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认定依据————————————————

 

出土的曹操头盖骨

证据一

墓室中发现的男性遗骨,专家鉴定年龄在60岁左右,与曹操终年66岁吻合,应为曹操遗骨。

 

墓道照片

证据二

这座墓葬规模巨大,总长度近60米,砖券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与已知的汉魏王侯级墓葬类似,与曹操魏王的身份相称;该墓未发现封土,也与文献记载曹操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情况相符合。

   

证据三

墓葬出土的器物、画像石等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曹操高陵出土的玉玛瑙装饰品

证据四

 文献还明确记载,曹操主张薄葬。他临终前留下《遗令》:“殓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也在这座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葬虽规模不小,但墓内装饰简单,未见壁画,尽显朴实。兵器、石枕等有文字可证皆为曹操平时“常所用”之器。

 

曹操高陵墓刻铭石牌

 

墓中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

 

证据五

最为确切的证据就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正是曹操下葬时的称谓。

 

汉代画像石

证据六

墓葬位置与文献记载、出土鲁潜墓志等材料记载完全一致。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文献记载,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病逝于洛阳,二月,灵柩运回邺城,葬在了高陵,高陵在“西门豹祠西原上”。调查资料显示,当时的西门豹祠在今天的漳河大桥南行一公里处,地属安阳县安丰乡丰乐镇。

————————————————学者质疑————————————————

学者:"曹操墓在安阳"结论尚早 国学研究不能炒作 

 

【易中天:要等出土文物开口说话】

  “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也不知道里面都有些啥,无可评论。考古,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情,非有专业知识、科学手段并亲临现场不可。我等外行,只能等待考古队正式公布的鉴定和报告。”

 

【方北辰:目前资料缺乏说服力】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方北辰在三国文化研究领域颇有名气。方北辰认为,目前公布的资料太少,光凭这些资料,还难以判定“西高穴村”墓主人就是曹操,“如果想要稍微比较认定墓主人身份,应该还要有更多有文字的器物,从文字记载的事件、称号等来进一步判定,这种资料还很少  

 

【宋建:没有墓志,就只能是猜测】

作为考古专家,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宋建也持谨慎态度,低调称自己对曹操墓的“西高穴村”新说所知不多,无从评论更多;但一般来说,能比较认定墓主人身份的,是墓志,“如果没有墓志出土,就只能是猜测,根据文献记载作猜测”。 【详细】

 

 

考古队:一些人之所以质疑,是想借曹操墓炒作自己 

 

【考古队长:他们不够火候】

对此,安阳曹操墓发掘领队潘伟斌在接受河南媒体采访时说,这些人没到过现场,也没有调查,这样说没有丝毫根据。“你问问马未都手里有没有曹操墓的石碑,如果他拿到了,鉴定了真假再说。”潘伟斌认为,一些人之所以质疑,是想借曹操墓炒作自己,“马未都是搞鉴定的,不是搞考古的。人大那位(专家)也不是专业的考古人员,国家为什么不请他们当考古专家,因为他们的水平还不够火候。”  【详细】

 

曹操墓地示意图

——曹操为什么埋在这儿?墓地示意图见真实——

 

【他在这儿开创统一北方的大业】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亲率40万大军南征孙权还朝,汉献帝封其为魏公,加九锡,割冀州的河东、魏郡等十郡为魏国封地。曹操封魏公后,所任丞相和冀州牧如故,而且令皇帝诏封魏公曹操在诸侯王之上,权势愈来愈大。7月,曹操建魏国社稷宗庙,又在魏国内设置尚书、侍中。

 

【他在这儿开创“建安文学”之风】

建安时期,尤其是汉献帝迁都,曹操平定冀州后,文学的发展获得了一个相当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 “傲雅觞豆之前,雍容衽席之上,洒笔一成酣歌,和墨以藉谈笑”,创作出许许多多表现时代精神,反映时代生活,展现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使得建安时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繁荣时期。

 

【这儿是他的根据地】

“引漳十二渠”。中国最早的多首制灌溉工程。战国初期由西门豹主持兴建。引漳水灌溉邺田(今河北临漳县一带),以改良盐碱地,发展生产【详细】

 

 

——千多年来,民间关于曹操墓的传说,一直是七十二疑冢。墓穴所在,有的说是在许都(许昌)城外,有的说是在铜雀台的灵芝村(见《彰德府志》),有的说是在漳河底,也有说是在曹操故里谯县的“曹家孤堆”(谯陵)。——

 

【曹操遗令否定“72疑冢”】

 

传说毕竟还是传说,想要知道曹操的墓到底在哪里,还是要从他临终时的遗令谈起。这份遗令全文如下: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 【详细】

 

【曹操墓在何处引热议 "72疑冢"说早被击破】

 

从1988年到现在的21年间,曹操“疑冢”之说依然流行。尤其央视“百家讲坛”导致的“三国热”中,曹操“疑冢”说更被更多的普通民众所采信。事实上,正史中提到的“西门豹祠”就在安阳县安丰乡。 【详细】

 

【学者称曹操墓葬中女性可能是卞皇后和侍妾】

——河南安阳曹操高陵探秘 2位佳人陪葬惊现曹操遗骨——

在曹操墓中发现一男二女,一共三具遗骸。其中,男性遗骸保存不太好,只存留有颅骨上半部分和其他一些遗骨,对其年龄,只能判定为60岁左右,限于遗骨保留得少,很难对尸体主人的年龄再次精确。另外,一名女性被鉴定为生前50多岁,一名女子被鉴定为年轻女子。 【详细】

 

 

——解密历史:谁是曹操最钟爱的女人——

 

【卞氏?】——东汉末年,政局动荡,民不聊生,年近20岁的卞氏继承祖传的卖艺职业,作为一个歌舞伎,随父母从瑯琊开阳(今之山东临沂)辗转飘零到谯县(安徽亳州)。 【详细】

 

【貂蝉?】——在元代杂剧里,出现了无名氏《关大王月夜斩貂蝉》一剧。此剧本早已失传,但后来的京剧《斩貂蝉》却沿袭其剧情:下邳城破,吕布被擒,曹操将貂蝉给了关羽,至夜貂蝉百般挑逗诱惑,关羽不为所动,最后激怒了关羽,将其斩杀。 【详细】

 

【小乔?】——三国时期的美女有好几个,论记述篇幅最大的,本应是“甄后”,但小乔却成为流传最广的绝色佳人。台湾媒体的一篇文章指出,最先“捧红”小乔的,是染指别人妻子成瘾的曹操。 【详细】

 

                  ——曹操盗墓案底—— 

作案时间:三国初期  


作案地点:永城芒砀山的汉梁孝王墓 

 

受害人:西汉诸王 
 

作案人:曹操及其军队  
 

 

 

 

作案手段:曹操设“摸金校尉”之职,专门盗墓 

 

 作案后果: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盗墓性质:官盗 

 

 可信程度:有史可查

 
 

 ——————亲临现场指挥盗墓————

【曹操盗墓,如果不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揭露了事件真相,恐怕就没人知道了。在陈琳所作的檄文里,写到曹操盗刘武墓时,有三条信息相当重要】

 

1.盗墓时,曹操是亲临现场指挥取宝的。这在历史上的盗墓名人中比较少见,这些人一般都是由手下去操办。

2.在军中设置了专职盗墓机构,设置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中国盗墓史上第一次出现专业的盗墓名词,这是鲜见的。

3.曹操盗墓非常狠和彻底,“所过隳突,无骸不露”。隳突(huī tū)就是破坏的意思,破坏得很彻底,这也是盗墓者的典型性行为之一 【详细】

 

 ——————“发丘”与“摸金校尉”————

【曹操盗墓时设“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来历一直是谜,很可能是曹操的一时戏言,也可能是陈琳的比喻说法。但在这以后,一直到今天,“发丘”和“摸金”还代表着盗墓。那么,“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到底是什么意思?】

“中郎将”和“校尉”,都是古代的军中职位,“中郎将”在汉代是皇帝身边的亲信红人,统领皇帝的侍卫,御前将军。相当于今天专门担任京城和国家领导人安全工作的警备司令,级别很高,也很重要,是皇帝的嫡系人马,非一般人能担任。“校尉”,在战国末期已有此官职,秦汉时为部队中的中级军官,级别比中郎将低很多,“中郎将”是指挥官,“校尉”是具体办事的头儿。 “发丘”,就是盗墓,自然“发丘中郎将”就是盗墓大队长;“摸金”指到墓中寻找宝物,“摸金校尉”顾名思义,就是带着一伙盗墓者干具体事的盗墓小队长。 【详细】

 

————盗墓多了,提倡薄葬————

【可能是看到了厚葬的弊端和被人盗掘的险境,曹操生前提倡薄葬】

《三国志·魏书》记载,公元218年曹操颁布《终令》,即遗嘱,表示陵址要选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陵内“无藏金玉珍宝”。为防止盗掘,曹操还建了好多疑冢并施行密葬。成书于南宋时期的《舆地纪胜》中称:“曹操殁后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看来,曹操防盗墓与盗墓都很专业。 【详细】

 

————盗墓简介————  

真正的民间盗墓者受各种限制,他不可能带着雷达去盗墓,连个洛阳铲还得想办法拆开“藏起来”……,所以他有他自己的绝招。他要想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要想各种办法,有些是很精妙的。  【详细】

 

【洛阳铲的由来】  

在洛阳邙山马坡村,有个人姓李,从小就以盗墓为生,在民国十二年,有一天,他到十几里外的一个县去赶集,有个来自偃师县马沟村的人熟人正在搭棚子,资金积累卖煎包子.双方见面打个招呼,他见这人用一把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在地上挖了一个竖起的小坑,以便放入棚柱,这人用此铲往下一走.担上来时带出不少土,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这家伙比铁锨省事,特别是能带上原土,得判断地下不同地层的情况,于是找了张纸,贴着铲画出了一张原大图样,回家后找人按图打造,一试果然得心应手,效果不错,于是得到了推广. 【详细】

 

【反盗墓:“疑冢”传说的由来】  

最普通的反盗墓方式,是隐蔽墓址,使盗墓者不知其处。据说先古陵墓不封不树,不在地面设置突出的标识,其主要出发点之一,就是防止盗掘。  【详细】 

 

———古代盗墓行规与技术——

【摸金校尉行规:】

摸金校尉们干活,最擅长的是找墓,他们往往将搜集来的各种资料,结合对当地风水的观察,总是能以很快的速度找到陵墓的具体地点。搬山道人行规  【详细】

【搬山道人行规】

搬山道人掘丘,只为求财,虽通机关,但一贯以破坏为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为人身安全及销赃渠道计,亦有自然形成而流传下来的种种套路。 【详细】

【发丘将军行规】

发丘将军行动多同时邀集多人,做好详细计划,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应对措施。然后按部就班,依次进行。因此在掘丘过程中危险性最低。而麻烦多来自事后分赃保密等等程序,因此有所针对地产生了一系列规矩。但具体细节暂时不详 【详细】

【卸岭派行规】

卸岭派这一派主要用鼻子闻,为了保持鼻子的灵敏程度,都忌烟酒辛辣之物。用铁钎打入地下,拔出来之后拿鼻子闻,铁钎从地下泥土中带上来的各种气味,还有凭打土时的手感,地下是空的,或者有木头,砖石,这些手感肯定是不同的。 【详细】

 

 ——盗墓活动为何经久不衰?——

【前人厚葬,后人掘宝】 

是什么原因导致盗墓现象经久不衰?是否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直接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古代文化史专家李山教授指出:“盗宝现象的猖獗与中国传统的厚葬习俗密不可分。在阶级社会中,厚葬蔚然成风。” 【详细】

 

【盗墓现象的历史文化考察】 

对墓主随葬物品的财产追求,是古来最为普遍的盗墓动机。晋人皇甫谧宣传薄葬,有“丰财厚葬以启奸心”之说。盗墓者对墓葬的无情破坏和对死者的极端伤辱,大体都是出于财宝之“欲”。所谓盗墓“奸心”启于厚葬的说法,虽然颠到了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却大略可以说明“自古及今”“无不发之墓”的主要原因,是对“丰财”的欲求。 【详细】

 

【古代对盗墓的处罚】  

《大明律》:凡发掘坟冢见棺椁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椁见尸者,绞;发而未至棺椁者,杖一百、徒三年(招魂而葬亦是)。

  若冢先穿陷或未殡埋,而盗尸柩者,杖九十、徒二年半;开棺椁见尸者,亦绞。其盗取器物砖石者,计赃,凡盗论,免剌。 【详细】

 

 ————考古工作充满悲剧色彩————

  张在明研究员说:“考古工作充满悲剧色彩!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去清理盗墓贼挖掘后的残羹冷炙,做打扫战场的工作。”据介绍,现在的盗宝活动已经成为组织严密、销售体系便捷、配合程度紧密的社会活动,大多盗宝贼在当地开个小饭馆作为第二职业,起掩护作用,同时有人专门起牵线搭桥的作用,使文物的卖主、买主都不直接与他见面。 【详细】