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上汽通用武汉公司车身生产线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湖北发展的根基和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力推动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省政府明确要求:“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面对近年来全省工业投资和工业增长下行的不利形势,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批示、开会部署和调研督促,及时建立了排序通报和督查约谈制度,为全省工业经济回稳向好提供了坚强保障。全省经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敢于担当、真抓实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贯彻发展新理念,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抓细抓实工业,大抓硬抓投资,湖北工业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结构优化、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
1.逆势进位 规模总量迈入第一方阵
经济新常态下,实体困难重重,形势咄咄逼人。
展阅湖北工业画卷,一组数据振奋人心——
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9万亿元,是2012年的1.53倍,年均增长11.2%;主营业务收入达4.52万亿元,是2012年的1.43倍,年均增长9.5%;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达1.23万亿元,与2012年比净增2700亿元;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12年的3.43%提高至2016年的3.92%,“湖北制造”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
今年1月至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高于全国增速1.2个百分点。5年来,工业产值、主营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全国,规模总量相继超越上海、福建、四川、辽宁,由全国第11位跃升至第7位,率先支撑推动全省GDP赶超进位。
这一跃,是湖北工业砥砺前行的见证。
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淘汰落后产能披荆斩棘,雷厉风行。“十二五”国家下达的涉及14个行业、177家企业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提前一年全面完成。2016年,压减过剩钢铁产能338万吨,淘汰落后钢铁产能476万吨,关闭退出煤矿158处,化解过剩煤炭产能1011万吨,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这一跃,更是湖北工业浴火重生的见证。
上甑,是白酒酿造的一道工序。上甑房内温度高达60度,条件艰苦,且人工操作极易影响酒产量。武汉奋进智能机器有限公司与劲牌联手对上甑工序攻关,2015年成功研发出上甑机器人,凭借红外热像仪做成的“火眼金睛”,准确撒料,省时省力,酒品质也得到保障。一炮打响后,上甑机器人受到全国白酒企业的关注。
在总量规模跃升的同时,更有质量效益的转变。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瘦身,换来的是工业质效的稳步提升。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从2012年的 1602.9亿元增至 2016年的2441.4亿元,年均增长11.1%,主营收入利润率达5.4%;全员劳动生产率约16.1万元/人,是2012年的1.4倍。工业品产销率由97.3%上升至99.5%。工业税金由1402.2亿元增至1933亿元。
一个个亮丽数字背后,承载着全省工业战线牢记殷殷嘱托、扛起使命的担当。
“支柱产业倍增计划”“千亿产业提升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两计划一工程”加速推进。
冶金、石化、建材、纺织等四个传统优势产业的调整改造,汽车、食品等六个重点支柱产业发展壮大,十个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突破,“四六十”行动加紧布局。
《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关于加快推进智慧湖北建设的意见》,“双九双十”、三年方案、长江存储器、华星光电、武汉通用……一个个行动计划和重点项目,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引领湖北工业迈上转型升级的新征途。
2.多点支撑 打造工业版图新格局
庞大的体量离不开产业、区域的支撑,多极发展、多点发力方能打开湖北工业新格局。
支柱产业昂首挺起工业脊梁。千亿产业由8个增加到17个,占全省工业主营收入比重达90%。
食品、汽车、石化、机械、电子信息……一个个千亿产业顶天立地。2016年,食品产业突破8000亿元,是2012年的1.7倍,产业规模跃居全国第三位;汽车、石化产业均突破6000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6、1.5倍,产业规模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中部第一位;电子信息产业逼近5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今年6月,总投资350亿元的武汉华星光电第6代柔性LTPS-AMOLED生产线(华星光电t4项目),在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工。这是国内第一条主攻折叠显示屏的显示面板生产线,达产后年均销售额超百亿元,将逐步带动在武汉光谷形成极具全球竞争力的半导体显示产业集群,为湖北打造“芯片-显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形成万亿级的产业集群奠定坚实产业支撑。
产业格局的变化带来结构的优化。工业向调高、调轻、调新、调优方向发展,轻重工业结构从2012年33.6:66.4调整为今年1月至8月的37.2:62.8,轻工业比重累计提高3.6百分点。六大高能耗产业占比由31%降至28.5%。战略性新兴工业企业超过1800家,产值约9000亿元,占全省工业产值比重提升至17.8%。
一主两副多极撑起工业大厦。中心城市实力增强,中间力量加速崛起。
2016年,武汉工业主营收入突破万亿,达到1.2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为25.8%,增加值总量跃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4位;襄阳、宜昌工业主营收入均跨入5000亿级,合计占全省工业比重达提升25.4%;荆门工业主营收入突破3000亿元,孝感、黄石、荆州迈上2000亿元台阶,十堰、黄冈、咸宁突破1500亿元,鄂州、随州、潜江也跃进千亿级梯队。
县域经济扛起“半壁江山”。各地竞相追赶、集群集约的发展态势日益显现。
2016年,全省县域经济总量达19540.24亿元,占湖北GDP比重由2013年的59.1%升至60.5%,年均增长10.9%。县域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接近70%。大冶、宜都、枣阳、仙桃相继跻身全国县域百强。
突出市场主体培育,壮大产业集群。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突破1.6万家,较2012年净增超过5000家。百亿企业由21家增至37家;95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提速,销售收入过百亿产业集群达到52家。
3.创新升级 双重引擎驱动转型新征程
纵观全球,新业态蓬勃发展,新模式势头强劲,新经济方兴未艾。
在变革的关键节点,谁把握了发展大势,谁将赢得未来。
如何以新应新,以变应变?
走“专、精、特”道路,人有我专,人专我精,人精我特。一度面临倒闭的新冶钢,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启动“淘汰落后、特钢升级”工程,每年研发新产品200多项,特钢随着“神舟号”“嫦娥号”“天宫号”等,遨游太空、登上月球。
在烽火科技集团,每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构想一代、研究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生产一代,连续三年五次成功冲击全球第一,形成了以“一根光纤可容纳135亿人同时通话”为代表的系列全球领先技术。
一边是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一边是新兴产业乘势而上。喜新不厌旧,双引擎齐发力,正是湖北工业强势赶超的不二法宝。
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从纺织到钢铁、从化肥到水泥,传统制造业存量巨大,不能简单视为包袱,对传统企业注入新思维、新模式、新技术,使其一跃从传统跨入新兴。滚动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实施重点技改示范工程,推进设备更新改造、智能化改造、产品升级改造,倒逼传统产业技术装备、网络信息化和品牌质量水平提升。
先进制造培育发展新动能。抓实抓细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建立完善制造强省推进机制。大力培育智能制造,突出汽车、机械、电子、家电等重点领域。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十大重点领域,落实行动方案,强力推进十个重大项目包,在一批优势行业的细分领域,培育细分市场领军企业和行业“隐性冠军”。
网络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达到645家,4 家企业列入全国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一个个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应运而生,推动“湖北制造”向“湖北智造”转变,两化融合发展指数由2012年的64.2提升到2016年的82.41,跃居全国第8位。
节能减排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推广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进工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高效利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由“十一五”末的2.09吨标煤/万元降至1.37吨标煤/万元,累计下降33.1%,万元工业增加值排放废水、废气量下降60.2%和21.5%。
行走荆楚大地,新业态蓬勃发展、新模式势头强劲。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全省拥有国家级高新区9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00个,其中国家级50多个,获授权专利超过6000项。拥有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试验室)7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22家。新成立信息光电子、高端数控设备、海洋工程装备三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新动力加快孕育生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960.4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5574.5亿元,年均增长17.1%,占GDP比重由13.4%提升至17.3%,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4761.6亿元,增长13%,占工业比重提高至38.8%。先进制造、高端装备等保持快速增长,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移动互联等领域一批重大项目布局落地。
4.扬长补短 再造工业强省新优势
过去5年,湖北工业发展成绩令人瞩目,但工业强省建设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面临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
供给结构还不能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新兴产业还处在加快培育发展壮大阶段,支撑能力不强;大多产品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中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层次不高;企业研发投入不够,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创新能力不强……
“我们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进取意识,着力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取得新突破。我们有底气、有信心打好转型升级这场攻坚战。”省经信委党组书记、主任王祺扬表示。
未来5年,全省工业战线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为牵引,以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为抓手,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实施“3121”工程,全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新突破。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7万亿元,打造3个以上万亿产业、10个以上五千亿元产业、20个以上千亿元产业和培育1000个细分行业隐形冠军,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推动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跨越。
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提升传统产业。更大力度“去产能”,深入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聚焦产业链“短板”领域和设备更新换代、质量品牌提升、绿色智能制造等,实现规上企业技改全覆盖。更大力度“降成本”,全面落实减税、降费、降本和扶持小微等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坚决查处清单以外的涉企乱收费行为。更大力度补短板,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工程,滚动开发千项工业精品,提升湖北制造整体形象和有效供给水平。
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培育发展新动能。坚持聚焦重点领域,谋划和实施一批先进制造业投资项目,重点抓好国家存储基地、华星光电第6代LTPS面板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培育智能制造,组织开展50家国家级和省级试点示范,带动千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加快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强“四基”产品和技术推广应用,进一步强化湖北制造业基础。
扎实推进智慧湖北建设,推动制造业与网络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加强基于网络技术的新型基础能力和平台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大型制造企业和中小企业双创平台,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撑能力。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抓好600家试点示范企业,推进软硬一体、网络互联、平台支撑、数据驱动、应用示范“五位一体”融合创新。
大力实施“双创”工程,加快市场主体和县域经济发展。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推广服务,培育一批众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众创集聚区,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服务平台。研究新形势下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激励各地竞相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绿色发展。深化经信领域改革,严格执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监管清单制度,持续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站在新的起点上,全省工业系统厚植发展新优势,开启向工业强省跨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