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的“桥头堡”。1987年,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诞生在武汉。长江日报记者2月3日获悉,日前,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2020年度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名单,我市5家孵化器榜上有名。

  其中,东湖高新区有4家:武汉新能源、武汉创星汇、武汉普天、武汉海创源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经开区1家:经开智造科技企业孵化器。至此,我市国家级孵化器已达41家,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三。

  2月3日,记者走访了新增的这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 新能源科技企业孵化器:

  建“聚—合—化—成”孵化机制,让“纸变钱”

  3日,在新能源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武汉华科中英纳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科纳米”),长江日报记者看到,数不清的瓶瓶罐罐内,有的装着粉末,有的装着小颗粒。

  “这可不是普通的粉末和颗粒。”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谭必恩笑着说,这是一种多孔有机聚合物材料,有的擅长存储氢气和天然气等气体,有的擅长吸附油脂和液体,有的擅长净化血液中的毒素。制备1克这样的材料,所有孔洞面积加起来和一个足球场差不多,把氢气等气体装进这些孔洞里,给它一个“房子”住,就能实现安全运输。

  在武汉未来城的“马蹄莲”大楼入驻了50余家像这样充满未来感、科技感的新能源企业。隶属于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的新能源科技企业孵化器,也是武汉首个获国家认定的新能源领域孵化器。

  目前,华科纳米已从实验室走向了工厂制备,从以克为单位的小试产品走向了以百公斤为单位的中试产品,比表面积最高达到了2800平方米/克,在超交联聚合物制备方面属于全球领先。

  新能源产业是一个上下游关联度高、政策性强的多学科交叉、人才与资金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产业化过程对研发平台、资源整合能力要求较高。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创新性地提出“聚—合—化—成”孵化模式,发挥研究院平台优势,集聚资源,整合形成内部微生态和外部产业链,以专业化的孵化服务和创新的转化机制,培育一批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实现合作共赢。

  在该孵化平台,“纸变钱”的机制创新正在被大胆实践。研究院重点布局能源材料与器件、新型能量变换装备、先进电磁制造、碳捕获利用与存储、能源互联网五大方向,与华中科技大学和相关龙头企业共建动力电池共享服务平台等,为中小创业企业和团队提供研发、测试和应用服务,并将创业团队在院内形成的无形资产创造的收益或权益不高于90%奖励给创业团队,还建立由2000万元的内部天使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筹)和合作投资机构共同构成的多层次投融资体系。

  在该孵化平台上,包括国内首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自泵气浮”斯特林发电机、激波油田增产装备等一系列首台首创不断在新能源科技企业孵化器实现成果转化。

  ■ 武汉创星汇科技企业孵化器:

  与孵化企业组成“创业合伙人”,第一个付费使用产品

  “有关咱们软件的落地场景,我有一个新建议……”3日,武汉预知科技有限公司CEO李坤的微信跳出一则信息,他很快倾身查看。信息来自预知科技所在孵化器——武汉创星汇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创星汇”)总经理陈珺琳。

  陈珺琳口中说的“咱们软件”,指的是预知科技研发的一款公寓运营管理软件,2020年甫一出炉,孵化其的创星汇就成了第一个客户。

  “我们和园区早已不是简单的‘租客’和‘房东’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创业‘合伙人’。”1984年出生的李坤,曾是行业龙头企业技术高管,他第三次创业,成立预知,为传统行业提供数字化赋能,并入孵创星汇。“去年疫情期间,孵化器不但减免了房租,还为我们创业提供咨询,最后,干脆成了我们的客户。”

  李坤介绍,把握住社区电商及社会治理信息化等风口,企业紧急开发电商小程序及园区公寓运营管理软件,孵化器从负责人到专员为其商业落地提供建议、寻找市场,第一个付费使用其产品。“能提供应用场景,这极大鼓舞了我们。针对园区使用体验,我们正在不断升级。”2020年,预知科技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像预知这样具创新性但体量尚小的企业,最需要孵化服务,我们愿扶上马送一程。”创星汇的三位创始人异口同声地说。

  三位创业老兵成立这家民营孵化器,目前,已经投资了10多个项目,累计投入资金约4000万元。受益于此的武汉智菱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A轮融资阶段,跨越“死亡谷”成长为瞪羚企业,正式出孵。

  “像老母鸡一样护着、孵着,孵化器干的就是雪中送炭的事。”陈珺琳说,去年,尽管自身经营困难,孵化器仍累计给入驻企业减免租金共计近200万元。

  ■ 武汉普天科技企业孵化器:

  为帮企业抢订单,打开供应链渠道平台

  3日,光谷企业武汉永鼎光通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5G光模块正在被组装。“春节我们会有部分员工留守,订单做不完。”总经理周志勇说。

  “险些‘赶不上趟’。”周志勇介绍,去年因为疫情原因,眼看订单不能按时交货,资金链存在断裂的危险。武汉普天紧急联系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取得高新区最早一批复工复产的资格,并协助企业积极申请政府新近出台的纾困资金和各项政策。复产后,永鼎光通投资上千万元,对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月产能从2万支提升到20万支,趁势抓住了发展机遇。

  园区内的国内固体激光器与超快激光器的领军企业武汉华日激光,去年2月即在园区的“一企一策”精准帮扶下顺利复工,并带动上下游30多家企业协同复工。

  武汉普天是中国信息通信领军央企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中国普天有投资性公司对产业性项目采取项目结合或者资金上给予支持,垂直孵化,抱团取暖,并积极对接供应商资源,为企业屯料外,畅通供应链的“双保险”。

  武汉普天科技产业园总经理汪毅介绍,武汉普天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以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培养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为宗旨,以通信技术、新能源、智能制造为产业特色的综合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围绕通信产品布局引入达姆科技、永鼎光通、华日激光、盛为芯等光通信科技公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通信技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行业创新产业服务。

  ■ 武汉海创源科技企业孵化器:

  与孵化企业共建工业设计研究中心,建立园区上下游产业链合作

  致力于开发职业安全、环境监测等行业检测设备的湖北环楚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营业收入较上一年度增长30%,其去年研发的一款空气检测仪大卖,市占率已达3%。

  “这款产品卖相好,尤其是侧面不规则的散热孔非常灵动。”为其提供工业设计的武汉与木造物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其创始人刘锋说。

  环楚科技与与木造物同为武汉海创源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下简称“海创源”)在孵企业,经海创源牵线,双方成了上下游。

  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千亿级板块,均涉及工业设计。但许多企业不得不南下深圳、广州完成工业设计与开模,再返回武汉制造。看准这一领域空白,中国地质大学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研究生刘锋,4年前毕业即创办企业,入孵海创源,曾获中国设计红星奖银奖。

  “为有效满足在孵企业的工业设计需求,推动毕业企业和在孵企业的协同共同发展,建立园区上下游产业链合作,我们同与木造物共建‘工业设计研究中心’,以优惠的价格和便利的服务为园区企业提供外观造型设计、彩色及丝印等设计、结构设计、手板、模具加工及生产样机制造过程的跟进和质量控制等工业设计服务。”海创源总经理李希红介绍。如今,与木造物园区内客户订单不绝,孵化企业也不必舍近求远赴外地去求设计图。

  ■ 武汉经开智造科技企业孵化器:

  瞄准智能制造前沿,助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2月1日,东风悦享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驻武汉经开智造科技企业孵化器。这是该孵化器1月25日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后,迎来的首个科技型企业。

  武汉经开智造科技企业孵化器负责人翟江岸介绍,截至目前,孵化器已累计引进了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等方向企业226家,其中包括大唐-西门子智能制造研发中心、法雷奥研发中心、华励智行、环宇智行、亿咖通、芯擎科技、萨普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现有在孵企业中已申请知识产权的占比达到60%以上。其中,从事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华励智行现已成为业内的“独角兽”,生产车载芯片的湖北亿咖通在业内也处于领先地位。

  “去年的疫情期间,园区给我们享受了‘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极大地缓解了我们的压力。”武汉萨普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劲松主要从事汽车空调系统的设计开发、工业级3D打印等,先后用3D打印技术为东风猛士、东风天龙等车企研发、制造了汽车驾驶座舱中控台、汽车空调散热器,还研发了飞机上使用的散热器等。

  据悉,该孵化器获批为“国家级”后,东风悦享入驻。东风悦享研发团队原系东风公司技术中心Sharing-BU团队,成功研发了国内首款L4级5G自动驾驶汽车Sharing-VAN,并实现了商业化量产。

  翟江岸介绍,国家级孵化器申报成功之后,孵化器将重点围绕经开区现有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未来新兴产业的布局,围绕“数智网端”、下一代汽车、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战略产业以及院士引领高端产业等方向,把专业性孵化器“做得更专、更深、更透”,加速科研成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力武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助推武汉经开区建设产业创新大走廊。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李金友 通讯员吴静睿 魏亚琼 梁文玲 丁贝贝 余溪 王鹏 赵亮 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