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武汉3月26日消息(记者黄炎秋 通讯员杜巍巍 邹亚琴)陕西的李先生患有多种复杂心脏疾病,近年来辗转多地不得救治,近期通过经医生介绍来到武汉并幸运地等来了心脏移植供体,最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成功为其实施了心脏移植+主动脉全弓移植联合手术。3月26日,创造了世界第三例、中国大陆第一例“心脏+主动脉全弓”联合移植奇迹的李先生和医护人员,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广场草坪联手种下一株“心生树”,共贺新生。
病情复杂辗转多地 在汉幸运等到供体
李先生是陕西榆林一位农民。从2016年开始,他发现自己活动后有气促的毛病,去年6月气促症状加重,而且还会胸痛、胸闷,夜间不能平卧,双下肢水肿。辗转陕西、北京等地多家大医院就医,均未得到有效救治。通过北京医生的推荐,他来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王志维教授处救治。
王教授介绍,正常人的心脏只有一个拳头大小,而李先生的心脏扩张到四个拳头那么大,几乎占满整个胸腔,同时还出现心力衰竭。此外,正常人的主动脉只有2-3厘米,而他的居然高达8厘米,一旦破裂,根本没有抢救机会。要想拯救生命,必须同时换掉心脏和主动脉。
王教授说,心脏移植和主动脉同期移植手术极为少见,且手术复杂、难度高,心血管外科团队为其精心筹划了缜密的救治计划。幸运的是,李先生仅入院一周,就等来了配型成功的器官供体。3月13日清晨,这台意义重大的移植手术正式开始。
深低温停循环 历时7小时患者重回心跳
3月13日早上5点,李先生被护送进手术室,麻醉科詹丽英教授团队精心为其实施麻醉保驾护航。王志维教授团队首先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在体外循环技术的配合下,李先生的心脏停止跳动,全身的血液供应由体外循环机负担。耗时70分钟,王志维教授团队快速摘除几乎已经失去作用的原有心脏,将健康的心脏植入,同时将各个主要血管严密缝合。
心脏移植结束后,是更为艰难的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联合移植。王志维介绍,主动脉这条“主管道”一旦停工,脑部及全身重要脏器的血供立刻停止,缺血缺氧的重要器官很快会进入衰竭状态。此时,于是他们采取深低温、低循环的方法,与时间赛跑。
所谓深低温、低循环,是将患者的血液从常规的37°左右,深度降温至25°,在这一温度下可以延长器官耐受缺血的时间,最大可能减轻器官受到缺血缺氧导致的不可逆损伤。最终,王志维教授团队仅用时19分钟,顺利完成了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的移植。 而在于处在深低温、停循环下的患者移植术后心脏能否重新恢复跳动也是影响手术成功的关键。医护人员将血液重新输送到患者体内,逐渐升温至37°,随着新的心脏缓慢恢复搏动,血液重新开始在体内自主循环,手术台上所有的人都长舒了一口气。
历时7个小时的手术后,中午12时左右,李先生安全返回病房。不到24小时,他就从昏迷中苏醒,并于14日6点拔除呼吸机。
术后恢复迅速 患者与医护人员同栽“心生树”
术后的李先生恢复迅速,在逐一拔除体内各种引流管后,他开始自主下床行走。看着病房外的满园春色,李先生按捺不住重生的喜悦,多次向心外科护士长蔡馨表达想出去走一走、看一看的心愿。
为满足他的心愿,3月26日,医院专门为李先生举行了“医患同栽‘心生树’”爱心活动。武汉大学副校长、人民医院院长唐其柱和心血管外科医护人员一起,陪同李先生在院内观赏樱花,并在院前的草坪上共同种下一株樱花树。
图为3月26日李先生与医护人员在共同中下一株樱花树 央广网发 通讯员刘瑜 摄
培土浇水后,李先生还亲手将印有“陕西 李彦山 2019.3.13 心生”的铭牌,挂到了“心生树”树上。他说,自己有两个心愿,一个是下半年再来武汉,参加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的第二届“换心人运动会”,并参观在武汉举办的世界军运会。另一个,是每年春天都来武汉赏樱,照看自己栽下的这颗“心生树”,并期望看到更多的人,在树枝上挂上“新生”的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