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8日消息(记者 马文静)从“算盘时代”到如今的手机银行“一触到账”,科技的进步为银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在国家倡导“科技自立自强”、客户需求日渐多元化的今天,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既是银行业务平稳运行、持续创新的重要支点,也关乎国家经济运转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日前,中国工商银行公布了该行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最新“成绩单”:年度科技监管综合评级结果连续多年排名银行业第一;智慧银行开放生态建设工程(ECOS)项目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 “特等奖”;截至2021年末,新增和累计专利授权数均居国内银行业首位……
作为有“宇宙行”之称的“大体量”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如何以金融科技实现大象起舞?在解决“卡脖子”问题、实现银行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方面,工商银行有哪些最新进展?在区块链、人工智能、隐私计算等新兴技术领域,工商银行进行了哪些探索?近日,央广网记者专访工商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详解工商银行的金融科技蓝图。
坚持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数字工行融入千行百业
央广网:从开创国内金融界建设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先河的“9991工程”,到 “两地三中心”工程,再到智慧银行开放生态建设工程(ECOS),多年来,工商银行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多项工程引领了我国金融业科技进步的潮流。智慧银行开放生态建设工程(ECOS),实现了哪些突破?对工商银行意味着什么?
工商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2020年末,工商银行完成智慧银行开放生态建设工程(ECOS)。该工程构建起多元异构的技术架构体系,实现了从传统集中式向全分布式的突破,打造了银行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样板;实现了从传统单一核心银行系统向去核心化开放生态银行系统的代际跃升;在全球大型银行中率先完成最大规模的10亿级借记卡账户下移;构建了全域、全要素大数据驱动的经营管理体系。
ECOS工程的实施,为工商银行深化数字化转型奠定良好基础。工商银行提出了一套方法论体系——“生态级业务架构建模及落地方法”,构建了113个业务能力单元、1000余项数据服务、70000多个IT服务,广泛连接内外部生态提供金融服务与社会服务。开放的生态体系由此行成,截至目前,工商银行对接了2万余家合作伙伴、共建了2000多个行业应用场景,充分融入实体经济发展、融入人民生活。
依托ECOS工程实施成果,工商银行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引领改革创新的“总抓手”。2021年底,工商银行成立了金融科技与数字化发展委员会,健全数字化转型企业级统筹协调机制,同时研究制定了《深化数字化转型总体方案》,明确了“数字工行”的建设目标和布局安排。
今年2月,工商银行发布了集团数字化品牌“数字工行(D-ICBC)”,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构建金融与产业、政府、社会、民生紧密融合的“数字共同体”。
工行将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需要为主线,以数据和技术为关键要素,以全行各领域业务、科技煲汤式融合为重要推动力,以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变革为突出特征,进一步强化以客户为中心,高质量提升用户体验、业务效率和经营价值的新银行形态,打造高水平“数字工行”。
前沿技术场景探索“多点开花” 打造业务创新引擎
央广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科技等多种前沿科技为银行业科技变革带来了新机遇,在前沿技术应用方面,工商银行进行了哪些探索?进展如何?
工商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工行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了一批业务创新驱动引擎,在金融产品、对客服务、营销、风控、经营决策等多个领域开展创新赋能,获得了良好的价值成效。
在人工智能方面,工行打造自主可控的企业级全栈式人工智能技术体系。通过搭建企业级机器学习平台、生物识别平台及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等技术平台,构建“看、听、想、说、做”五大人工智能核心能力,近三年来累计投产总分行场景超1000个,助力增加普惠类贷款4900亿元、新增存款约600亿元、避免客户潜在损失超过2000亿元。加大应用“机器换人”,目前已投入使用600余个数字员工赋能场景应用。
在区块链方面,工行自主研发具有金融级安全、性能领先的区块链平台。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防篡改、易追溯等特性提升风控管理水平,在资金管理、贸易金融、供应链金融、民生溯源等领域近40个场景落地应用,已为超过1400家机构、3.8万家企业提供区块链服务,链上交易金额达6700多亿元,取得较好应用效果。
在大数据方面,工行建成了自主可控的大数据服务云和数据中台,率先实现行内、行外、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的全数据整合,建立以“一湖两库”为核心的企业级大数据基础体系,为总分行的海量数据快速处理、分析挖掘提供支持。
目前,量子技术在金融领域处于探索应用阶段。工行成立金融科技研究院,积极跟踪研究量子科技前沿基础技术发展动态,联合国内领先研究机构探索试点应用思路,持续开展实验性的技术运用。工行联合中国科技大学先后于2015年、2017年实现基于量子通信技术的同城和异地数据加密传输,在电子档案、网上银行等领域落地试点。2021年,工行在银行业中率先完成了量子随机数的场景试点。量子随机数被认为是安全性最高的随机数,我们利用其随机性、不可推测和不可重复的特点,运用量子随机数加密、标记、校验重要金融交易信息,以更有效地防范用户身份假冒、交易数据截获重放等攻击,更好地确保用户意愿的真实性、交易要素的完整性和交易过程的安全性。
疫情考验银行数字“免疫力” 90%以上的普惠业务实现线上化
央广网:新冠肺炎疫情对银行服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面对疫情挑战,工商银行如何用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
工商银行金融科技部总经理:疫情加速了银行服务模式的变革,也可以说,疫情是对银行数字“免疫力”的检验,是对银行业务连续性的检验,是对银行金融科技综合实力的检验。对工行而言,疫情带来了几方面新的挑战:
从内部来看,内部连续运作是外部连续运作的基础,也是保障全行业务连续性的基线。疫情期间,我们通过用自研的VPN、视频会议系统等硬核科技实力保障了全集团、境内境外40多万员工在线、组织在线、指挥在线,保证全行业务7*24小时不间断、不停歇。同时,我们通过大规模远程协同,统筹了7个开发基地的研发工作,保障了系统开发投产、系统持续升级,目前我们已经投产了多个版本,没有因为疫情影响业务的更迭,没有因为疫情导致金融服务中断,确保了全行业务的连续性。
从外部来看,疫情使客户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较多业务需要从原先线下网点转移到线上。为了应对疫情的影响、满足客户服务需要,工商银行推出了“云工行”,通过线上的服务方式,将网点工作人员、客户经理、柜面服务从线下转移至线上,依托云工作室,实现与客户实时互动。同时,将远程客服转移至线上,百余位远程客服以“智能+人工”“文字+语音+视频”的方式解决各类客户需求。针对老年客群,工行通过屏对屏的服务,帮助老年客户办理线上业务,积极弥合数字鸿沟。
“云工行”的推出,是工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特征,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将工行服务线上化,将更多的银行业务要素变成云上服务,让客户随时随地去获得服务体验。目前,工行1.6万网点以及个人、对公客户经理全部实现上云,并借助与29个省市大数据局合作,积极推进政务数据融合,落地300多个政务场景,让数据多跑路,客户少跑路,在疫情情况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工行已有98%的业务可在线上完成,这也是顺应了客户的需求变化。
在服务中小微企业方面,工行积极响应国家部署,为了应对疫情的影响,我们通过大数据等智能化手段,将90%以上的普惠业务实现线上化,更快更便捷地服务中小微客户。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