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7日宣布将74项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随州曾侯乙编钟”。从1978年发掘出土到成为链接世界文明的桥梁,华夏正声何以延续2400多年?“一钟双音”的奥秘在哪里?今天,我们跟随考古、文博专家重返现场,触摸历史的脉动。
这段珍贵的编钟演奏原声,是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后三个月,在中国建军节首次奏响的曲目《东方红》,这个声音跨越了2400多年,上演了人类音乐史上的奇迹。
时年24岁的冯光生,从原湖北光化县文化馆被抽调到曾侯乙墓发掘一线,他清楚记得,刚出土时,一整套编钟完好无损地立在人们面前,就像两堵墙。经过清理检测,曾侯乙编钟共有64件,被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总重量2567公斤。所有人都震惊了,为什么经过2400多年,它还能保存如此完好呢?
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者、原随州市擂鼓墩文物管理处主任 王新成:因为这个墓室做得比较好,因为它的底部这个四周就像盖房子,由大型的方木垒起来的,主要的保护的原因就是这个椁板起了作用。
这样一个庞大大物,怎么个敲击法?是礼器还是乐器?冯光生把目光锁定在3755个铭文上。
《世界记忆名录》项目申报组专家 、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者 冯光生:比如说“la”它的名字,就是音名叫羽,大钟大羽,它就是低音的“la”,小羽就是高音的“la”。古人还用了不同的方式,形成了它的八度组的不同的区别。
在这份2400年前的“说明书”上,考古专家发现,古人已经掌握了“一钟双音”的技术,每个钟都能发出两个音,而且音色纯正,音律准确;还论述了前所未知的十二律和乐律学体系,击破了十二律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说法,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原湖北省随州市博物馆馆长 黄建勋:现在曾国十二律是被定为华夏正声,从秦汉以后我们这个十二律一直沿用曾侯乙编钟的十二律,系列发展下来的,所以这个意义是很大的。
同一个钟体,正面和侧面敲击能创造出两个相差三度的音高,这种调音技术的精度达到了现代专业乐器的水准,令人惊叹。为了研究复原这种独特的铸造技艺,项绍清研究了47年。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青铜编钟制作技艺”传承人、原随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 项绍清:编钟校音只能做减法不能做加法,我们做一个编钟,首先编钟的自然音要高于我们所需要的音,我们就是从高音往低音上进行打磨。也不能焊接,那一焊这个编钟就报废了。
合瓦形状的设计是编钟发出双音的核心,且钟体浇筑必须是一次成型,稍有不慎,就会导致钟体报废。青铜编钟制作技艺包含冶炼、铸造、美工等160多项工艺,去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青铜编钟制作技艺”传承人、原随州市博物馆工作人员 项绍清:我们就是冲着,一定要把这个做成功,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抱着这个目标在做这个事情。
穿越2400年,如今,编钟演奏的作品已在世界各地多个重要场合展示、演奏,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发掘地随州市擂鼓墩文物保护中心,正在建设国家遗址考古公园,未来,更多游客可以沉浸式探索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过程,近距离触摸和感受这份人类共同的文化记忆。(长江云新闻记者 杨岚 王磊 朱哲鋆 雷少军 周科屹)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