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中国之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返回中广网首页

首    页

新鲜资讯

全球华语广播奖

精品展播

媒介关注

各台推荐

历届会议回顾

全球高校广播节目联盟

中国广播联盟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媒介关注
新媒体发展及合作机制--范建平
中广网 2009-10-21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媒体中心主任   范建平

  

    现在新媒体这个词应该说很热,大家也都在讨论新媒体对于我们中国广播来说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或者说这样的机遇和挑战来自什么?先请大家看照片,这是我们很熟悉的收音机,但这不是一般的收音机,用这样的收音机我们可以收听世界上5000、7000、甚至10000个电台。它的基本的形式是,只要办公室里有局域网的环境,有一个路由器,我们笔记本电脑可以上网,就可以收听世界各地的电台。比如说可以收听网上几千个电台,可以自己增加电台,可以时时收听并且可以进行录音,可以把自己经常听的电台收录在一起,格式包括MP3,WMA等。这样一个收音机如果有了,对我们的业务有什么影响。如果比如说国际台的节目会首先受到影响,很多现在收听这个台的是学英语的,如果床头有这样的收音机,他更愿意收听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节目。在广播领域里,地球真的成为一个地球村,当然冲击的同时也意味着机遇。
    这是手机,咱们看到的是网络的收音机,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不能随时走随时听。这里面涉及一个网络的问题,后面我会介绍,这个问题在北京很快可以解决。在奥运期间作为无线城市的,在二环、三环、望京地区等等,我们附近的金融街已经实现了覆盖,已经在这个领域,拿着我们的收音机,可以在大街上收听世界各地的广播节目,就跟咱们普通的收音机差不多。再往前推一步,有了这样的环境,我相信很快会出现车载的收音机。按照北京的计划它的无线城市的二期,也就是到09年底,实现五环以内的网络,到10年后就会实现全北京市城乡覆盖。其实不光是北京,目前在推行数字城市,或者是无线城市项目的,全国已经有17个主要城市,包括天津,这样网络的广播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接纳出很多,我这里面接纳了几点,这几点和我们的节目是相关的,比如说互补性,如何让我们的听众参与到我们的节目当中来。
    现在我们是通过短信和电话参与,这样是一种辅助性,在广播的信息流之外增加了一条信息流,其实真正的互助性广播可能比这种参与和互动的程度更加密切。另外一个是伴随性。现在的广播是以伴随收听为主,我们做过调查,大部分人是在使用电脑干活的同时带上耳机,伴随式地收听我们节目,我们特别为此做了一些安排。比如说一个节目,尽量少话语、少穿插,甚至曾经有一挡节目叫《音乐无人驾驶》,就没有人主持,虽然往后的发展我们不能够去迎合网民的伴随需要,要改善他们的收听习惯。因为网络电台收听的时候,目前来说还没有用到网络收音机的时候,他面对的是电脑,是屏幕,这个屏幕不能空的。现在咱们家里的有限电视都搭载了FM,但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或者是回顾一下自己有没有在家里听广播节目,因为听这样的节目感觉很怪,开着电视机,拿它当收音机使。
    将来可能在网络广播上也可以考虑如果把听众眼睛的东西发挥出来,目前大家都在做一些尝试,比如说交通台把广播的过程录像出来放到网上,作为一种可视广播,我们也曾经做过,但是感觉不理想,为什么?因为毕竟不是电视,它是介于广播和电视之间,一个非常不专业的形式。另外一个是多媒体性,网络可以传输、图文、音视,广播其实是一种立体的,在节目过程当中我们如何把图文音视这样的手段调动起来,围绕广播为广播服务,这是需要考虑的。
    再一个是资料性,任何一个网民进入我们网络电视台的节目的时候,除非他听网络直播节目,否则他面对的是一年、两年以来的节目。我们做广播的时候一期与一期之间的跳跃性很大,在网上这种方式其实不是很好。因为网站上确实有资料库的作用,我们希望能够形成一个系列,所以以后我们的这种节目有点像在做电视剧,或者说系列剧,节目形态定位是一致的,是一期一期的,这是最好的。我们也在讨论,比如说做一期一期的单列的节目,从发稿部门来说也会有新的需求,他们考虑不是发专稿,而是发专题,一个系列的。
    再一个是节目的长期价值,或者说是每一个节目的生命周期。放在网上,每天的浏览量50%来自历史的信息,我们对历史信息的访问,不是当前的这几天的信息,可见历史节目,或者是历史的资料对于网络价值,我们做的节目半年一年以后是不是听,我们节目的价值等于是衍生了,扩大了。

    第三个是全球性,意味着潜在的听众增加了,同时也有针对性的问题,也会是一个挑战。我们的网民定位,这里面考虑本地化的信息和普世信息的结合。在这方面今天北京台、交通台也在,我本人很看好交通台的节目,一方面北京的交通信息,非他莫属,因为是开车人需要的,他在网上有全国各地的人都在参与,它是两者结合的,有很多人需要。这样的节目放在网上既适合于全国的全球的华人听众,同时又非常适合北京人本地的开车人的需要。
    还有一个特点是年轻化,这跟整个互联网的结构有关系,这样一个年轻的群体,或者是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的需求是什么,我们怎么满足他们的需求。广播还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基本上可以分几个阶段,一个是传统广播播出,只是把网络当作一个新的发布途径,节目形态没有变,借助了一种途径。
    这是一种独立的方式,网上做的节目是传统广播里没有的,是专门针对网上做的,所以从内容的选择上,包括网络电台的形式上都采取了一些特别的方式和方法。在一个脱离了电脑,前面照片展示的独立的网络广播收音机,我觉得可以把它当作网络阶段来看待,这是有意义的。有了这样的收音机放在包里起码是可以的,扩大了人群、时空的拓展。再往后发展是移动收听,这是真正地回归了广播的面貌。随着移动的发展,移动收听也出现了,我觉得从这个时候开始,真的给广播带来一种机遇。既然每一个广播电台都能够进入全球传播确实是很好,能用好这种全球传播,同时又不会被全球传播所冲击。
    下面介绍一下我们的进展情况,03年我们用43种语言广播,05年7月开通了真正的多语种的广播电视台,上面的节目是针对互联网做的。07年9月14号发布了11个全球网络电台,这个跟前面说到的多语种网络的定位不同在于,这些网络发展是本土化,要实现节目内容的本土,以及未来的本土制作、本土发布以及本土运营。这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互联网既然是全球性的天然的实现了全球覆盖,为什么还要反映本土的概念,我们觉得还是必须的是需要的,对外传播来说,因为对外传播能力的增强,或者是覆盖能力的提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最后的选择权在听众,听众的选择是取决于内容的贴近性。
    另外我们也在发展手机广播电视,目前在做的是基于移动通讯网络,跟联通或者是移动合作。因为现在手机广播电视概念应该说是形式比较乱,总局在做的CNB,如果芯片整到手机上,可能对用户来说也是收听,其实是另外一个概念,是数字化的广播。我们现在在做的是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做的,同时我们面向手机用户推出了专门的网站,我们起名为移动国际在线,移动必然会成为下一个应用方向,它跟我们用电脑看的互联网应用会形成一个分工,互联网的应用会更适合,比如说比较大的,或者是深入的信息获取,移动手机终端这种方式是快餐式的,短的资讯内容,或者是仍处于移动状态的服务,比如说交通信息的查询,或者是车位的寻找等等。其实移动通讯方式对于网络来说是同样的。我们相信真正出现的新媒体必然要做专门的处理。
    面对这样一种新媒体的环境,国际台确定了自己的发展战略。这里面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面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已经在实施中了。以无线为基础,以在线为支撑,最终的目标是一个现代国际综合传播体系,最后发展到这样一个传播体系的时候国际台已经不是一个电台了,是一个综合性的国际传媒机构,这是国际台未来发展的一个目标,是一个国际性的对外传播的机构。这里面新媒体担负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它是一个发展方向。所以这段时间国际台正在施行一个业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少的语言原来是以无线广播为主,现在转向以在线广播为主,或者是以互联网广播为主,整个定位为主。
    互联网业务里不仅包括了音频,还有图文、网络电视。所有这样一个目标的实现,实际上是一种变革,两个并重是实现一个目标过程当中的无线和在线并重,方式是三个转变,传统媒体三个媒体的转变。从这个发展战略可以看出,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或者挑战,国际台已经在做,到目前为止已经有6种语言,已经开始做第一批的试点,实现业务结构的调整。
    最后谈一下合作机制,鉴于一种新媒体的环境,确实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果去应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业内的合作,确实是需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中央对国际在线的要求是发展成为我国在线广播的传播中心,这个传播中心我们理解两个含义,一个是作为对外传播的平台,使全国的对外传播的资源都可以利用。第二个是这种资讯的集合,或者是一种集成的平台,这是可以跟大家开展合作的,同时我们希望未来的合作不仅是传统广播领域的,更多的是节目的传播交流与交换,我们希望国际在线以它的这种技术平台,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个新媒体广播节目形态和形式这方面的进行实验和探索的平台,共同在新媒体领域里为全球广播进一步的发展来探索新的可能。

                                                                                            ——在2008(中国)广播发展论坛中的演讲

责编:赵文俐 来源:

公告栏更多...

精品展播更多...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电话:86093114 63909788 63909799 传真: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