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汉6月19日消息(记者凌姝 景明)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17日报道,端午节,我国各地博物馆纷纷举办传统文化活动,通过在博物馆里举行的展览介绍、公众体验、习俗展示展演、文化讲座等形式,挖掘展示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呀?有没有人知道?” “会吃粽子、划龙舟……”在湖北省博物馆的一楼大厅中,10组家庭的小朋友们正和博物馆讲解员亲密互动,通过互动问答、亲手制作香囊、包粽子、画龙舟等形式,感受浓浓的端午味道。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告诉记者依托“礼乐学堂”这一教育品牌,湖北省博物馆已经举办了各类社会教育活动2000多场,引导公众感受“有序”“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传统佳节课程,就是包括我们的元旦、清明、端午、中秋、元宵节,开发出受众了解我们传统节日的由来、传统节日的习俗,去传承我们传统的节日文化。穿插了一些形式活泼的情景剧、体验互动动手做的这些。实际上不仅传播文化,还在传播我们当时的一种价值理念。”
而在南京博物院非遗馆的展厅里,五彩丝线码放整齐,非遗匠人们正手把手,领着小朋友编织鸭蛋网兜,传统的非遗项目在博物馆里焕然新生。
南通面塑铺位被孩子们包围了,面塑匠人罗季告诉记者,这里不仅有写实风格的面塑,还为孩子们开发了很多卡通品种:“面塑主要做一些端午节的题材,有粽子,有屈原、钟馗还有龙舟,我们做的粽子是卡通化的,比较受小朋友喜欢。”
记者了解到,“我们的节日”是南京博物院在岁时节庆开设的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形式为传统节日注入新内涵。
南京市民江女士:“这样的活动对小孩子了解我们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他们有一个亲身的体验,会有很深的印象。我们家宝宝在这边就舍不得走了,在博物馆搞这样互动体验式的,也是一种创新,我觉得非常好。”
在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看来,博物馆里的传统藏品大多是“有形文化遗产”,但这些藏品也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展现,两者不可分割:“ 在端午的三天假期里面,会在长廊里面做一组就是由传承人带小朋友,直接的传承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叫两个走进。一个是应该走进百姓的生活,第二个要让非遗走进博物馆,在博物馆里面的传承,传播可能会更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