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首页

一键登录

中广网首页  |  快讯  |  评论  |  国内  |  国际  |  军事  |  财经  |  视频   |  图片  |  科技   |  娱乐  |  体育  |  社区   |  教育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独家评论 > 正文

杨春阳:民营经济不是终身“替补”

2012-03-07 17:30  来源:中国广播网我要评论 

  在这次两会上,有代表委员把中国的国企比喻为美国湖人篮球队的后卫科比,认为“湖人队不能没有科比,而国企就是中国经济生活里的明星,要在国际市场上产生竞争力,光靠民企不行”。这个观点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这个观点它是有代表性的,从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来看,新中国在一个落后农业国的基础上发动了工业化的进程,在当时的情况下,国家集中有限的、最优质的资源,来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这符合国情和当时的客观条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虽然民营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经济生活里的优质资源仍然主要被国有经济所控制。

  所以,长期以来,在明星队员国企面前,民营经济仿佛只能做“替补队员”,承担的是在经济生活中的拾遗补缺的功效,大量做的是手工程度高、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但是,如果在人们的观念上形成了一种所有制的分工——就是球队“明星”和“替补”的关系,如果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形成这样的分工,那是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

  就在昨天(6日),有一条新闻说,联合国下属机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电信设备的巨头中兴公司去年(2011年)提交了2826项专利申请,排名单个公司全球专利申请的榜首,日本松下公司以2463项专利申请排名第二,另一家中国信息科技制造商华为公司以1831项专利申请名列第三。

  这其中,中兴公司是国企,华为公司是民营企业。从名次看,中兴、华为两家公司都处在全球公司创新发明的第一阵营,可以说都是明星队员。

  对于民营经济,始终存在的玻璃天花板障碍,反映了我们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虽然政府屡屡出台扶持政策,但我们依然缺乏周密和行之有效的顶层设计,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路径设计,民营经济始终面临着如何突破困局的状态。如果说过去三十多年,我们依靠加工贸易企业推动着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和出口的高速增长,那么今后中国经济最有爆发力、最有活力的,那是民营经济。

  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报告》,截至2011年9月,全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超过900万家,注册资金总额近25万亿。民营经济占我国GDP比重已超过70%,在部分沿海发达地区甚至达到80%。

  我国经济增量的70-80%来自民营经济。从2000年到现在,民营经济税收连年保持40%以上的高增长,民营企业纳税占我国税收总额近60%,个别地方超过90%;民营企业还创造了我国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不仅吸纳1亿多农民工,也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

  从企业经营的微观经济层面看,其实所谓国有和民营,既不是什么血统和胎记,也不必带着什么特殊的授权。它所代表的是不同的运行机制。我记得邓小平南巡时说过的一句话,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是用智慧和勇气解决我们发展进程中观念和认识障碍的范例,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所以,现在争论谁是“明星队员”、谁是“替补队员”已经没有意义,中国的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需要毫不动摇加快发展。关键是,要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竞争,这样才会促进中国经济效率的提高和活力的增强。(经济之声评论员杨春阳)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8607240

编辑:杨雁霞

央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