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首页

一键登录

首页  |  快讯  |  新闻  |  评论  |  财经  |  军事  |  科技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生活  |  公益  |  女性   |  旅游  |  汽车  |  图片  |  视频  |  社区

教育频道 > 频道页推荐 > 要闻

家长送孩子健身九成是“亡羊补牢”

2014-04-17 08: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说两句  分享到:

   付秦岭和孟俊杰都是健身教练,分别来自郑州和北京,俩人都在各自的健身俱乐部或康体教室指导青少年。本来,这种运动指导并非针对特定群体的孩子,就像走进健身俱乐部的成年会员,既有锻炼不足的亚健康者,也有身体素质不错的运动爱好者一样。但付秦岭和孟俊杰在工作中却发现,那些主动寻求运动指导的青少年大多有一个明显特征,他们中九成以上身体都出现了问题,要么肥胖,要么体质状况不佳难以完成体育考试。这让健身教练备感悲哀——我们怎么更像是治病救人的医生?

   作为健身俱乐部的高级私人教练,付秦岭的主要客户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白领,从两三年前开始,有的客户将自己的子女带到付秦岭身边,希望他给予健身指导。于是,付秦岭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与青少年会员接触,但与其说是给青少年提供健身指导,不如说是减肥指导。付秦岭表示,这其中很少有身体素质不错的孩子,减肥是他们的主要需求。

   孟俊杰服务的一家康体教室是专做青少年健身的,其活动形式是夏令营和健身培训班,但几年下来,用“胖墩俱乐部”或“体育考试辅导班”来定义康体教室似乎更为准确,“我们每期招收一两百个孩子,九成以上都不是因为对运动有兴趣而来的。”

   著名游泳奥运冠军钱红与丈夫舍苍海,十几年来一直在做青少年体育培训,舍苍海总结出了中国家长带孩子进行运动健身的三个主要动机,“一是减肥,二是长个儿,三是完成体育考试。”舍苍海表示,把孩子送进健身俱乐部或康体教室的家长,很少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既能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又能得到科学指导的机会,那些自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身体健康问题的家长,多数都没有想到孩子是否运动不足。

   实际上,等孩子的身体出现肥胖、体质欠佳等明显表象时,往往意味着孩子运动不足的程度已经非常严重。亚洲体适能学院儿童及青少年体适能教练导师罗克尔·戴维斯表示,“学龄前儿童,每天至少需要特定性运动健身30分钟和自由活动60分钟。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每天至少需要特定性运动健身60分钟和自由活动60分钟。”特定性运动健身,是指为了儿童和青少年实现良好的身体发育,而必须对身体各项运动机能进行调动和锻炼的运动方式。而自由活动,则是有一定运动量的各类游戏和运动。

   科学、充足的运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大多数中国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中国的大多数家长可以在孩子参加奥数、英语、钢琴、绘画等各种学习辅导和技能培养上花很多金钱和精力,但不会主动想到每天给孩子安排一次他们感兴趣的课外体育活动。”孟俊杰对此深有感触。当这些孩子被家长领进健身俱乐部和康体教室时,他们需要的已经不是健身指导而是身体康复。

   为此,孩子们要付出远比养成运动习惯多得多的代价。

   减肥过程肯定是痛苦的。孟俊杰表示,对于小胖墩儿来说,坚持一个减肥疗程都不太容易;至于那些为了完成体育考试而“临时抱佛脚”的孩子,运动则变成了枯燥乏味的重复性训练,以及因身体长期缺乏锻炼对突然产生的运动的极度不适。

   “这些负面情绪会影响孩子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更难以养成运动习惯。”付秦岭表示,孩子产生这种逆反心理的情况并不少见。因此,家长以“亡羊补牢”的方式让孩子恶补体育运动,无论是短期效果还是长远效果都是最差的。

   当孩子达到减肥预期目标,或是通过了体育考试,家长们很快就会把孩子带离健身俱乐部或康体教室。孩子因运动不足吃了大亏的教训,很少会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要知道,中国人兴起‘健身热’也不过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很多家长自己都没有运动习惯,又怎么可能让他们重视子女的体育运动?”舍苍海表示,“家长有什么样的体育运动观念,子女就会受到什么样的体育运动教育。”那些真正为子女寻找科学健身和培养运动习惯平台的家长,实际上自己也热爱运动。

   在家长普遍缺失正确体育运动观的社会背景下,学校成为培养孩子养成运动习惯的重要场所,但现实条件同样让人摇头。

   “即使是在北京这样教育环境优越的大城市,体育师资还是不足,学校体育场地也非常有限,学校很难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舍苍海表示,更有一个可怕的枷锁套在学校的脖子上,那就是责任,“曾有一个校长跟我说,为了不让孩子面对风险,他们宁可不开游泳课。其实,在安全措施得当的情况下,是孩子在学校学习游泳的安全风险大,还是他们一生中,因不会游泳所需面临的风险大,不是明摆着吗?就因为这样的责任问题,学校看到的就只能是眼前的得失,而不是孩子一生的受益。”记者 慈鑫

版权说明: 转载须经版权人授权并注明来源。联系电话:010-56807262

编辑:单晓琳

头条推荐

频道推荐

央广出品

热门图片

央广网官方微信

央广网教育

关闭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