是河北省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代表项目之一。今年春节假期,易水河畔年味十足,游人如织,赏灯观影,潮玩冰雪,其中来自京津地区的旅游包车带来的客流占比不小。

易县太行水镇风景如画(央广网发 易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我们以文旅产业为引擎,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山水间的家’,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目前,水镇年游客接待量达300万人次。”太行水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2024年,河北将继续实施旅游包车周末和节假日高速通行免费政策;丰富完善“乐游京津冀一码通”平台,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优惠服务;开通京津游客到冀旅游直通车、旅游环线列车等举措,让来冀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全面提升,推动文旅市场持续向好。

“光影丹青,一瞬千年,沉浸式观展,这次河北博物院也来‘上大分’了。”家住天津的大学生王佳华,利用假期,专程到河北博物院观展,“乘高铁往来方便极了,单程不到2个小时,车次选择也多。河北文旅常看常新,以后一定常来常往!”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河北特展”在河北博物院展出(央广网记者 王伟倩 摄)

河北不仅吸引着京津的游客打卡,也吸引着全国更多游客到这里“走一走、转一转”,2023年,河北接待游客达到8.4亿人次。河北文旅品牌宣传推广也从京津延伸至河南、山东、山西、内蒙古、辽宁等地,推动文旅机构在营销推广、游客互送等方面深化合作,促进文旅资源共享,实现产业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随着气温回升,春暖花开,河北省赵县赵州桥成为人们春游的打卡地,来自各地的游客,在桥上感受从语文课本走进现实的奇妙。今年以来,赵州桥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达60.4万人次。

春节期间的赵州桥景区,热闹非凡(央广网记者 王伟倩 摄)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河北将实施高水平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发展行动,持续推进文化赋能旅游带动,深入挖掘旅游城市、景区、村镇、街区文化内涵,推动“文化进景区”和“景区秀文化”双向发力。同时,推动红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出革命文物展览精品和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打造国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单位。

春潮涌动风帆劲。河北上下正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向上突围。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统筹:陶玉德

记者:张继航 王艺霖 王伟倩

视频:王伟倩 王艺霖

编审:李红笛 张洁

编辑:王伟倩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