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文昌2月27日消息:“俯仰马上到达最高值,注意!”——在文昌航天发射场设备场坪,大伙不约而同,死死盯着电脑屏幕。侯鹏端坐在操作台前,胖胖的脸庞显得格外专注。此刻,他正在进行一次火箭动目标模拟跟踪训练,被跟踪的目标始终稳定居于屏幕中心,握住操作杆的手没有丝毫颤抖。
侯鹏在操作台前进行模拟操作

  “好样的,跟踪非常稳定!”在场同事纷纷为这次完美的模拟跟踪试验喝彩。侯鹏擦了擦额头细密的汗珠,长长地吐了一口气。

  光学设备,就像是跟踪记录火箭飞行信息的“千里眼”,而这“眼睛”能否跟上目标并且跟踪稳定,则一切取决于伺服岗位操作手。

  5年前,侯鹏从空调岗位来到光学伺服岗位,从零开始。怀揣着亲手送飞长五长七的梦想,他迎难而上。白天练操作,晚上啃书本。“有时睡梦中都会浮现跟踪火箭的画面。”谈及那段时光,他腼腆地笑了。从刚开始时的一窍不通,到精通设备操作,侯鹏练就了一身光学跟踪的硬功夫。

  长时间刻苦训练,让侯鹏紧握操作杆的手长出了一层厚厚的茧子。为了锻炼自己捕获、跟踪目标的能力,侯鹏每天铆在设备上,动目标模拟训练、跟踪空间站、跟踪飞球、跟踪无人机……什么项目难度大,他就练什么。为了更好指挥决策和处理提供图像信息,他考虑不同的跟踪环境,分析光照、火箭关键动作等影响因素,不断改进跟踪方式和跟踪位置,制定相应的训练模式。经过反复的训练,终于圆满完成了两型首飞任务和多次测量任务。

  每一次操作,侯鹏的后背都会被汗水浸湿,这份紧张感,从5年前上岗后就没有消失过。他说,伺服操作手是个细致活,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只有全力以赴,方能万无一失,精准跟踪。

  工作中,侯鹏不仅认真,而且肯“钻”。在一次设备调平过程中,他发现车载光学设备总是存在反复调平的现象,效率过低,便萌生出研究快速调平方法的想法。从调平原理研究、方案论证到反复试验,他不停地查阅资料,请教专家,一处没有弄明白就绝不休息。终于,他找到了一种好方法,试验过程中,设备调平时间从原来的1到2个小时缩短到了20分钟左右,极大提高了车载光学设备工作效率,精度也丝毫不差。据此撰写的论文也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中心学术年会获得三等奖,还在《航天器发射场》期刊发表。凭着这股钻研劲头,大专肄业的侯鹏创造了个人职业生涯的一个奇迹。

  这些年来,侯鹏和同事们为了目送“天宫一号”最后一程,一次次反复研究轨道,在深夜中坚守凝望;为了探索设备跟踪极限,在一个个夜晚反复调试;为了拍摄超级月亮,披着星光进到设备,迎着晨曦朝阳归来……人如其名,侯鹏就像从发射场展翅腾飞的大鹏鸟,立足岗位刻苦训练、默默钻研,终随那腾飞的火箭扶摇直上九万里。曾鹏 黄国畅 刘声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